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将门(校对)第10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00/1119

  万里远征,哪怕是汉唐盛世,也充满了危险。
  只是眼下的大宋修成了铁路,一半的距离走铁路,10天就能到达,剩下一半有直道,最多一个月……而且大宋的装备基本上进入了火器时代。
  大炮猛轰,排队枪毙……只要是后勤不断,大军就什么都不用怕!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不是战争,而是一边倒的屠杀。
  决定战胜胜负也不是赵曙和他的禁军,而是后方的王宁安,和文相公!
  “宽夫兄,圣人嘱托,千斤重担,咱们也别浪费功夫了,赶快拿出一些方略吧!”王宁安笑呵呵道。
  文彦博满心不高兴,“王二郎,陛下让老夫负责四国的财税,按理说,你这个平章事,应该位列老夫之下吧?”
  王宁安笑了,“行啊,你只要能弄来钱,我听你的!”
  他这话明显是糊弄人的,朝廷已经派遣了陈希亮作为右平章事,升任云州知府蔡京为布政使,张筠作为巡抚。
  这三个人都是王宁安的心腹,老文一个也指挥不动,更别说那些驻军,还有那么多的部落了……说到底,老文就是个出主意的人,究竟能不能用,还要看王宁安的心情!
  老文很郁闷,但是也无可奈何。
  “咱们开门见山吧,论起弄钱,老夫有十八般本事,你要什么样的只管说!”
  王宁安放声大笑,“宽夫兄,论起正道直行,发展经济,你未必比得上我……陛下用你,自然是要那些歪门邪道了!怎么样,半年之内,能弄到1000万吗?”
  “哈哈哈,姓王的,你也太小觑老夫了,弄不来3000万,我就在大庭广众之下,给你磕头当徒弟!”
  文彦博是信心十足,“要想赚钱,从衣食住行下手,是最方便不过……草原上最需要的东西无非是盐、茶、铁、布这四样,我说的可对?”
  “嗯,能否说的仔细一点?”
  “当然,首先是盐,草原有盐湖,按理说吃盐不难,朝廷就需要宣布将盐湖收归户厅,然后高价出售食盐,且严禁私盐!”
  王宁安沉吟了一下,“这条可行,不过这招汉武帝的时候就用过,也太老套了吧!”
  文彦博撇了撇嘴,“别管老套不老套,有用就行……接下来是茶,同样,要严查私茶,只准朝廷贩卖,其余铁器和布匹,都比照办理……这四项落实下去,半年之内,只能能赚1000万!”
  王宁安不满道:“宽夫兄,你不能光算赚的钱,为了落实,要稽查私盐,私茶,还要防备各部落闹事,其中有一半的钱,要用来支付军费,还有官吏的俸禄开支,最多只有500万贯,你还要努力才行!”
  老文气得握紧了拳头,很快他又松开了手,抛出了另外一个大杀器。
  “这一条就是针对渤海和倭国等地,以后这些地方的印刷品,包括报纸、书刊、契据、执照、文凭、入场券等均需加贴印花税票,税额自5文到200元不等,违者罚款或鞭刑……对了,还有这些地方,投资大宋股市和债市,均需要缴纳交易税和所得税……这一项,应该能拿到不少钱吧?”
  印花税!
  王宁安眼前一亮,的确是好办法。
  “宽夫兄,还有什么招数吗?”王宁安也好奇起来,迫切想要从文彦博的脑袋里,掏出一些宝贝。
  文相公老神在在,过了好一会儿,才幽幽道:“老夫听说有人在倭国种植桑树了?”
  “嗯,的确如此,现在迁去倭国的百姓,多数是东南的人,养蚕缫丝是祖传的本事。”王宁安惊道:“宽夫兄,你不会要对这些人下手吧?”
  “难道不成吗?”文彦博道:“王爷,你应该立刻下令,要求所有养蚕户,产的生丝,必须出售给大宋作坊,而他们的市面上,只能出售大宋产的丝绸!”
  前面提到过,为了填补亏空,提高大宋百姓的福利,已经颁布了航海法令,要求这些地方不能和大宋之外的国家贸易,也不能绕过大宋进行互相贸易。
  老文更是出了一个主意,“更应该严禁各国从事海外贸易,也不准他们拥有多帆船只,只有大宋的船队,才有资格从事海外贸易和捕捞,倭人只能充当水手,给大宋船队打工……”
  老文越说越高兴,林林总总,讲了十几条之多,哪一项都是杀伤力十足,王宁安听的是目瞪口呆,不寒而栗。
  这老家伙真是黑,简直黑透了……也难怪他在西夏搜刮了几年,就把西夏弄得赤地千里。
  照他这个思路下去,要不了几年,倭国啊,高丽啊,渤海啊,都要完蛋……可话又说回来,他们不完蛋,就要大宋完蛋……要对外用兵,又要发展工业,那么大的钱坑,不想办法掠夺,怎么弥补?
  见王宁安若有所思,老文继续说道:“王爷,老夫以为,当务之急,还是要颁布命令,规定这些地方,必须使用大宋的货币,限期兑换!”
  “等等!”
  王宁安是真的听不下去了,怪叫道:“我说宽夫兄,你难道还想弄出来一个云州之乱吗?”
  “哈哈哈,弄出乱子有什么不好!不乱不治啊!”
  “那也不能遍地烽火!”王宁安沉吟了一下,“这样吧,我们公布一个金银法案。”
  “王爷的意思是?”
  “比如在倭国,一银元能兑换1两白银,如果大宋提高收购价格,1两白银能兑换1.4银元,宽夫兄,你觉得倭国的商人会怎么办?”
  文彦博眨了眨眼睛,没好气道:“还能怎么办,自然是跑到大宋,兑换银元……只是这个兑换比例,似乎赚不到什么啊?”
  王宁安笑了,“宽夫兄,你想想,如果倭国白银严重外流,造成通货紧缩,物价下跌,百业萧条,大宋是不是能趁势收购,再狠狠赚一笔!”
第1049章
大家都要修铁路
  治平六年,是大宋从混乱中走出来的第一年,前一年因为首相交替的问题,产生了非常多的纷扰。
  几位老牌重臣,黯然离开,一些晚生后辈炙手可热,变化之快,让人眼花缭乱。
  到了治平六年,大宋的朝局终于稳定下来。
  各大重臣找到了自己的地位,而且围绕着新政学会,实现了有效的沟通,一个最明显的好处就是乱斗明显减少了,在重大政务上面,大家能够通力配合,快速推进。
  还有一个重要的好处,那就是历年的亏空得到了弥补。
  当然,弥补亏空的手段不怎么光彩。
  明面上,查抄了韩家,追查了许多参与投机的商人,获得了巨款,而他们侵吞的契丹各部财产,理所当然,变成了大宋的战利品,绝不会还给契丹各部一个铜板!
  还有暗中,王宁安敲了文相公一笔钱。
  靠着这些,把几个窟窿填上了。
  眼下朝中都是王宁安教出来的人,指望他们老实还账,那是不可能的。
  这几个人凑一起商量之后,把利息又压倒了百分之五……然后大肆发新债,偿还旧债,因为新旧债之间存在利差,这一招能节省2000万利息。
  财政有了盈余,他们终于又能发债了。
  这次一口气发行了15000万的铁路债券,终于,期待已久的铁路建设开始了。
  苏颂豪情万丈,整个铁路线都是他全面规划的。
  首先,第一条铁路,就是从京兆府,延伸到凉州,经过河西走廊,一直要修到西域……这是非常困难的一段,但也是最没有争议的一段。
  自从大汉设西域都护之后,这块土地就在中原王朝的掌控之下,历经数百年,却因为唐末军阀混战,国力衰微,而失去了西域……一百多年的撕扯割裂,伤口还在,血迹斑斑!
  谁也承受不起,再次失去西域的代价。
  无论如何,哪怕砸锅卖铁,也要把这条路修通!
  除此之外,巴蜀官民联名上书,请求将川陕直道建成铁路……蜀道难行,蜀地富庶……那么多的土产,没法运出来,不知愁坏了多少人。
  前几年,修通了直道,让大家看出了希望,可是直道再好,也比不了铁路,一节车皮,就能运上百辆马车的货物。
  而且不用草料,速度又快,昼夜不停,一个司机,加上两个铲煤的,抵得上几百个车夫……许多进京游学的巴蜀子弟,只要坐过一次火车,就嗷嗷直叫,嚷嚷着一定要通火车,为了达到目标,他们甚至去找苏家父子,上血书,请求他们帮忙疏通。
  在巴蜀百姓的强烈要求之下,修京兆府通往益州的铁路,也纳入了日程。
  这是一段非常艰难的道路,苏颂修过直道,心里有数,没有十年之功,绝对成不了,但是他义无反顾。
  一条路,就能把巴蜀和中原紧紧联系在一起,甚至能辐射整个西南……苏颂真正希望的是把铁路一直修到大理,让大理的铜矿,能直接运到京城。
  或许到了那时候,根本不用动兵,大理就会自动纳入中原的版图。
  ……
  “历代能控制的疆域大小,取决于通信和交通……通常情况,国家的版图最多是马跑一个月的方圆。因为这个距离内,如果出现了乱子,从各地调兵,通常三个月到半年之内,就能把人马派过去……如果超过这个距离,就会出现一年也没法派兵过去的情况,什么都晚了……而且距离越远,运输消耗就越大,军需粮草,人员战马,有七成都消耗在了路上,费了吃奶劲儿,打下一块不毛之地,得不偿失。这也就是历代中原王朝,在天下安定之后,都会趋向保守的原因。对待四夷,也喜欢用怀柔的手段,以王道服人,有时候看似很吃亏,但却是大智慧使然。”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算术,他们送来1000贯的土产,回赐30000贯,能把蛮夷乐得屁颠屁颠的,而中原可能因此少耗费百万军费,少死几万人,甚至十几万人……这个生意怎么看都不赔。”
  王宁安笑呵呵说着,在他的面前,坐着几十个人,其中就有布政使蔡京,还有梁师成、童贯、高球等人,全都聚精会神,听王宁安讲课。
  要说起来,王宁安此刻远没有表面上那么轻松。
  他创立了新政学会,自然要发展成员,在京有一大帮高官,在地方上,也要有足够的人才支撑。
  他会接下辽东行省平章事,就是想培养后续的人才。
  前不久,他给张筠和陈希亮下令,让他们推荐一些清廉正直,有办事能力的官员……这两位照着办了,结果就把童贯、高球、梁师成推荐了上来!
  老子要的是清廉的官吏,不是要大奸臣啊!
  王宁安都怀疑张筠糊弄他,但是仔细一查,还真别说,和想象的不一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00/11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