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1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9/702

  朱家骅道:“大学区制度,如今在南方数省已经试验过了,闹得是乌烟瘴气!南方的教育混乱都还没稳定下来,为什么要急着去祸害北方教育界?”
  “什么叫祸害?”李宗侗立即反驳道,“大学区制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制度,江浙试行没有良好结果,那是具体的办事者不得力!有人以权谋私,有人得过且过,根本就没好好搞教育工作。只要出于一片公心,大学区制肯定能够改善中国教育现状!”
  嗯,不是我的政策不行,是这一届教育官员太垃圾。
  “呵呵。”朱家骅干笑两声。
  朱家骅和蒋梦麟都是“留英美派”,属于蔡元培的忠实追随者。
  但蒋梦麟没说话,他知道说了也没用。今天在座的许多教育委员,平时都是不来开会的,他们既然到场,肯定是专门过来支持李石曾。
  蔡元培极为头疼,把目光投向周赫煊,问道:“周先生有什么建议吗?”
  周赫煊可不想蹚浑水,当即笑道:“这种国家大事,恕我才疏学浅,不便发表意见。诸位继续,我看看就好,也能增进阅历。”
  这话说的,摆明了看猴戏。
  蒋梦麟突然开口道:“周先生是北大校长,现在讨论的是设立北平大学区问题,你于情于理应该发表看法。”
  李石曾也说:“周先生有话请讲。”
  周赫煊被逼得没办法,只好说道:“蔡院长,李副院长,我就想问一句。你们的大学区制度极度重视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这本身是好的,我也支持。但小学和中学的基础教育怎么办?教育经费本来就不足,还把本来就奇缺的基础教育经费,划归到高等教育那一块,这让基础教育人员怎么生存,怎么工作?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中国教育就好像修房子,你们现在搞大学区制,等于是把地基上的砖石,抽去修屋顶,就不怕这房子会塌吗?”
  这话说得很重,李石曾的脸色瞬间阴沉,蔡元培也沉默不语。
  李宗侗立即反驳道:“周先生,你说的是钱的问题,我们讨论的是制度问题。不能因为缺钱,就否定大学区制这一世界上最完美的教育制度。”
  周赫煊好笑道:“一个只有几千元身家的小商人,说投资几百万的生意很赚钱。他的话说错了吗?没有,几百万的生意确实赚钱。但他能成功吗?有多大胃口,就吃几碗饭。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蛋。”
  “噗!”
  朱家骅闻言笑喷了,他干咳一声,敛容道:“周先生虽然说得难听,但话糙理不糙。”
  李石曾不想在多费口舌,直接道:“投票表决吧。”
  周赫煊很快领到一张表格,上面有三个选项:支持、反对和弃权。
  周赫煊想了想,投弃权票。
  最后投票结果统计出来,1票反对(朱家骅),6票弃权,14票支持。
  就连蔡元培本人,都投的是弃权票,显然不想继续无谓的争端。
  设立北平大学区的投票通过后,李石曾早有准备,又拿出大学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名单提案。他所提议的委员包括张继、沈伊默、李麟玉、李书华、易培基、萧瑜等人,都是李石曾的亲信和好友。
  这个题案仍旧顺利通过。
  嗯,接下来就没有什么好讨论的了,大北平地区的具体教育事务,都有李石曾一人说了算,不需要拿到中央教育会议上讨论。
  “散会!”蔡云培没好气地宣布。他已经决定辞职了,这个大学院长(教育部长),谁爱当谁当去。
  “等等,”周赫煊突然开口,不客气地问道,“我听说北大改名中华大学了,由李石曾先生任校长。那么,我这个北大校长需要写辞呈吗?或者,麻烦给我补发一份解聘书。”
  会场气氛变得尴尬起来,因为讨论中华大学校长人选的时候,北伐军才刚刚占领北平。那时北平属于教育部的“战利品”,周赫煊这位校长算是“俘虏”,他们不用考虑“俘虏”的意见。
  蔡元培也是蔫儿坏的,他故意把周赫煊请来南京开会,估计就是想看周赫煊和李石曾闹起来。
  李石曾还没开口,李宗侗就抢着回答了,他说:“周先生你那个北大校长之职,是反动军阀张作霖任命的,我们并不承认。所以,也不需要解聘书和辞呈,这个答案你接受吗?”
  呵呵,不愧是未来弯弯超级喷子李敖的老师,这李宗侗说话也够呛人的。
  “接受,当然接受。诸位告辞!”周赫煊起身便离开。
  李书华感到颇为难受,一方面是对北大做出巨大贡献的周校长,另一方面是他的恩师李石曾,他夹在中间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等离开会场后,李石曾批评侄子道:“玄伯,你不该那样说话,周先生还是值得尊敬的。昨晚润章(李书华)对我说,周先生曾两次用自己的私款,来支付北大教职员工的薪水。北大改名中华大学,由我自己兼任校长一事,做得确实有欠考虑。”
  李宗侗说道:“叔叔,你还不明白啊?那个周赫煊,是蔡孑民故意找来给你抬杠的!”
  “我又何尝不知?但私怨归私怨,公事是公事,你不要搞混了!”李石曾教育道,“我跟孑民(蔡元培)兄,也只是理念之争,并不影响彼此之间的私交。你说的话太得罪人,以后切记,慎言多行。事业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现在那么多人骂我们,但只要把中国教育搞好了,他们会反过来赞颂我们。”
  李宗侗敬佩道:“侄儿谨记教诲。”
第243章【私心】
  自古以来的党争,一开始都是讲理的,甚至两党领袖还是好朋友。
  但如果两派的根本矛盾不解决,这种争斗就会扩大化,最后导致完全不分青红皂白的否定对方。
  历史上,民国教育部的“蔡李党争”闹到什么地步?
  常凯申出来协调都没办法,只能是这一届教育部长由蔡元培的人担任,下一届部长由李石曾的人担任。可还是不行,总觉得担任教育部长的那边,在工作上刻意刁难自己这一边。
  无奈之下,常凯申只得自己亲自担任教育部长,任命两派的人轮流担任副部长。
  会议结束当晚,李书华前来拜访,抱拳道:“周校长,今天开会时有些误会,还君请不要在意。”
  周赫煊看了看他手中的卷轴,好笑道:“这人人都知道我的嗜好啊,石曾先生墨宝?”
  “正是。”李书华说着打开卷轴。
  上面写着两句诗: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原诗还有后面四句: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李石曾显然是把自己比作民国教育界的周公,把外界对他的批评和攻击当做流言。他让周赫煊拭目以待,再过几年来评价他,一切用实际行动来说话。
  身为“党国四老”之一,李石曾专门写诗表明态度,已经够给周赫煊这个小辈面子了。
  主要还是周赫煊哪派都不是,而且名气还大,李石曾不想平白无故得罪他。
  周赫煊笑问:“石曾先生还有什么话对我说的?”
  李书华又拿出一份名单,说道:“周校长请看。”
  周赫煊接过来瞧了两眼,发现是北平大学区内部各学院的院长名单。李石曾给周赫煊安排的职务,是北平大学院副院长,相当于后世河北(含北平、天津)教育厅副厅长。
  这算是变相的给周赫煊道歉,也是一种政治拉拢手段,希望周赫煊理解并支持设立北平大学区。
  周赫煊笑了笑说:“墨宝我收下,名单请拿回去。”
  他的意思是接受李石曾的道歉,并愿意和李石曾和解,但不支持设立北平大学区,更不想接受那个副厅长的任命。
  想想都知道,就算周赫煊答应当教育副厅长,身边和手下全是李石曾的人,他屁的发言权都没有,除了按月领工资外啥都不能干,这种官当来做什么?
  李书华不解地问:“周校长,你为什么要反对教育独立?”
  周赫煊笑道:“你可以转告石曾先生,我并不反对教育独立,我反对的是盲目改革。”
  “你认为现在是盲目改革?”李书华问道。
  “实不相瞒,昨天我拜会了胡适,又看了许多教育改革的相关文件,情况非常糟糕,”周赫煊苦笑着说,“诸位教育改革家们的精神,我是非常佩服的。为了策划教育改革,有的先生甚至连续几个月加班工作,每天休息只有四五个小时。这种爱国和爱教育的公心,没有人会质疑。但是呢……”
  李书华问:“但是什么?”
  “但是这种改革必定失败,”周赫煊分析道,“第一,教育改革内容自相矛盾。改革宗旨是教育独立,改革内容却以三民主义教育为依托。这等于是一边奉行党化教育,一边又要闹独立,岂不是自相矛盾,自己给自己设置改革阻力?第二,两个月前的全国教育大会,足足开了半个月,核心内容是讨论教育经费独立。可这教育经费怎么来?居然要求国家财政的10%到30%用于教育事业。你们又要政府出钱,而且还是那么多钱,却又不让政府来插手管理,谁愿意把钱给你们?教育经费无法独立,又谈什么教育独立?第三,大学区制跟中国的国情不符。法国屁大点地盘和人口,都要划分17个大学区,而我国的一省甚至数省却只划一个大学区,将原有多所大学强行合并为一所,其规模庞大可想而知。再加上更为庞大的中小学基层教育,也归这个大学区管,你们那点人管得过来吗?行政效率必然低下!只高校合并产生的种种矛盾,就够你们头疼好几年,基层教育问题根本没法处理!”
  周赫煊说得很透彻,李书华细想之下,瞬间对教育改革的前景担忧不已。但他还是嘴硬道:“改革矛盾肯定是有的,我们必须坚定决心,才能战胜这些困难。如果教育不能独立,那管理教育的官僚很可能没读过几天书,外行指导内行,贪污腐化盛行,把教育系统弄得乌烟瘴气!”
  周赫煊笑问:“你就保证教育独立后,那些当权的学者不贪污?”
  李书华支吾道:“学者终归更有底线。”
  “底线是什么?我不知道,”周赫煊不屑地说,“我只知道,江浙两省试行大学区制后,浙江大学校长是蔡元培的学生蒋梦麟,中央大学校长是张静江的侄子张乃燕,劳动大学的校长是李石曾的姻亲易培基。在中央研究院,蔡云培倚重杨杏佛为左右手,而在即将设立的北平大学院,李石曾又要大肆任命亲信。他们哪个不是在任人唯亲,哪个不是在教育系统划地盘、占山头?”
  听完这话,李书华表情显得有些痛苦,他所尊敬的几位长者,竟被周赫煊赤条条地说穿本质。
  历史上,李书华是这几派当中,立场最中立和公正的,也积极地协调各派矛盾。
  因此在常凯申亲自兼任教育部长后,特地把李书华任命为教育次长,因为只有他当副部长,各派才都不会表示反对。
  周赫煊笑道:“我相信立志教育改革的先生们,人人皆有一颗公心。但也人人都有私心,甚至为了公心而生私心。李宗吾先生前段时间发表了篇《社会问题之商榷》,里面有一部分就是讨论人之私心的,用力学阐述心理变化,我觉得有些道理。大学院里的那些先生们,其公心终究要因权利向心力引导为私心。”
  李书华叹了口气,抱拳道:“周校长,我会把你的话,转述给石曾先生。但他能不能听得进去,我无法保证。”
  “我也不指望他能听,等北方的学校开学以后,他就知道自己的改革有多困难了。”周赫煊说道。
  教育改革的流血事件,历史上就发生在北平大学区内。
  李书华离开的时候,对周赫煊说了句:“周校长,你提及的那位李宗吾先生,此时就在南京。我前两天跟他聊过,此人的理论荒诞不堪,不可尽信。”
  “哦,李宗吾在南京,那我可得去见见。”周赫煊笑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9/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