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1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9/702

  张作相突然笑问:“让东北以外的奉军先行易帜,这主意谁帮你出的?是个人才。”
  张学良指着会议桌上的《菊与刀》说:“就是这本书的作者。”
  “周赫煊啊,我知道这个人,”张作相低声道,“六子,你要当心杨宇霆,此人最近很活跃啊。他拉帮结派,串联文武官员,恐怕以后会尾大不掉。”
  “我知道。”张学良无比头疼。
  张作相拍拍张学良的肩头:“言尽于此,你自己看着办,我先走了。”
  “我送你。”张学良亲自把张作相送到大门口。
  等张学良回来行至花园,寿夫人(张作霖五姨太)截住他说:“汉卿,治丧委员会已经筹备好了,后天开始举办追悼会。”
  “五妈辛苦了。”张学良态度恭敬地说。
  寿夫人为人精明干练,而且持家有道,帮张作霖把后宅打理得妥妥当当,对张学良几个兄弟姊妹也特别好,因此极受张学良尊敬。
  关于张作霖的丧事,如今只是悼念而已,连下葬的地点都还没选定。
  追悼会上,常凯申、冯玉祥、阎锡山等人,要么派人送来挽联悼文,要么隔空发追悼电报。天津大大小小当寓公的军阀们,也都纷纷写挽联,就连日本人都送来了几篇悼文。
  周赫煊在奉天停留五天,到追悼会上了注香才离开。
  跟他同行的,还有张学良派出的使者,这些使者负责前往北平谈判易帜问题。虽然已经决定易帜,但个中利益太过复杂,并不是口头传几句话就能决定。
  与此同时,《菊与刀》也正式出版发行。出版当天,直接运了5000本去东北,这些是张学良订购的,他要让整个东北的文武官员都好好读这本书。
  让周赫煊无比诧异的是,关于东北易帜,美国虽然表面赞同,却暗地里支持日本入侵东北。
  国际政治真的太复杂了,不仅要对抗日本,还得抗住美国,张学良面临的压力极大。
  有人就要问了,美国不是一直跟日本关系糟糕吗?怎么会支持日本入侵东北?
  美国人打的好算盘,一旦日本入侵东北,就跟苏联短兵相接,双方必然爆发激烈矛盾,美国人正好坐山观虎斗。同时,日本占领东北后,南京政府迫于压力,就会更加迫切地投入美国怀抱,从而轻松抢占英国在华利益。
  一石二鸟啊!
  美国鬼子没安好心。
第228章【铁杆书迷】
  火车上。
  邢士廉抽着烟笑道:“明诚兄,听说命令东北之外的奉军先行易帜,这主意是你帮少帅出的?”
  “哈哈,我就一介书生,哪里懂这些军国大事?隅三兄,你太高看我了,”周赫煊矢口否认道,“我这趟去东北,主要是去吊唁大帅。”
  “明诚兄,你不老实。”邢士廉大笑着说。
  邢士廉就是这次谈判易帜的东北代表,他以前是张作霖的侍从武官,虽然出身士官派,但跟士官派领袖杨宇霆有私仇,属于张学良的绝对拥护者。
  只不过嘛,这家伙是满族人,原姓锡尔德特氏。
  等伪满洲国成立,邢士廉就当了汉奸,官至伪满军政部大臣。
  邢士廉明显把周赫煊当成了少帅的心腹红人,挤眉弄眼道:“明诚兄,以后在少帅面前,可要帮哥哥多美言几句。咱们一个在外,一个在内,可以互相帮衬嘛。”
  典型的投机份子!
  周赫煊打着哈哈笑道:“好说,好说!”
  两人在火车上,一个奉承结交,一个胡瞎扯淡,居然相谈甚欢,就差当场拜把子当兄弟了。
  周赫煊半路在天津下车,邢士廉则带着谈判团队,继续朝北平前进——常校长如今住在香山碧云寺行馆。
  作为政治掮客,周赫煊现在不需要露面。他只负责从中牵线搭桥,有时候跳得太欢反而不美,容易让人心生厌恶。
  7月6日。
  常凯申在香山接见了邢士廉等人,双方很快达成初步的谈判意向。同时张学良也从东北发来电报,表示自己没有阻止中国统一的想法,愿意改旗易帜,信奉三民主义。
  剩下的具体谈判细节,常凯申是不用亲自过问的,自有相关人员去负责。
  碧云寺行馆。
  常凯申对侍从副官感慨道:“这周明诚,真乃当代苏秦。我本来没报太大希望,谁料张学良真被他说动了。”
  陈修和笑道:“周先生也是因势利导,主要还是我北伐部队军威所慑。”
  “你不懂,”常凯申叹息说,“易帜一事,美国人和日本人在中间动手脚,张汉卿压力很大,我的压力也很大。张汉卿是内外交困,想说服他做出决定,是非常艰难的。”
  陈修和说:“校长,我倒是想起一件趣闻。”
  “什么趣闻?”常凯申问。
  陈修和笑着说:“周先生的新书《菊与刀》一出版,张少帅直接订购了5000册,说是要让东北的文武官员全部熟读此书。”
  “是什么书啊?值得张汉卿那么重视,你给我找一本来看看。”常凯申对此颇为好奇。
  当天下午,陈修和便送来本《菊与刀》。
  常凯申翻开来一看,顿时知道张学良为什么让东北当官的熟读了。他闲得无聊,把此书当做消遣作品,越往后面读,就越感到震惊。
  周赫煊版的《菊与刀》,在原著的基础上改动很大,超过一半以上的内容都不相同。
第一章总论日本民族性,第二章讲战争中的日本人,第三章讲生活中的日本人,第四章讲日本起源,第五章讲唐宋两代对日本的影响,第六章讲明朝时候的日本,第七章讲明治维新及大陆策略,第八章讲日本对台湾、山东和东北的企图,第九章开始分析日本对东南亚和南太平洋的企图,第七章讲中日开战后的可能情况,第八章讲日本的国际外交形势,第九章讲日本的劣势,第十章讲中国对日本的优势。
  整本书前面三分之一讲事实,中间三分之一预测未来,最后三分之一分析两国国情。
  一旦中日开战,这本书几乎可以成为中国抗日的指导性学术著作。
  但日本真敢全面侵华吗?
  常凯申对此表示怀疑,他觉得周赫煊太过危言耸听,日本最多图谋东北而已。
  但不管是不是危言耸听,《菊与刀》的论述确实极为精彩详实,而且还具备国际视野,让常凯申拜读之下收获良多。
  常凯申要在北平香山住一两个月,等冯玉祥来京后(如今还在路上),与阎锡山一起开分赃大会。
  他身边没带家属,又不方便到处瞎逛,每天除了接见客人外,就只能靠看书、看报打发时间。
  由于《菊与刀》和《大国崛起》这两本书,常凯申对周赫煊产生了极大兴趣,干脆把周赫煊的所有著作都搜集过来。
  碧云寺行馆的书房里,《大国崛起》、《枪炮、细菌与钢铁》、《菊与刀》、《神女》、《狗官》、《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单行本)……摆了整整半个书架。
  《枪炮》属于纯学术著作,常凯申看了开头就失去兴趣,他对《神女》和《狗官》也不太喜欢,甚至是厌恶。
  不过那三本武侠小说,却让常凯申看得津津有味,被他称之为“消遣解闷的好书”。
  这两个月中,不时有军阀、官僚前来拜会。
  但凡是被常凯申在书房接待的客人,看到那些书都会大吃一惊。
  于是戏剧性的情况出现了……
  碧云寺行馆接待室,颜惠庆、熊希龄、潘复等人正在等待接见。
  熊希龄最先进去,他如今和常凯申是邻居,在香山建有慈幼院(沈从文以前就在这座慈幼院打工),是北平著名的慈善家。
  如今东北易帜虽然还没谈妥,但东北到山东的救命粮道却已打通,熊希龄将被任命为全国赈灾委员会委员。
  这也是常凯申久留北平的任务之一,平津两地有太多民国元老,这些人是有利用价值的。收服了他们,等于收服一大片,各种人脉和渠道都能打通。
  比如熊希龄资格就很老,人家是中华民国第一位民选总理。
  熊希龄一走进书房,就看到书架上那两排周赫煊的作品,他没有表现出丝毫异样,便跟常凯申谈起赈灾事宜。
  第二个进去的是颜惠庆,这位先生就要憋屈得多。常凯申虽然和颜悦色地跟他交谈,但并没有委以重任,颜惠庆只能黯然离开。
  第三个进去的是潘复,这家伙在书房待的时间最久。
  当初周赫煊与张学良初次见面,就是在潘复家中。此人八面玲珑,跟哪个派系都关系良好,年初还给张学良做了几个月高级顾问。
  常凯申跟潘复谈的,自然是东北易帜问题,希望从潘复口中多多了解张学良。
  潘复对此大失所望,他是来谋官的,结果常凯申只让他跑腿。
  离开的时候,潘复下意识地看了看书架。等他返回天津后,立即对司机说:“去三乐堂!”
  周赫煊的新居三乐堂,莫名其妙就成了热门场所,每天都有乱七八糟的人来投拜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9/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