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门法则(校对)第4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9/874

  赵然看了好几遍曾方丈的“述职报告”,不禁笑了。
第六十二章
议决机制
  十二月初一,赵然来到白马院的议事堂,参加他履任方丈之后的第一次三都议事。
  监院袁灏带领众人在议事堂外等候,亲自将赵然迎入议事堂中,然后各自入座。
  议事堂不大,也就是普通两丈见方,赵然和袁灏一左一右,并座于上首,下面是三都,以及列席议事的知客、高功和巡照三位执事。单就三都议事的参与者而言,七人中只有监院袁灏和都厨雷善来自官府,显示了道门在其中所居的主导地位。
  袁灏当先笑道:“方丈新到红原,便埋首于文书档籍之中,又不辞辛苦下乡察访,真乃吾辈楷模。”
  赵然摆手:“不过是了解情况而已,坐在这个位置上,时刻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就怕自己拍脑袋做决策,到时候苦了的还是百姓。虚言不必多说,咱们就开始吧,贫道是白马院的新丁,还是你们主说,我主听。”
  袁灏道:“方丈客气了。”咳了一声,开始议事。
  “诸位,今日商议的,共有三件事。先说第一个,范高功,你来说?”
  高功范致节道:“方丈来红原之前,应永镇灵蛇院曾监院之邀,我和聂都讲前往灵蛇院,与灵蛇院同道交流道法,聂都讲在灵蛇院经堂宣讲《玉皇经》,得到灵蛇院同道们的高度赞赏,许多灵蛇院道友都来向聂都讲请教疑难。”
  都管谷腾丰、都厨雷善等都出言恭维了两句,袁灏和赵然则都向他微笑点头。
  都管聂致深微微颔首,道:“过誉了,致节过誉了。”
  范致节续道:“灵蛇院举办的法会交流很成功,藩州飞龙院也打算办一次法会,前日收到了飞龙院来书,法会定于本月初六,邀请咱们白马院派人前往。”
  赵然问范致节:“范高功有什么建议?”
  范致节道:“我的建议,既然飞龙院来书特意邀请,咱们就派人去,也是一个相互交流切磋的好机会。若是方丈能够带我等前往,那肯定是最好的。”
  赵然转头问都讲聂致深:“说到道法功课,这是你的当管之列,你的意见?”
  聂致深道:“听凭方丈吩咐,怎么都可。方丈若是让我去见识见识,那我就去听一听,方丈若是让我留下,我就沉下心来做做功课。”
  赵然又看向监院袁灏和都厨雷善、都管谷腾丰。三人都点了点头,等候赵然启动议决机制。
  今年七月,总观下达了两份极为引人注目的诏令,其一是《馆阁修士选任十方丛林诏》,选定了天下二十个县院为试点,由其当管的道馆修士出任方丈,川省明确了两个试点县份,一为谷阳县无极院,二为红原特别布道区白马院。
  其二是《三都议事程范》,这是对选拔馆阁修士出任十方丛林方丈后的补充规范,其中明确了三点,一是不经三都,不得为监院,相当于废除了监院从知客、高功或者巡照中选拔的潜规则;二是明确方丈参与三都议事,拥有一票投票权,改变了过去“三都议事不决问方丈”的惯例;三是划分了方丈和监院的职责。
  这份《三都议事程范》基本上以赵然当初的建议为蓝本,只在细节上进一步完善和微调。但其中有一点很重要的细节,是赵然之前没有提到过,但是由总观下文确认的,那就是提议权在监院,而议决机制则由方丈主持。
  也就是说,什么事情可以拿到三都议事上讨论,由监院说了算,而讨论之后是否予以投票通过,则由方丈说了算。
  换句话讲,三都议事的时候,监院交待“今天我们讨论几件事,这几件事是什么什么事”,而方丈则说,“对于这件事,我们开始投票议决,对于那件事,我认为还可以慎重考虑,下回再议。”
  赵然能够理解这条规定背后的意味,那就是相互制衡。但他今日忽然发现,自己目前所在的白马院,这条规矩却给他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好处。
  因为监院袁灏和都厨雷善都是由官府选派来的,对道门的事务不太了解,或者说就算了解也了解得不够深入,因此,在对布道事务进行投票的时候,他们九成的几率会以自己为风向标。而在民生政务上,自己也绝对不是门外汉,比起其他方丈来说,能够更大程度的参与其中。
  如此一来,白马院就会逐渐演变为由方丈负责的三都议事机制!
  赵然忽然想通了这一点,于是试着主持了第一次议决。
  “多与外院交流道门经义,可以增长我们的学问、开拓我们的眼界,这是好事。但我初来红原,很多情况还不了解,这次法会就不去了,建议委托聂都讲和范高功二位,代表我们白马院去藩州。如果没有别的意见,咱们现在就议决。”
  赵然高高举手:“我同意。”
  监院袁灏也立刻道:“同意。”看了看赵然举起的手,也迟疑着举了起来。
  都厨雷善道:“我同意。”先举了左手,然后立马又换成右手。
  都管谷腾丰也举手同意。
  都讲聂致深点头:“同意。”但他很矜持,没有举手。
  全票通过,赵然向袁灏和雷善微笑,心道果然如此。
  第二件事,是袁灏提出来的,由雷善补充。白马院已经在内地招不到流民了,川西总督府今年招募了一批,特意分给红原二百余人,这些人月底前就要到达红原。
  雷善建议,将这些即将抵达红原的百姓安置在离城最近的一处废弃村落中。
  谷腾丰继续百无聊赖的点头,聂都讲皱眉深思,其后在问及他意见时,他却没什么可说的,同样是点头。
  袁灏又问参与议事的三位执事,除了巡照想说未说之外,知客和高功都表示没有意见。
  在赵然看来,这就是如今白马院的现状,在民生政务方面,道门出身的道士基本都不懂、不关心,在布道事务上,官府出身的道士同样不懂、不关心,故此在三都议事中就呈现出了这么一个割裂的现象。
第六十三章
周转房
  袁灏就安置新到汉民的事情询问赵然,赵然想了想,道:“这两天恐怕要下大雪了吧?”
  今日天色阴沉,云层压得很低,由此迹象观之,明日、最多后日就要下一场大雪。雷善所说的村子,赵然去过,已经废弃了三年,许多屋子都破漏不堪了,这场大雪一下,除了天寒地冻之外,恐怕更严重的,是将许多本就破损的房子压塌。
  赵然问的是雪,其实说的是住处。
  雷善道:“库房准备从常平仓取出二百石粮食,组织人力前往修缮房屋。”
  “来得及么?”
  “尽力完成。”
  这个回答赵然肯定不满意的,但他初来乍到,不愿意给人难堪,便就此放下,只是重新起了个话头:“将他们安置在村子里,那就是以此定居了?将来他们以何谋生?”
  “准备安排他们租种土地。”
  “那附近的土地,党项人要多少租子?”
  “每亩四斗。”
  “加上白马院课征的田赋和杂耗,那就是每亩七斗?”
  哪怕这里的田土较好,亩产一石五斗以上,这个负担也实在是太过沉重了。赵然追问到这里,雷善便沉默了。
  沉默良久,雷善艰难的道:“要不,明年白马院免除他们新到之人的田赋?”
  不免党项人的租子,却免白马院的田赋,说出来当真是令人极为无奈。
  袁灏和雷善对视一眼,雷善咬牙道:“或者……不给党项人租子。”
  话音刚落,范高功在堂下立即高声反对:“万万不可!曾方丈耗时三年,才勉强稳住了这些党项人的民心,不给租子,等于强抢他们的土地,到时候恐有民变之忧!此议万万不可啊!”
  高功和知客、巡照一样,只是列席三都议事,以备咨询,没有问到他们,他们是无权主动发言的,故此都讲聂致深当即斥责:“三都议事,哪里轮到你来妄言,闭上嘴!”
  范高功当即低头:“是。”
  聂都讲向雷善笑道:“致节也是关心则乱,雷都厨莫要怪罪。不过,致节说得也有一定道理,不给租子,等若将他们的田土无故夺走,别说这些粗俗蛮横的党项人了,就是放在内地,也是要引发大变的。”
  雷善勉强笑了笑,不再多说。
  赵然看了看袁灏,袁灏面无表情,同样不发一言。
  赵然道:“我有个建议,不知是否可行,说出来,还请诸位指教。既然无法确定这些新到流民的未来生计,那就干脆再等一段时间,先不确定他们的去处。”
  雷善问:“那人来之后,住在哪里?”
  赵然道:“我这些天转了转城里城外,对一件事比较满意,就是咱们红原修筑的城墙,我亲自上去走了走,差不多能并排走五匹马。在缺乏工匠的偏僻之地,在县里钱粮匮乏,总督衙门下拨又不宽裕的情况下,只是短短两年多的时间,便立此厚墙,充分说明了诸位的能耐和才干,表明了各位的敬业和专业,我要代红原百姓,代天鹤宫杜方丈,代总督府夏总督,向诸位表示感谢!”
  说着,赵然起身,向大家躬身施礼。
  堂上众人都称“不敢”,起身回礼,坐下后却都不明所以,搞不清赵方丈怎么忽然说起城墙了。
  只听赵然续道:“照我看,红原的城墙一定要精打细磨,不可为了赶工而粗制滥造,咱们完全可以用十年之期,建设一座川西大城,故此不必急于一时。我以为,是否可以考虑暂缓目前城墙的修建进度,将壮丁们召集起来,兴建一些临时居所,以容将来一批一批到达红原的流民,在没有确定他们具体落脚之处的时候,权充周转之用?”
  这是对城墙的修建不太满意?在座的都是同一个念头,尤其是主持修城的袁灏和雷善,都不由暗自猜测,这位赵方丈对城墙到底有哪里不满意。
  但这个问题又没法提出来,因为赵方丈刚才说了,对城墙的修筑“比较满意”,并且高度赞扬了大伙儿,同时代表这个代表那个向大伙儿致以热诚的感谢,你这时候再去问他哪里不满意,完全说不通啊。看来只能私下找机会打听了。
  雷善更关心的是赵然所说的“周转房”问题,于是问道:“方丈说的周转房,建在哪里?”
  赵然道:“依我看,建在城墙的外面就很好,城外到耕地之间还有大片废地,既然无法耕种,不如围着城墙建一层房舍,如今的城墙可为红原的内城,城墙之上可以容人行走通畅,这就是一条很好的环线道路嘛,交通便利得很!将来红原大发展了,可以在外面再建一道城墙。”
  袁灏和雷善这才恍然,原来赵方丈是嫌红原城建得太小了!
  雷善迟疑道:“方丈,您是打算扩城吗?”心中打定主意,如果赵然是个好大喜功的方丈,那今天说什么都要阻止他!
  赵然一笑:“哪里谈得上扩城?有多大劲办多大事,咱们红原如今的情形,有多少银子、多少人口能拿来扩城?我的意思,就是趁着流民到来之前,抓紧时间修一些周转房,先安置了再说。有家的一家一间,没家的,四人一间,我看修个五六十间也就足够了。老雷,从明天起,把修城墙的那几百人调出来修周转房,你看来不来得及?”
  雷善算了算,道:“二十多天,四百多人一起干活,稍微紧了一些。”
  赵然道:“既然是周转之用,也不求多好,土房即可,但我希望能够大一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9/87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