唐朝好地主(校对)第9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14/1605

  “这份折子是谁写的,居然如此犀利,一针见血,了得。”杜如晦赞叹道。
  “是赵国公呈给陛下的。”中书侍郎禇遂良道。
  宰相们一阵安静。
  皇帝封了李家的报纸,然后已经辞职赋闲在家的李超给皇帝上了这么一份奏折,皇帝看过之后居然还同意了?
  皇帝现在不是应当跟李超关系不好吗?
  之前皇帝直接越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调兵去封了李家报社,不是搞的很猛的样子吗?不少人还以为皇帝跟李超的关系闹翻了,皇帝要给李超一个教训呢。
  为此,连李靖都气愤的辞职了。
  怎么现在没有半点官职的李超居然还能直接给皇帝递折子,而皇帝在看过之后居然还马上就采用了?
  这李超在武当山,跟在襄阳有什么区别,当不当宰相好像也一样可以上达天听啊。
  良久。
  还是房玄龄很欣慰的道,“善哉,善哉!”
  皇帝授意下,中书门下办理此事很迅速。当天,在尚书省的礼部下,就多了一个衙门,版务署。专门负责管理报刊和书籍的出版发行和审核管理等事务。
  半月谈和时报的两位总编,当天就被这个新衙门约谈。
  两总编直接就在衙门填写了申报材料等,然后特事特办,当天就给他们审核盖章,颁给刊号、经营许可证等等手续。
  手续一批下来,两家报社大门上的封条就被撕下来了,把守的士兵也撤了。
  两家报社总编召集了惶惶不安的手下编辑、记者们重新回来,还弄来了许多烟花爆竹燃放,弄的远近皆知。
  “报社居然解封了!”
  “是啊,真想不到。”
  报社的编辑们站在门口,大声的向来围观的群众人宣告,朝廷已经解封,同时他们也正式在朝廷注册了,有经营许可证,也拿到了刊号,嗯,以后不会再封禁停刊了。
  “明天,我们将恢复报刊的发行。”
  报社开始组稿,而这个时候,衙门里来人了。
  来的正是礼部版务署的人。
  “陈总编,我们是奉上司之命,前来进驻。还请你们帮我们准备一间屋子,以后你们报社的样稿,请提前交给我们审核,我们会直接在这里审核,尽量不会耽误你们的时间的。”
  这态度,让总编喜出意外。
  “谢谢几位上官的理解和帮助,这样一来,就太好了,不用担心影响到出版刊印发行了。”
  半月谈和时报的解封,也让朝中的官员们惊讶不已。
  大家纷纷在想,难道李超要回朝堂了。
  朝野上下,都对李超惊叹万分。
  赵国公就是牛逼啊。
  跟皇帝硬顶,然后直接辞职不干,把皇帝惹怒了,名下的两家报社被封了,结果呢,最后皇帝又给解封了。
  这弄来弄去,最后还是皇帝向赵国公让步了啊。
  赵国公太有排面了。
  国子监。
  孔颖达和陆德明两个喝茶聊天。
  “我仔细的看过了朝廷新出台的这个出版审核条例,非常有远见卓识啊。之前陛下封禁两家报纸,让人心痛。这报纸有开启民智,同时还能反映民意,并且能监督朝廷,这是多么好的东西啊,都说是民间御史。陛下一道中旨,就给强行封了,这和堵人嘴有什么区别?”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是早有的教训。幸好,陛下能听从谏言,马上出台了这个条例,这下好了。既给了百姓们正常反映民情、监督朝廷的一个诉求渠道,同时也让朝廷能够更好的管理这天下的舆论,一举两得,非常完美啊。”
  陆德明点头,“赵国公大才,陛下从谏如流,知错即改,贤明!”
  “可惜赵国公却还是不肯回朝啊,朝廷一大损失。”
  中书门下。
  右仆射宇文士及和吏部尚书杨恭仁两人在一起。
  “我就纳了闷了,这李超都已经不在朝堂,不在中枢,可却还能随时给陛下递折子。陛下居然还对他的建议,从谏如流。这李超,如此得罪陛下,陛下却还能容他。”
  杨恭仁也是无奈摇头,他们这些官场混了一辈子的人,都看不透李超和皇帝这对君臣之间的特殊情况了。
  “要我说,这半月谈和时报的影响力太大了,能够轻易的操纵舆论导向,可如此大的舆论之源,却都属于李超。这太危险了,朝廷这一次就不应当解封。就算解禁,也不能再交给李超,这样厉害的东西,就算允许存在,也必须掌握在朝廷的手里才行。”
  “杨相说的有道理,我准备给陛下上奏,让朝廷收购这两家报社,由朝廷派官员来负责管理经营,杨相可愿意与我一同署名?”宇文士及问。
  “没问题,算我一个。”杨恭仁点头。
  奏章先呈到了监国太子承乾的面前。
  承乾看过之后,毫不犹豫的驳回。
  奏章的副本呈到了李世民的案前,同时还有太子的处理结果也一同送达。
  “宇文士及、杨恭仁,他们要是有李超一半的能力,朕也能轻松不少了。一把年纪了,整天总想着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堂堂宰相,格局太小。”李世民有些失望的摇头,“还不如太子看的清醒。”
第935章
  戴胄最近很烦。
  上任户部尚书已经三个月了,年关将至,朝廷的各项开支不减反增。处处都要花钱,偏偏朝廷还欠了那么多的外债,好些外债眼看着就要到期,朝廷却拿不出钱来。
  而本来早已经完成的明年财政拔款预算案,也到现在还没有完成。
  户部尚书一职,那是朝廷的财政大总管。他的前任是马周,再前任是李超,都是公认的理财好手。戴胄虽然出任了这一要职,但实际上他对于经济方面并不是很擅长。
  如今已经五十多岁的戴胄早年在隋为官,后在隋末时效力于王世充,归唐后为秦王府士曹参军,当今御极之后,他先后任尚书右丞和大理少卿,还代理过吏部尚书,主持过选官。
  在朝堂中,很得皇帝的信任。
  他生性正直,直言进谏。但对于经济财务这一块,确实非所长。
  尤其以前李超和马周担任户部尚书的时候,都还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是宰相。以宰相再任户部尚书,自然更加方便。
  而他如今没能加宰相衔,于是在户部便极受制肘,说起话来也没那么硬气。
  作为民部尚书,他最大的职责,还是为皇帝管理好钱袋子。不仅要捂好钱袋子,还得想办法让钱袋子鼓胀起来。
  可事实上,他上任三个月,钱袋子却已经瘪了,财政账目上还是一片触目惊心的赤字。
  仔细的翻看过那些财政年表后,戴胄差点也想挂印辞职而去了。这官当的太辛苦了,朝廷开支这么大,处处要钱。南北衙扩军,南衙的府兵还好,闲时务农战时为兵,不打仗的时候,番上和训练的花费都不大。
  可北衙却是常备军,如今北衙已经拥有整整六万常备军。
  听起来,大唐如此大的一个帝国,拥有六万常备军似乎不多。可实际上,养六万常备军的花费,比起南衙七十四万扩编后的在籍府兵的平时花费还多的多。
  左右羽林军两万,拥有一万四步兵和六千骑兵。左右神策军,更是直接拥有两万骑兵,一万六的轻骑,四千重骑。仅是那四千重骑,都顶的上两万步兵的花费了。
  左右神机军,又是两万,还是两万火器部队。步兵、骑兵、炮兵,都装备火器,这些新式火器,装备的成本更高,尤其是炮兵,一门火炮,都顶的上一小支步兵部队了。
  铠甲、军械、战马、火枪火炮,加上粮草以及军饷,各种赏赐等,这六万人简直就是无底黑洞,多少钱砸进去,都听不到一个响。
  六万北衙常备军,还要分批轮调边地驻防,这轮调也跟打仗差不多了,一路上花销大增。
  还有打仗。
  吐蕃、高句丽先后请降,算是暂息刀兵。可皇帝又让他准备钱粮,为西征作准备,虽然皇帝打消了亲征西域的念头,省了许多钱,但朝廷依然会发起吐谷浑、薛延陀、奚、契丹等组成联军,朝廷多少也要出一支兵,开支依然很大。
  再则,朝廷的九边防御工事还在继续,同时在河套、在燕北、在辽西又计划修建堡垒,以稳固这些地方,开支又是一大笔。
  还有移民,又是一个无底洞。
  为了稳固边疆,同时也是减轻中原人多地少的问题,朝廷大规模向四边移民开拓,这些移民计划里,朝廷需要补贴的钱极多。
  还有中原各地的水利建设,道路建设……
  钱钱钱,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
  到处都需要钱,各部门都打报告上来,要钱。
  可他向哪要钱去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14/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