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1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2/702

  冯庸把飞机飞得很低,故意围着操场盘旋,兴奋地朝操场上的学生招手。
  好吧,这破战斗机,虽然号称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型号,但座位两侧连块玻璃都没有,周赫煊被冷风灌得眼睛都睁不开——他没戴航空眼镜。
  “飞机,咱们自己的飞机!”
  学生们轰动了,也顾不上队列,追赶着飞机大声叫嚷。
  台上的教官正是马匪侯七,他此刻脸黑如锅底,大喝道:“都给我回来!回来!”
  可低空飞行的飞机噪声太大,加上学生们处于兴奋欢呼状态,他吼了半天也毫无作用。
  “妈拉个巴子!”侯七掏出配枪,对着天上连连扣动扳机。
  “砰砰砰!”
  学生们终于安静下来,诧异地看着他们的教官。
  侯七生气道:“全体都有,围着操场跑十圈,跑不完的今天不许吃饭!”
  有的学生立即奔跑,有的学生却不屑一顾。
  侯七跳下高台,用枪指着一个学生的脑袋:“违抗军令者,一律枪毙!”
  那学生直接吓尿了,连忙说:“侯教官,我跑,我跑,你把枪收起来。”
  “还有你们,都给我跑。”侯七瞪着原地不动的学生说。
  学生当中还有十二三岁的小屁孩儿(小学部),哪里见过这种阵仗?顿时一个个吓得不敢吱声,围着操场埋头疯跑,生怕那活阎王真的开枪。
  侯七跟着学生一起跑,边跑边说:“都给我听着,这里不仅是学校,还是军营。谁要是不尊军令,我让他竖着进来,横着出去!”
  冯庸大学真是个军营,里面的军事训练,比许多军阀部队都要严格。而且还会安排各种实弹演练,按照学生们各自的天赋,今后还能开大炮和飞机,冯庸这厮甚至打主意弄几辆坦克进来。
  周赫煊抬掌按眉,做出猴哥远眺的姿势,眯眼瞅着操场上的情形说:“冯校长,你这是练精兵呢?”
  冯庸臭屁道:“奉天有东大营、北大营,以后我这冯庸大学,就是奉天的西大营。别说学生,就连学校看大门的,都是上过战场的老兵。日本鬼子要是敢来,我叫他们一个都回不了老家!”
  “哈哈,五哥豪……咳咳。”周赫煊张嘴大笑,结果被冷风灌得直咳嗽。
  ……
  周赫煊和张乐怡两人,一直在冯庸大学住了大半个月。
  其实在8月8号那天,学校就已经开校了,但学生和教员数量都不够,所以正式开学日期一拖再拖。
  由于冯庸在《申报》上打了招生广告,免费读理工科的口号,着实吸引来不少贫寒学子。别说东三省,就连南方的一些学生,都借钱凑路费赶来奉天。
  民国大学虽多,但理工专业却少见,冯庸此举对国家建设大有好处。
  直等到九月初,大学部的学生勉强凑够150人,冯庸决定不再等了,终于宣布开学。这是为了照顾周赫煊,历史上,冯庸大学的开学日期足足推迟到10月份。
  这天早晨,全校师生职工加起来200多人,全部汇聚于操场。
  冯庸作为校长登台训话,他说:
  “老师们,同学们,我捐出了300多万银元办学,我不心疼。为啥?因为这些都是不义之财,我老冯家做了很多坏事,赚的都是昧良心的钱。这钱烫手啊,我不敢拿,不花干净我睡不着觉……
  中国现在内忧外患,主要原因是工业落后,想要改造混乱的社会,就得发展民族工业,培养大量的工业人才。工业兴国,先育人才。你们以后从这里毕业,就是全中国最顶尖的工业人才。学成之后,不要只想着个人,还要报效国家,回馈社会。只有人人出力,国家才能振兴!
  凡我学校师生,需遵守三纲、八德、八正。何为三纲?即工业救国、男女平等、教育均等。何为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何为八正?即正行、正业、正思、正言、正视、正听、正德、正容。
  还有,不论学生和老师,每天都要进行军事训练。如今日本人虎视眈眈,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吾辈唯有奋力猛进,严训青年,准备国际大战,以收回我丧失之领土主权,才能求得我国家之独立自由!”
  台下大部分都是贫寒学子,他们对国家的苦难感受最深。冯庸一番话讲出来,说得学生们热血沸腾,扯开嗓子奋力嘶吼——
  “冯校长说得好!”
  “收回领土,独立自由!”
  “工业救国,振兴国家!”
  “精忠报国,死而后已!”
  “打倒军阀,再造华夏!”
  “……”
  咦,好像混进来什么奇怪的东西?
  冯庸对学生们的反应很满意,他抬手示意大家安静,笑着说道:“今天,我特地请来了著名学者周赫煊先生,现在就让在周先生上台讲几句。大家,热烈欢迎!”
  周赫煊缓步走上高台,还没开口说话,操场里就响起热烈掌声。许多后排学生踮起脚尖张望,就跟围观珍惜动物一样,想把周赫煊的相貌看个清楚。
  “真是周先生,他竟然也来了!”
  “周先生会留在这里做老师吗?”
  “周先生是谁啊?”
  “切,你连周先生都不知道,还读什么书?”
  “周先生,把《我有一个梦想》再讲一遍!”
  “……”
  台下轰然嘈杂,看来周赫煊在学生圈子里确实很有名气。
第160章【田中奏折】
  “呜!轰隆隆……”
  就在周赫煊准备讲话时,学校外面突然响起火车轰鸣声。他面容整肃地指着外头说:“刚才大家都听到了吧?那是火车的声音。是日本的火车!这条南满铁路,修在中国人的地盘上,每天拉着从中国搜刮的矿物,运回日本去造枪造炮,反过头来侵略中国!我觉得咱们学校建得好,就建在南满铁路旁边。每天火车呼啸的声音,都是在为大家拉响警报,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再不努力奋斗,就要亡国灭种了!”
  周赫煊如今已经晋升为演说家,他的讲话抑扬顿挫、慷慨有力,配合着那轰隆隆的火车声,然若洪钟大吕响彻在师生的心中。
  冯庸对此是极为钦佩的,同样的话,他讲出来就没有这种效果。而且周赫煊还是即兴演讲,把日本人的火车当成助讲道具,瞬间就引起师生们的同仇敌忾。
  冯庸甚至决定,以后每天早晨准时准点,全校师生都要仔细聆听那火车声。
  周赫煊继续说道:“俗话讲得好,百无一用是书生,说的就是我这种人。我他妈学些历史、哲学、文学有个屁用,难道还能用文章去砸日本人的脑袋?但你们不一样。冯庸大学开设有三个学院,工学院可以工业救国,法学院可以法律治国,教育学院可以教育兴国。你们才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千万别学我,当个没有屁用的书生!”
  这是帮冯庸大学吹捧,提振学生们的心气儿。效果还是不错的,好多学生脸上都露出自信骄傲的表情。
  周赫煊语气一转,又说道:“我在《大国崛起》中讲到,日本必然武力侵略中国。去年还有许多国人不相信,他们对日本还抱有幻想,但事实证明,这并非杞人忧天的假设。关心时政的同学大概都知道,今年6月到7月间,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而会议的中心就是满蒙问题。在东方会议上,日本订下了国策性文件,名为《对华政策纲领》,提出攫取满蒙和武力侵华的‘积极政策’,他们的第一步就是占领整个东北。同学们,战争已经迫在眉睫了!奋发图强,就在此时!”
  周赫煊几乎是嘶吼着喊出来,台下一片寂静。
  日本的《对华政策纲领》,前些日子已经被中国报纸披露出来,在中国引起轩然大波。但其措辞还算含蓄,没有彻底刺痛国人神经。
  周赫煊今天打算来个狠的,他要把《田中奏折》也公示出来——其实《田中奏折》根本不存在,日文原本叫《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乃日军参谋本部铃木贞一写的关于中国问题备忘录。
  周赫煊大声说道:“大家知道《对华政策纲领》,恐怕还没听说过《田中奏折》。这是东方会议召开期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写给日本天皇的奏折。我有个多年好友,他的名字暂不方便讲出来。但他是一位爱国志士,利用日本政党和他在日经商多年的朋友关系,冒着生命危险潜入日本皇宫的皇室书库内,用两个晚上的时间把这份奏折抄录下来。大家想不想听这本奏折的内容?”
  “想!”
  “周先生你快说吧。”
  台下师生大喊道,周赫煊说得太玄乎,什么潜入皇宫盗书都来了,早就勾起他们的兴趣。
  周赫煊做出愤怒的表情道:“那我就给大家背诵一下,这份《田中奏折》的详细内容,原文如下:内阁总理大臣田中义一,率群臣诚惶诚恐谨以我帝国对满蒙积极的根本政策奏闻……惟欲征服支那,比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则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是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
  周赫煊只背诵了一个开头,便引得群情激愤,热血青年们气得脸色胀红,一个个握紧拳头想要跟日本人拼命。
  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周赫煊本来不想提《田中奏折》,因为必然引来日本仇视,说不定恼羞成怒了还要弄死他。但周赫煊属于性情中人,他这些日子被冯庸所感染,也有些热血上头,管不了那么许多。
  “杀光日本狗!”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
  根本不用谁来领导,学生们便喊起了爱国口号。
  周赫煊示意大家安静道:“一旦中日开战,必定旷日持久。诸位是未来的国家精英,需努力学习,工学院的同学要为中国造出更多飞机大炮,教育学院的同学要为中国培养出更多爱国学生,法学院的同学要力争在外交和法律上为中国谋取利益。你们现在的责任,就是努力认真学习,学好知识文化,等待中日开战那天,以有用之身报效祖国!我有一个梦想……”
  又来了,周赫煊又在重复他的《我有一个梦想》。
  说着说着,台下一些熟悉此文的学生,也跟着高喊起来:“我有一个梦想。梦想有一天,中国将会重新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我们不再承担战争之苦,我们不再承受贫穷之厄。我们的孩子,可以坐在明亮的学堂里,学习最先进的文化知识;我们的子孙,可以跟洋人谈笑共饮,不用再看任何人的脸色;我们的国家,不再是被人嘲笑的对象,不用再签署屈辱的合约。任何一个海外的华人,都可以挺直腰杆,大声地高呼:我是中国人!我有一个梦想……”
  《我有一个梦想》是那么具有煽动性和感染力,即便以前听过无数遍,但很多学生还是热泪盈眶。
  周赫煊也泪眼朦胧,他眼前的不是活生生学生,而是一个个抗日义士。这一届还好,日本侵华时他们已经毕业,走上了各行各业的岗位。最后的那两三届学生,等到日本侵略者到来那天,不知有几人能从抗日战场上活下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2/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