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八十年代新农民(校对)第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2149

  “外甥,现在就咱俩也没外人我交个实底吧,别看人前我给人一种信心十足的样子,可是我心里一点底没有,晚上经常睡不着觉,就怕搞不好砸里面,这可是关系到几千块钱的贷款呀。如果完了,洼后就将一蹶不振恐怕多少年都翻不了身。”
  张海的想法很正常,改开初期最早那些下海创业的人,哪个不是带着不成功就成仁的想法下海的,因为谁也不知道前方有什么在等着他们,是惊涛骇浪还是柳暗花明谁也不清楚。
  “张海舅,咱们来算一笔账你就可以安心睡觉了,先不说水泥砖瓦一项,咱就说红砖吧。一窑砖从进窑到烧制到出窑,通常情况下要用二十五到三十天,也就是一个月能出一次窑。咱们的小窑一次可以出六万多块红砖,刨除残次品怎么着也能剩五万砖吧。”
  “可能还剩不上,毕竟我们以前都没干过,技术火候的掌握都不会好。”张海补充道。
  有道理,干什么一开始都是摸索,这个过程难免会有一些损耗。
  “那咱们就当四万块来计算,这行吧?”
  “差不多。”
  “市面上红砖的价格在三四分之间,这个是按照等级分化的,一等红砖和二等红砖,我们就按照二等三分钱来计算,四万红砖就能产出一千二百元的毛利润,现在我们来假设一下成本,一块红砖烧制成功大约需要九两到一斤媒,当然这个数值会随着烧砖人经验的积累而降低,最低时候可以降低到六七两。”
  上一世万峰曾经在红砖厂干了两年的出窑,对砖厂里的各种流程一点都不陌生。
  “我们现在技术不熟练,就按照一块砖一斤媒的用量来计算。现在市场上煤炭的供应价是十块一吨,但这一定不是我们能享受到的价钱,企业用煤一定会有部分溢价,咱们就按照十五块一吨来算计,那么一斤媒就背七厘五,再加上人工机械磨损水电费,初步我估计一块砖的成本不能低于一分钱。”
  “啊!才一分钱!”张海的语气里有惊喜的成分。
  “对,上下会有小部分浮动,但不会超出多少,你算算我们一窑砖下来会有多少利润。”
  于是,张海开始算账:“五递五,五五二百五……”
  这是算得什么呀?把自己算成二百五了?
第0080章
糟心的日子还在后头
  六万砖的成本是六百块钱,按照成品砖四万块来计算,每块三分可以卖出一千二百快钱。
  “这么说一个月我们还有六百块钱的剩余!那么到年底我们就会有三千多的利润。”张海的声音里透着惊喜。
  这还是前期损耗大的情况下,当随着他们的技术越来越纯属经验越来越丰富损耗会大幅度地下降,利润还会增长。
  还有那些残次品俗称叫王八砖的砖也不是不能卖钱,尽管它们形状奇特不规格,但保证也有买的它便宜呀,卖出个本钱应该问题不大。
  一窑两万块残次品王八砖也能回收一百二百的。
  这还仅仅是红砖,他们还有水泥砖和水泥瓦呢。
  “这么说到了年底还贷款就差不多了。”
  你看这又犯傻了不是。
  那个时代的人胆小单纯,欠银行的贷款会坐卧不宁晚上都睡不着觉,千方百计赶紧把贷款还上才能心安,张海也是这样的想法。
  当时的贷款就像白借给你的一样,利息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着急还贷款的人就是傻。
  “还贷款你着什么急?”
  “欠人家的钱当然要还了,不还这日子还能过踏实吗?再说不还信贷员还不天天长到我家呀。”
  “这你就笨了不是,你可以还利息呀,你把利息还上信贷员保证不会在你家过年的。”
  “可是到时候咱不是有钱了吗?为什么不还?”
  万峰很想一巴掌把张海拍到路边的水稻沟里去,但考虑到他当过兵可能打不过而且还有辈分的原因,这个想法没敢付诸行动。
  “社员们劳苦了一年,过年的时候不应该看到红利吗?你都特么还贷款了拿什么分给社员?还让他们过年连件新衣服都扯不起?连斤肉都不舍得买?连个鞭炮都不舍得放?”
  张海挠头:“你的意思是咱们只还贷款的利息,然后把钱分到社员的手里,让他们高高兴兴地过个好年?”
  “这就对了,社员们手里有钱了,自然干劲就上来了,干什么都有了奔头的日子不就甜蜜了吗!你的威望也会得到最大的提升,在洼后你的命令会得到最大的执行。”
  “原来还有这种操作,我怎么就想不到?”
  “再说用别人的钱生钱,傻瓜才会不干,利息才几个钱,这些留在手里周转你知道能创造出多大的利润吗?前提是你不许贪污。”
  老子这是活了几十年才积累下的经验,你现在就知道我这些年不特么白混了吗。
  张海茅塞顿开:“对!你说得对,用别人的钱生自己的钱,高!实在是高!简直就是高家庄的高!”
  这电影没白看,记住台词了。
  万峰敏捷地感觉到张海的脚步似乎变得铿锵有力了,把地都跺得山响。
  但这一切现在都是纸上谈兵,能不能实现还需要努力。
  第二天上午肖德祥带着两个老师傅来到了洼后小队,在参观了场地之后,一群人就在场地里新建的房子里设计制瓦模具。
  经过讨论论证,最终在万峰画的四个瓦样里挑选出了两种瓦样,然后又定型了一个脊瓦的瓦样。
  肖德祥说这两个瓦样在农村绝对有市场。
  当瓦的模具定下后还确定了水泥砖的模具。
  后世的水泥瓦模具大多是朔料制品,但在八零年朔料还属于稀奇的玩意,就是全国朔料王国台州在八零年也还没形成多大的规模。
  因此只能用铁制品或者木制品代替,木制品的东西被水泥浸泡后容易变形,因此万峰还是选择了铁模具。
  制瓦模具其实就是一个小盒子,底部和盖子都有特制的形状,到时候把配制好的水泥倒入盒子里经过短时间的震动,然后连模具拿到阴凉避光处进行阴干。
  阴干时间夏天通常是二十四小时,冬天大约需要两天左右。
  待模具内的混凝土完全凝固之后和模具分离既算完成了一片瓦的制作。
  水泥砖的制作原理也是如此。
  考虑到前期销量不太可能太大加上成本的原因,每样模具只订制了一百套,连水泥砖模具包括在内一共四百套模具,每套定价是一元六角钱。
  这已经是非常优惠的价钱了。
  虽然废铁的价钱才三分钱,但一套模具怎么也需要十几斤的生铁,加上人工翻砂加工等乱七八糟的工序,一套的成本价估计就超过一元钱。
  工厂加工自然是要赚钱的,额外的剩余就是人家的利润了。
  肖德祥这几个人是自己私自加工制造还是弄到工厂里加工就不是万峰要操心的事情了,不管他们怎么加工能制造出来就行。
  肖德祥带着图纸回去了,承诺一个礼拜保证制作出来。
  张海也马不停蹄地直奔东丹市购买机器。
  他忙的日子还在后头呢,买煤炭买水泥,办营业许可,跑前跑后足以让他焦头烂额的。
  这些东西如果没有上面的支持单凭他个人根本解决不了,因为很多东西都是凭票供应的。
  八零年的煤炭价格便宜的像路边的土坷垃,十元钱一吨,但是没票什么也买不成。
  票证几乎贯穿了整个八十年代,在万峰的记忆里城市里几乎达到了所有东西都要票或劵的程度。
  不论是粮食布匹饮料煤油蔬菜肉鸡蛋都需要票券,甚至有些地方还有粪票和尿票,可以说当时的城里人若是手里没有乱七八糟的票就会寸步难行。
  在农村倒是没有这么多的票券,起码没有鸡蛋票糖票什么的,但粮票和布票是必需品,而一些工业产品没有供应券根本买不来。
  煤炭就属于其中,至于水泥要不要票这个万峰实在记不起来。
  作为一个工业大省,北辽省里是不缺少水泥厂的,刚解放的时候北辽省就有几个产量不菲的水泥厂。
  红崖县在七八年也建起了一个硅酸盐水泥厂,主要供应本地需要,产品有两种分别是225号和325号水泥。
  是的你没看错,是225号,就是现在很多从事建筑的人都不一定知道曾经有过225号水泥。
  225号水泥退出历史舞台大概在98年还是99年万峰记不住了,反正从那两年以后市场上就再也没有225号水泥的影子了。
第0081章
遭到了鄙视
  当时的水泥可不是现在用个破编织袋子随便一装,一看就不是值钱的东西。
  那时它们的包装就是那种后世已经消失的牛皮纸,而且还是双层牛皮纸,包装的板板整整很有档次的样子,当年市面上能看到的牛皮纸大多来自这些水泥袋。
  当年很多学生包书皮就是用这种牛皮纸。
  八零年水泥可是比煤炭值钱的东西,而且还是煤炭价格的两到三倍,一吨的价钱在二十到三十之间。
  张海买回来机械就得去奔波这两样东西,至于制造砖瓦的沙子倒是不用犯愁,洼后小队的河滩和山后小队的河滩上储存的沙子足够他们用几十年。
  现在洼后队的几挂大车已经天天在往场地里拉沙子了。
  张海会经历什么样的挫折和烦恼不是万峰现在操心的问题,他现在的精力已经转移到了马上召开的全公社运动大会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21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