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1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1/702

  倒是大结局黄衫少女的出现,给了读者一点小小的惊喜,那居然是杨过和小龙女的后人。
  读者和批评家们,对《倚天》的恶评颇多,但喜欢和支持的也不少。
  还在当小学教员和家庭教师,偶尔给报刊投稿赚外快的王度庐,就在《晨报》副刊上发表评论道:
  “金勇或者说周先生的武侠小说,一向是万人追捧的对象。但最近连载结束的《倚天屠龙记》,却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其中男主人公张无忌的争议最大。有人说张无忌没有个性,有人说他优柔寡断,但在笔者看来,张无忌其实是个大智者。
  《倚天屠龙记》所描绘的,并不只是血雨腥风的江湖,更是一副人间世情图,隐隐透出四大皆空、众生皆苦的意味,它追求的是人生的超脱。在各路势力争夺倚天剑和屠龙刀的过程中,阴谋诡计层出不穷、杀戮斗争无休无止、恩怨是非无穷无尽,甚至连民族大义也是一种追求利益的手段,英雄热血只不过是野心家追逐权利的工具。
  从这些内容来看,《倚天屠龙记》甚至有影射现实的意味。晚清覆灭后的中国,岂不是元末乱世那般景象?
  换做太平年间,张无忌可能只是安于现状的庸人,但一脚踏入风云际会的舞台,自身肩负的血仇和责任推着他一步步往前进。整部小说最动人之处,在于张无忌没有失去本心,他有仁者的天性。
  你说他优柔寡断没有主见,我却见到张无忌在大节大义上非常坚定……”
  王度庐硬生生把小说跟现实扯到一起,他这篇书评引发了不小的反响。读者们细细一想,可不是吗?书中描述的元末乱世,跟如今的民国何其相似。
  甚至有人想得更深,认为周赫煊是在自比张无忌,对当前国家乱局感到厌恶。而最终朱元璋的出现,甚至在影射常凯申上台,对常凯申的人品持怀疑态度。
  好嘛,这就是过度解读。
  但没办法啊,周赫煊是大学者,除了几本学术专著外,《神女》、《狗官》都是现实题材作品。《倚天屠龙记》与前两本武侠小说风格迥异,特别能让人乱想,认为周先生在情节当中隐藏了深层次的思想。
  这也并非空穴来风,金庸的许多原著都暗藏私货。其中要数《笑傲江湖》和《连城诀》为最,完全可以当现实讽刺小说来看,把《笑傲江湖》影射的人物和事件全部写出来,足以让咱们这本书404完蛋。
  《倚天屠龙记》结束后,紧接着连载的便是《蜀山剑侠传》,李寿民的笔名仍旧叫做还珠楼主。
  这笔名还是他女朋友孙小姐帮忙起的,说知道李寿民心里还记挂着初恋明珠姑娘,取这个名字就当是纪念。
  《蜀山剑侠传》一问世,顿时惊爆了北方通俗小说圈子,不管是读者还是同行,全部看傻了眼。
  《射雕》三部曲已经够厉害了,《蜀山剑侠传》居然还能另辟蹊径,着墨于传说中的剑仙、剑侠,读起来仙气渺渺,让人有出世之感。
  ……
  《大众》副刊编辑部。
  周赫煊走进主编室笑问:“雨僧先生,工作还习惯吧?”
  “有什么不习惯的?我以前就办过杂志。”吴宓道。
  周赫煊说:“您一个大学者,跑来文学副刊做主编,实在是屈才了。”
  吴宓摆手道:“无妨,搞了好些年学术研究和教育,现在正好停下来歇歇,换换脑子也好。”
  “那就有劳了。”周赫煊说。
  其实两人都明白,《大众》副刊的主编职务,对吴宓而言只是个过度。
  这种工作留不住大学者,历史上的吴宓在《大公报》副刊仅工作一年半,便辞职赴欧游历去了,回国后直接到清华大学担任系主任。
  就连沈从文也是留不住的,前阵子胡适当了中国公学校长,写信邀请沈从文去那边做老师。沈从文当时兼任着《大众》主编,事情太忙抽不开身,碍于和周赫煊的交情才暂时留下。
  沈从文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见到周赫煊便把实情说出来,并表示他在《大众》副刊再干半年,明年就要去上海的中国公学当老师。
  周赫煊也不好挽留,如果历史没有改变的话,沈从文会在学校玩师生恋,把美得冒泡的富家千金张兆和追到手。
  张兆和属于校花级人物,而且出身富裕家庭,身边追求者众多。她甚至把追求者们编号,称为“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
  沈从文长得不帅,出身贫寒,身无余财,性格木讷。按照张家二姐的话来说,沈从文只能排为“癞蛤蟆十三号”。
  但沈从文愣是癞蛤蟆吃到了天鹅肉,每天写一封情书狂轰滥炸,烦得张兆和只能拿着情书去找校长胡适理论。
  二人对话如下——
  张兆和拿出信:老师总对我这样子。
  胡适:他非常顽固的爱你。
  张兆和:我很顽固的不爱他。
  胡适: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说说,做个媒。
  张兆和:不要去讲,老师不应该这样。
  沈从文就这么整整写了三年情书,张小姐终于投降了,两人后来“幸福美满”地过完一生。
  所以说,男人在面对女神的时候,不管自身条件再糟糕,千万不要还没开始就放弃。尝试着追求总是有希望的,万一瞎猫碰到死耗子呢?
  周赫煊在编辑部转了一圈,跟吴宓、沈从文、郑证因等人都聊了几句,便准备闪人前往广播电台。《大众》副刊有吴宓这尊大神坐镇,他可以放心大胆的当甩手掌柜。
  就在周赫煊准备下楼时,胡政之突然过来叫住他:“社长,有个事要跟你商量。”
  “什么事?”周赫煊问。
  胡政之说:“盗挖清东陵的主犯找出来了,是军阀孙殿英。”
  周赫煊早特么知道是孙殿英干的,他问道:“怎么了?”
  “这个不好报道,”胡政之头疼地说,“谭温江和黄百川在北平帮孙殿英销赃被抓,但没几天就无罪释放,好像是常凯申下的命令。如今各地报纸都对此事讳莫如深,《大公报》擅自报道的话,恐怕会引起常凯申不满。就算要报道,也不能提孙殿英的名字。”
  这里面就牵扯到派系争斗了,在前些日子的分赃大会当中,北方基本确定为阎锡山和冯玉祥的地盘。而孙殿英呢,却是被常凯申收编的,属于常凯申在北方的一颗钉子。
  孙殿英绝对不能倒,这跟他用盗挖出来的乾隆御用宝剑贿赂常凯申无关,纯属政治上的考量。
  也正因如此,清东陵慈禧和乾隆的坟被挖,这件新闻上月中旬就被曝光,但在报纸上却一直见不到孙殿英的名字。以溥仪为首的遗老遗少,正上蹿下跳地呼吁严惩盗墓贼,却始终不知道是谁干的缺德事儿。
  周赫煊想了想,笑道:“那就不用实名,简称孙姓军阀吧。”
  “孙姓军阀?”胡政之大笑起来,“哈哈,此计甚妙!”
  废话,当然妙了。
  后世的八卦小报上,各种“X姓女星”、“Y姓鲜肉”,既让读者能够意会,又避免了被人起诉的可能。
  虽然被挖的是满清皇室的陵墓,但这种事情还是得声讨。孙殿英盗取的那些陪葬珍宝,很大一部分都流失海外或者毁于意外,报纸披露出来后,能挽回一件是一件。
第261章【亡国之君难当】
  日租界,张园。
  载泽、宝瑞臣、奢寿民、陈诒重等满清遗臣前来拜见,二十多人呼啦啦跪地磕头:“拜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溥仪阴沉着脸,拿出一张《大公报》说:“有报纸说这次盗劫皇陵者,乃一孙姓军阀所为,诸位爱卿可知此人是谁?”
  “秉陛下,”宝瑞臣抬头作揖道,“应当是孙殿英无疑。微臣此次前往东陵善后,经过多方调查,已探明孙传芳部曾在东陵附近驻扎两月有余。”
  “可恶!”
  溥仪猛拍桌子,他仰面朝天,眼角溢出泪痕:“列祖列宗在上,我溥仪发誓,不报此仇,便不是爱新觉罗的子孙!”
  “皇上!呜呜呜呜……”
  堂下哭声一片,遗老遗少们捶胸顿足地哀嚎起来。
  一个半月前,溥仪就开了次御前会议,并在张园设置灵堂每日祭祀,还派宝瑞臣带着70多人前往东陵善后。如今慈禧和乾隆的尸骨,已经重新安葬好了,载泽和宝瑞臣还顺带探查了真相。
  如今得知孙殿英乃是主谋,溥仪再次召开会议,最终以清室和遗老的名义,向常凯申、阎锡山、各大报馆发出通电,要求严惩孙殿英,并让政府出钱赔偿陵墓修缮费用。
  御前会议结束,“群臣”告退。
  溥仪来到书房铺开画纸,义愤填膺地挥毫急书,片刻不到便作好一幅画。
  画上有个男子被五花大绑,面目惊恐地跪在地上,旁边写着“孙殿英”三字。另有一男一女站着,手持宝刀和宝剑,一剑斩向孙殿英的脖颈。
  嗯,这就是后世藏于伪满洲国博物馆的展品,溥仪真迹《杀孙殿英》!
  刚刚以画明志,太监突然前来禀报:“皇上,张学龄张公子求见。”
  “请他到会客厅。”溥仪放下画笔说。
  溥仪如今所居住的张园,就是张家的产业,就连门口站岗的侍卫都是张家请来的。张彪去年就死了,现由长子张学龄担任家主,认真说来相当于溥仪的房东。
  溥仪此刻心情不是太好,他板着脸来到会客室,语气冷淡地问:“张爱卿寻朕有何要事?”
  张学龄也不客气,开门见山道:“溥先生,我是来收房租的。”
  “房……房租?”溥仪以为自己听错了。
  “对,房租,”张学龄慢悠悠地喝着茶,“这么大的房子,一个月房租700元不算贵吧?溥先生你已经住了三年零七个月,我给你打个折扣,以前的房租就按每月500元来算,共计两万一千五百元。我大方点,把零头给你抹了,溥先生你还欠了2万大洋的房钱。”
  “你你你……”溥仪气得直哆嗦,好半天才缓过劲来,咬牙切齿道,“当初是你父亲请我来住的,从没说过房租的事!”
  张学龄冷着脸说:“我父亲是我父亲,他已经驾鹤西去了。现在张家是我当家,房子是我的,我想收多少房租就收多少。你觉得不划算,可以搬家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1/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