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臣(校对)第4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0/677

  “我已成你的阶下之囚,但李秀、李碛、李冲视你如手足,你怎可以见死不救?”
  “孩儿前后派出六拨信使,死伤四十余骑兵精锐,都被敌军拦截住,父亲你也是知道的,”李知诰说道,“大楚唯一一支成建制的骑兵落到徐明珍的手里,现在除了淮河,江淮之间水流平缓的溪河差不多都结冰冻结实了,正是骑兵纵横驰聘的最佳时机,孩儿非见死不救啊!”
  “敌间文瑞临,真不是你故意纵走?”李普犹是不信,盯住李知诰问道。
  “孩儿说文瑞临是敌间,父亲都不信,怎么却来怀疑孩儿故意纵走文瑞临?”李知诰哭笑不得的问道,但说到这里,他眼神打了一个闪,朝站在廊前的苏红玉、姚惜水那边瞥了一眼,暗感邓泰武勇过人,统兵作战也中规中矩,不会出什么纰漏,但毕竟细腻工夫不足,只是当时他忙着去见杨恩,特别吩咐过红玉,要她小心帮邓泰盯住文瑞临不要出什么漏子,难道这里出了什么岔子?
  李知诰心里起了疑心,但脸上却不改色的先应过李普。
  等他与邓泰走进厅里,没等他脸色阴下来,姚惜水在旁边幽幽地说道:“这事不怪红玉姐,是我一定要红玉姐不帮邓泰的……”
  “为什么?”李知诰问道。
  “大哥是希望李秀、李碛他们单枪匹马杀出重围,还是希望他们带着右神武军的兵马杀出重围?”姚惜水问道。
  “哎!”李知诰叹了一口气,有些心力憔悴的坐到椅子上。
  邓泰直觉后颈脖子发痒,想了半天才明白过来。
  考虑梁军必有其他斥候潜伏于侧,他既然能在途中悄无声息的处理掉文瑞临,最多也就能延迟一两天便会叫敌军觉察到异常。
  这一两天对巢州城下的禁军主力没有多大区别,毕竟敌军随时都盯着禁军主力在巢州城下攻守势态变化,但只要能说服李普屈从、改奉太后手诏行事,多一天少一天,对右神武军的命运就完全不一样了。
  早一天得到消息,陈铭升、李冲等人处置果断,还是有可能率领右神武军主力逃回来;晚一天就是眼前右神武军完全被封堵在钟离的局势,想全军突围,无异于插翅上天。
  只是,又如姚惜水所言,李秀、李碛等人单枪匹马杀出重围,与他们率右神武军主力杀出重围,对未来政局的影响巨大。
  右神武军保留住实力,即便李普削官为民,也难免会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更何况他们接下来的目标,是拉拢并限制住柴建,然后收编浙东郡王府一系的残余子弟为己所用。
  右神武军保留住实力,他们怎么可能达到这个目的?
  即便杨元溥及朝堂诸公最终会治李普的罪,甚至有可能将陈铭升等人都牵连进去,但也极可能会使李长风出面重整右神武军。
  只是姚惜水渡江回金陵之时,都未确定能否说服杨恩相助,便利用自己故意漏这样的破绽,岂非太冒险了?
  要是不能说服杨恩呢,要是李普宁死也不奉太后手诏呢?
  姚惜水说道:“文瑞临或死或逃,对淮西禁军并无影响——而要是文瑞临真这么悄无声息的死了,岂非到最后都没有人知道他是梁间这回事了?”
  “哎!”李知诰又叹一口气,终究是没有说什么……
第五百四十五章
突围
  “此时杀出重围,或有一搏,拖延时日,待到梁军渡淮南下,我们百死无生!”
  李秀看似文弱,但此刻的虎视眈眈盯住陈铭升,坚持己见,寸步不让。
  “徐明珍所率两万骑兵,在淮南淮北与梁军铁骑争雄多年,我们虽有一万六千余兵马,但残兵占到三成,此时还不清楚南面到底什么情况,怎么突围?”陈铭升忍着右臂、左肋钻心的剧痛,苦口婆心的劝道,“此时据城以守,陛下与国公爷必会遣兵接应!”
  陈铭升左肋、右臂为高隆所刺,但好在当时李碛寻陈铭升说事,陈铭升猝不及防为高隆刺伤之时,他极快反应过来,闪开高隆部将的刺杀,还拔刀斩杀高隆。
  在逼退高隆身边的三名部将之后,李碛又率院中骤然遇袭被杀剩不到十人的侍卫,在狭窄的院子中坚守到李秀率援兵赶来,将高隆身边围攻衙帐的数十亲信尽数格杀,这才保住陈铭升的性命,没有在城中引发大乱。
  要说之前徐明珍率两万骑兵突然穿插到鳖子顶、燕墩山以南,李秀、李碛他们还有些发蒙,见无法力敌,只能率千余游荡在外的骑兵仓皇撤回钟离城,与右神武军主力会合。
  不过,高隆昨夜行刺失败过后,李碛、徐靖以及卫煌诸将都认定背后有更大的阴谋在针对大楚,他们苦守钟离城,极可能等不到援兵的到来。
  钟离城残破,即便在金陵事变之后,寿州军接管了濠州,对钟离城也仅是草草修缮,城池远谈不上坚固,与巢州、寿州这样的坚城远不能相提并论。
  更关键的,陈铭升他们攻陷钟离城时,城中粮食被守军放火烧尽,即便收复钟离城后,立时从滁州调来一批粮草,但除开城中万余平民不提,这批粮草也仅够他们一万六千人马吃上半个月。
  当然,右神武卫军作为枢密副使、国丈倾力打造的核心精锐,除了编有李秀、李碛所部三千精锐骑兵,还有四千余马步兵,这意味着全军则有七千余区战马。
  即便优良的战马要保留下来,近四千乘马还能宰杀保存,还能支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这也是陈铭升、卫煌等将主张固守钟离的关键。
  温博率巢州守军在淮西七八万禁军精锐的围攻下,都坚守了大半年,他们凭什么坚守不到两个月后淮河解冻?
  在陈铭升看来,即便梁军随时有可能渡河南下,但照以往的经验,等到淮河冰冻解封,梁军就没有不撤回去的先例。
  守城,总是要比率一万六七千弱旅出城与两万寿州骑兵野战的胜算高得多。
  李秀则强烈主张突围,从钟离城东、南两座城门杀出,往南是方圆近十里湖的龙游湖,而龙游湖的西南则是五尖山脉的北段山岭。
  右神武军兵甲装备精良,将卒也皆精壮勇力,刚刚被围,士气也还不弱,趁敌骑还没有进逼到城下修筑营垒,他们只要厮杀不到二十里的开阔地带,进入五尖山脉的丘陵区,徐明珍的两万骑兵,对他们的威胁就会随之大减。
  除了战术层面可以值得一搏之外,更主要的还是李秀认识到敌军所谋甚大。
  高隆原本是潭州将领,为文瑞临说降投附大楚,积功为右神武军副都指挥。高隆行刺陈铭升,欲制造混乱为敌军所趁,那文瑞临有没有问题?
  文瑞临说服的苗勇,以及随高隆、苗勇投附过的其他将领武官有没有问题?
  这些人与之前大楚水师覆灭于洪泽浦有没有牵连?
  要是这一切都是有联系的,则说明寿州军及幕后的梁军图谋甚大,联合出动的兵力也将远超他们的想象。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禁军在巢州城下的主力极有可能在敌军在接下来发动的攻击中受到重创,那他们困守钟离同时也会毫无意义,最终都难逃败亡的惨烈结局。
  又或者禁军主力及时警觉,撤入滁州或舒州,但敌军十数万甚至超过二十万的兵马南下,必然要先攻下最北面的钟离城,才能去进攻钟离南面的城池,确保淮西之地重新落回到他们手里。
  在敌军全力强攻之下,城内缺乏必要的守城物资,真能坚持到朝廷从诸州县集结援兵来增援吗?
  虽说陈铭升是都指挥使,徐靖、卫煌等将吏听他号令,但除了李冲跟陈铭升较为亲近外,李碛及其他李氏子弟都站在副都指挥使李秀一侧的。
  而毫无疑问的是,脱胎于右广德军的右神武军,主要还是以李氏子弟吸纳京畿世家子弟,然后融并宣州兵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李氏子弟发挥主导作用,而李秀的杰出指挥能力以及李碛的武勇,为将卒深识。
  李秀坚持要突围,陈铭升也只能苦心劝他不要用险。
  “我父亲常言,临危而顾身,见利而忘命,乃兵者大忌,”李秀却不领情,言辞激烈地说道,“你若贪生畏死,我与李碛为前驱,为诸将卒杀出一条南归血路。”
  “你这是什么意思?”陈铭升再好的脾气,见李秀拿他父亲浙东郡王李遇的名头来嘲讽自己贪生怕死,这时候也是勃然大怒,拍案盯住李秀喝问。
  “还是尽早突围吧,待梁军步卒渡淮过来,再想突围就迟了。”高承源坐在案后,沉声说道。
  虽说高承源最终仅率不到三千水师人马弃船登岸,但作为杨元溥最信任的将领之一,地位及声望还是要比陈铭升高一截的。
  而他除了在军中除了作为与陈铭升同级别的都指挥使级将领,武官散阶却是要比陈铭升更高。
  陈铭升强硬时可以强迫李秀听令,但两军合并到一起,道理上指挥权要归高承源。
  高承源之前愧于惨败,仅剩残卒还是托陈铭升他们相救,一直都很低调留在钟离城里,即便议事也让出主位。
  不过,之前不说话,不代表高承源说话就没有作用。
  “高将军,你这是何意?”陈铭升惊谔朝高承源看过来,问道。
  “大楚水师十丧其九,高某要亲手将自己的头颅送到陛下案前请罪。”高承源抬头望着屋梁,声音沙哑地说道。
  “将军……”看众人都倾向突围,见士气尚算可用,李冲也终于出声劝陈铭升顺从众意。
  “好,好……”陈铭升负气说道。
  ……
  ……
  决定最终突围的方案,李秀、李碛主动请求率精锐骑兵出西城厮杀,尽可能从西面抵挡住寿州骑兵的主力,给马步兵、步卒从南城贴着龙游湖西岸往南突围挤出更大的空间来。
  南城也是以李冲、徐靖为首的马步兵当前,将第一时间推进到城池西南侧来,充当两路兵马的衔接部,而高承源率水师残卒居中,陈铭升、卫煌等将领稍后,偏西北翼南撤,而高隆所部的将卒留在最后。
  在高隆及嫡信部将、侍卫都被清除掉之后,高隆所部的将卒士气最差、战斗力也最弱;这么安排,甚至可以说要将他们及城里万余平民都丢弃在钟离城,令敌骑不敢肆无忌惮的进攻他们的侧后。
  突围选择在次日黎明之前,就在东边天际露出些微的晨曦之时,城门开启。
  游荡在城外的敌军哨骑,也是第一时间发现变故,警讯大作,数百侦骑第一时间结集起来,呼啸着围过来拦截。
  李秀、李碛率骑兵似黑色潮水从西城门源源不断的涌出,强弓劲弩发射箭矢在空中鸣啸如风,战马在真正的寒风中嘶啸长嚎,很快刀戟矛盾碰撞到一起,激起一蓬蓬血花,鲜活的肉体倒地挣扎,或像干涸水塘里的鱼在咽下最后一口气。
  敌军哨骑的作用,仅仅是侦察,并第一时间迟滞守军的突围。
  他们看到形势不对,就往后撤去。
  在数里外驻营的寿州骑兵,不能直接进逼到城下,也是时刻防备守军突围,几乎以最快的时间都反应过来,一队队精骑从简陋的营门驰杀而出,甚至直接推倒简陋的木栅墙,仿佛一股股山洪,迎头冲击而来。
  暗色的潮涌在晨曦之中撞到一起,溅碰出血与肉的火花。
  李秀、李碛所率的骑兵,以李氏子弟、郡王府卫为骨干,以乡族青壮为基础,仿佛礁石一般坚不可摧。
  李秀、李碛身边不断有人倒下,但随后更多的将卒顶替过来,护住两人的侧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0/67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