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门法则(校对)第5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7/874

  “哼,不过是沾了宗门的光而已,我若也有这样一个大师兄,不见得就比他差。”
  “别泛酸了,人家师门拜的好,此乃机缘,有什么不服气的?除了有大师兄,他还有个师兄是川上叟。咱们还是务实一点吧,想想怎么找机会结交才是正理。”
  “川上叟?是《君山笔记》的余总编?”
  “莫非还有第二个余总编?”
  “真是令人肃然起敬啊!”
  引发议论的赵然没想到会是这么个阵仗,冲黎大隐道:“黎副印这是把我架在火上烤啊。”
  黎大隐笑道:“以致然之才,足当得起的,我老师在里面等候着,请吧。”
  高高的紫宸殿,赵然拾级而上,进了大殿,看见了趺坐于高台上的天师陈善道,陈天师伸手延请:“致然请上坐。”
  赵然上了六阶,看了看正上方供奉的六御神像,以及五老之位,团团抱拳,拜了三拜,又向斜坐着的陈天师躬身抱拳,坐在他对面的下首处,黎大隐站到陈天师身后相陪。
  “七年前也是在这里,第一次见到了致然,虽说你我论见不同,但致然的才干,对道门、对大明所做的贡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便嘱咐大隐,让他邀请你留一天,想与你再见一面、谈一谈,可惜致然行程匆忙,又去西南,为战玄慈效力,这一面便拖到了七年后的今天。”
  赵然坐在蒲团上微微躬身:“能得陈天师看重,是我之幸。”
第一百章
嘉靖二十八年的信力
  陈天师道:“如何能不看重?致然是庶务大才,这几年在川边干得有声有色,并化藩部、安定民生、提高信力、抗旱救民,听闻三府百姓自发献制万民伞,功德无量。”
  赵然微微躬身,以示谦逊。
  陈天师续道:“尤其信力上,致然所做的努力,当为天下瞩目,这几年真师堂议事时,九州阁宋天师和周真人都对松藩的信力增长赞不绝口,一个刚刚战乱多年、民生凋敝、藩情复杂的地区,六年之间信力便由区区几十万而致洋洋数百万,从最末一位跃入川省前十,实在令人惊异。哦,对了,松藩今年怕是要超过夔州,跃居第八了。”
  赵然对这个问题比较关心,当即追问:“二十八年的信力薄下来了?”
  陈天师微笑道:“也就这几天的事。去年松藩突破五百万了,五百六十八万。整个四川九千一百万。”
  嘉靖二十八年是大范围推行修士出任十方丛林方丈的一年,在四川这个本就做得比较规范的地方,信力值得到了大规模增长,相信到了嘉靖三十年的时候,这种增长才会趋缓稳定下来。而松藩地区的增长,应当是得益于抗旱救灾影响力的延续,这令半年没有履职的赵然“老怀大慰”。
  陈天师继续公布好消息,去年整个大明的信力值达到了十四亿,形势十分喜人。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问题,简单来说,就是相对于全国各地的增长,南直隶、河南、浙江的增长较为缓慢,虽说也比过去多了一些,但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结果。
  陈天师毫不隐讳的道:“南直隶虽然增长了两百万,却依旧没有破亿,如今在两京十三省中已经跌落到第七,如果依旧没有起色,明年就会被四川超过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毋庸讳言,与南直隶一直以来重朝廷偏道门的执政方略有关……”
  听到这里,赵然几乎忍不住怀疑自己的耳朵,是自己听错了吗?陈天师你居然就这么大大方方的直承己过,一点也不遮掩了?
  “……最终数目虽然还没出来,但结果是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了,这些日子,我一直在为此事焦虑,很是不安。致然或许不知道,去年初在真师堂议事时,我是向诸位真师们夸下海口的,要保证天下信力总量每年增长百分之五,去年目标完成了,今年、乃至明年的目标我估计问题也不大,但要保证继续连续增长就很难了……”
  赵然插了一句:“陈天师恕我直言,每年增长百分之五,初始几年或许容易,但越往后越难。”
  陈天师道:“当然不可能永远增长下去,连续增长十年,达到二十二亿以上,估计也就到此为止了。其实就算是连续增长十年也是极难的事,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解决好南直隶的问题。南直隶人口数大明第一,一千六百万,信力总值却排在了第七,实在不太相称,只要能解决好南直隶的问题,继而寻找到一套好的办法推行到浙江和河南,我相信必然能够完成这一目标,十年后,令大明的信力值达到二十二亿以上。故此,当大隐跟我说,想请你来做应天府的方丈后,我经过再三思虑,觉得是个不错的建议,所以今天请你过来,就是想听听你的想法。”
  赵然理了理思路后问道:“这么说来,还政于天子,其实也仅仅是十年?”
  陈天师点头:“就是十年,十年之后,应该能够看出来,恢复皇权威仪对道门飞升是否有效。”
  “十年就能看出来?”
  “这是我老师的原话,也是合道境大修士们的承诺!所以我希望致然能帮我撑过这十年,否则到了第五年、第六年就被迫将庶政收回,那就白白浪费了这五六年,这不仅是五六年,更是我老师圆满飞升的希望。”
  赵然摇头苦笑:“居然将大天师飞升的希望寄托在我身上?陈天师太看得起我了。”
  陈天师道:“致然莫要自谦,你有这个才干……我们可以先从应天府开始,三年之内若是找到了南直隶信力增长的好路子,我会说动司马云清,让他们茅山将文昌观的方丈让出来给你做,同时将这条路子推行河南、浙江。”
  赵然沉默良久,陈天师也不再多言,任凭赵然反复权衡。
  也不知想了多久,赵然道:“我心里一直有个不解之处,恳请陈天师解惑。”
  “你说。”
  “我知道邵大天师曾经为道门做过突出的贡献,但依然认为,这不是擅改天下大政的好理由。这么改,结果如何无人能够预料,万一导致人心浮动、天下大乱,岂非背离了初衷?到时候想要重新收回来都是难上加难。恕我冒昧,说句不该说的话,岂非以一己之私而挟制天下?为何这样的决议,真师堂上能够强行通过?小道惶恐,还望陈天师指点迷津。”
  陈天师想了想,问:“你对如今的信力值怎么看?你觉得够不够?”
  赵然道:“元吉天师就任下观方丈之后,所行之策是正确的,如果真能达到陈天师刚才说的每年二十亿以上信力值,我道门便可以保证十二到十五年飞升一位合道境大修士,而不用再像过去一样二十到三十年。如此一来,基本上就能为所有合道圆满的大修士们提供足够的信力,人人无忧!所以,于小道而言,真的不赞成另换他途,因为这条路是明确的,而另一条路则未知。”
  陈天师沉吟片刻,问:“致然,你知不知道嘉靖十八年时,大明有多少修士?”
  赵然怔了怔,他的确从来没有求证过这个数字,但不妨碍他飞快的演算个大概:“应当在十万?唔,金丹以上修士的寿元要略长一些,或许是十二万?”
  陈天师给出了准确数字:“十三万两千多,其中馆阁修士三万两千余,散修、世家十万。一百年前则是十二万九千多,用了一百年时间,修士的数量增长了三千。那么致然知道,嘉靖二十四年,我道门修士又有多少?”
第一百零一章
始作俑者
  大明六年汇总统算一次人口数,同时总观也会随之统算一次修士数,赵然一直关注的是总人口,对嘉靖二十四年的修士数没有关注过,所以摇头以示不知。
  陈天师告诉他:“十三万五千,六年增加三千,顶得上过去一百年!”
  紧接着,陈天师又伸出了三根手指:“下一次汇总修士数是在明年,目前增加了多少尚不得而知,但去年年初的真师堂决议时,总观器符阁已经给出了一个明确的数字,他们从嘉靖二十五年到二十八年的三年时间里,一共下发正骨丹两千三百六十七粒,成功为各家馆阁报上来的无根骨者正骨两千一百零八例,也就是说,这个增长速度还在加快,器符阁预计,下一个六年的修士增加量很有可能达到五千人!致然,也许在一百二十年以后,修士的数量将翻倍,甚至达到三十万!”
  赵然陷入了沉思中,十三亿圭的年信力值对应十三万修士,已经出现问题了,那么将来二十亿圭信力值对应三十万修士,又会如何呢?简直不敢深思!一百二十年后,信力值能增长到三十亿吗?赵然觉得恐怕很难……
  如果爆人口增加信力……他摇了摇头,爆多少人口,意味着相同比例的修士增加,这不是解决之道。
  陈天师又道:“按这个速度,一百二十年后,我道门将有多少合道大修士?这固然很好、很强,但若是你我有幸都能活到那个时候,就要面对一个严酷的问题,谁飞升?谁等死?”
  黎大隐也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和赵然面面相觑,忍不住在旁插了一句:“别说飞升,连授箓都不够。”
  陈天师道:“不管怎么样,《正骨经》的出现,毕竟是一件有利于整个道门的大功德,给了无数原本没有希望的人以求道的希望,我们断不可能就此废止,所以只能接受这一事实,然后想办法解决。”
  陈天师是《正骨经》来源的知情者,这些话既是实情,也是在安慰赵然。
  赵然嘴角发涩,一时间说不出话来,他今天才明白,去年初的真师堂议事为什么会出现那样的结果,原来自己居然就是促成这一结果的始作俑者之一,是自己从西夏带回来了功法,同时自己还提出了修士入十方丛林的建议,令当前的重大变革有了实施的保障。
  他艰难的提出一个连自己也无法说服的建议:“能不能尽量减少正骨丹的发放?比如,设置一个……门槛……”
  陈天师道:“去年真师堂还否决了一项提议,九州阁提出,应当将每年的正骨丹发放数量控制在五百粒以内,这项提议在投票的时候被否决了,因为实施起来很困难。真到了你的亲人朋友有修行机缘时,你能忍心拒绝从而就此断了他的希望么?不瞒致然,我去年还推脱不得,为三个人请托正骨成功……我实在无法拒绝,其中一个就是大隐的侄儿。”
  赵然想了想,不得不承认,换做是宗圣馆,恐怕不是拒绝的问题,而是谁拦着他就跟谁急的问题。经他手上用正骨丹成功踏上修行的,比陈善道还要多。
  陈天师又道:“既然说到这里,我还可以告诉致然,当日在真师堂上,我们通过了另外一个决议。”
  赵然抬头等待着这个决议的公布,他已经有所预感了。
  陈天师缓缓道:“……这是一个备选方案,如果这一次的变革没有起到效果,十年之后,总观将开始慢慢准备,先是器符阁、宝经阁,然后是三清阁、东极阁,最后是雷霄阁……等我大明容不下这许多修士的时候,道门将向佛门开战……致然,如果我们用十年时间找不到解决之道,我们就要准备战争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赵然不敢应答,他也没办法应答。
  最后,陈天师道:“所以说,问题就摆在这里,需要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既然目前没有更好的办法,为什么不试一试我老师的这个办法呢?”
  赵然道:“事已至此,多说无益,我可以在应天试一试,但不敢保证一定能过扭转信力颓势。毕竟,当庶政归还皇帝之后,我道门对百姓的影响力必然大降。另外,南直隶的民生问题并不突出,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起点很高,想要进一步改善,难度较大……这与在松藩是完全不同的,希望陈天师理解。”
  陈天师点头:“我当然理解,同时也可以明确告诉你,如果不能提升,只要能够维持住现在的形势,我也能够认可,我最担心的其实是未来几年信力的不增反减。致然能够答应,我心甚慰,有什么要求可以提出来。”
  赵然沉吟道:“信力的本质,其实就是民心,争民心的手段,无非一正一反。正者,多布道、多做民生发展之事;反者,打击会丧失民心的事。我希望三茅馆在这方面多给我一些宽容度,既然要求的目标是信力,我们就看年底的结果。”
  陈天师斟酌片刻,答应了:“致然的要求很合理,我同意,但也请致然注意,不要主动去干涉应天府衙、各县县衙的庶政,尤其在税赋、用人上,不能去横叉一杆。”又叮嘱道:“致然,还有大隐,你们当知,今日我说的话乃是绝密,万万不可透露出去。”
  两人齐齐点头:“明白的。”
  谈话至此结束,赵然辞别陈天师的时候,陈天师邀请赵然:“瞧致然这气色、这行止,似乎已经丹生神识了?宗圣馆离得太远,若是致然不介意,后天随我去栖霞山,便在我三茅馆受箓吧。致然放心,我三茅馆修士不多,每年信力配额都用不完,全给了上三宫了,呵呵。”
  大法师境的授箓需要七十二万圭,以及一批供奉灵材,这是陈天师给赵然的开胃菜,赵然便也却之不恭了。离开了元福宫,黎大隐将他送到山下,回来后,宫门外等候办事的人群才开始陆续进入。
  陈天师在紫宸殿上静默多时,起身出来,向黎大隐道:“为师回栖霞,你后天陪同赵致然过来。”
  黎大隐道:“老师是为赵致然授箓回去准备么?弟子已飞符彭师弟,让他预为筹备。”
  陈天师也不多言,直往栖霞而去。上了三茅宫,来到梅园之中,见邵元节于梅树下闭目打坐,也不敢搅扰,在旁小心侍奉。
  过了许久,邵元节方才睁眼:“这梅花易数当真艰深,易学难精,总是差那么一点,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张铁冠和龙阳子真乃神人,我不及也。”
  陈天师笑了:“术有专长,您的道,也不是他二位能比肩的。”
  卲元节问:“你回山所为何事?”
  陈天师禀告:“是为玄坛宫方丈一事前来禀告老师。”当下,便将准备让赵然做玄坛宫方丈,以及在三茅馆中给他授箓等等说了,又道:“这个赵致然,是松藩天鹤宫方丈,极擅布道,无论在龙安府还是在松藩,但凡他经手之处,信力都有大幅提升,九州阁宋阳石对他赞不绝口……”
  邵元节道:“当年随张全一去横断山的小家伙,我知道。”
  陈天师道:“正是此人,弟子担心直隶信力跟不上,拖了咱们的后腿,故此想用一用他。”
  邵元节道:“你看着办就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7/87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