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将门(校对)第1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1/1119

  晒盐普通的力巴就能干,最多再用一些算账的,运输的,也就可以了,能延伸的产业链非常有限。
  但是其他的产业呢?以捕鲸为例,首先就需要造船,需要武器,运回来之后,提炼鲸油,制造肥皂蜡烛,做饲料,做盔甲,加工咸肉……能发展出一个庞大的产业群,每个环节都需要非常多的工人。
  从农夫到工人,其实是个非常痛苦的过程。
  农民很辛苦不假,可是春种秋收,完全是自己负责,不用受别人管制约束,而且每年还有很长的农闲时间。
  当了工人,从早到晚,几乎没有休息,要被老板压榨,提心吊胆,一旦丢失了工作,就要挨饿,战战兢兢的滋味真是不好受……即便是工业革命的早期,工人也受尽了压榨,很多人三十几岁就死了,还有十几岁的童工,辛苦一天,不过挣两片面包几个土豆的钱,能活到成年就算是幸运了……
  凤凰涅槃,很苦很累很无奈,可就是要走这一步,不走不成!
  王宁安好容易得到了几十万一无所有的劳动力,只要培养好了,这里面会出最好的船工,最好的铁匠,最好的皮匠,最好裁缝,最好的酿酒师……拥有无限的可能,只要技术积累到一定程度,没准平县就会成为大宋工业的摇篮……如果这时候去晒盐,做比较容易的事,挣容易的钱,就把平县给毁了。
  只是这个谋划太大了,连赵祯都不能多说。
  “启奏陛下,平县百姓虽苦,但是却知道在做什么,饭要一口一口吃,钱要一个铜板一个铜板挣。煮盐虽然暴利,但富的不过是少数盐商而已,大多数的盐工还是填不饱肚子。微臣有把握,在三年之内,让所有平县的百姓安居乐业,五年之内,成为河北最富庶的所在!”王宁安自信道:“陛下提起食盐,微臣倒是有个建议。”
  “讲。”
  “微臣希望陛下能准许辽盐进入大宋。”
  “不行!”
  赵祯断然拒绝道:“食盐乃是民生根本,朝廷的重要财源,我大宋海疆万里,有海盐、池盐、井盐。用不着辽国的盐,朕不能把大宋的命脉送给辽国!”
  王宁安暗暗苦笑,果然观念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陛下,微臣以为采购辽盐,反而是把辽国命脉攥在大宋的手里,有百利而无一害。”
  赵祯不解,还是摇头。
  王宁安继续道:“其实就算不进口辽盐,辽国也私下里大量走私,他们从盐湖直接取盐,成本地,质量好,这是挡不住的。”
  “微臣刚刚拒绝了陛下的好意,并非微臣不爱护治下的百姓。父母之爱儿,有悉心呵护,也有棍棒相加……至于为政治民,也应该如此,不能光为了百姓眼前好,也要考虑长远。就拿微臣来说,家父就逼着我练武,从来不手软。微臣不想让百姓制盐,就是不想让他们养成懒惰的习性,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总是挣容易钱,有几个人能富裕起来?微臣更希望治下的百姓能有一技之长,无论到什么时候,都能凭着真本事挣饭吃,而不是出苦力,求别人赏饭吃!”
  王宁安的这番话,真的是颠覆了赵祯几十年的认识。
  一直以来,所有人都告诉赵祯要爱护百姓,轻徭薄赋,于民休息,有一点不对的地方,就有无数人跳出来喷吐沫星子……赵祯这几十年,也的确是时刻把百姓放在心头。可王宁安的话,却抛出了一个赵祯从来没想过的问题。
  对百姓好,怎么才算是对百姓好?
  他想到了盐利,王宁安想到了培养百姓一技之长,煮海水制盐,显然容易多了,来钱也快。相比之下,学手艺,练技能,付出很大,要吃苦受累,流汗流泪,非常人能忍受。但是,只要学成了手艺,一个工匠师傅,绝对比一个煮盐的力巴赚得多,过得轻松!
  父母爱孩子,可以为了长远,十年寒窗,熬尽心血,可朝廷治理百姓,稍微吃点苦,就有人跳出来指手画脚,有的是对的,但有的也未必经得起推敲……想当好一个父母官不容易,要当好几千万人的君父,貌似就更难了。
  赵祯越想越觉得脑子纷乱,千头万绪的,理不清楚,他甩甩头,还是说说辽盐吧!
  “朕没猜错,你是想让辽国人习惯挣容易钱?朕说的没错吧?”
  “回禀陛下,的确如此,辽国不过千万丁口,消费的食盐有限,如果我大宋敞开门户,多进口辽盐,有利可图,辽国必定增加开采贩运食盐的人数,假使辽盐能养活20万辽人,牛羊生意能养活50万辽人,其余木材、皮草、药材、珠宝等等,又养活几十万人,加起来怕是有上百万人,算上他们的家人亲戚,这个数字就非常吓人。陛下试想,如果辽国的人口当中,有两三成是靠着和大宋贸易活着,辽国还敢轻易对大宋动兵吗?只怕连禁绝贸易的本钱都没有了,这就叫经济捆绑,我大宋可以给辽国活路,也可以突然断绝贸易,让辽国陷入内乱,彻底摧毁辽国经济!虽然我们也会受损,但大宋的底子厚,人口多,市场大,我们能拼得起!”
  此刻的赵祯,不只是震惊那么简单,简直是目瞪口呆。
  一个小小的辽盐,竟然能被王宁安玩到这种程度!
  赵祯想了半天,突然看到了桌上的《管子》,这不就是管仲的办法吗!只是让王宁安稍加改变,从辽盐下手而已。
  思前想后,十分可行,还真是好主意!
  赵祯宽厚的手掌,按在了王宁安的肩头。
  “卿真是朕的管仲啊!”
  王宁安脸都发烧了,“微臣不过是雕虫小技,上不得台面,更当不得陛下的夸奖。”
  “不!”赵祯顽固坚持道:“你当得起,满朝文臣,谈古论今,诗词歌赋,都是一肚子学问,只能遇到了国计民生,内忧外患,就一个个束手无策。”赵祯一扭头,对着陈琳说道:“去,准备御膳,朕要请客。”
第200章
皇帝当媒人
  传说中的御膳啊,还不一定多丰盛!
  王宁安满怀期待,可是真正摆上来,顿时就失望了,只有区区八个菜,其中六个还是炒青菜一类,相比王家都差了一大截。王宁安估算了一下,都填进他的肚子也未必能饱。
  见王宁安有些迟疑,陈琳满脸痛惜,感慨道:“王大人,这还是你来了,陛下特意加了四道菜,平时圣人一餐只有四道菜,比起一般的殷实人家尚且不如,圣人宵衣旰食,省吃俭用,为的都是大宋的江山社稷,黎民苍生,只是我们这些做奴婢的,看在眼睛里,是朕心疼啊!王大人,你谈起生意,头头是道,也不知道有没有别的法子,充实国用,让圣人过得舒心一点。”
  陈琳这话明着是替赵祯抱不平,可暗中却是给王宁安做球,小子,你要是有本事,把陛下也拉过去,你可就有大靠山了。
  赵祯没有察觉陈琳的私心,说实话,皇帝这两年的日子的确不好过,一来是灾害不断,府库亏空,王宁安帮着弄来的那点钱几乎都捐出去了;再有赵祯年纪越来越大,可膝下无子,倒不是生不出来,而是净生闺女,之前也生过三个皇子,很小就夭折了。赵祯这几年频频选秀,充实后宫,没有别的要求,只有一条,那就是能生产。
  宫中一下子增加了许多秀女,各种开支不断膨胀,文官那边卡得又死,赵祯这个皇帝啊,还真够憋屈的。
  王宁安陪笑道:“陈公公,为君解忧,乃是臣子的本分,不过皇家要增加进项可非同小可,其一不能扰民,其二不能与户部争利,其三,还不能有辱圣上仁慈之名,必须利国利民,方可施行。”
  陈琳呵呵一笑,“王大人,听你的意思,是有办法了?”
  “还真有一个,只是不太成熟。”
  这俩人一唱一和,把赵祯说的心都痒了,他笑道:“你就说说吧,哪怕不行,朕也不会责怪。”
  “陛下,既然如此,微臣就斗胆说了,臣提议创办榷场,就有很多人质疑,说是会造成铜钱外流,微臣苦心焦思,设置了钱庄,想要把铜钱留住。但微臣也有些担心,万一辽国威逼那些贵胄商人突然从钱庄提走存款,岂不是一下子打垮了钱庄。所以微臣以为,还要有一条稳定的铜矿来源。”
  听到王宁安的话,赵祯惊得都放下了筷子,从大宋立国开始,有一个词就频频出现,那就是:钱荒!
  中国地大物博不假,可偏偏缺少贵金属,金,银,铜,哪一样都不丰富,每个王朝建立起来,天下太平,商品丰富,都会面临着货币缺少,到了商贸最繁荣的大宋,问题就更突出了。
  逼得大宋朝廷不得不弄铁钱,更惨的蜀地干脆推出了“交子”。
  这个难题已经困扰了大宋几十年,从赵祯登基就年年有人说,到了现在头发都快白了,也拿不出办法。
  如今小小的王宁安又提了出来,让赵祯大为震惊。
  “卿可有办法,解决钱荒?”
  王宁安道:“微臣可不敢夸口,但微臣觉得所谓钱荒,根本在于铜矿,只要找到了铜矿,什么都迎刃而解了。”
  “呵呵,这话有理,可我大宋偏偏就缺铜矿,天意如此,如之奈何啊!”
  “陛下,我大宋虽然缺铜,可其他地方却未必,微臣已经请一些海商四处找寻,据他们所说,倭国,南洋似乎都有铜矿,微臣手里还有一柄海商送的青铜宝剑,据说产自南洋土人……当然,南洋毕竟鞭长莫及,想要见到成果,至少要十年之功。但是微臣却知道一个地方,盛产铜矿,想要拿到也不难!”
  “哦,是哪里?”
  “大理!”
  王宁安可不是胡说八道,当文彦博等人以钱荒为名,试图阻挠榷场建立的时候,王宁安就下过功夫,查阅古籍,寻找可以开采的铜矿。
  其中最容易的,就要数云南东川的铜矿,翻阅古籍的时候,王宁安就发现早在汉代就有云南产铜的记录,青铜的兵器,乐器,礼器,数量都不少,还有商人携带云南的铜器到中原贩卖。
  只是云南路途遥远,中原王朝一直没法有效控制,滇铜就一直被耽搁下来。
  直到那位被无数穿越女士盯上的四爷登基,国内钱荒严重,才大规模开发滇铜……既然四爷都能做到,大宋没有理由不行。
  如今统治云南的是大理国,也就是那位蠢萌的段公子的先人,应该很好对付。可是赵祯却眉头皱起,非常不以为然。
  “大理国承袭南诏国,当年唐太宗扶持南诏,一统云南,可南诏国主狼子野心,凶残暴虐,背叛大唐,勾结吐蕃,前后有几十万唐军折损在南诏,而且南诏又屡次攻击大唐国土,屠杀百姓军民无算,如此凶残之国,如何可以打交道?”
  王宁安一愣,他没想到赵祯对大理竟然有这么深的芥蒂,看起来还是太缺乏了解了。
  “启奏陛下,据微臣所知,大理和南诏还是不同的,段氏笃信佛法,几代国主都提前退位,避居寺院,潜心修佛。风尚如此,又仰慕中原上国,想来是可以做生意的。不过陛下担忧也是对的。微臣以为,这一次讨伐侬智高,能不能把大理、安南,整个都纳入全局考量。借着侬智高,试探两国态度,如果可以,把这两国也拿下,这样滇铜就可以出云南,走安南,从海路运回大宋,既能充实国库,又能解陛下之忧。”
  小小的王宁安,给赵祯的惊讶一个接着一个,从南到北,从平叛安民到经济民生,这小子全都装在心里。
  更为重要的是他站得足够高,看得足够远,想得足够深!
  相比之下,朝中的诸位相公倒是显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差了很大一截啊!
  赵祯越看王宁安,就越喜欢,唯一的遗憾就是这小子太年轻人,哪怕他有二三十岁,自己也能破格提拔,此子之才,绝不在管仲之下,只要好好磨练一番,不失为国之良相。
  王宁安丝毫不知道赵祯把他提高到了如此高度,相反他聊了半天,觉得皇帝也没有那么可怕,比起邻家大叔还要和蔼可亲,他的胆子也大了。
  顺带着王宁安又给赵祯出来个建议,六塔河失败之后,朝廷究竟该怎么治理黄河,一直没有决断。
  王宁安主动揽下了职责,他愿意带着人在沧州以北,白沟河以南,修出一条二百里的河道,把黄河导入大海,彻底解决水患问题。顺带着王宁安又向赵祯提议,这次南下剿灭侬智高,可以狠狠抓一些民夫,尤其是那些土著,都送过来修河,哪怕累死了,也不用在乎。
  赵祯听完,心里头砰砰乱跳,这小子是真敢说敢想敢干,虽然顶着仁慈爱民的名声,赵祯到底是个皇帝,对于那些土著,他还是下得去手的。
  与其让自己的百姓受苦,倒不如苦一苦外人……只是王宁安这小子胆子太大,想法太多,是该给他加上一道绳索了,不能由着性子胡来。
  赵祯想到这里,突然笑道:“王卿,你还没定亲吧?”
  王宁安愣了一下,和他有纠缠的女人不多,只有白家的表姐,还有杨曦而已。老娘听说近亲结婚的危害之后,已经把表姐排除在外。
  算来算去,只剩下一个杨曦。
  原来王宁安还真是没想过,可是自从听说杨曦要定亲,他突然觉得心里头很疼,仿佛失去了什么一般。尤其是见到了王素,见识了杨家的长辈之后,王宁安更觉得不舍,那么好的一个姑娘,眼睁睁看着她被推到火坑,成为别人的妻子,实在是接受不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1/11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