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将门(校对)第9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99/1119

  他顿了顿,“老臣以为,这三样,貌似都不适合辽东。”
  赵曙道:“说的仔细些。”
  “西域设置都护,是为了应付塞尔柱的雄兵铁骑,辽东没有强大的压力,设置总督,辽东的面积又太大了,似乎权柄过重!至于直接并入……老臣以为云州或许可以,其他地方就不成了。”
  道理不用说,大家也都明白。
  西夏之所以在文彦博折腾一番之后,就能并入大宋,那是因为银州、夏州、洪州、龙州、庆州,甘州,凉州……这些地方,曾经就是中原的属地,早就建立过州县,只不过是被西夏抢走了,现在正式回归大宋,物归原主而已。
  但是辽东,还有茫茫草原,面积和大宋差不多,但是人口却只有200万,有些地方,走十几天都未必能看到一个人。
  要是仿照大宋的模式,设置州县,配属官吏,绝对是行不通!
  分析了情况之后,文彦博道:“陛下,老臣以为上述的办法,都是临时之策……我大宋要开疆拓土,就必须把疆土管理好……容老臣说句过分的话,应该调整地方官制和行政区划!”
  此话一出,就连王宁安都是一愣。
  他几乎忘了,老文除了脸皮厚之外,还是颇有才略的老牌宰执,看问题颇有见地。
  稍微看一看大宋的地图,你就会发现,原来的大宋境内,情况高度一致……比如人口稠密,农耕为主,几乎都是汉人。
  在这样相对简单的疆域内,设立州府军县,上面再设立路,分割全国的行政区域,是很合适的。
  但是一旦疆域扩大之后,增加了地广人稀的西域,增加了以游牧为主的辽东……气候不一样,人不一样,经济结构不一样,人口密度也不一样……再要套既有的模式,只会作茧自缚。
  文彦博继续道:“陛下,燕王主持中枢,已经调整了官制,只是两京调整了,地方却没有调整,老臣以为,这次或许是机会,要从上往下,一起整顿……不知道燕王意下如何?”
  问到了自己,王宁安淡淡一笑。
  “宽夫兄就是见解高明,的确如此……可直接调整也未必合适,不如先找一块试点,如果可行,再推向全国!”
  试点?
  在哪里?
  三个人的心中几乎同时涌起了两个字:辽东!
  没错,就是契丹的故地。
  耶律浚跑了,完颜盈歌也被调去追击,偌大的土地,几乎是空白一片,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可以放心大胆,实验新的模式,不正是最好的试点吗!
  “辽东是很好的选择。”赵曙道:“可新的管理体系,要怎么配备?师父可有想法?”
  王宁安沉吟了一下,道:“陛下,臣以为京城的官职就非常完备,可以效仿京城,再安排一套。”
  赵曙大惑不解,“师父,如此一来,岂不是互相冲突吗?”
  “不会的,只要把地方的级别降一格也就是了!”
  王宁安自信十足道。
  赵曙还是迷糊,可文彦博敏捷,他听到了。
  “燕王的意思是要被州府以上的一级配置齐全,能够自行运作,既能负责一方的庶政,又能保证朝廷的掌控?”
  王宁安伸出了大拇指,“文相公高见!”
  “那,应该怎么称呼呢?”
  王宁安又道:“中枢的政事堂称为中书门下,不管中书还是门下,都是三省之一,在朝叫省,在外就叫行省,文相公以为如何?”
  “行省,行省……行在京外之省……可以,陛下,老臣以为可以!”文彦博立刻表示赞同。
  有了名称,下面就是配属官员……首先,行省要有长官,称为平章事。
  但是在品级上,君臣出现了意见相左的情况。
  历代都有个毛病,就是喜欢以小制大,方便控制,比如明代的大学士只有正五品,通常要加公孤师少,才能统领百官,而巡抚最低才正四品,却能凌驾从二品的布政使之上,更别说那些芝麻绿豆大,却能量无穷的给事中和巡按御史了。
  大宋也有这么毛病,比如好好的三高官官,基本都是虚衔,而使用同平章事来充作宰相。
  王宁安之前调整过中枢官职,改成了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
  可是在品级上,尚书左仆射仅仅是从二品,为了体现宰相的威严,必须要加昭文馆大学士,或者加三公之衔才能名正言顺。
  以往只有一个政事堂,也没什么疑问。
  但是现在要有行省,问题就出来了。
  自古以来,中华五千年礼仪之邦,最讲究等级规矩,要是连礼数都乱了,又如何让人信服。
  “陛下,老臣以为,是不是能给行省的平章事,加上龙图阁学士,或者翰林学士的衔,作为区分……”
  赵曙想了想,用力摇头,“不成,上一次改制,就强调要权责对等,现在调整之后,要增设许多行省,还是乱七八糟,岂不是没有规矩了?”
  “那,那可就要调整品级了!”文彦博虽然嘴上这么说,但是心中窃喜,改制就意味着机会,没准他老人家能捞点什么好处呢!
  赵曙沉吟了一阵子,“师父,把宰相升为正一品,副相为从一品,六部尚书为正二品,行省平章事,位同六部尚书,具是正二品,师父以为如何?”
  王宁安颔首,“陛下的安排极为妥当,只是眼下先在辽东设立行省,暂时不必全面调整,等机会成熟,再公布出来。”
  “嗯,就按师父的意思办!”赵曙又道:“那行省之下,还要设立哪些官职?”
  王宁安道:“陛下,臣以为应当设立两个平章事,一正一副,总揽行省事宜,同时,设一布政使,辅佐平章事,在布政使之下,设立六厅,对应中枢六部……同时设立巡抚,负责监督所有官员……”
  王宁安滔滔不断,显然,他早就下过功夫,把历代的行省制度杂糅在一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说的赵曙连连点头,现在就剩下一个问题,谁是第一任辽东行省的平章事……
第1048章
敛财高手
  设立行省,最大的好处就是给予了大宋几个大脑,一起运作,处理能力倍增……过去只有一个中枢,其他州府都要听从朝廷的安排,虽然也有路一级的行政单位,但是转运使毕竟没法名正言顺统领各方,加上一些贬官的宰执会出任知府,转运使根本不被放在眼里,没有实现有效管理。
  现在分出了若干行省,每一个省都能上承朝廷命令,处理本区域的事情。
  整个大宋的结构也为之一变,原来京城负责直接统御各府州军,现在是统御各行省,等于多了一层,方便控制庞大的疆域和众多的人口。
  也因为行省至关重要,平章事就显得非常关键。
  一般情况下,需要六部侍郎一级,出任平章事,而平章事调回京城,则是要接任尚书,进一步就是宰执一级。
  作为老牌宰相,又担任过西夏总督,文彦博觉得自己非常适合担任第一任的平章事,就差直接毛遂自荐了。
  赵曙也把目光转向了老文,“文卿!”
  两个字出口,文彦博浑身都颤抖了。
  果然落到了自己的头上,苍天保佑,祖坟冒青烟啊!
  文彦博勉强按捺住激动的心情,躬身道:“老臣在!”
  赵曙笑了笑,“辽东行省的事情朕准备……交给……师父处理!”
  噗!
  老文直接吐血了,不带这么大喘气的,你让王宁安办理,干嘛先叫我,你丫的也跟王宁安学坏了!
  要不是忌惮皇帝的身份,老文能直接扑上去,把赵曙给掐死了。
  赵曙还恍若未觉,丝毫没有理会文彦博受伤的心灵。
  “是这样的,朕准备统兵远征……眼下朝廷财税不足,急需补充财源,师父主持行省的事务,文卿老骥伏枥,替朕想一想,怎么能弄到军费,朕相信文卿的能力,一定不会让朕失望的!”
  这下子老文终于明白了,敢情是让他敛财啊!
  王宁安强忍着笑,徒弟总算是知人善任了,虽然王宁安也善于敛财,但是他这个人脸皮太薄,有时候就是下不去手,关键还是要看文彦博的!
  “陛下,臣以为文相公经验丰富,老诚谋国,他绝不会推脱的。”王宁安先替老文接下来了,“只是陛下要授予相应的权力才行,臣以为辽东、渤海、倭国、高丽,这四处都应该交给文相公处置,臣相信要不了几年,一定会府库丰盈的。”
  王宁安冲着文彦博露出一个大大的笑容,“宽夫兄,你行的!”
  文彦博将一口老血咽下去,眼珠转了转,他也清楚了,自己在赵曙那里,早就人不人鬼不鬼了,再也别想拿到什么好活儿,也就剩下这种费力不讨好的。
  但话又说回来,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与其老死林泉,不如折腾一个天翻地覆。而且一下子四国的财政都落到自己手里,权力不比大宋的户部尚书差啊!
  干了!
  文彦博沉吟一下,就躬身道:“老臣愿意为陛下排忧解难,只是老臣手里无兵无权,怕是难以完成使命,有负圣人之托。”
  “不会的。”王宁安立刻道:“我辽东行省一定全力配合文相公,至于渤海的狄相公,倭国的张相公,还有高丽的宋相公,都会遵照宽夫兄的指令……这么说,只要是合理的命令,我们都会照办!”
  文彦博点了点头,“那就有劳王爷了。”
  ……
  他们谈完之后,赵曙又留了一个月,等到完颜盈歌三万大军全数出动,赵曙也就放了心,他果断带兵,向西域进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99/11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