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校对)第9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15/1605

  朝廷如今人口户籍确实是暴增没错,但多出来的这些人口,绝大多数是过去依附于豪强地主、道观的隐户、奴隶,这些人要么是佃田的无地百姓,要么就是奴隶,他们没田没地没产,如今多数都是前往四边拓荒落户。
  他们根本没钱,朝廷还得给他们安家费,还得借给他们钱安家落户购买农具种子等。为了安他们的心,朝廷早已经颁布了诏令,这些移民开拓垦荒,朝廷三年不收他们的税赋。
  要想这些新增的户籍人口见到税赋增长,起码还得三五年后。
  朝廷在各地推行教育,修建学校,这方面又是极大的投入。
  能扒拉钱的地方,戴胄真的都已经扒拉过了。
  可明年朝廷的开支,依然还不知道在哪里。
  偏偏多笔外债都已经即将到期,现在也拿不出钱来偿还。
  “已经到了这么严重的地步了?”
  御书房,听过戴胄的汇报,李世民的脸色很难看。他确实已经说暂时不理财政,由太子摄政,可戴胄坚持求见,说事情紧急。
  他只是没料到,事情棘手到这样的地步。
  早两年,朝廷的状态更难,当时内忧外患,尤其是那场席卷整个北方两年多时间的大灾,让朝廷当时差点崩溃。
  可那么困难,朝廷都挺过来了。
  他又想起了李超,那个时候,在那个最困难的时候,都是李超出谋划策,帮他扛过了难关。
  “没有开源节流的办法吗?”李世民问。
  “缺口非常大!”戴胄如实道。
  “多大?”
  戴胄想了想,“最多到明年春,我们就要发不出禁军的饷,也发不出百官的俸禄。移民们的补贴也拔不出,各地水利、道路建设的拔款也拿不出来,甚至国子监、讲武堂以及各地官学的经费也拔不出了……”
  “事实上,朝廷还有大笔的外债到期无法偿还,我们如果是家商行,明年就破产了。”戴胄说了个新词,破产。这是如今商界的一种说法,一家商行如果资不抵债,那就称为破产。
  朝廷,要破产了。
  李世民手捂额头。
  真是疼痛啊。
  “朝廷的收入呢?”
  朝廷的收入现在也不少啊,经过李超的各种开源,租庸正税增加了不少,而又新增了地税和户税,这基本上让朝廷的税收翻了倍。
  更何况,还有工商税收关税这些呢,还有盐酒茶铁等专卖税呢。朝廷还有大型的外贸商团呢,每年也能赚不少钱的。
  怎么就没钱到要破产?
  “陛下,这几年用兵不断,花费巨大啊。一场战争下来,动不动就是耗费千万贯,加之此前北方罕见大灾,本就把朝廷的那点积蓄用光了。”
  说实话,戴胄当了三个月的户部尚书,最大的收获,就是对李超的本事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他都不知道,李超当初是怎么让朝廷挺下来的,那么困难的状况下,还能修修补补的把大唐带过来了。
  本来说现在的情况应当比那时好,可他确实没办法了。能想到的办法,李超当初都想到了,盐铁茶酒糖矿等专卖,甚至搞出了盐引茶等,还发行了盐票茶票等股票募集资金。还组织了不少官方的贸易商团,与周边各国进行大型贸易,为朝廷赚钱。
  当初还整顿佛道,也是弄了大量的钱财土地过来,大大缓解了一波。
  又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借了不少的钱。
  其实就是深挖潜力,或者说是寅吃卯粮了。
  “朕的内库还有大约两百万贯钱,你拿去吧。”李世民道。
  “陛下,这也是杯水车薪啊。”戴胄道。
  李世民沉默,当年武德之时,朝廷一年收入也不过是几百万贯,可都能过的下去。现在二百万,居然成杯水车薪了。
  “你有什么建议?”
  戴胄犹豫着道,“臣建议,继续开源节流,首先是裁减北衙禁军。如果裁军一半,北衙六军保留三万人,那么一年至少能节省开支三百万贯。如果直接把神器军裁了,还能再省一百万贯。”
  “若是把火器监也给裁了,一年还能节省许多。”
  “另外,臣以为,北衙禁军以后也不再发放军饷,而是给他们分地。给北衙禁军们分地,这些地分给他们后,既可以由朝廷安排人租种,也可以交给他们自己家人耕种。这样,朝廷就不再给他们发放军饷,也能节省不少开支。”
  “还有,相比起养军,打仗的开支更大。朝廷应当暂停一切用兵计划,包括出兵西域计划,暂停以节省军费。另,九边防御计划里的城堡烽堠的修建,河套、陇南、燕北、辽西等地的军堡修建计划也应当暂停……”
  戴胄的节流计划,首先就是向着军方下手。
  裁减北衙禁军,罢撤神机军、火器监,以及停止边地的防御工事的修建,暂停一切用兵计划等等,甚至停发北衙禁军们的军饷……
  一项一项,确实能节省很多钱。
  算下来,一年能节省下上千万贯。
  可李世民却越听眉头越皱。
  大唐能有今天,正因为重视军备。哪怕日子再苦,也没有自废武功。李超在朝的时候,甚至主动提出了要扩军至八十万,还积极发展出了火器部队,建立火器监,打造火器生产线。
  大唐还建立了一支正规的常备军。
  可现在倒好,戴胄一来就要一刀全切。
第936章
  武当山,李氏净乐庄园。
  年底了,李氏各地产业的管事代表们都纷纷赶来,参加一年一度的李记年终大会。他们来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
  就如是朝廷的朝集使一样,远的地方,从十月就开始动身前来。近些的,则也赶在十二月中就前来。
  李家产业越来越多,越做越大。
  这么大的产业,管理起来也是非常难的。好在李超有比较好的管理制度,早早就把框架立了起来。他把李氏的产业,分门别类。
  同类的产业规划在一起,委派了管理团队,对整个产业下的各个商铺进行垂直管理。同时,李超又设立了人事、财务等各大总部管理团队,管理所有李记下的各行各业。
  好比李记的金融部,就总管着李记的钱庄、当铺、保险等这类所有产业。但同时,李家的财务部,也一样对李记钱庄的财务有着管理、审核权。
  正是靠着这套制度,李家的产业这些年发展的极快,却极并不乱。
  年底的这次大会,不仅是审核,同时也是让李家能跟下面的管理团队,特别是那些产业主持的管事们有个更好的了解机会。另外,让他们亲自来开会,也是李记下各产业的加强交流,让他们更好的领会李家的要求。
  这些产业都是李家的,一切都要围绕着李家的要求发展。
  每年的这次年底大会,李家和别家合伙的那些产业,也会派代表前来列席会议。
  武当山下,到处都是马车。
  一辆又一辆的马车,停出去好几里路。
  每家产业代表,都坐着马车前来,带着车夫,甚至带着自己的助理、幕僚什么的。李记的产业都很赚钱,李家赚大钱的同时,对管理团队也向来不吝惜。
  管事们都能拿到身股,就是管理层的分红,甚至就连普通员工都能拿到分红,虽然这只是身股,也就是岗位的干股,去职就没有了,可这样的优厚待遇可没有几家有的。
  管事们还能享受不少的好处,比如李氏内部产业商品的优惠券,李家的管事购买李记的马车,可是能优先提货,并且享受打折优惠的。
  要知道,如今李记的四轮马车,可是拥有许多项独家技术,四轮马车早成为身份的象征。宝马、奔驰、悍马、捷豹……这些牌子的四轮马车卖的好的不得了,订单早排到很久之后了。
  但李家的管事,却能享受到工坊的计划外订单额度。
  价格上还有优惠。
  李家这么大声势的武当山大会,连均州官府都早惊动了。
  哪怕李超已经不是宰相了,可人家也还是大唐第一功臣啊,赵国公的领地依然是大唐臣子中最大的,灞上李的声势依然牛皮轰轰。李超可还是太子老师呢,之前皇帝再次下诏晋封李超为太保,李超已经接受了。
  嗯,李超还是太子的未来丈人。
  就凭这两点,李超哪怕不当宰相不入朝为官,可这地位依然是无比煊赫的。
  均州刺史早派出了衙役帮李超维持秩序,武当山下替李家接待客人。
  几个衙役站在路边上,看着那长长一排看不到头的路边停放马车,惊叹连连。
  “这只怕得有上千辆马车吧?”
  “何止啊,我估计得有三千辆。”
  “天啊,差不多全都是四轮马车啊。我好想买一辆宝马马车,可惜太贵了。”一名衙役望着那一辆辆装饰漂亮的四轮马车,羡慕的道。
  “宝马可不便宜,不过我还是喜欢悍马,宝马太奢华而且过于精致了些,还是悍马好,粗旷结实,乡下路也能跑的飞起。”
  另一个衙役对两个同伴的幻想很不屑一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15/16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