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八十年代新农民(校对)第2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6/2149

  万峰买好了车票,到点后上了客车。
  客车是那种最老式的小窗客车,外面的颜色红白相间,后面有一个弧形的圆屁股,非常的难看。
  在很多八十年代以前的电影里经常能看到这种客车出镜。
  难看还是次要,主要是这种车速度非常的慢,最高时速六十公里,其实也就能跑五十左右,都没有后世的某些变态电动车跑得快。
  后世有些电动车可是能跑出超过六十公里的时速。
  车上的人并不多,毕竟那时除了公干的人寻常百姓哪有时间和经济坐车玩儿。
  万峰和张闲分别选择了一个靠窗的座位,接下来就漫长的坐车时间,起先两人还兴致勃勃地看风景扯闲篇,到最后都哈欠连天地靠着靠背睡觉了。
  一路颠簸下来,到渤海市的时候已经是午后一点了。
  下车后两人一脸茫然。
  上一世万峰来过两次渤海,一次是九二年,一次是一五年。
  别说和一五年比就是和九二年比,八零年的渤海也惨不忍睹。
  那时金州区还叫金县,开发区还是一片滩涂,甚至沙河区的大部分地区还处在乡村程度,唯一繁华的地方就只有中山区了,就连干井区都荒凉无比。
  万峰记忆里仅有的一点关于渤海市的印象也找不到一点吻合的地方。
  张闲盯着大街上跑的有轨电车出神,他是头一回看到在城市里跑的火车。
  “这火车为什么不冒烟呀?”
  “山炮,这是有轨电车用电的,少说话别让人说咱是乡下来的。”
  “咱不是从乡下来的吗?”
  “就是也不能说,先找旅社然后去吃饭。”
  他们两个下车的地方叫香炉礁,几年后渤海市第一座立交桥就在这里,而现在也就是后世一个乡镇政府所在地的规模。
  在客车上万峰打听过售票员,售票员告诉他这附近就有一个国营旅社。
  两人就沿着大街转悠,在离香炉礁客运站二百米远的地方两人终于看到了这家旅社。
  卖票员的觉悟非常的高,拿着万峰两人的介绍信看了半天,这年头两个不足二十岁的青年单独出门真的不多,尤其其中一个看着也就十三四岁的样子。
  十二人间的大通铺,一人一块钱。
  服务员把万峰他们带到一间这样的屋子里,冷着脸扔下一句洗漱间和卫生间在走廊的另一头就头也不回地走了。
  幸亏这旅社就特么一条走廊,否则上个厕所都得找半天。
  安排下住宿的地方,两个人就去吃饭,饭店他们倒是没费事就找到了,刚才找旅社的时候已经看到饭店在什么地方了。
  已经过了午餐时间,饭店里的人也不多。
  两人要了两碗米饭和两个小菜吃到了肚子里。
  “下面我们要干什么?”张海打了个饱嗝问。
  是呀,下一步干什么呢?万峰心里也没谱,这里他也不熟。
第0292章
来了一只肥羊
  万峰到渤海来的首要目的是打通电子表的进货渠道,但是在人生地不熟两眼一抹黑的环境里要找到供货商谈何容易。
  万峰开始后悔,在红崖的时候就应该让夏秋隆带两个人把张三捶一顿逼他说出供货商的地址,也省的自己现在抓瞎。
  后悔也没用,还是仔细考虑一下自己该从何做起吧。
  经过几分钟的思考,万峰理清了思路。
  首先要找一个人多的地方,人流多的地方一定会有卖电子表的。
  所有城市人流最多的地方不外商店、广场、电影院以及一些有着悠久历史的街道。
  比如尚海的楠京路,首都的王府井,渤海最有名的地方就是天京街。
  天京街历经沙俄、鬼子,到八零年前后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
  沙俄时期称作“娜乌奥罗斯伊斯卡亚街”和“巴鲁族伊斯卡亚街”,而到了鬼子时期就被改成了“浪速町”。
  这是一个屈辱的名字。
  “浪速”为日本海军军舰名,曾在甲午战争丰岛海战中首先开炮,击沉清军运兵船“高升号”,造成500余名清军死亡。
  这个名字一直用到鬼子投降,后期才改名为天京街。
  不论是沙俄时期还是东洋人时期,这里都是渤海的商业中心,街道两旁商贾如星辰,店铺似丛林。
  九二年万峰去过一次天京街,但对现在的他来说没一点用,他现在能分清东西南北就不错了。
  这不是问题,鼻子下面不是有嘴吗。
  很快万峰就打听到了去天京街的线路,用张闲的话来说坐着不冒烟的火车就到了天京街外的广场。
  让万峰纳闷的是今天也不星期天天京街上怎么还有这么多人,简直是摩肩接踵,城里的闲人就是多。
  两个人晃晃荡荡地就进了天京街。
  天京街两边都是店铺,五花八门什么都有,这边一个理发的旁边就是修脚的,这算是从头到脚地配套了。
  那边一个照相的边上配一个卖寿材的就有点扯了,更奇葩的是寿材店下边就是一个饭店,里面还有吃饭的,也不知道这饭吃个什么滋味。
  万峰看的不是这些店铺,他注意的是这些店铺面前或者是店与店之间的那些狭窄的胡同。
  张闲则没有什么重点,看什么都新鲜看什么都好奇,不时地拉拉问万峰这是干什么的那是干什么的。
  恨的万峰很想踹他两脚。
  期间他会拉着张闲到一个店铺门前去看看。
  张闲也不知道万峰在看什么。
  尤其在虹霓电影院外万峰更是过去看倚着橱窗无所事事的青年半天,不过最后似乎失望地离开了。
  不知不觉俩人就晃荡到了天百。
  当年到渤海不进天百就如同到了首都没去天安门和长城一样,必定会留下人生遗憾。
  八零年天百的北楼还没有五层,中间也没有南北楼相连的天桥,它出名的是它的亲民路线以及它享誉全国的服务态度。
  两人经过一个工商银行,就走在工商银行和天百之间的时候,耳尖的万峰听到一个让他心花怒放的声音。
  “大哥,要电子表吗?”
  这声音当然不是对万峰张闲说的,而是他们左边一个四个兜的干部模样的人,但被耳尖的万峰听到了。
  打从进入天京街他就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寻找一切和电子表有关的蛛丝马迹。
  可惜都没有看到,那怕在虹霓电影院门口他也只看到两个倒腾票据的贩子,现在终于听到这如同天籁的声音了。
  他拉了一把张闲两人就躲到一边。
  那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穿着在红崖几乎没见过的花衬衫,一副流里流气的样子。
  作为港口城市,在潮流方面渤海一向是东北地区走在最前面的城市,在这里看到几个穿戴稀奇古怪的人那怕是八零年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被花衬衫搭讪的四个兜的干部一副目不斜视的样子,连看都没看青年一眼就走了过去。
  在接下来的十多分钟的时间里,万峰看到青年接连又问了几个人,但都没得到积极的回馈。
  万峰觉得时机差不多了,悄悄对张闲说:“你在这里看着,我过去说几句话。”
  万峰缓缓走到青年身侧,小声说:“大哥,你有电子表吗?”
  青年转头看到一个穿戴很土的少年,不耐烦地说道:“去去去,一个小孩凑什么热闹。”
  “我要买电子表,多少钱一块?”
  青年疑惑地看着万峰,万峰的年龄倒是没引起他什么警惕:“你有钱吗?”
  “我和你素不相识,我特么闲着蛋疼逗你玩儿。”
  “五十一块,你要吗?”
  “起码你应该让我看看你的表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6/21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