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人(校对)第2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4/391

  随着呼啦圈的产能提升,陈强终于有多余的呼啦圈,可以供给到纽约以外的地方。
  在呼啦圈刚刚上市的时候,陈强曾经在华盛顿、波士顿等大城市,少量的投放了一些呼啦圈,那些呼啦圈很快就卖光了,陈强也没有继续向其他城市供货,毕竟连纽约都是供不应求,陈强哪有功夫估计华盛顿以外的地方。
  如今呼啦圈的产量上来了,陈强也终于开始向纽约以外的市场进行扩张。
  纽约不仅仅是美国最大的城市,也是美国各个行业的风向标,无论音乐体育还是时尚服装,只要是纽约流行的,就能够在整个美国流行起来。而商品也是如此,只要是能够风靡纽约的,必然能够风靡全美。
  呼啦圈在纽约的销量好的爆炸,所以陈强并不担心在纽约以外的销量,而各地的零售商也不会错过一种可以赚钱的商品,陈强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不停的生产呼啦圈,然后运往美国各地。
  陈强估算,如果运气好的话,或许在1940年的下半年,他能够卖掉800万个呼啦圈,这可以给陈强带来数以百万的利润。
  与卖呼啦圈相比的话,健身房的赚钱能力就显得太微不足道了。
  不过在呼啦圈热卖的时候,陈强却没有放弃健身房,相反的他还是在寻找更多的加盟商。
  陈强还做了两件事,一是找到了那个纽约著名的音乐人,“摇滚之祖”路易斯·乔丹,为呼啦圈创造了一首歌曲。
  第二件事就是,陈强通过记忆,拼凑出了一套呼啦圈健身操。紧接着便是在他的健身房当中,推广这套呼啦圈健身操。
  ……
  托马斯是一家健身房的老板,他也是“陈强健身”的一个加盟商。
  自从成为陈强健身的加盟商之后,各式各样新颖的课程,也让托马斯赚了不少钱,虽然远远比不上那些大企业主,但就健身房这一行而言,托马斯算是经营的很不错。
  今天,托马斯收到了一封信件,是陈强寄来的,邀请托马斯派人参加一个新健身课程的培训,这个健身课程叫做呼啦圈操。
  “呼啦圈?不就是最近纽约非常流行的那个东西么。街头巷尾有很多孩子都在玩呼啦圈,这种东西也有健身操可以做么?我一直都以为,这东西就是个玩具,没想到还能当成是健身器材,而且有系统化的锻炼方法。”
  托马斯吐槽了一番,但还是决定亲自去学习一下这个呼啦圈操。毕竟每年都要交一笔加盟的服务费,如果不去参加培训的话,那么服务费岂不是要白交了。
  ……
  陈强利用自己的加盟商,开始推广呼啦圈操。
  陈强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为了提高呼啦圈的销量,而是希望改变人们对呼啦圈的看法。
  此时大多数的美国人都很托马斯怀揣着同样的想法,认为呼啦圈是一种玩具,而不是一种健身器材。
  历史上的呼啦圈,也的确是一个玩具公司最早推出的,呼啦圈最初的定位,也是一种玩具。六十年代呼啦圈从美国传播到欧洲,乃至八十年代的时候进入到中国,也都是以玩具的身份。呼啦圈主要的客户群体也都是孩子。
  然而现在你去某宝上搜索一下呼啦圈的呼,销量最高的几家打出的关键字都是诸如“瘦腰”、“减肥”、“收腹”、“女士健身”等字样,而广告图片往往也会是一个穿运动服的美女正在晃呼啦圈。这说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呼啦圈已经从一种儿童玩具,变成了一种健身器材。
  而陈强希望的,也是人们将呼啦圈看成是一种健身器材,而不是儿童玩具。如果有可能的话,陈强甚至希望可以将呼啦圈塑造成一种体育运动。
  儿童玩具是不具有可持续性的,每个年代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玩具,每个时代的儿童玩具也不一样。比如八零后小时候玩的玩具,就跟零零后的完全不同,那些零零后甚至都没有见过八零后的玩具。
  而且很多儿童玩具只有一阵的流行风潮,当年动画片《四驱小子》热映的时候,市面上卖的四驱车玩具也都是什么“天皇巨星”、“燃烧太阳”、“冲刺流星”;几年后《四驱兄弟》上映了,市面上的四驱车玩具就成了“冲锋战神”、“音速战神”、“疾速斧头”等等。对于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人来说,提到这些名字,那是满满的回忆,然而对于看《熊出没》长大的孩子来说,他们压根不知道什么“战神”,他们更了解的则是熊大熊二光头强。
  所以儿童玩具的更新换代是很快的,一部动画片,就能够带动一批儿童玩具,而当另一部动画片上映的时候,又会流行起一种新的儿童玩具。而那些曾经的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慢慢长大,会逐渐的抛弃掉他们所熟知的儿童玩具,没有哪个二三十岁的人还在摆弄儿时的BB枪和洋娃娃。人长大了,BB枪换成充气娃娃,洋娃娃也变成了避孕套。
  儿童玩具有流行期限,时间长了就会过气的。但是体育运动却不同,很多体育运动会流行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
  比如二十年前很多中学生喜欢打篮球,如今很多中学生也一样喜欢打篮球,相信二十年后的中学生还是会喜欢打篮球。作为一种体育运动,篮球永远不会落伍,永远会有人喜欢。
  其他体育运动也是差不多,篮球足球乒乓球这种可以普及的运动,自然是非常火热,可能几百年都不会落后。即便是体操、跳水这种运动,由于技术难度的原因无法普及,但依旧会有很多专业运动员从事,会有很多观众去欣赏。
  体育运动嘛,或许会有发展的低潮期,但永远不会过时。
  所以陈强希望,人们对呼啦圈的看法不是一种儿童玩具,而是一种健身器材,甚至是一种体育运动。这样的话,呼啦圈才能够一直活跃下去,一直流行下去。如果只将呼啦圈当成是一种儿童玩具的话,说不定过个几年,呼啦圈就会慢慢的消失,最终只是成为人们童年的回忆。
  ……
  纽约某银行,陈强刚刚走进银行,大厅经理马上迎了过来。
  “陈先生,您要办什么业务么?快里面请。我们这里有红茶和咖啡,您想喝点什么?好的。露西,去倒一杯红茶,不要加奶和糖。”
  大厅经理热情的将陈强请进了贵宾接待室。
  新来的实习生有些不解的望着这一幕,随后他开口问身边某位正式的银行柜员:“这个中国人是什么来头?竟然要让经理亲自接待。”
  “他是陈强,那个世界第一运动员。你应该听说过他的名字吧。”柜员开口说。
  “原来是他啊!听说他还拿到过美网的冠军。怪不得经理会亲自接待他,原来是个名人!”实习生恍然大悟的点了点头。
  “你以为仅仅是一个有名气的运动员的话,会让经理如此热情么?”柜员压低了声音,接着说道:“这个中国人,除了是个知名运动员之外,还是个百万富翁!”
  “什么?百万富翁!”实习生倒吸一口冷气。
  1940年的百万富翁或许要比2019年的亿万富翁更加的难得,特别是在美国更是如此。
  在殖民时代,欧洲的皇室贵族们凭借着殖民掠夺,获得了大量的财富,说白了就是当强盗全世界抢钱。而美国错过了殖民的黄金时代,只能靠着发展工业来致富。
  赚钱可要比抢钱难多了,要不然人们也不会有那句“你还不如去抢”的口头禅,所以当时美国的百万富翁,自然要比欧洲的百万富翁更有含金量。
  陈强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成为百万富翁。即便是放在后世,他蹉跎了大半生,资产也没有达到一百万美金的程度。或许陈强再晚穿越几年,等房价再涨涨,凭着他住的那套市区的老房子,说不定真的能有百万美金资产了。
  陈强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成为了百万富翁,总之就是某一天去银行的时候,突然就发现,自己已经是百万富翁了!
  每一个呼啦圈,陈强差不多能够获得25美分的利润,这么算起来的话,陈强只需要卖掉400万个呼啦圈,就可以赚到一百万美金。
  这也就是说,陈强的呼啦圈,销量已经突破400万个了。
  然而陈强也知道,呼啦圈的潜力可不止如此,未来呼啦圈上市的时候,可是两年卖了两亿个!
  现如今,呼啦圈还只是在纽约周边城市售卖,未来等到呼啦圈卖便全美的时候,陈强还能赚更多的钱。
  现在的陈强有钱了,他没有拿钱去享受,而是来到了银行,他打算取一笔钱出来,然后像其他爱国华侨那样,给国内捐几架飞机。
第二五一章
一万美金的门票
  陈强来到华盛顿的驻美大使馆,找到了胡适。此时那位重庆派来的宋特使依旧还待在美国没有回去,毕竟他是来向美国求援的,一分钱的援助没有要到,宋特使也不好意思回国,所以他决定继续待在美国,看看还与没有转机。
  也正是因为宋特使的存在,身为驻美大使的胡适成了二把手,驻美大使馆的所有决策,都要听这位宋特使的。
  陈强找到胡适,打听向国内捐飞机的事情。
  “先生,我听说有不少的南洋华侨,都给国内捐了飞机?”陈强开口问道。
  胡适点了点头:“自从抗战以来,海外华人华侨,已经捐赠了一千多架飞机,用于支援抗战。”
  “那这飞机该怎么捐法?是直接给钱,还是买了飞机运过去?又或者是专门有负责这事情的人?”陈强接着问。
  胡适没有回答,而是反问道:“怎么?你问这个干什么?”
  “我也想给国内捐飞机。”陈强开口说道。
  “飞机可不是止血纱布,那东西可贵了。”胡适话音顿了顿,接着说道:“陈强,我知道你希望支援国内的抗战,但也要量力而为。”
  “我最近赚了一笔钱。”陈强只好坦白道:“现在很多人都在玩的那个呼啦圈,就是我搞出来的。”
  “我经常看到有人在摇一个塑料圈,原来就是你弄出来的。看不出来,你小子还会做生意!”胡适倒也没有问陈强究竟赚了多少,如果他知道陈强已经是百万富翁的话,肯定也会吓一跳。
  只听胡适接着解释道:“南洋的华侨捐飞机,主要是因为他们也没有别的可以捐,南洋那个地方,没有什么工业,那些南洋华侨直接捐飞机,比捐其他东西要省事的多。当然也有很多南洋华侨花钱买粮食、买药品、或者是买其他物资,捐给国内,不过那样的话采购和运输过程,都比捐飞机复杂。咱们身在美国,跟那些南洋华侨可就不一样了,美国什么都能买到,所以在美国的华侨,主要还是在捐助物资。”
  胡适说完后,却有些无奈的叹了口气:“现在这种情况,无论捐什么也没用了,根本运不到重庆。法国人关闭了滇越铁路,英国人也把滇缅公路给封闭了,我听说日军已经进了越南了,国内对外的运输通道已经完全被切断,就算是有再多的物资,咱们也运不进去。”
  “重庆那边就没有想想办法么?”陈强开口问。
  “当然想办法了,法国连越南都保不住了,滇越铁路肯定是指望不上了,现在只希望英国人可以重新开启滇缅公路,听说英国人目前的情况也不乐观,说不定也撑不了多久了。听说上海公共租界的英军已经撤离了,估计用不了多久,上海的租界全都会落到日本人手里,说不定日本还会进攻香港。”
  胡适说到这里,指了指隔壁房间的位置,接着道:“宋特使那边,每天都会接到重庆的电报,有时候一天还是两封,催促他尽快从美国人那里搞到援助,而且重庆那边也希望,美国人可以向英国施压,重新开启滇缅公路。”
  “若是美国人肯帮忙的话,或许真的能够让滇缅公路重新开放。”陈强说着,看了看胡适脸色不善,于是开口问道:“是不是美国人不肯帮忙?”
  “不是美国人不肯帮忙,是我们现在压根就见不到罗斯福的面!”胡适一脸无奈的说。
  “是宋特使见不到,还是您见不到?”陈强立刻问道。
  “都见不到!”胡适表情愈发无奈,他接着说道:“我们屡次求见罗斯福,都被挡在门外,白宫那边说,罗斯福总统正在忙于竞选连任,所以接下来的工作重心会放在美国国内。”
  “这只是个借口吧?竞选总统可不耽误他处理国际事务。”陈强笑着说道。
  “是啊,我也知道这是个借口。”胡适又一次压低了声音,开口说道:“我动用关系,偷偷找人打听了一下,据说枣宜会战失利之后,重庆方面也没有进行反攻的动作,这让罗斯福很失望,他现在担心重庆方面会守不住,很有可能会投降日本,所以对于是否继续援华,也产生了动摇。而罗斯福之所以不愿意见我们,主要是因为宋特使跟重庆那位的关系。罗斯福有些信不过重庆那位,自然也就信不过宋特使。”
  陈强恍然大悟的点了点头。进入到1940年下半年以后,重庆那位对于抗日显得并不是很热情,相反的倒是很热衷于“整理党务”,这也算是重庆二号人物叛国所造成的后遗症,眼看着重庆那边又要进入到“攘外必先安内”的节奏里了。
  这也使得罗斯福对于重庆产生了不信任。我借给你钱是让你去打日本人的,既然你在打日本人方面表现的这么不积极,那为什么还要继续借你钱!
  而那位宋特使,又是重庆那位的大舅子,罗斯福信不过重庆那位,自然也信不过他的大舅子,所以干脆就来了个避而不见。
  想到这里,陈强忍不住轻叹一口气,心中更是暗道:“真是自己作死了,踏踏实实的去抗日不行么?非得搞那么多花花肠子,弄得连罗斯福都信不过你们了。”
  对面的胡适接着说道:“现在最主要的,还是得让英国人重新开启滇缅公路,打通国际补给线。我上一次采购的枪支和药品,还有不少没有运回去,美国的华侨也捐赠了一批物资,如今也都存在仓库里呢。滇缅公路不开,这些东西只能待在仓库里发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4/3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