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人(校对)第3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9/391

  于是陈强开口问道:“是不是皇室队的经营遇到了什么问题?”
  莱斯特·哈里斯微微摇了摇头:“皇室队的经营还算是不错,至少比以前业余俱乐部时要好的多,目前球队除了能够维持收支平衡之外,还可以稍微赚一点钱。不过球队内部还是有个共识,我们更希望可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你所说的更大的发展空间指的是?”陈强开口问。
  “大城市,我们想要把球队搬迁到大城市!”莱斯特·哈里斯开口说道。
  “原来如此。”陈强恍然大悟的点了点头。
  小城市里的职业球队必然会向往大城市,纵观美国四大体育联盟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个球队由小城市逐渐向更大城市搬迁的过程,那些不愿意离开小城市的球队,最终都是以解散而告终,只有那些搬到大城市的球队,才可以更好的延续下来。
  当然橄榄球NFL的绿湾包装工队是个特例,包装工队的球迷实在是太铁杆了,绿湾人对于包装工是实打实的真爱,所以包装工队才能够在小城市里生存的很滋润。
  刨除特例,小城市养活不了四大体育联盟的球队,但凡有些野心的球队也不会甘心于在小城市里发展,但凡想赚钱的球队老板也不会让球队一直待在小城市里。
  皇室队所在的罗切斯特市,是纽约州第三大城市,但是这个“纽约州第三”实际上是个虚胖的称谓。
  因为纽约州有世界第一大城市纽约市。
  纽约市对于整个纽约州的磁吸效应实在是太明显了,整个纽约州的人都会不由自主的涌向纽约市,去寻找更多的机会,纽约州的其他地方反而因此而被吸走了人。就以人口为例,四十年代的纽约,已经拥有接近八百万的人口,而所谓的纽约州第三大城市罗切斯特,只有二十万人口,人口数量只是纽约的四十分之一。
  在美国其他的州,第一和第三绝对不可能有四十倍的人口差距,唯独在纽约州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跟纽约这种超级大都市做邻居,也并不是一件好事情,人都跑光了。
  体育产业终究是服务于人的,人口越多的城市,体育产业就越是容易发展。未来的罗切斯特也没有四大体育联盟的球队,这座城市只有一个棒球队,名叫罗切斯特红翼队,属于棒球小联盟。
  与之相比,纽约市有八支四大体育联盟的球队,每个体育联盟各两有两支球队。橄榄球的纽约巨人和纽约喷气机,棒球的纽约洋基和纽约大都会,篮球的纽约尼克斯和布鲁克林篮网,冰球的纽约游骑兵和纽约岛民。
  所以皇室队想要离开罗切斯特,去寻找更大的市场,也是一件可以理解的事情。
  历史上的罗切斯特皇室队,同样是一支不断寻求大市场的球队,或者说是一支搬家比较频繁的球队,这支球队在罗切斯特待了十年之后,便搬到了更大的辛辛那提,随后在1972年又搬去了密苏里州最大城市堪萨斯城,并且改名为国王队,1985年又去了加州州府所在地的萨克拉门托,也就是现在的萨克拉门托国王队,2013年的时候又打算搬到市场更大的西雅图,结果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鉴于罗切斯特皇室队悠久的“搬家历史”,当莱斯特·哈里斯提出要去大城市时,陈强一点也不觉得意外。
  当年陈强给予皇室队一大笔投资,如今的皇室队也拥有陈强股权,所以皇室队决定搬迁,首先要征求陈强的意见。
  于是陈强开口问道:“你打算去哪座城市?”
  “陈先生,您觉得哪里比较合适?”莱斯特·哈里斯试探性的问道。
  陈强想了想,开口说道:“匹兹堡怎么样?”
  匹兹堡是宾夕法尼亚州仅次于费城的第二大城市,同时也是一座典型的体育之城。未来的匹兹堡拥有橄榄球NFL的钢人队、棒球MLB的海盗队和冰球NHL的企鹅队,唯独没有NBA球队。
  而在四十年代,匹兹堡绝对是美国排名前十的大城市,因为匹兹堡的炼钢产业非常发达,被称之为美国的“钢铁之都”,在那个美国还拥有诸多制造业的年代,匹兹堡的地位尤为重要,特别是二战期间,对于钢铁的需求大增,匹兹堡也因此焕发了生机,成为当时美国最有潜力的城市之一。
  陈强知道未来匹兹堡的体育产业非常兴盛,能够养活三支四大联盟的球队,那么再养活一支篮球队肯定是没有问题的,所以陈强便提出了匹兹堡。
  “匹兹堡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项。”莱斯特·哈里斯回答道,随后小心翼翼地问道:“陈先生,您觉得皇室队来纽约,怎么样?”
  “你们打算来纽约?”陈强微微一愣。
  莱斯特·哈里斯犹犹豫豫的点了点头。
  “纽约好啊,这里毕竟是美国最大的城市,有着全美最大的体育市场,皇室队来纽约的话,肯定要比待在罗切斯特要好的多,当然也要比去匹兹堡更好。”陈强回答道。
  “陈先生,您不反对皇室队搬来纽约?”莱斯特·哈里斯下意识的问道。
  “我为什么要反对?”陈强不解的问。
  “因为纽约还有尼克斯队啊,而且尼克斯队是你的球队。”莱斯特·哈里斯回答说。
  陈强瞬间明白过来,莱斯特·哈里斯是在担心,把皇室队搬到纽约以后,会跟尼克斯队形成竞争关系。而陈强又是尼克斯队的老板,为了避免竞争对手,很有可能不愿意让皇室队搬来纽约。
  陈强微微一笑:“莱斯特,你想多了,皇室队也有我的股份,我当然也希望皇室队的发展可以越来越好,而且纽约市这么大,有这么多人口,完全可以养的起两支球队。”
  莱斯特·哈里斯松了一口气,开口说道:“既然陈先生不反对我们搬到纽约,那我们会马上筹划球队搬迁的事情。”
  “你们打算用哪座体育场,作为你们在纽约的主场?”陈强又问道。
  “这个还没有考虑,毕竟球队搬迁的时候还没有开始筹划。”莱斯特·哈里斯老实答道。
  “你觉得麦迪逊广场花园怎么样?”陈强笑着问。
  “陈先生,你愿意让我们使用麦迪逊广场花园?”莱斯特·哈里斯顿时一脸的惊喜。
  任何一支球队都希望在顶级的体育场馆进行比赛,像是皇室队这种小球队就更是如此。如果能够将麦迪逊广场花园作为皇室队的主场,那绝对是莱斯特·哈里斯求之不得的事情。
  “如果你们愿意的话,可以将麦迪逊广场花园作为你们的主场,只不过赛程方面就要仔细的安排一下了,不能将两支球队主场的比赛安排在同一天,否则的话两场比赛会撞在一起。”陈强话音一转,接着问道:“你们想不想上电视转播?”
  “还能上电视转播么?”莱斯特·哈里斯只觉得晕乎乎的,连脑子都有些短路了。
  对于皇室队这种小球队来说,能来纽约已经是很成功的了,还能够使用麦迪逊广场花园作为主场,那简直是烧了高香,如今还有电视转播,更让莱斯特·哈里斯有一种做梦的感觉。
  陈强则接着说道:“麦迪逊花园广场有现成的电视转播设备,目前的情况,也就只有麦迪逊广场花园的比赛可以进行电视转播。如果皇室队也使用麦迪逊广场花园作为主场的话,我可以跟国家广播公司商量一下,让他们增加皇室队比赛的电视转播。反正设备闲着也是闲着,倒不如用起来。”
  任何的产业,规模越大,生产的成本就越低,电视转播也是如此,同样是在麦迪逊广场花园的比赛,转播十场的总成本虽然远远超过只转播一场比赛的成本,但是计算平均成本的话,转播十场肯定要比转播一场低得多。麦迪逊广场花园的转播设备都已经架设好,就算一场比赛不播,那个钱也已经花出去了,反之转播比赛的场次越多,均摊下来的成本就越低,所以美国国家广播公司应该很愿意多转播几场比赛。
  ……
  皇室队的搬迁工作进行的很顺利,在纽约找到一处训练馆后,只花了两周的时间,皇室队就完成了搬迁的事宜。
  在后世,一支NBA球队的搬迁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要牵涉到很多的事务,但是在四十年代,球队的规模并不是很大,所谓的搬迁主要是人员的移动,球队全体人员一起换个办公地点而已。
  皇室队中大部分员工都是罗切斯特本地人,甚至好几位球员也都是罗切斯特本地人,按说这些本地人肯定是不愿意离开家乡的,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纽约这种超级大都市对于普通美国人的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可以说每个美国人都渴望在纽约谋得一份工作。如今让这些球队的员工从罗切斯特搬到纽约,大家更是求之不得。这就好比给国内三四线城市的居民一个北京户口,除非是傻子才会拒绝。
  当然美国人是没有户口的,无论是教育还是医疗,都不会因为户口局限在一座城市当中,对于美国人来说,一份工作就相当于是户口了,只要有份工作,就能够在这座城市里居住下来。
  皇室队的当家球星马克斯·扎斯洛夫斯基,对于球队搬到纽约更是双手赞成。马克斯·扎斯洛夫斯基本来就是纽约人,家住在布鲁克林,他原本是期望被尼克斯队选中的,只可惜尼克斯队没有状元签,所以马克斯·扎斯洛夫斯基最终被皇室队选走,如今可以回到家乡打球,也算是完成了马克斯·扎斯洛夫斯基的心愿。
  ……
  耐克公司,运动鞋的样品已经被制作出来。
  这个时代的运动鞋是以黑色和白色为主,所以陈强的“耐克一号”,也只是设定了两种颜色,黑的和白色。黑色款式的运动鞋采用的是黑色鞋面加白色鞋底,鞋的侧面会有白色的耐克标志;白色款式的运动鞋,鞋面和鞋底都是白色的,侧面则有黑色的耐克标志。
  陈强对“耐克一号”的样品还是很满意的,现在就等到生产原料就位,然后再招募一批制鞋女工,便能够开始生产了。
  等到了年底,美国大选结束,罗斯福如愿以偿的获得了连任,开始了他第四次的任期,而杜鲁门也成为了副总统,他也兑现了承诺,给耐克公司弄了一些明年橡胶原料的配额,配额的数量虽然不多,但是足够生产七八十万双运动鞋了。
  有了橡胶原料,陈强的造鞋计划,也终于进入到实施阶段。
第三四二章
新鞋问世
  刚刚粉刷过的厂房里,一排排工作台已经布置好,工作台上每隔一段距离便摆放着一台缝纫机。
  在耐克公司刚成立的时候,陈强就开始准备厂房,他手中本来就有好几处的物业,便拿出其中一处改造成了生产运动鞋的厂房,然后又购进了一批缝纫机。
  接下来陈强需要招募一批制鞋女工,鞋厂才算是彻底的开起来。
  制鞋本来就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开办一个制鞋厂需要大量的工人,陈强估摸着,以现在的厂房规模,至少要招聘100名制鞋女工才行。
  二十世纪上半叶绝对是美国工业最为辉煌的时代,这个时候的美国是世界工厂,可以生产各种各样的工业产品,小到螺丝帽,大到航空母舰,美国全都能够生产。
  同时这个时代也是美国工人的黄金时代,整个美国遍地是工人,工人们也绝对不会缺乏工作岗位,而那些技术工种,还可以获得比较高的薪水。
  当然绝大多数的技术工人都是男性,女性技工的数量非常的少。女性从事的都是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对体力要求不高的劳动。
  西方国家可没有“女人能顶半边天”的说法,而在富裕的美国,靠着丈夫一个人的薪水养活一家人仿佛并不是什么难事。
  二十世纪以前,美国的女性很难获得一份正式的工作,很多女性都只是在婚前工作,婚后便成了家庭妇女,这有点像现在的日本。当时的美国女性不工作的原因并不是为了在家里相夫教子,也不是国家文化使然,而是美国的雇主不愿意为女性提供一个正式的工作机会,这也算是一种就业歧视。女性找不到工作,自然也就不去工作了。
  女性在找工作时处于弱势的一方,在未来也是存在的,而在十九世纪的美国,这种现象更为严重,所以美国历史上爆发过很多次的女权运动,差不多每次遇到经济危机的时候,女权运动就会消停一阵子,一旦经济复苏,女权运动又回兴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很多美国的男人们都上了战场,美国女性开始独立持家,参与到工作当中,然而在一战结束后,绝大多数参与工作的女性立马就失去了工作,大量的男性从战场上回归,雇主们肯定更愿意雇佣那些身强体壮的男性职工去从事劳动工作。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美国男性再次走上了战场,美国也开始重复一战时候所发生过的事情,女性又一次的参与到了工作当中。而且由于女性长期在就业市场上遭到歧视,所以依旧有很多雇主不愿意招募女性员工,因此招募女工要比招募男工要容易的多,女工的薪水也要比男工低得多。
  二战期间,有很多欧洲人逃到了美国,这些欧洲人并不都是精英,有很多没有一技之长,在美国生活也很艰难,为了在美国生存下去,他们很愿意去从事那些没啥技术含量的工作,这也为美国的劳动密集产业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
  制鞋本来就不是什么对技术要求很高的岗位,无非就是用缝纫机将材料缝在一起,稍加培训就能学会,这种低门槛的工作,招聘员工的难度也很低,陈强很快的就招聘到了一百多名制鞋女工。
  接下来会对制鞋女工进行培训,同时原料也回陆续到位,球鞋生产便可以开始了。
  ……
  厂房内,陈强拿着一个刚生产出来的“耐克一号”运动鞋,忍不住脱下自己的鞋子,开始试穿起来。
  这鞋穿起来感觉很不错,虽然不如后世的运动鞋,但是在这个时代来说已经是非常舒适的了,这鞋远比厚重的皮鞋要舒服的多。
  在加工水平比较低下的时代,帆布的鞋面配合橡胶的鞋底,的确是最为舒适的一种搭配,即便是放在后世,很多运动鞋依旧使用的是这种搭配。
  运动鞋发展的过程中,直到八十年代以后,各大运动品牌才加大了对运动鞋的研发投入,材料加工的工艺不断提升,皮质也能做到像帆布一样柔软,再加上各种新技术加入到运动鞋当中,这才使得运动鞋月来也舒服,也越来越符合人体工程学。
  陈强对于未来运动鞋的种种科技也是颇为了解,以后世的标准看,“耐克一号”简直是渣渣,但在1944年,能够做出“耐克一号”这样的运动鞋,陈强已经非常满意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9/3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