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将门(校对)第6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3/1119

  杀人不过头点地,文家能如何?
  他们敢把人都逼上绝路,一线生机都不给吗?
  显然不能,失去土地的农民,多数还是变成了佃户,还要继续给文家种庄稼,文家也只能拿走大多数的粮食,还要给人家留点口粮果腹。如果连佃户都不让人家当了,那是会出大篓子的!
  反过来,什么是大农业?
  当然是大规模,机械化,追求效率,排斥劳动!
  在满是佃农的情况下,你怎么建立大农业?
  ……
  王宁安花了很长时间,终于把这个要命的问题想透了,他终于明白了,所谓的后世先进经验,如果不仔细弄清楚来龙去脉,不想清楚实现的条件,就随便照搬,以为只要是进步的,就一定是好的,一定能做到,那就太荒唐了!
  另外后世大多数学者的水平,也真是让人不齿!
  规模化,大农业,说得好听,那要牺牲多少人的利益?这些人会答应吗?要去补偿这些人的损失,你补偿之后,还有利益可言吗?
  当然了,这里是大宋,不是后世。
  王宁安脚下的土地原来属于西夏,并不是大宋的疆域,这上面住的人也不是大宋的子民……完全可以不用顾忌错综复杂的关系,放开手脚,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文及甫稍微计算了一下,三万亩水浇地,一亩能产一石半的粮食,三万亩就是四万五千石,放在西北的市场上,能卖到三万贯左右,而实际上,他只付出了种子,农具,牲畜,和人工花费,最重要的土地,他的花费极少。
  因为按照规定,只要每年缴纳500贯,连续缴纳五年,这片土地就属于他了。
  “如果使用奴隶耕田,人工成本还能压下来,只要给他们吃饭就够了。因此一年最多只要8000贯成本,剩下的两万二千贯,全都是赚的!”
  文及甫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儿,“最重要的是,这些农场出产多,品质好,完全可以左右粮食价格,不管是哪里的粮商,都没法争!”
  文公子仿佛看到了无数金山银山,正在向他滚滚而来!
  “要更多的土地,要更多的农场!”文及甫放肆大吼,“爹,西京银行还要增加贷款,青苗钱,越多越好啊!”
  王宁安面带笑容,既然大农业在大宋境内,无论如何,也推不动,那不如就在外面搞大农业!
  只要产出足够的粮食,能保证吃饱肚子,大宋就可以释放更多的人口,进入城市,相应的,农村的人口压力小了,人地矛盾缓和了,国家的基础也就稳定了,不用担心会出现农民起义,遍地烽火!
  王宁安觉得他找到了跳出治乱循环的路子,整个人都升华了……有人高兴,就有人郁闷,比如吕诲,他兴冲冲找到了宋庠,希望靠着老师的一臂之力,将黑暗掀开,把王宁安的面目显露出来。
  这么多年了,无数名臣都栽在了王宁安的手里,唯有他吕诲,找到了王宁安的命门!
  可是在马涛家里坐了一阵子,把青苗钱的事情,仔仔细细问了一遍,比如借款的数量,是不是真的那么多?比如还款能力,会不会出现坏账?这里面有什么猫腻?
  马涛都听不下去了,“我的田就在城外,大人不妨去看看能不能还得上!再奉劝大人一句,不要总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你!”吕诲被怼得无言可对,只能狼狈败退。
  马涛反倒不好意思,他偷看了一眼宋庠,却发现宋相公浑不在意,呵呵一笑,“年轻人嘛,不摔几个跟头,长不大的!”
第733章
圈地热
  王宁安把庶政大权让给了文彦博,就表示偌大的土地,无数的资源,都要听从文彦博的裁决,虽然王宁安的那一份,王系人马该得的东西少不了。但是文彦博手上,依旧有庞大的资源可以支配,相比而言,所谓首相,除了位置高一些,地位尊贵一些,实际上还比不上现在。
  文彦博,包括他的儿子文及甫,都是十足的务实派,只要有利益在,他们转起弯,一点不费劲。
  父子陪着王宁安策马,漫漫原野,跑出几十里,还不见尽头。
  这是多大的地方,能干多少事情!
  文家父子,是欣喜若狂,和王宁安越发亲密无间,恨不得穿一条裤子。文彦博无耻的劲头儿又上来了。
  “二郎,老夫刚刚得到消息,说是朝廷派遣了一批提举官,到地方上视察新法的情况。”
  王宁安勒紧缰绳,让战马放慢速度。
  “果有此事?”
  “有啊。”文彦博道:“二郎,你高估王介甫了,他的这点道行,还是压不住各方啊!”
  王宁安若有所思,点了点头,“毕竟新法牵动各方利益,不是那么好摆平的。不过应该和西北没关系,不管青苗法,还是方田均税,应该都算不到我们的头上吧!”
  文彦博微微一笑,“二郎,你还是太大意了,有人想拿此事做文章,就断然不会轻轻放过。我听说秦凤路的提举官,名叫吕诲,他可是宋庠的弟子,而且已经到了兰州,他还去拜会了恩师。”
  “宋庠?莫非他还敢和本王作对?”
  “这个嘛……人心似水,民动如烟。老夫也不好说什么,不过二郎切莫大意,不管是宋庠和宋祁兄弟,还是梁适等人,都不是好相与的,他们树大根深,弟子门人众多,耆英社虽然败了,没准改头换面,有用别的方式,重新跳出来,总而言之,不得不防啊。”
  老文掏心掏肺,和王宁安讲了很多,可在王宁安听来,只是轻轻一笑。
  你文彦博说别人的话,句句都能用在你老鬼的身上,论起无耻的功力,你比他们可厉害多了,要不然,也不会是你老家伙在我眼前晃悠了。
  当然了,虽然如此说,王宁安也离不开文彦博,政务有人要做,不交给文彦博,也要交给别的人,没准啊,还不如老文可爱呢!
  但是话又说回来,也不能让文彦博一个人太轻松了,需要给他找几个对头,王宁安暗暗想到。
  文相公还没察觉,他趁机给宋庠上眼药,结果没有糟蹋,全都洒到自己眼睛里了,这就叫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文彦博和王宁安辞别,他还要回去,处理这些农田牧场的事宜,这么大的一块肥肉,必须要赶快吞下去才行。
  王宁安也回到了临时的王府,他刚回来,就有人过来奏事,说有个叫马涛的,已经等候王爷有半个时辰了。
  “哦,请进来吧!”
  王宁安在客厅见了马涛,来的却不是马涛一人,还包括宋庠。
  “宋相公,您来了,怎么不通禀,真是失礼了!”
  宋庠板着脸,自嘲一笑,“老夫不过是一介罪民,王爷公务繁忙,岂敢轻易打扰。”
  老头子语气不善,马涛在一旁,也是无可奈何,一个劲儿冲王宁安摊手,那意思是他也没有办法。
  王宁安倒是不会因为这点事情,就和宋庠置气,他呵呵一笑,“宋相公,刚刚我的确是出城勘察去了,毕竟这么多的土地,要小心处理,不能有丝毫差错。”
  宋庠见王宁安主动提到了土地,他略微沉吟。
  “王爷,老夫不敢隐瞒,我听说兰州贷了不少的青苗钱,都为了发展农场?可有此事?”
  “有!”
  王宁安答应得很痛快,“宋相公,正好有些事情,我也想找你参详一二。”
  宋庠连忙拱手,“如果王爷看得起,老夫愿意洗耳恭听。”
  “是这样的,处置这些土地,有两个办法……”
  王宁安当即告诉宋庠,土地收上来了,一种办法是直接分给有功将士,每人几百亩,然后就让他们在西北安家落户,以后朝廷也不用管了。还有一种,就是把土地给集中起来,几百亩还是太小了,要建立几千亩,甚至上万亩的农场,十万亩的牧场!
  “宋相公,这二者各有优劣,第一种,只是分一次田,不必追加投入,朝廷的负担可以轻一点……但是纵观历代,边疆的土地也多有分给汉人的,可不是每个人都善于耕种,而且一旦气候有变,边疆的老百姓撑不住,就会纷纷破产内迁,这些土地就会被游牧民族占据,成为进攻中原的跳板……西夏不就是这么崛起的!”
  宋庠点头,“王爷洞察万里,的确如此,只是历代皆是如此,您可有更好的办法吗?”
  “那就是我说的第二条了,要建立农场,还是大农场。几万亩的田产,一年到头,最少也能赚一两万贯,这么多钱,就可以挖水渠,打水井,增强抗灾的能力,而且适宜农耕就种田,适宜养马就养殖,改变起来,也不至于没有本钱,朝廷想要提供帮助,也有抓手。而且大片的土地,进行买卖交易,也会方便很多。就算一家不愿意干了,其他人接手就是。总而言之,能在边疆建立一道稳固的防线,把游牧骑兵,挡在外面。”
  ……
  王宁安谈了很多,把其中的关键讲清楚了,别说宋庠,就算马涛都连连点头,他现在就是个大农场主,未来还准备成为大牧场主,的确,把土地集中起来,抵御风险的能力就会成倍增加,王爷真是个天才。
  宋庠可比马涛想得深,王宁安既然说要集中土地,之前又给有功将士分田,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他到底是打得什么算盘?
  “宋相公,是这样的,土地的所有权,还是有功将士的,但是可以流转承包。”
  “此话怎讲?”
  “比如……”王宁安突然一笑,“就拿你宋相公打比方吧!比如您看上了一片土地,有几万亩,你只要缴纳一笔资金,这块地就交给你了,连续缴纳五年,就永远是你的。而这笔钱,我会存入银行,然后分批返给有功将士,宋相公以为如何?”
  宋庠深深吸了口气!
  好你个王宁安,简直把人心琢磨透了!
  不是所有的老兵都愿意留在西北,像马涛这样,娶了媳妇,当了官,自然愿意留下来,但是还有一些士兵,他们除了这点田,什么都没有。
  家中有父老兄弟,妻儿老小,有眷恋的一切,故土难离,岂是一句空话。
  他们要回家,就没法料理土地,要土地,就没法回家,这是个两难。
  王宁安抛出的措施,正好解决了他们的问题,拿一笔钱回家,一样可以买一点土地,或者做一些生意,舒舒服服过日子。
  前面说过了,朝廷没有钱,无法满足老兵们的需要。
  可这世上有钱的人不在少数啊!
  承包土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3/11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