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将门(校对)第10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15/1119

  “他们就不知道低头看看,穿的衣服,扎的腰带,走的路,坐的车,有多少是奴隶做的!要是不用奴隶,怎么能开工那么多条铁路,谁去养蚕,谁去种棉花,谁去染布,谁去挖煤……他们说的轻松,废了奴隶,信不信,大宋至少垮了一半……奶奶的,别把老子惹急了,我就去调禁军,看到一个空口白牙,满世界放屁的,老子就打一个,打到他们懂道理为止!”
  慕容杀气腾腾,活脱一个老愤青。
  小彘很喜欢他的性格,直爽干脆,嫉恶如仇,只是朝廷的事情,从来不是这么简单的。
  “慕容将军,其实我刚刚说的是背景而已,光有肥沃的土壤,没有勤劳的农夫,也收获不了粮食。”
  慕容也不傻,能闹这么大,光靠着圣母病发作,那是不可能的。背后一定有利益的纠葛,而且还是非常巨大,只是他还看不透而已。
  “慕容将军,你说,奴隶多数是哪里的?”
  “这还用问吗?”慕容道:“据我所知,最多的是倭国,差不多有300万人,其次是高丽,还有契丹,交趾,以及南洋土人,加上西域和塞尔柱的俘虏,总人数应该有1000万吧?”
  “是1130万!”
  小彘报出了准确的数字,“慕容将军,这些人可都是最好的劳动力,把他们从本土抽出来,弄到大宋干活,你说说,谁最不高兴?”
  “难道是,本土的商人?”慕容问道。
  苏轼开口了,“哪有什么本土商人了,这几年下来,渤海的汉人比例最高,已经升到了7成,倭国那边,也过半了,而且剩下的多是倭女和老弱,如果加快归化脚步,十年之内,倭人就会消失了,其余高丽,交趾也差不多……我们快速移民,快速开发,很多地方人种不知不觉就换了,你现在去倭国看看,和大宋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了。”
  “那不是挺好吗!”
  慕容不解道:“陛下不是经常说,普天之下,皆是大宋疆土,九州万邦,都是汉家儿郎。这不正是我们要的结果吗!”
  小彘笑了笑,“话虽如此,可这些地方也要发展经济,也要劳动力,这就是矛盾啊!”
  上次小彘去了渤海国,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坐在庙堂之上看问题,和真正处在民间,是完全不同的视角。
  老爹总说知行合一,古人也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后三年,小彘倒是没闲着,他先是在倭国,高丽转了一圈,然后又南下,看了好些藩属,甚至还跑到工厂,当年半年的会计。
  虽然不敢说多深入,但是他的见识也远不是同龄人能比的。
  当初驱逐世家,大力移民。
  在最开始,这些移民武装起来,抢夺土地,把抓获的青壮贩卖给大宋,赚了钱之后,购买农具,种子,开发土地,干得热火朝天。
  但是随着土地差不多瓜分完毕,情况就变化了。
  比如渤海,引进了落花生,又种植大豆,高粱,成为重要的油料产地,和酿酒基地。高丽则是出现了大片的农庄,生产水稻。
  倭国的经济更复杂一些,有金银矿山,有养蚕缫丝,有航海捕捞等等。
  显然,这些行业都需要人手,第一代移民富裕起来,有些人就不愿意干脏活累活,至于年轻人,更加避之唯恐不及。
  而从大宋招募工人,需要更好的待遇,天价薪水。
  所以各个殖民地,都竭力阻止奴隶贸易,他们想把奴隶留下来,给自己用,甚至把以往输送给大宋的奴隶弄回去。
  说白了,这就是劳动力之争。
  “理学门下,有不少是世家大族的残余,至于二程,他们更是被发配海外,还没有回来……这帮人替殖民地说话,鼓动风浪,也就不足为奇了!”
  “果然是他们!”
  慕容气得一拍桌子,“好大的狗胆!是不是没挨够老子的拳头?他们趁早消停了,不然就算周敦实在我目前,老子也照打不误!”
  “你怎么光知道动手啊!”苏轼都翻白眼了,真是个莽夫!
  小彘道:“除了海外的殖民地之外,还有一股力量,要求废奴,而且这股力量谁也惹不起。”
  “啊?是谁?”慕容吓了一跳,小彘可燕王的儿子,他说惹不起,是不是王宁安也摆不平?莫非是皇上?
  “是老百姓!”
  小彘没有卖关子,“是这样的,慕容将军,你知道我大宋有多少子民吗?”
  慕容沉吟一下,“应该不少吧,有两亿了?”
  “是两亿一千万!”小彘很无奈,“从治平三年以来,因为落实了均田令,几乎所有百姓都能娶得起媳妇,加上医疗发展,婴儿死亡率下降,人口是爆炸的……去农村瞧瞧,几乎每家都有五六个孩子,甚至有的人家,超过了十个!”
  “这些年,最累的就是管户籍的官,几乎每年,人口都会快速增加……按照估算,未来20年,大宋的人口会突破4亿……这么多人,光靠着那点地不够活着。所以就有人宣扬,说是奴隶抢了他们的工作,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是对的!”小彘很认真道。
第1065章
喜欢亲征的赵曙
  治病讲究望闻问切,要先弄懂病情,才能对症下药。
  苏颂接下首相也四年多了,在这段不短的时间,大宋发生了什么呢?
  首先第一条,那就是铁路工程大大推进了。除了原有的两条主干线之外,又增加了十几条铁路,包括江南,也动工兴建了数条重要的铁路。
  而且修路这种事情是干得越多,经验越丰富,做起来就越顺手。
  在王宁安任内,推动工科教育,如今也到了收获的时候,一大批年轻能干的工程师,加入到了建设之中。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拥有铁路之后,就能远距离调运机器设备,大宋如今已经能生产相对成熟的大马力拖拉机,甚至还有蒸汽推土机,压路机等等……
  众多条件加起来,使得整个修路已经和最初不一样了。
  刚修路的时候,那是用人命来填,每一里除了消耗材料之外,还要消耗人命。现在基本上死人已经很少了。
  这就像一个人,费了好大力气赚了第一斗金,当有了第一斗金之后,就不用低声下气,不用起早贪黑,可以用很优雅的方式,更轻松地赚大钱!
  但是,谁也不能否认第一斗金的重要!
  修铁路也是这个道理,最近一年来,各个工程,除了西南的铁路,因为要在崇山峻岭之间施工,耗费巨大,必须用奴隶之外,其他几条道路,用的奴隶都在减少。
  数以百万计的奴隶结束了服役期,又不能把他们都抹掉,只能放任进入劳动市场,很多矿山,工场,种植园,都大量使用奴隶,来节约成本。
  这也就是小彘所说,老百姓认为是奴隶抢了他们工作的原因。
  理学这边,迎合百姓,鼓动废奴。
  他们的废奴不只是废除奴隶身份,甚至还要遣返原籍,从大宋赶出去。
  ……
  “鼠目寸光!”
  王宁安毫不客气道:“这帮蠢材,根本不知道,那些修建铁路的奴隶究竟多值钱!大宋的铁路干线初步有了眉目,可是南洋呢,还有那么多的陆地都是蛮荒一片,需要开发……先行者是要付出代价的,那么好的奴隶,就应该组织起来,到各殖民地修路,最终建成一个巨大的铁路网,把所有陆地都涵盖进去!”
  王宁安的计划非常庞大,实施起来当然也很困难,但是只要做成了,那可就完全不同了,整个世界面貌都会被改写!
  别看王宁安不是首相了,可他依旧掌握着新政学会,而新政学会在议政会议拥有过半的席次,更不要说政事堂和六部了。
  很快,王宁安的意思就得到了大多数人认可。还确定了两条修路的重点方向,一个是辽东,别看辽东苦寒,遍地生女真,但是辽东资源丰富,有煤有铁,有粮食,有木材,甚至还有金矿!
  在工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原材料比起人力要重要很多,往往有个煤炭区,一个铁矿区,就能孕育出一个工业城市。
  修路,通过铁路,把资源串联起来,接下来就会有投资,有工厂,有工作机会,另一个要命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没错,就是人口!
  大宋人口膨胀的速度,甚至超出了王宁安的估计。
  殖民无时无刻都在做,移民也是如此,可移民再快,也赶不上人口增加的速度。
  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大致的原因有几个,还都和王宁安有关系……人口增加的前提是有足够吃的,王宁安在很多年前,就推广过占城稻,在长江流域种植双季稻,增加产量,后来他又从海外弄粮食,接着,还引进了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
  三者加在一起,吃的东西多了,自然人口就膨胀起来。
  人家满清还能把人口增加到4亿,现在只有区区两亿出头,还算正常的。
  只是这么短时间就达到了,很让王宁安措手不及,当然了,他也是罪魁祸首……均田令的推行,让每个人都有了土地,老百姓财富平均分配,哪怕穷人,也娶得起媳妇。
  再有,因为女人也分到了土地,千百年的传统彻底打破了。
  女人的地位上升,愿意给人做小妾、丫鬟的越来越少,都争着做女主人。年龄相当,小夫妻两个,又有田产,多子多福,除了生孩子,还能干什么?
  光是能生还不行,还要能活下来,大宋的医学进步也非常快,婴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生得多,死的少,人口爆炸,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且这一次人口爆炸,还是从婴儿开始,差不多从治平三年往后,每年大宋就要增加300万人,到了去年,更是飙涨到了500万!
  这个时间和落实均田令高度重叠,可以说,是王宁安一手创造出一个婴儿潮。
  “向外修路,拓宽市场,增加投资,吸收劳动力,向外移民……”赵曙笑得眼睛眯了起来。
  “师父果然是宝刀不老,这份计划无懈可击,可保我大宋几十年繁荣昌盛啊!”
  王宁安道:“陛下过誉了,这可不是臣一个人的手笔,而是许多才智之士,一起替大宋规划的蓝图……而且在臣看来,大宋的变化一天一个样,未来真的很难说,谁也不知道几十年后会如何,陛下可不能懈怠,更不可自满啊!”
  这话真是发自肺腑的。
  王宁安甚至都没有想过,大宋的发展会这么快?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15/11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