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将门(校对)第6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2/1119

  “献可,为师劝你一句,新法也好,旧法也好,只要对大宋有利,就值得推行……至于其中会有多少弊端,一定要就事论事,没有真凭实据,能说服人的东西,可不要冒然抛出来,全盘否定,你可知道,陛下,还有无数人,是寄望新法的。”
  宋庠这话,和以往的口风大不相同。
  吕诲吃了一惊,他并没有觉得老师变了,而是以为老师是提醒自己,不要搞诬告,不要随意罗织罪名,毕竟对手非常强大,这不,老师都被发配西北了吗!
  “恩师,弟子绝不会随便诬陷构害,这是弟子查到的东西,请老师过目。”
  宋庠将信将疑,把东西拿在手里。
  他一目十行,扫了一下,原来上面写的是青苗钱的借贷清单。
  秦凤路最近一年,尤其是半年之内,借贷数额,暴涨了五倍不止,而且其中九成都借给了横山沿线,包括兰州等地。
  吕诲怒冲冲道:“恩师,这里刚刚经历战乱,人口锐减,百业凋敝,怎么会消耗这么多的青苗钱?而且把这些钱借给了他们,能还得起吗?”
  吕诲杀气腾腾,“根据弟子猜测,应该是贾昌朝他故意放水,贾老儿把他的孙女嫁给了王宁安的弟弟,双方结了亲。老家伙便公然拿着朝廷的钱,去帮着王宁安扩充实力,收买人心,他们这是图谋不轨啊!”
  宋庠听完,忍不住摇头,想象力还真丰富。
  “献可,老夫只能说,你想的未必对。”宋庠语重心长道。
  吕诲也急了,“恩师,昭然若揭了!如果没有问题,弟子情愿意拿人头谢罪!”
  宋庠摇了摇头,“这样吧,老夫陪着你去四处转转,亲眼看看,究竟这些钱流向哪里,有没有问题,如果有……老夫也不拦着。”
  说实话,宋庠是不想管的,当问题是不看僧面看佛面,就算看在死去的吕相公的面子,也不能看着他的孙子一头栽进去啊!
  而且宋庠隐约有了猜测,他似乎知道这些钱去哪了。
  吕诲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模样。
  宋庠心中暗笑,年轻人没吃过苦头,可不就是这副德行!
  自以为是,不知天高地厚。
  从宋庠的家里出来,循着之前的记忆,宋庠找到了马涛的家。
  才几十天的光景,门口就收拾得干干净净,还摆了两个石狮子,十分威武。
  卫慕越能非常得意,谁都知道他的女婿是王爷面前的红人,他也不用担心被宋军抄家,相反,他可以肆意抄别人的家,灭别人的部落……要说起来,各个部落最恨的人不是王宁安,而是卫慕越能!
  大家都说他是狈,比狼还下作的畜生!
  专门害自己人,喝自家人的血。
  甚至有人还刺杀卫慕,只可惜没有成功。
  殊不知越是如此,卫慕就越要抱紧大宋的腿,对他这个女婿,那是近乎巴结,有什么好东西,都往这边送,弄得马涛很不好意思。
  这不,他又被叫去喝酒,还得了40个年轻貌美的姑娘,别误会,不是给他的,而是希望他能帮忙,送给王宁安。
  马涛倒是记得,王宁安邀请他去府上喝酒。
  可问题是带着美女直接上门,万一被王妃发现了,还不把他劈了!
  正在一筹莫展,不知道怎么办!突然发现宋庠带着一个人,站在了门口。
  “宋相公!”
  马涛疾步跑过来,抢步施礼。
  宋庠淡然一笑,把来意说明了。
  马涛连忙点头,他邀请宋庠和吕诲进入家中,一边走,一边迫不及待,说起了好话,“宋相公,这个青苗法,可真是太及时了,我就借了1万贯,才两分利息,太便宜了……”
第732章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文及甫被老爹从京城叫到了西北,天寒地冻,风沙漫天。
  坦白讲,文公子是一肚子埋怨。
  您老一个人受苦也就是了,何必拉着我一起下水啊!
  只是到了兰州才半个月,文及甫的想法就彻底改变了,哪里是一片荒蛮,简直是黄金遍地,商机无限!
  除了官方的青苗钱之外,西京银行拿出了300万贯,投资农业和道路,皇家银行,联合平县的钱庄,又拿出500万贯,投资西北的水利。
  几乎整个金融圈,都被西北当成了一块宝地儿,准备分一杯羹!有人要怀疑,莫非是王宁安有这么大的号召力,能逼着大家都往西北投资?
  显然不行,就算王宁安再强大,也只能因势利导,总不能逼着大家赔钱吧!
  说穿了,还是西北的潜力太大了,值得投入巨资。
  王宁安,文彦博,文及甫,他们正站在一片辽阔的土地前面,一眼望不到尽头,在土地的旁边,还堆着不少砖头石料,这是建引水渠用的。
  “这片土地,应该有几万亩吧?”文及甫好奇道。
  “准确说是四万八千亩!其中适合种田的有一万亩,剩下的是牧场,不过等水渠修好,可耕之田,就能达到三万亩!”
  文彦博准确报出了数目,文及甫张大了嘴巴,露出了吃惊的神色!
  文家也是土豪,文彦博当了这么多年官,光是赐给他的田就有几百公顷之多,几万亩土地,还不至于让文家父子失态。
  但是,别忘了,这几万亩田,一望无际,是完整的一块,可以随心所欲,想种什么就种什么,而且得到土地的成本几乎是零!
  王宁安当初在平县,把老百姓组织进了农场,也建立起颇具规模的农业,可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平县的农场产出的粮食总是要比岭南和交趾的农场贵,这三块农场之中,交趾最便宜,产量最大。
  而平县的农场,甚至不比周边的粮食便宜。
  这一点让王宁安一度很困惑。
  按理说规模经济,大农场,大农庄,怎么会没有价格优势,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当初多少讲经济学的老师,提到霉国的大农场,都垂涎三尺,充满了羡慕,还有无数人鼓吹土地集中,效仿霉国,建立起大农场,然后就能和人家搞农业竞争……这一套想法,王宁安最初也是相信的,否则,他就不会在平县尝试了。
  可是当真正做起来之后,王宁安突然意识到,他也被忽悠了。
  就拿平县的农场为例,因为是所有百姓自发加入的,农场要给百姓工钱,要给百姓分红,相比之下,老百姓的收入的确增加了,看起来是有利于百姓,但是别忘了,给老百姓分红,给老百姓工钱,这些最终都要打入粮食价格里面,怎么可能降低粮价?
  另外,因为是老百姓自发组织的,就要照顾老百姓的利益,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就是各家各户,都要预留一些土地,给他们种菜,种植杂粮,满足生活需要……这当然是合理的,哪个农民会去市面上买菜吃啊!
  可这项合理的要求,产生的结果就是一些土地,不得不拿出来分掉,因此很难见到一望无际的大片良田,中间必然会有隔断,残缺,因为这些土地老百姓需要,还必须给。问题出来了,土地不完整,修水利就有麻烦,也没法执行统一的标准,甚至以后有了农业机械,也没法实现机械化作业……
  为什么想法很好,老百姓的要求合理,结果弄到最后,居然没有弄出传说中的大农业?
  这一点困惑了王宁安很久很久!
  直到横山之战打赢,开始规划西北的发展,王宁安才骤然想通,终于知道了问题出现在哪里!
  想想吧,后世哪些国家有大农场?
  霉国!加拿大!澳洲!南美!
  这都是什么地方!
  都是特么的殖民地!
  他们的土地是怎么来的?
  一个字:抢!
  把土著都宰了,一个不剩,土地自然而然是他们的,庞大的土地,稀少的人口,想怎么规划,就怎么规划,什么值钱,什么方便,就种什么。
  因此这些大农场普遍种植小麦、玉米、大豆一类能拿到国际市场买卖的大宗农产品!
  反观大宋呢!
  几乎所有人,都是汉家儿郎,都是生活了几千年的原住民,说穿了,也是土著!
  大家彼此都是自己人,能下手杀人,放手抢夺土地,随意划分吗?
  当然不成!
  几千年来,历代之中除了国初唯一一次均分土地的机会,其他的时间,只能眼看着均田制不断被破坏,朝廷根本束手无策。
  原因很简单,大家都是自己人,面对自己人,需要谈条件,需要妥协,需要给予补偿……这些东西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是站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交易成本!
  当成本增加到一个限度之后,传说中的大农业,变得无利可图,自然就没人做了。
  有人要问,那大宋不也有几十万亩的地主吗?他们巧取豪夺,霸占了那么多的土地,为什么不能形成大农业呢?
  其实这个问题,也要站在土著的角度来看,就拿文家举例子,他们的确弄到了很多土地,但是毕竟有些人是他们动不了的,账面上几十万亩土地,并不能连成一片,中间有很多阻隔,被切成了一块一块的,这样一来,也就没法进行标准化作业了。
  另外呢,文家虽然兼并了土地,但也仅仅是所有权落到了他们手里,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除了一部分不得不跑到城里之外,剩下的还都留在了农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2/11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