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人(校对)第1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0/391

  “小组第一的含金量是不同的,我们美国的三位选手,可都是跑出了21秒5的好成绩,这是新的世界纪录!”
  “等着吧,裁判马上就要宣布成绩了,我们美国运动员会比那个中国人更快的!”
  观众们的议论不绝于耳,然而美国队的三人组却是一脸凝重的望着裁判。
  这三位世界顶级的短跑运动员,对于速度的判断要比观众准确的多,此时他们已经感觉到,陈强或许要比他们更快。
  终于,裁判宣布了陈强的成绩。
  “21秒3!”
  惊呼声从四面八方传来,现场无数的美国观众用双手捂住了嘴,讶异的望着裁判,望着陈强,仿佛不敢相信自己所听到的数字。
  美国三人组跑出了21秒5的成绩,已经打破了之前世界纪录,可是让大家想不到的是,陈强要更快!
  21秒3,新的世界纪录诞生了!
  前一个世界纪录才出现了不到半个小时,就再一次的被刷新!
  当三位美国选手全都跑出21秒5时,大家还在想陈强会如何接招,而现在,陈强用成绩给出了一记完美的回击!
  回击世界纪录的最好方法是什么?那就是再刷新一个世界纪录!
  对于这个成绩,陈强还是比较满意的。他在去年那场万国运动会中,便已经跑进了22秒以内。如今一年的时间过去了,陈强一直都在很努力的训练,实力提升也是理所应当的回报。
  而且陈强的身体也比一年前更加强壮了,但凭着身体变强壮这一点,陈强的成绩也会有所提升的,所以跑出一个21秒3的世界纪录,也是陈强意料当中的事情。
  陈强也知道,他还有进步的空间。21秒3的成绩,还不足以获得200米短跑的金牌,他还要将成绩再提高0.2秒才行。
  不过那都是明天的事情了,现在的陈强,要应对另一场战斗。
  跳远项目的决赛,马上就要开始了。
第一二四章
你会的我也会,而且更棒!
  二三十年代的跳远比赛的晋级规则和后世略有不同。
  未来的奥运会,参加跳远比赛的运动员要先进行资格赛,成绩前十二名进入到决赛。决赛的前三次试跳,成绩最差的四个人会被淘汰,留下的八人进行后面三次的试跳,决出最后的冠军。也就是说在决赛当中,会有一个3+3的试跳机会。
  在1928年的阿姆斯特丹奥运会,一共有四十多位运动员参赛,当时的规则是资格赛试跳三次,成绩前六名直接晋级到决赛,其他人被直接淘汰。晋级决赛的这六个选手每人有六次试跳机会,成绩最高者为冠军。
  1932年的洛杉矶奥运会,由于只有十二名运动员参加跳远比赛,所以没有设置资格赛,直接就是决赛。决赛也是采取的3+3的试跳规则,前三次试跳后,成绩最好的四个人,可以去完成后面三次试跳,争夺最终的冠军,其他人则被淘汰。
  到了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晋级规则又有了变化。资格赛中的前十六名晋级决赛,决赛也是3+3的试跳规则,前三次试跳中成绩最好的六个选手进行后面三次试跳,争夺最终的冠军。这个规则已经和未来的奥运会差不多了,只不过晋级人数和淘汰人数不同。
  ……
  跳远比赛即将开始。
  赛场边,日本选手南部忠平正在进行赛前的热身,在他身边,是另一位日本运动员田岛直人。
  田岛直人今年只有二十岁,他可以算是日本跳远运动未来的希望,历史上的1936年柏林奥运会,田岛直人也不负众望的获得了跳远的铜牌和三级跳远的金牌,并且以16米的成绩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完美的复制了南部忠平在洛杉矶奥运会上的表现。
  此时的田岛直人还不是未来那个田坛跳远巨匠,他只是南部忠平的小弟,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他,也像个跟屁虫似得,在南部忠平身边转悠。
  200米的复赛刚刚结束,南部忠平亲眼见证了陈强又刷新了一项世界纪录,表情瞬间变得凝重起来。
  “南部前辈,您的脸色好像不太好,是昨天没有休息好么?”田岛直人一脸关切问。
  南部忠平摇了摇头:“我是担心陈强,他刚刚打破了200米的世界纪录,看起来他状态非常不错。”
  “南部前辈多虑了,虽说优秀的短跑运动员跳远能力也会比较的出色,但陈强从来没有参加过跳远比赛,您大可不必在意他。”田岛直人话音顿了顿,接着说道:“更何况您是跳远运动的世界纪录保持者,而且您还掌握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挺身式跳远技术!陈强就算是身体天赋超群,技术上的差距是无法弥补的。”
  两人交谈间,裁判已经示意运动员做好登场比赛的准备。
  陈强作为百米短跑的新科奥运冠军和世界纪录保持者,刚刚又打破了200米的世界纪录,出现在跳远赛场上的时候,自然是备受关注。几位实力强劲的跳远运动员,纷纷向陈强投来了警惕的目光,他们也都知道,百米短跑厉害的人,跳远的实力也不会太差。
  短暂的准备之后,跳远项目的决赛正式开始。
  由于没有资格赛,选手的登场顺序也不是按成绩排名的,而是按照抽签决定,陈强抽到了一个第九号签,也就是说他将在第九个登场。
  十二位参赛选手,每人会进行三次试跳,成绩前四的人将获得后面三次试跳的机会。
  第一个登场的选手是阿根廷人保罗,他也参加了100米短跑的比赛,但是在第一轮就被淘汰,除了百米短跑和跳远之外,他还报名了男子十项全能的比赛。
  保罗第一次试跳只跳出了一个6.13米的成绩,这个成绩很不理想。
  根据赛前的预测,想要晋级到前四,必须要跳出一个7.4米的成绩来,7米以下的成绩,是完全没有竞争力的。
  接下来登场的两位选手,一人试跳失败,另一人则只跳了个5.75米。
  第四个登场的是美国选手迪克·巴伯尔,他的登场立刻引来全场观众的掌声。
  迪克·巴伯尔走上助跑区,只见他快速的助跑,然后一脚踏上了起跳板,紧接着腾空而起,一个两步半的走步式腾空后,双脚并拢,在空中划过一条弧线,然后落入到沙池当中。
  沙池里的痕迹停留在了七米开外,测量员马上冲过去用尺子测量,然后给出了一个7米11的成绩。
  “第一个跳过7米的人出现了!”
  现场顿时掌声雷动,欢呼声与口哨声四起,美国的观众们显然对这个成绩很满意。
  这个时代,能够跳到7米以上,就已经是世界一流的运动员了。上一届的阿姆斯特丹奥运会当中,四十多位参赛者,最终只有十四个人能跳出7米以上的成绩。
  迪克·巴伯尔走下了赛场,他冲着观众们挥了挥手,脸上却是一副并不高兴的样子,显然他对自己的这个成绩并不满意,他觉得还可以跳的再远一些。
  陈强的脸上则是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果然,我没有记错,看来我的杀手锏,一定会发挥极大作用的!”
  迪克·巴伯尔之后,是一位墨西哥的选手登场,随后便是瑞典选手埃里克·斯文森。
  埃里克·斯文森曾经参加过1928年奥运会的跳远比赛,当时他拿到了第八名。历史上他在洛杉矶奥运会上获得了跳远项目的第四名,以及三级跳远项目的银牌。
  埃里克·斯文森使用的也是走步式腾空,他在空中完美的做出了两步半的走步姿势,然后第一跳便跳出了7.27米的好成绩,直接攀升到了第一名。
  下一个登场都是日本选手南部忠平。
  “那个日本人就是世界纪录保持者南部忠平!去年的时候,他以7.98米的成绩打破了跳远的世界纪录。”
  “我听说他独创了一种新型的跳跃技术,叫挺身式腾空,今天他肯定会使用吧!”
  世界纪录保持者,加上新型腾空技术的,让南部忠平备受关注,无论运动员、教练员,或者记者、观众,都想亲眼目睹挺身式腾空是什么样子的。
  挺身式腾空是南部忠平在1931年日本国内的运动会上首次使用的,但由于当时的信息传播方式主要是文字,靠文字是无法将一套技术动作呈现的很清楚的,其他国家的运动员顶多是知道有了一种新的腾空技术,却没有见过挺身式腾空是什么样子的。
  南部忠平靠着挺身式的腾空,打破了跳远的世界纪录,所以在很多人看来,挺身式腾空既然可以打破世界纪录,肯定是当时最先进的腾空技术。运动员和教练这么关注南部忠平,其实也是怀揣着偷师的念头,希望可以从他身上学到挺身式腾空。
  只见南部忠平走上助跑区,他深吸了一口气,调整了呼吸,然后开始加速。
  踏上起跳板,南部忠平猛的一发力,整个身子便腾空而起。
  他所使用的,果然是挺身式腾空!
  “这就是传说当中的挺身式腾空么!”
  “腾空的高度好高啊!”
  “这是在空中更有一个挺身的姿势,然后利用腰部肌肉的收缩,让双脚有一个更好的落地位置!”
  “正是个天才的想法啊,这套技术,果然是目前最先进的腾空技术。”
  众人心思各异,而南部忠平则在一片惊诧的眼神当中,落入到沙池里。
  测量员很快给出了南部忠平的成绩,7.45米,南部忠平一举超越了埃里克·斯文森的7.27米,来到了第一名。
  “7米45,好厉害,挺身式腾空的优势这么大么,竟然远了这么多!”
  7米45的成绩,已经是非常顶尖了,听到这个成绩后,惊呼声四起,大家理所当然的将这当做是新技术的对旧技术的碾压。
  而南部忠平却摇了摇头,他对于这个成绩并不满意。要知道南部忠平可是世界纪录把持着,7.45米距离他所保持的7.98米的世界纪录,足足有半米多的差距呢!
  一名跳远运动员,比最好成绩少跳了半米,当然会觉得不满意。
  亲眼见到世界上最先进的跳远技术,其他运动员都显得很兴奋,个别人已经开始讨论挺身式腾空的技术特点。
  然而陈强却显得很平静,他本身就懂得挺身式腾空技术,所以对于南部忠平所施展的挺身式腾空并不觉得稀奇。
  陈强心中还忍不住对南部忠平的挺身式腾空技术进行了一番点评:“南部忠平的挺身式腾空技术跟后世的挺身式腾空区别不大,只是细节方面还需要一些加强。”
  接下来登场但是美国选手兰伯特·里德,或许是南部忠平7.45米的成绩给了他太大压力,兰伯特·里德第一次试跳直接以失误而告终。
  随后的选手,也没有太惊人的表现,直到第八个登场的日本选手田岛直人。
  助跑、起跳、腾空,田岛直人使用的也是挺身式腾空的技术,显然是从南部忠平那里学来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0/3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