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1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7/702

  “如果能做生意,那当然是很好的,”周赫煊说,“北大乃全国知名学府,这是一大优势,赚钱也得在这上面想办法。我的想法是,咱们办出版社。”
  钟观光接话道:“北大有出版部,但不怎么赚钱,能维持收支平衡就不错了。”
  北大确实有出版部,不仅出版发行校刊,还出版了许多进步刊物,包括一些赤色宣传书籍。
  正因如此,去年北大出版部主任李辛白遭到通缉,躲到妻子娘家避难一年之久,如今隐姓埋名在南京某中学当老师。
  北大出版部为啥不能赚钱呢?
  看看它出版的刊物就知道。
  《中国国际法论》、《西洋伦理学史》、《文学音学篇》、《印度哲学概论》……都是一些学术刊物,销量不大,能赚钱才见鬼了。
  北大的老师倒写了许多畅销书,比如以前鲁迅的作品就卖得好。但这些通俗、进步的刊物,被北大新潮社抢了生意,那本来是个学社团体,现在已经发展成为知名出版社,总部设在上海。
  周赫煊说道:“我提两个建议,想要发展北大出版部,一是坚持学术出版,包括教材出版。我回去就联系希望教育基金会,从明年开始,所有希望小学的教材,都由北大出版部来出版。大家谁有关系的,也可以联络各地大学、中学和小学,把他们的教材出版业务接过来。第二点嘛,就是发展通俗畅销书业务。管它是鸳鸯蝴蝶派,还是五四新文学小说,北大出版部都可以出版,这个是极为赚钱的买卖。大家都是学者,可能不屑于谈钱。但现在的情况是,北大度日为艰,必须要钱才能继续办下去。”
  在座者皆默然无语,这是个很悲哀的事情,全中国最有名的大学学府,居然要一群教授来讨论如何做生意。
  钟观光是代理校长,他必须对此表态,当即说道:“我认为周校长的建议可行,不过得找个懂商业经营的专业人才,来担任北大出版部主任。”
  “这个好办,”周赫煊笑道,“直接登报招聘,就说北大出版部主任虚位以待,只要有能力有经验皆可应聘。诸位有合适的人选,可以进行推荐。”
  周作人说道:“李小峰把北新书局搞得不错,他也是北大毕业的,不如就让他兼任北大出版部主任。”
  “不妥,”周赫煊立即摆手,“此人我见过,太过市侩了。而且他跟一些被通缉的学者走得很近,容易招惹张作霖的不满。”
  周作人不再说话,他最近一年越来越沉默,很少公开发表意见。
  “举手表决吧,同意公开招聘出版部主任的请表态。”钟观光道。
  众人互相看看,九成以上的都举手赞成,他们已经被钱愁得睡不着觉了。
  “很好,大家都很齐心啊,”周赫煊笑道,“我的《神雕侠侣》已经交给励力书局出版,不过最近刚开始连载的《倚天屠龙记》,可以拜托北大出版部帮忙运作。”
  谭熙鸿道:“周校长可是帮大忙了,你的小说现在全城追看,肯定不愁销量。”
  周赫煊又拿出一张机械图说:“这是我设想的农业收割机,可收割稻谷和小麦。它的主体为木质结构,只有少数部件是钢铁,制作和修理都很方便,而且成本和售价也便宜,适合中国的小农经济。不过这还只是设想,需要有懂机械的专业人士进行反复试验改进。我把这张图纸捐给北大,你们让工科学生组建一个科学研发部,只要有了成品,就可以找商人合作,应该也能赚到钱。”
  众人传阅着这张图纸,钟观光大赞道:“好想法,这种机器如果生产出来,会大大加快农业收割速度。特别是遇到暴雨天气,有了这种收割机,会给农民减少很多损失。此乃利国利民之举,我个人表示赞成。”
  “我也赞成!”其他人纷纷举手。
  钟观光笑道:“老朽不才,愿意亲自兼任北大科学研发部主任。”
  “那正好。”周赫煊高兴地说。
  钟观光可不仅是个植物学家,人家年轻时还自己设计过工厂生产线。
  周赫煊继续说道:“我希望北大科学研发部,能够作为一个团体机构而长期存在。工科的老师和学生们,可以开动聪明才智,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搞发明创造。说不定北大还能出几个爱迪生式的人物。”
  “我赞成!”
  “我也赞成!”
  “……”
  这个建议全票通过。
  周赫煊却不知道,他心血来潮的产物,未来会发展得极为辉煌。到二十一世纪,北大“科研部”成为中国的顶级科研团体之一,后来北大专门在实验楼前为周赫煊树了一尊铜像。
第168章【编教材】
  上午开完校务会议,周赫煊下午又接受钟观光的邀请,到学校各科系和图书馆、实验室、标本室视察。
  一路走马观花,周赫煊啥都没说。其实他觉得北大文科太多,理工科专业太少,明显偏得太厉害了。
  但没办法,如今全中国的大学都是这样。
  文科便宜啊,有老师有课本就能搞定。理工科却很麻烦,各种实验太花钱,一些高级科学仪器设备也奇缺。理工科的学生想要更进一步,那就必须留学,待在国内完全没法搞研究。
  来到物理系时,物理系主任李书华介绍道:“物理系去年有七位教授和讲师,不过由于各种原因,今年只剩下三位了,其中还包括我这个系主任。”
  “教得过来吗?”周赫煊问。
  “勉强还能应付,”李书华笑道,“每位老师至少同时教五门课,比如我,就教《数学原理》、《普通物理》、《物理光学》、《电动力学》、《理论力学》和《专门物理实验》。”
  周赫煊听着感觉有点难过,这都是些值得敬佩的老师。
  像李书华他们这种理工科教授,又不能写文章和外出演讲赚钱,每月只靠教师薪水度日。在动不动就拖欠几个月工资的情况下,他们很多连吃饭都要找人借钱,却还能坚持同时教授数门课程。
  他们如果去南方的话,随随便便就能改善生活。之所以留着不走,是因为责任在身,舍不得抛弃自己的学生。
  此时正值下课,周赫煊走到教室里,随手翻开一本《气体中的电流及电子论》教材。他惊讶的发现,这本书居然是全英文的,不由问道:“北大物理系都是英文教材?”
  李书华回答说:“有一部分中文教材,不过也是照章翻译的。”
  “学生们用英文教材上课,不会有沟通障碍吧?”周赫煊好奇地问。
  “沟通障碍并不存在,读工科的学生,会英文是基础中的基础,”李书华说:“就是有些教材里的内容和体系,跟咱们中国的实际情况不符,特别是在联系生活生产及实验的部分。”
  周赫煊问:“只是北大如此,还是全中国的大学都是这样?”
  李书华解释道:“全国都是这样,理工科教材都是英文教材当家,中文教材为辅。”
  周赫煊皱眉道:“有没有想过,咱们自己编一套理工科教材?”
  “想过啊,谁不想?”李书华无奈地笑道,“可惜工程量太大,必须要有政府组织和推广。”
  周赫煊说:“政府是顾不上了,不过可以联系清华那边,由清华、北大两所学校组建‘中国教材编撰小组’。教授们利用课余时间,结合中国的实情,编出咱们中国的理工科教材。这些教材编好后,我来负责做推广,由北大出版部出版印刷。至于编者的稿费,可以一次性结清,也可以按照按照印刷量计算版税。”
  “那当然好,”李书华喜道,“若是能把教材编出来,中国所有的工科学生都能受益。”
  周赫煊笑道:“你先去联系理工科的老师吧,愿意编教材的把名字报上来,我明天就到清华走一趟。咱们慢慢来,先编物理教材,以后再弄化学、地质、机械等科目。”
  李书华立即行动,把周赫煊的想法一说,其他几位物理老师全都同意。他们白天课程太多,根本抽不出时间来,编教材的活只能晚上赶工。
  隔天上午,周赫煊来到清华学堂,连梁启超这些老朋友都来不及拜会,直接前往清华物理系。
  一个不到30岁的英俊青年接待了他,此人正是清华物理系主任、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叶企孙。
  叶企孙西装革履,梳着二八偏分发型,亲自冲茶道:“周先生,久仰大名,想不到你会来我这里做客。”
  “有些唐突了,不事先打招呼就来。”周赫煊歉意道。
  “哈哈,我这里又不是官府衙门,哪需要事先通报。”叶企孙开玩笑说。
  周赫煊随即道明来意:“叶教授,是这样的。鉴于中国物理教材,大多使用英文版本,教学不甚方便。所以我就想编一套符合中国实情的教本,北大能力不足,希望能与清华合作。”
  “这是好事啊,”叶企孙喜道,但又为难地说,“实不相瞒,清华的物理老师只有几位,恐怕帮不上什么大忙。”
  清华物理系是去年成立的,师资力量奇缺。除了叶企孙这个物理系主任外,只有一位教授(梅贻琦),两位讲师(赵忠尧、郑衍芬)和一位助教(施汝为),比北大那边还惨。北大物理系虽然只剩下三个老师,但却全是教授级别。
  周赫煊说:“不碍事的,人多力量大,只要肯帮忙就好。而且我也不能让大家白出力,编教材是有稿费的,希望叶教授能够支持。”
  “此事我当然支持,请周先生放心。”叶企孙满口答应道。
  叶企孙也是位神人,身为清华物理系创始人、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他不但精通物理,而且学贯中西,从小苦学天文历法和四书五经,还拿到了哈佛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
  在清华百年校史上,叶企孙和潘光旦、陈寅恪、梅贻琦并称为四大哲人。
  周赫煊这次在北大待了五天,帮着把北大出版部改为北大出版社,又参加了北大科研部的成立大会,最后牵头清华、北大两校合作成立“中国大学教材编撰小组。”
  时间虽短,周赫煊却觉得格外充实,比他在天津做报纸写文章有意义得多。
  这些工作都需要钱,周赫煊以个人名义,垫付了1000大洋给“教材编撰小组”,用于教授们的日常联络以及预支稿费。又捐了2000大洋给北大科研部,他们购置材料和进行试验都需要花钱。
  至于北大出版社,暂时不用周赫煊给钱。北大有自己的“学生银行”,学生银行里的钱,足够北大出版社前期开支。
  等把事情全部搞定,周赫煊才有空去拜会北平的朋友,然后又跟章太炎一起去见大名鼎鼎的辜鸿铭。
第169章【古怪的老头儿】
  周赫煊很喜欢结交民国时期的名人大师,跟崇拜没关系,仅仅是好奇而已。就像一个外国人到了四川,必定要去看看熊猫,到了京城,一定要游览长城和故宫。
  但辜鸿铭让他很失望。
  这是个垂垂老矣的糟老头子,一身布鞋长衫,拄着拐杖,脑后拖着小辫子,身体瘦弱得风都能吹倒。眨眼望去,不似什么大师,反倒像个前清遗老。
  “辜兄,好久不见!”章太炎抱拳笑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7/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