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1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0/702

  又有学生问:“老师,安第斯是什么文明?”
  “南美自生自长的古文明。”周赫煊解释道。
  不愧都是些高材生啊,立即就有学生举手道:“老师,可现代史学界一致认为,美洲古文明起源于中美洲和墨西哥的一些地方。玛雅文明传播到南美洲后,才在安第斯引发了几次印第安文明的兴起。按照你刚才的理论,安第斯文明应该算玛雅文明的子体吧?”
  周赫煊笑道:“你说的是七八年前的考古史学观点,而今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表明,南美古文明是独立发展出来的。我们从地理角度来分析,可以看出安第斯与中美洲有着天然隔绝,古代社会很难进行长距离传播。而且,从南美的一些考古遗迹中可以发现,南美与中美洲的古文明,早期艺术风格差别很大。”
  学生问:“这是西方史学界的新观点吗?”
  周赫煊笑着摇头说:“不,是我的新观点。”
  此言一出,教室里瞬间哗然。
  周赫煊居然在跟他们讲新观点,一种不被当今史学界承认的新观点。
  “你们有兴趣,又有机会出国的话,可以尝试做一下相关研究,说不定可以证明我的观点。”周赫煊笑道。如今史学家和考古学界对南美文明的研究,还停留在非常原始的阶段,只要坚定决心去做实地考察,很容易就能出成绩。
  周赫煊接着往下讲:“原始社会和文明社会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它们的区别不在于有没有制度,因为制度是人和人之间表示个人关系的手段,在所有的社会类型里都有。社会分工也不是根本区别,因为原始社会也有酋长、巫师、工匠等分工。在我看来,原始社会与文明社会之间的根本区别,是模仿的方向。原始社会,模仿的对象是老一辈,是已经死去的祖先,传统占据最强势的地位。而在文明社会,人们模仿的是富有创造精神和成功的人物,社会沿着一条变化和生长的道路前进……”
  随着周赫煊越讲越深入,台下的好些学生已经脑袋发晕了。
  因为周赫煊讲课的内容,并非线性历史,也并非常规的历史研究,而是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分析历史和人类文明。
  有些学生脑子犯迷糊,听得昏昏欲睡;有些学生则两眼发光,听得精神奕奕。
  这是一堂非主流的历史课,跟当下历史学界的任何研究都不同,它就像一道闪电从漆黑的夜空劈出。
  “好了,差不多快要下课了,”周赫煊最后笑道,“听不懂不要紧,反正这是选修课,你们就当我在胡说八道。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回去慢慢思考,说不定对你们的学术研究有所启发。”
  下课之后,周赫煊直接走人。
  却有几个学生将他围住,其中一人说:“周先生,能借你的讲义抄下吗?刚才听课时,有很多内容记不清了。”
  “可以,下次上课时再还我,”周赫煊把讲义递过去,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那学生答道:“我叫吴金鼎,山东人。”
  周赫煊:“……”
  靠,怎么随便一问都是牛逼人物啊。
  吴金鼎,中国“龙山文化”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最恐怖的是,吴金鼎此时虽然还在清华读书,却已经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对龙山文化进行考察研究了。
  吴金鼎说道:“周先生,我今年4月份路过山东章丘县龙山镇的一处遗址,在那里发现了许多黑陶器。陶器色泽乌黑、表面光滑,样式极为精美,我觉得应该是史前遗物,但它又跟已知的仰韶文化有所不同。”
  周赫煊随口说道:“或许它跟仰韶文化一样,是中国古文明的又一源头。”
  “我也是这么想的,”吴金鼎激动道,“我的导师李济先生,正在向学校申请考古经费,只要经费批准下来,就可以进行大规模发掘工作。”
  “祝你们好运!”周赫煊笑道。
  龙山文化啊,那可是中国考古界石破天惊的发现,周赫煊也算是见证历史了。
第259章【恼骚】
  周赫煊走出教室,居然迎头碰上清华校长罗家伦。
  罗家伦笑呵呵地跟他握手道:“周先生,我站在外边听你讲了半个小时,讲得真好,我这次请对人了。”
  “原来罗校长是来检验我教学水平的。”周赫煊开玩笑道。
  罗家伦的话并非恭维,他本人就是学历史和哲学出身的,如今还兼着清华历史系主任。同时,罗家伦游历欧美多国,辅修文学、教育、民族地理学、人类学等等。
  周赫煊刚才在课堂上讲的内容,估计罗家伦比那些学生听得还更明白。
  罗家伦笑道:“从哲学的角度来阐述人类文明史,周先生的学术见解令人叹为观止啊。其中涉及的知识门类之多,令我这个学历史、哲学和人类学的深感汗颜。”
  周赫煊随口提道:“刚才有个叫吴金鼎的学生,说他在山东发现了史前遗迹,正在申请考古发掘经费。我觉得这个活动可以支持,说不定就是个大发现。”
  罗家伦想了想说:“我会认真考虑的。”
  历史上,罗家伦一直没批这笔考古经费,拖了两三年,最后还是中央研究院与山东教育厅联合进行考古发掘的。
  那可是龙山文化啊!
  后世通过DNA研究比对,发现龙山文化的远古居民,其Y染色体与现代汉族的主题部分完全一致。单从Y染色体O3来看,中国各地汉族人类中,至少有60%-70%来自龙山文化。
  也即是说,大部分现代汉族人,其实就是远古龙山文化的直系后代,5000多年来一直没有变过。
  龙山文化的庙宇和器物中,有大量的花朵图案(主要是玫瑰花),被考古学家们猜测为跟“华(通花)”部落有关,很可能就是华夏文明中的“华”。后续的各种考古发现表明,龙山文化跟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有关联。
  这种能揭示中华文明源头的考古发掘,当然是越早进行越好。章丘龙山镇那边的遗迹,许多已经处于露天状态,说不定就有当地农民把远古黑陶器物搬回家做腌菜缸。随便打坏一个,都是难以接受的损失啊。
  周赫煊说道:“罗校长,我真的希望能够早日发掘遗迹。因为从吴金鼎同学的描述来看,那边很可能就是远古遗迹,说不定还是咱们中华文明的源头。”
  “这个嘛,”罗家伦为难道,“山东现如今还很乱,土匪遍地,军阀也没有剿清,现在过去考古恐怕会有危险。”
  “无妨,”周赫煊说,“我可以帮忙联系山东省政府,由清华和山东双方一起进行发掘,你看如何?”
  罗家伦头疼无比,他想不通周赫煊为毛这么在意考古,敷衍说:“我再想想。”
  “有什么好想的?”周赫煊假装生气,“罗校长要是不同意,那我这个教授也不干了。”
  罗家伦狂汗,反正清华贼有钱,也不缺那几个。他想了想终于点头道:“行吧,我先拨3000元考古经费。如果有重大发现,我到时再追加款项。”
  “那就说定了!”周赫煊高兴起来。
  籍时如果有空的话,周赫煊也可以去考古现场转转,亲眼见证龙山遗址的发掘,想想都有些小兴奋。
  事不迟疑,周赫煊当即拖着罗家伦去找李济,张口就说:“李教授,罗校长答应拨款,去发掘章丘龙山镇的遗址了!”
  “真的,那可好。”李济颇为高兴。
  当然,李济此时完全没有预料到,等待他的将会是多么伟大的考古发现。
  周赫煊初次来到清华时,结识了梁启超、王国维、陈演恪等大师。可惜当时李济正在野外考古,一直无缘得见,今天遇到了自然要好好聊聊。
  等到傍晚时分,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三人被叫上,大家一起下馆子喝酒。
  因为周赫煊的提醒,王国维的长子没有病死,他也没因此跟亲家罗振玉闹翻,自然不会想不开去跳水自尽,现在还活得好好的。
  酒桌上,王国维叹息道:“犹记当初,国学研究院的诸位同僚齐聚共饮,现在却各奔东西了。世事无常,变幻莫测。”
  曾经辉煌一时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其实从去年已经停止招生了,今年勉勉强强只招了几个。
  至于国学研究院的那些大师,梁启超因病辞职,久居天津租界;梁簌溟去了广东当中学校长;吴宓更有意思,直接没教书了,在周赫煊的《大众》副刊当主编。
  前阵子周赫煊南下时,苦于《大众》副刊没人管理——沈从文才情有余,管理能力不足。他拜托胡政之帮忙请人做主编,谁曾想,居然把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创办者吴宓请来了。
  吴宓愿意接受《大众》副刊聘用,主要还是他在清华不得志。辛辛苦苦创立的国学研究院,规模一减再减,教授们各奔东西,他留在清华感觉难受,干脆辞职走人算了。
  赵元任也在酒桌上发着恼骚:“咱们新来的这个罗校长啊,真是不得了。规定每天清晨六点半早操,学生们起码六点钟就得起床,周末还要搞什么野外军事训练。我手下的几个得意弟子,周末连跟我一起去采风的时间都没有,这还做什么学术研究?干脆全都去当兵算了!”
  “哈哈,”李济感同身受的苦笑起来,“我还不是一样,军事训练占用了大量时间,学生们连我布置的功课都难以完成。”
  王国维安慰道:“知足吧,他至少没让老师们背诵三民主义。”
  此言一出,众人忍俊不禁。
  罗家伦真的是太损了,硬生生的给每位学生增设三民主义课程,引起师生们的强烈反感。
  额,这算是民国版的思想政治课。
  冯庸大学那边虽然也是军事化教学,但真正说起来比清华要轻松得多,至少没规定什么时候吃饭和睡觉。
  一顿饭吃下来,几位大师轮番对罗家伦进行吐槽。
  周赫煊从他们口中得知,罗家伦上任不到一周,已经辞退了20几个教员,相当于整个清华教员数量的五分之一。
  这虽然不近人情,但周赫煊对罗家伦极为佩服,此人大刀阔斧搞改革的精神是值得称道的。而且他的改革有理有据有手段,清除大量冗余和水平不够的教员,然后再招聘实力优秀的教授,这对未来清华的发展大有好处。
  跟罗家伦的清华教改比起来,李石曾的教育改革如同儿戏,想想就令人发笑。
第260章【摸金校尉孙老殿】
  九月下旬,慢吞吞连载的《倚天屠龙记》,终于迎来大结局。
  这部小说的受欢迎程度,其实远远不如《射雕》和《神雕》。无论是郭靖的质朴,还是杨过的潇洒,都要比张无忌的优柔寡断更讨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0/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