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将门(校对)第6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4/1119

  宋庠把名册往地上一摔,就要追出去找文彦博理论。
  可是他这一摔,两个孙儿,一个孙女,哇的一声,全都哭了。小家伙们哭得撕心裂肺,别提多惨了。
  夫人实在是看不下去。
  “你有本事,你去外面耍!你把天捅个窟窿!要是能让一家人吃饱肚子,干什么我们都不管!都混到了这份上,还摆你宰相的架子,出去问问,有谁把你当成宰相?你要是不想过了,咱们就和离,我出去给人家洗衣服,做针线活儿,总而言之,不能让孩子们饿死,你个老不死的,愿意怎么折腾怎么折腾!”
  天可怜见……宋夫人也是大户名门之女,一肚子才学,要不然也配不上三元及第的宋相公。
  结果呢,环境造就人,生生把她逼成了一个泼妇!
  宋庠被问得哑口无言。
  儿子也过来了,低声道:“父亲,人在矮檐下,不能不低头,您老就别逞强了!”
  面对着一家人恳求的目光,宋庠狠狠跺了跺脚,万般无奈。
  “成,遵你们的旨意,我去教书还不行!”
  ……
  转眼到了第二天,文彦博果然不食言,派人送来了半个月的薪水,还有柴米油盐酱醋茶,一应福利待遇。
  另外来听课的老兵也早早赶来,他们的教室和宋家只隔着一个院子。从昨天开始,就仔细打扫洗刷,弄得干干净净,破烂的窗户也贴上了纸。
  他们还准备了熏香,生怕把老师呛到。
  总体而言,教室弄得还很整洁卫生,大家也都正襟危坐,丝毫不敢怠慢。
  但是咱们宋相公,那是一点高兴的模样都没有。
  一张老脸,跟锅底似的。
  他扫了一下在场的所有人,虽然脱去了铠甲和军装,但是难免彪悍之气,很多人身上还都带着伤,有的眼睛没了一只,有的耳朵被砍掉了,有的没了半截胳膊,有的丢了手指……宋庠越看越气,简直要爆炸了。
  连肢体都不全,凭什么读书!还能指望他们干什么?
  真是胡来!
  宋相公懒得吐槽,他只是照本宣科,把该说的东西,讲了一遍,语速还挺快,说实话,能听明白的,没几个。
  但是这些老兵也听说了,这位可是三元及第的宰相,堂堂文曲星下凡,往日别说听他讲课,连看他一眼的资格都没有。
  大家只能尽量听着,不敢有半点走神。
  就这样,一直过了十天,文彦博再度出现了。
  “公序兄,西凉王已经让苏子瞻建几个学堂了,也是培养一样的书吏,三个月的时间,王府,还有老夫可是会考核的。如果到时候,你教出来的学生,过不了关,或者成绩太差,这脸上也没光彩,是吧?”
  宋庠的脸果然绿了。
  “卑鄙!无耻!”
  文彦博轻笑了两声,“老夫只是提醒公序兄,你要敬业,不然的话,西凉王还会罚钱的!”
  “我……”宋庠咬碎了牙齿,文彦博却自顾自大笑着走出去……从第二天开始,宋庠不得不放慢了语速,一些关键的地方,要反复讲,还要问问听懂没,不止如此,随着考核期限邻近,宋庠还要布置作业,让大家试着写公文,然后交给他批改。
  面对这帮丘八写的东西,宋庠连看都不愿意看。
  字丑,词俗,粗鄙,低劣……就这玩意,连学院的考试都通不过,根本就是垃圾,垃圾中的垃圾!
  一帮武夫,老实当兵算了,非要往文人堆里挤,你们也不看看自己,算什么东西?
  每天宋庠批阅的时候,都会破口大骂,什么时候批改完,什么时候骂声才停下来,这几乎成了宋家的惯例了。
  但不管怎么说,当教员,薪水不少,福利挺多,尤其是相处久了,人总是会有感情的,学生们偶尔也会给先生送点野味,下课的时候,跑去宋庠家里,帮着挑水,劈柴,还有人把猎来的狐皮送给宋庠。
  “我本是……浅水龙……困在沙……滩!”
  宋庠哼着小曲,渐渐适应了教员的日子,说句不好听的,叫做认命了!
  其实这些丘八里面,还有些不错,比如有个叫马涛的,才两三个月的功夫,字迹进步飞快,文辞也算贴切,至少能把想法表达一清二楚。
  平心而论,足以当个书吏了。
  王宁安啊,王宁安,你也真是处心积虑,居然会想到培养丘八读书识字,你可真行!
  任何老师,最大的盼望,都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虽然这些人的资质差,年纪也大了,不堪造就,但是宋庠还是会偶尔点播两句。
  尤其是马涛,得到他的关照最多,在所有同学当中,成绩也最好。
  这不,在半个月之前,宋庠还把自己的一本诗集,借给了马涛。
  这一天放学的时候,马涛把诗集恭恭敬敬,还给了宋庠,却没有急着离开。
  “怎么,你还要借书?”
  “不,不是……先生,是这样的,学生,学生要娶妻了,我娘还在老家眉州,这边没有长辈……所以,所以想请先生……”
  宋庠把脸一沉,“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岂能胡来?我也算不得你的老师……”马涛脸红了,连忙退出,当他走到门口的时候,突然又传了宋庠的咳嗽声。
  “那个……你要是不嫌弃,老夫就勉为其难吧!”
第725章
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第一批老兵已经交给了文彦博,另外交易中心,在三个月之内,已经征收了20万贯赋税,王宁安留下一半养兵,另一半派人送去京城,转入户部专款,用来抚恤阵亡将士。
  别看只有10万贯,看起来杯水车薪,但是由于丝绸之路开通之后,税收是稳定来源,而且会越来越多。
  抚恤阵亡将士家属,也不能一次就把钱都给了,要分成几年,循序渐进,保证家中稳定供应,这才是正办。
  而且除了拿钱之外,王宁安已经规划出100万亩草场,凡是阵亡将士家属,如果过不下去,可以到兰州,领500亩牧场,开始新的生活。
  受伤的老兵,也可以就地安置,根据功劳大小,最多能分到5000亩。
  另外王宁安还在积极圈地,准备把横山以北,黄河上游的土地全数征收上来,然后分给有功将士。
  这些土地虽然原则上落到了大宋的手里,但是真正掌控土地的还是当地的一些部族,有党项人,有羌人,还有吐蕃人。
  从他们手里征地,绝不是简单的事,不杀一个血流成河,是根本别想!
  很多人是不满王宁安的作法,已经拿到手的土地,何必再去折腾,弄得谁都不安宁,抚恤阵亡将士,可以另外想办法,不能乱来。
  持这种看法的人,是典型的书生之见,偏偏这些书生却能左右朝廷,结果委屈了武人,寒了将士的心,战斗力难免衰减……哪怕是强汉盛唐,让文人主政,对外也鲜有大胜。
  好在赵祯已经深受王宁安影响,把整个问题看得很清楚。
  500亩牧场,不算很多,但是足够一家人过舒舒服服的日子。
  当兵为了什么?
  不就是为了吃皇粮,为了给家里博一个富贵,让子孙后代能过上好日子吗!
  死一个兵,抚恤十贯二十贯,甚至不给钱,家里头也未必如何,很多人都会摸摸鼻子认了。朝廷也不用增加负担,看起来是不错。
  但是这么干了,后果却是灾难性的,你把士兵的命不当回事,所有人都瞧不起武夫,军中自然吸收不了好汉子,只能弄一帮罪犯充数,这帮人进入军中,又会败坏军纪,腐蚀战斗力。
  结果就是空有百万大军,却要到处送岁币,买平安!
  丢不丢人啊!
  换一个思路呢?
  每一个死亡的将士,都能拿到500亩草场,如果立了功,能分到更多……这些土地财产,可以让一家人过安稳的日子,哪怕他死了,也不用担心了。
  这样一来,每个士兵就会奋勇作战,不顾生死。
  普通的百姓也会把投军当成出路,吸引更多的良家子,好汉子进入军中,努力训练,战斗力自然提升,再对上其他的异族,当然是无往不利。
  征地,厚赐!
  暂时的确有些麻烦,会带来很多争议,甚至会出现冲突战乱。
  但是从长远来讲,对大宋非常有利。
  不但是王宁安,就连赵曙都在给父皇的奏疏当中,把自己观察到的,想到的,写的一清二楚。
  朝中的杂音,干扰不了西北的大政。
  王宁安放手施为,照这样计算,等到明年,把凉州拿下来,他手上的牧场,就足够分给所有阵亡将士了。
  也就是说,横山一战,沉重的负担,终于能够卸下了。
  剩下的几千里土地,就算是白白得到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4/11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