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白社(校对)第12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19/1242

  西汉早期的司马迁还算有节操,《史记》没有给伏羲太多记载,他认为伏羲的记载不真实,没有采用,只在自序中提到一句: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意思就是:我听先人说,伏羲氏很纯厚,创造了易经八卦。
  没了,这就是司马迁对伏羲功绩的全部描述……
  难怪学术界认为,《史记》已经是非常有节操的信史了,司马迁还是较为客观的。
  所以这里我也相信,伏羲这个人肯定是存在的,古王之一,亘古之时的某位始祖。只不过这位始祖,在数以百计的始祖中,并不能排的上号,春秋以前,根本没有名气,他的最大功绩是创造了八卦。
  要不是易经到了后来越发火爆,周朝更是达到巅峰,再加上孔子宣传,伏羲氏的人气在诸多人文始祖之中,不一定能排的上前三十……
  最早的伏羲地位别说三皇之首了,第三十皇都不一定有他。
  可随着孔子的地位提升,儒家学说彻底成为主流后,伏羲也水涨船高,毕竟《周易》是儒家五经之一,而易经八卦,伏羲是最早的起源者。
  比如刘歆,也就是我一直诟病他把山海经活活整理少了一半的家伙。
  他将伏羲推到了最高峰:“庖牺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帝为太昊。”
  这也是第一次,将古往今来流传的‘太昊’,直接联系为伏羲了。
  注意,在刘歆之前,太昊就是太昊,又称大皥。而伏羲就是伏羲,两者根本没有毛线关系。
  儒家一代代这么定义下来,到我们现在成了真理。
  《山海经》中有提到过大皥,但绝没有庖牺、伏羲之类的存在,也没有说谁作‘易’。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我看不出他跟伏羲有什么关系,所有关于大皞是伏羲的言论,都是汉朝独尊儒术以后突然出现的。战国的楚帛书压根没提过这个事,只能说儒家太能‘修书’了。
  至于什么木德之类的,就不解释了吧。
  大家知道,五行始终说绑定古之帝王,是非常典型的牵强附会行为。
  除了刘歆,还有东汉的班固,也搭了把手将伏羲送上了神坛。
  班固的《白虎通义》写了:三皇者何谓也,伏羲、女娲、神农是也。
  一口气,将伏羲拔升到第一位!
  至此,伏羲成为无上人皇,超越女娲,登顶为百王之先,列祖之巅。
  并且他的身世也出现了,华胥氏雷泽生伏羲。
  得,直接把华胥氏个给扯进来了,战国楚帛书从未提过伏羲的身世,在那个创世神话中,他和女娲直接就是从混沌里蹦出来的。
  伏羲本来在孔子眼里,就是个人祖,作了易经,得以推崇。从没提过他跟女娲有什么关系。
  结果到了孔子死后百来年,后人把他变成了人首蛇身,然后跟至高神女娲卷在一起,成为了兄妹,说是他和女娲一起创世的。
  至此,伏羲女娲成了兄妹。
  汉代墓穴出土的壁画中,便有了伏羲女娲人首蛇身双螺旋图,一男一女,阴阳调和,两大至高先祖,完美!
  可是他的功绩有点少啊,光凭易经与捕鱼,逼格有点低。虽然与女娲共生,蹭了波热度,可他的功绩,确实不如女娲啊。
  于是到了晋朝,伏羲的功业增加为:继天而王,作八卦,造书契,做瑟三十六弦,制嫁娶之礼,取牺牲以供庖厨。
  其中做瑟和制嫁娶,原本是女娲的功绩……
  从跟至高神女娲一起混身世、混功劳,发展到直接把女娲的功绩转移成伏羲的了……
  而到了唐朝的文献里,伏羲女娲兄妹还不够,直接成为了夫妻!
  两者是兄妹的记载,比两者既是兄妹也是夫妻的记载,要早了数百年!
  从没关系,到兄妹,再到既是兄妹又是夫妻……
  这么做之后,女娲除了补天以外,所有的功劳,都成了辅助伏羲的了。
  再到后面,伏羲又多了很多很多的发明,总之越来越牛逼。
  到了这里,你们也看出来了。
  时代越往后,伏羲的记载就越详细……功劳也越大……逼格也越高。
  而女娲,则恰恰相反……逼格在一路暴跌!
  从文献上看,不算山海经,女娲比伏羲早了几百年。
  而我们是在聊山海经,根据我前面对于山海经的假设,上古有个原初作者,写了最早的初稿,并且就提了那句女娲之肠的话。
  女娲在五帝时期,就是全民信仰,炎黄一系的至高母神。她最初身化万物,母育一切。同时也是古之帝皇,人文始祖。
  毕竟绝天地通,所以炎黄一系的信仰一定是始祖。
  总之,女娲神格、人格、帝格,一直都是极高的!而且是越早时期,越高!
  越晚时期,则反而越低。随着时间越往近现代推移,女娲的逼格也在一步步地下降。
  到了秦汉,要亲自炼石去补天了。
  这倒也没事,符合她创世神的位格。
  可后面,女娲的化身万物之能,被逐步削弱。
  先是多了个哥哥伏羲,然后功绩被转移,从女娲制嫁娶,变成了女娲辅佐伏羲制嫁娶……
  再后面,还来了个盘古,直接顶掉了她创世神的地位。
  而到了宋朝,神格再度骤降,出现了女娲捏土造人的传说……从化万物,彻底沦为造人工具。
  到了明朝,还要在小说中被纣王调戏,引出封神。到了现代,更是成为洪荒可攻略的妹子之一了。
  可以说,现代人所理解的女娲,并非最早的女娲。
  而应该将盘古、伏羲、女娲三位一体合起来,才是周朝乃至更早时的女娲。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可能在于男权社会的建立,让至高的娲皇步步沦落,成为伏羲、盘古这类神的附庸。几千年下来,女娲和伏羲的地位与贡献,发生了偏移,大概是男尊女卑导致的结果。
  至此,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伏羲女娲。
  女娲化生万物,伏羲始作易经。这就是两者的原始设定,并且两者没有关系,最初的文献都没有提及对方……
  以此为基础,再去解读山海经,就显而易见了。
  山海经没有皇者,因为皇者是后来人追封的。
  山海经也没有伏羲,因为伏羲在五帝时代,并不出名……可能还不如夸父……
  山海经里有女娲!虽然没有写、或者被人修掉了她的功劳事迹,经中只提到了‘女娲之肠’,可这也足以说明,女娲在山海经中地位之高了。
  女娲之肠化为神十人!
  别看就这么貌似没什么营养的冰山一角的记载,实际上仔细一想,这竟然是山海经中,最牛的一次侧面描写。
  女娲是山海经中,唯一身体的一小部分,可以化出神的存在。
  学术界,公认西王母、黄帝、帝俊为山海经中最强者。可实际上,这三位似乎都比没出场的女娲差远了……
  黄帝、帝俊还介绍了世系,西王母还蓬头散发,凶神恶煞。
  女娲则什么其他描写都没有,只提了她的肠子,化为神,出现在了广袤的粟麦田中……横道而处……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麦田怪圈……
  纯粹是我脑补啊,首先山海经罕见的,没有描述这神的长相,和神的性质或别的什么。只说是女娲之肠。
  翻遍山海经,记述者往往都要写明相貌,至少看起来怎么怎么样,有没有操蛇什么的。
  女娲之肠没有……完全没有过多的描述,以至于我们这些后来人,都不知道这里在说什么!
  所以要么记述者根本没法描述其相貌,要么女娲之肠四个字,就已经描述了,只是我们听不懂。
  综上所述,我个人觉得山海经作者,这里其实写的是‘一次特殊现象’。
  也只有写非自然形成,一辈子都未必能见一次的现象,才会出现这种状况。
  而且记述者,大概并没有亲眼所见,只是道听途说,因此才简单地记了一笔。
  没见过,自然也不知道如何详细描述。
  根据别人的讲述,他只能写下‘女娲之肠’、‘处粟广之野’、‘横道而处’这样的笔触。
  粟广之野的意思,就是极为广袤,庞大的粟米庄稼地。横道而处,就是横在路上的意思。
  说实话,我真的很想直接就猜测:这是十艘螺旋飞碟降临了,落到田里,拦在了路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19/124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