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门法则(校对)第3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3/874

  符云真也赞了句:“致摩好气量!”
  景致摩续道:“致摩惭愧,辜负了总观的信任,当日既然公推失利,自当礼让贤才。我这一年来也常自反思,除了年轻不服众外,越想便越感惊恐,一个小小庙祝,竟然拥有如此威能,将玄元观和总观看好的人选推翻,帮助另一位他提名的人选成功登上高位,依仗的是什么,不就是他修士的身份么?我其后又想,他在叶雪关能做一次,将来会不会做第二次、第三次?当日是我,下一个又会是谁?”
  岳腾中道:“致摩有什么想法,尽管提出来。”
  景致摩道:“我知道这次查案应当是没有什么结果了,我们的确也找不到关键的证据,拿不到关键的证言,除非我们可以用刑,但诸位都清楚,上头是绝不会同意的。我说这些,不是要为杜腾会一案找说法,而是为了我道门十方丛林的将来考虑。赵致然身为馆阁修士,如果任其继续在十方丛林中担任道职,我们将来怎么制衡和约束?换一句话来说,不是赵致然,而是张致然、李致然,或者别的修士,更多的修士,出现在十方丛林中,我们该如何面对?”
第三十二章
依据
  堂上众人都默然不语,仔细思量着景致摩的话,相顾骇然。
  有人道:“上观下过严令,不许馆阁干涉十方丛林……”
  景致摩当即问:“此令见诸何处?”
  说话之人顿时语塞,众人以前不觉,今日仔细回想,却发现居然奉行了不知多少年的惯例,竟然找不到出处!
  只听景致摩道:“近月以来,我翻阅道门百年以来颁布的诏令,裁定的各类道门戒律规范,发现所谓馆阁不许干涉十方丛林的规矩,竟然不见诸明文之中,当日便感奇怪之至。后来无意间请教一位前辈,才找到了这条规矩的出处。”
  岳腾中忍不住问:“出在何处?”
  景致摩道:“不知诸位可曾读过承康子祖师所著《长春刘真人语录新攥》?”
  承康子祖师是百年前受诏飞升的有德真道,姓邵名以正,封赐“振法通妙真人”。邵以正是“演教长春真人”刘渊然的大弟子,曾著有《长春刘真人语录》,记述了刘渊然的日常言行。
  在座数十人没有不知道刘渊然和邵以正的,但看过《长春刘真人语录》的很少,大部分人甚至都没听说过《长春刘真人语录新攥》。
  众人不敢露怯,只是听着景致摩侃侃而谈。
  “长春真人云:人人本来清静,只因主人无觉照,被物欲所牵,声色汩于外,情欲荡于内,颠倒梦想,无由渐息,所以不能清静。
  又云:福慧双修乃得道之真谛,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立而仙道成,种修福德可救拔俗世厄难,有益于百姓,且提升自身道德,乃得道成仙的条件之一。
  是故承康子祖师问曰:何时修福?何时修慧?
  长春真人答:修行如炼丹,有主宾之分,因时而异,顺势而为。譬如乱世,主为修福,由馆阁而入世,以造福世人,治世之中,主为修慧,宜养慧根,馆阁不理俗务,不涉十方丛林。
  诸位,此说,即馆阁之士不干涉十方丛林的唯一记载,再无其余,当然,或许是我才疏学浅,尚未看过。百年以来,此语不知何时传开,渐渐成了我道门一项默认的规矩。”
  过了片刻,只听岳腾中道:“若是如此,只怕这项规矩大有可商榷之处……”
  景致摩道:“所以我很担忧,过去没有修士直接在咱们十方丛林出任道职,这条规矩用处不大。现如今有了赵致然,我们再想把这条规矩捡起来的时候,竟然发现这条规矩本身的来历和立场是站不住脚的,诸位细思,是否和我一样感到畏惧?面对将来可能出现在你我身边的修士,应该怎么约束他们?或者说,我们这些俗道,真的能够约束他们么?”
  有人问:“景殿主,以你之见,又该如何?”
  景致摩慨然道:“上书以求诏令!若是诸位不愿结名,我景致摩愿独自上书三都!我知诸位的顾虑,无外乎事涉修士,不敢擅言,但我景致摩不怕!我们这些身在十方丛林的俗道,若因惜身之故而畏首畏尾,将来法度败坏之时,如何自处?若是当真因此取祸,我景致摩愿一力担之!”
  景致摩在这次议事最后讲的这番话,深深震动了在场的所有道士,无论所站的立场和背景怎样,无论持有的立场如何,每个人都在思索他提出来的那个问题,当修士出现在你的身边时,你会怎么面对?
  议事结束之后,符云真将景致摩招到了身边,道:“三天之内,把你今天讲的话整理成文,提出建议,报给我也可,或是报给你们典造院潘典造,此事我会和他沟通,尽早提交三都。上书一事,不需你独自承担,这是整个十方丛林同道们的共同心声。”
  崔殿主、许方主和林高功这三位齐齐出门,相互对视,良久无语。他们是专门负责与赵致然谈话的,辛苦近月,却没想到,这次议事的议题明明是裁定杜腾会的案子,怎么忽然就转变到要制定明文诏令,限制赵致然这样的修士在十方丛林中任职了呢?当真是匪夷所思!
  杜腾会一案,最终以“查无实据”宣告结束。凡是被招至庐山的川省来人,俱都一一放回,同时被告知“感谢你的大力协助和积极配合”。
  庐山本身就是风光绝佳的所在,各处名胜不计其数,只是经历了这么一出,川省这些被招来问话者,基本上没人有心情赏玩一番,匆匆道别之后便各自离去——甚至没人敢结伴同行。
  赵然来到山下,在九江城外的浔阳渡口,远远目送杜腾会登船。杜腾会立于船头,遥望庐山,身形久久不曾一动。艄公一声呼哨,几根长长的竹蒿伸出,将客船撑离岸边,赵然向着客船上的杜腾会稽首行礼。
  杜腾会这才将目光从庐山方向收回,在岸边一扫,瞥见了行礼送行的赵然,于是微微阖首回礼。
  客船渐渐远去,消失在江面之上,赵然转头问东,行不数里,进入江边一处酒家,酒家门外挑着根旗幡,上书“三石一茶”。
  上得二楼,进了间包厢,就见坐中一位大汉,正是松藩卫指挥佥事、红原守御张略。
  张略起身抱拳:“见过赵方丈!”
  赵然一笑:“张守御客气了,怎么还请我喝酒?”
  张略自嘲道:“原以为张某还算有几分胆色,谁知上了庐山才发现,自家不过鼠辈尔,若非赵方丈指点,险些酿成大错!此番回转松藩,也不知何时能再见到方丈,干脆便在此地摆上一桌,与方丈共谋一醉。”
  说话间,将酒保招进来:“你们这里不是号称什么庐山四绝么?快些整酒上来!”
  那酒保笑道:“早给准备多时了,立刻上来!”出门喊了两声,便有厨下陆续传上来一桌酒菜。
  所谓庐山四绝,便是酒幌上挑着的“三石一茶”。三石即石鸡、石鱼、石耳,就是庐山里特产的赤蛙、泉鱼和黑木耳,石鸡黄焖了一盆,加上石鱼炒蛋和石耳炒菜,配上一坛酒家自酿的黄酒,一边欣赏窗外大江上千帆竞秀的景致,一边喝酒吃菜,真是别有风味。
  喝了几杯,便开始闲谈,赵然问:“张守御今年贵庚?”
  张略道:“张某今年虚岁三十八了。”
  “看上去倒是不像,说你刚满三十,怕是无人存疑。”
  “哈哈,多谢方丈谬赞,练武之人,时常活动筋骨罢了。”
  “张守御看上去的确英武,听天鹤宫杜监院说过,张守御在战阵之上是员猛将。”
  张略叹了口气道:“不敢妄称猛将,不过是敢冲、舍得拼命罢了。”
  赵然举杯相敬:“听说张守御并非将门世家,也不是军户出身,能做到四品佥事、担负一方,这番际遇当真难得,非是战阵上有过人之处,哪里可能身居高位?守御是在何处应募从军的?听口音,似乎不是川中子弟?”
  张略干了杯中酒,笑道:“张某在四川待了十七年,自以为言谈已与川人没得区别,不想被方丈一听就听出来了,哈哈……我下面那帮瓜娃子,一直说老子四川话地道,原来也是哄老子高兴,哈哈!不瞒方丈,我是京城人士。”
  “哦?京城人士,怎么跑四川从军了?守御必有故事,且说来听听?”
第三十三章
胆色
  张略大笑:“哈哈,也好,其实也没有什么出奇之处,左右无事,说来给方丈下酒。我家世代居于京城,我少时不晓事,走街串巷,好吃懒做,好勇斗狠,专行不法,说起来惭愧,也是市井中的地痞混子。后来得遇高人,传了我一身武艺,也由此萌生了出人头地的想法。记得嘉靖三年时,宫中选秀,与我青梅竹马的……
  唉,其中曲折,不提也罢,我一气之下就来到边关。当时咱大明正和土蕃争夺乡城,我便径直投了宁蕃卫。投军当月即遭遇平生第一场战事,斩首两级,叙功晋为小旗。”
  赵然赞道:“锥处囊中!”
  张略晒然一笑:“之后的日子,一直顺风顺水,或许也是走对了路子,我这人哪,天生就是从军的料。嘉靖五年时积功为总旗。嘉靖九年随上峰调驻天全六蕃招讨司,升百户。嘉靖十二年,夏军破白马山大阵,朝廷设川西总督府,我带部下至松藩作战。先隶属小山卫,嘉靖十五年迁叠溪千户所副千户,嘉靖十八年迁松藩卫中军千户,十九年白马山大捷后,因公升松藩卫指挥佥事,四月设红原守御所时,以佥事职领红原守御。”
  听罢这份履历,赵然不禁咋舌,张略的升迁速度,简直不亚于自己,没有家世、没有背景,十八年连跳六级,从最底层的小军一举而入大明中层将领之列,堪称军中异数!
  不由发自内心赞道:“若非勇略过人,张守御如何能有今日,来,贫道敬守御三杯!”
  张略连称不敢,将酒喝了,摇头道:“其实张某能有今日,只占了两条,一个是始终在边关,军中迁转最重军功,张某从军十八年,历经乡城之战、打箭炉之战和白马山之战,从无一刻停息,大仗打了十三次、小仗不计其数,没那么多战事就没那么多功绩。第二条,是张某运道好,能够活到今日,实在是匪夷所思……”
  说着,张略陷入沉思中,赵然也不催促,等着他的下文。
  “……当年随张某从京城投军的二十六个弟兄,如今活着的只剩四个。张某记得清清楚楚,曾经有五次必死之局,都是弟兄们用命把我抢了回来,所以张某这条命不是自己的,是弟兄们的……”
  赵然等他沉默下来,长吁了口气,连忙将沉重的话题转移开:“张守御在红原镇守也有一年了吧?那边情形如何?前月时我去黎州办事,途中路过都府,和景寿宫陆监院一起吃酒,他曾随口提过几句,说是如今红原不太稳当?唔,我也就随便问问,若是涉及机密不可对人言的,张守御也不用告诉我。”
  听赵然谈起红原,张略道:“这里头也没什么不方便讲的,何况红原特别布道区的设立,听说本就是赵方丈在叶雪关提出来的计策,对旁人需要守密,对赵方丈却无此必要。说起来,我在红原也有一年了,这一年的感觉,除了憋屈,还是憋屈!”
  “此言何意?”
  “以往我在军中,要么直面吐蕃,要么直面西夏,总之都是军阵厮杀,无须顾虑太多,只要一门心思打仗就是了。可接了红原守御所的差事之后,做起事来处处束手束脚,很不痛快。说个最近的事,今年正月,白马院举办正旦大斋醮,知会红原三部大小头领全部到场。可是当天却只来了三分之一,没来的那些头领都是以各种借口推辞不至。后来详加打探,这帮人都在自家村寨里搞弥勒圣诞法会!而且许多寨子从夏国悄悄请来了和尚主持法会!”
  听了之后,赵然感到很吃惊:“入我大明都一年了,这些部民居然还敢明目张胆搞法会?白马院的方丈是曾致礼吧?他是如何处置的?”
  “赵方丈是知道的,红原三部中,白龙部人丁最多,实力最强,共有大小十七座寨子,其中人丁上两千的有三座。我们查到的消息,哲波山下的哲波寨子搞法会最为嚣张,请了足足六个和尚。曾方丈当即下令白马院方堂前往哲波山捕拿和尚……”
  赵然打断道:“这些和尚有修行么?若是有的话,那此举可就有些孟浪了。”
  张略摇头道:“这却不知了,估计是没有,就算有的话,这些和尚也没有以佛法出手。”
  “没有出手?”
  “压根儿就没见到这几个和尚。方堂的人手去了以后,被哲波寨堵在了山下,不许他们进山。方堂的弟兄……方堂的道长们也急眼了,飞报白马院,当时曾方丈不在,袁监院便请守御所派兵入山……”
  赵然回忆了一下,问:“这位袁监院就是原川西总督府幕宾袁灏吧?”当时赵然上红原疏时,建议道院和官衙合为一体,方丈由道门选任,主持布道方略,监院由川西总督府选拔实干人员充任,授予道牒,以监院身份实际主持地方政务,袁灏的监院道职便是这么来的。
  张略点头:“不错,正是此人。袁监院向我守御所请援后,我便派左千户宁德寿领兵前往,大军于哲波山下摆开阵势,准备入山清剿哲波寨。但其后曾方丈得到消息便赶至哲波山下,勒令大军回撤,宁千户无法可施,只得率军返回。”
  赵然问:“曾方丈是怎么考虑的?他撤军的理由是什么?”
  张略嘿嘿笑道:“头一个,大明攻占红原时日尚短,此事须从长计议,不可急躁,否则打起来,整个红原三部都有不稳之象。第二个,事关教化,宜缓不宜急,凡事须以德服人,一味强硬,只会令事态激化。第三个,此来是捕拿和尚的,不是与哲波寨开战的,哲波寨既然已经言明寨中没有和尚,白马院又无实证在手,就只能退兵,否则就是违了当初与红原三部的协议。”
  赵然愣了愣,摇头道:“这个曾致礼,不是听说平定过苗部叛乱么?应当是个果决的人物吧?处事怎么会如此……”
  “如此”什么,赵然不好往下明言,总之行事风格令他不喜。
  张略道:“曾方丈平苗乱的事我也听说过,后来一打听,赵方丈可知他是如何平定苗部叛乱的?”
  “不知。张守御说来听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3/87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