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1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5/702

  这次的大新闻策划已久,北方报纸铺天盖地的报道教育问题。国立九校的乱象只是个开始,接着河北、热河两省的数百所国立高中、初中和小学,那里的老师和基层教育官员也纷纷加入,联系报纸痛斥李石曾的荒唐改革。
  李石曾的教育改革内容,实质上是重视大学教育,忽视基础教育。但重视的没重视起来,被忽视的群体更加心里不平衡,他把整个北方教育界都得罪完了。
  这一系列报道犹如惊雷般,在北方引起巨大轰动。大多数普通百姓,还是首次知道如今的教育现状,不管是文人学者还是名流士绅,不管是新派还是保守派,全都加入讨伐李石曾的行列。
  中国是教育大国,从秦汉时期开始,教育就早已深入人心,就连要饭的叫花子都知道读书可贵。
  李石曾这次是引起了全民公怒。
  这些报道很快传到南方,想给常凯申找麻烦的汪兆铭,以及想要取缔大学区制度的常凯申嫡系,居然不约而同的进行推波助澜。
  《申报》以《如此教育》为标题,痛心疾首地进行跟踪报道,并且号召民众给平津两地的老师们捐款。
  正在苦心筹集教育经费的李石曾,瞬间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他不得不提前启程前往北平,收拾眼下的混乱局面。
第266章【天真】
  碧波之上,一艘客轮正在破浪前进。
  沈伊默指着广阔的海面说:“石曾兄,这北平大学区,就像是眼前的大海。表面上微波荡漾,实则暗潮汹涌,我们此行艰难异常啊!”
  “再难也得硬着头皮上。”李石曾目光坚定道。
  旁边的李麟玉(李叔同侄子)出声道:“此去平津,必须先把社会舆论扭转回来,否则我们的工作很难开展。”
  “怕是不好搞哦。”萧瑜一口浓重的湖南腔。
  “北方最大的坏事之人,就是那个周赫煊!此子心存不良,舍不得自己的北大校长之位,才对我们百般刁难!”张继满腹怨气的说。他除了在北平大学院任职,此去还要到故宫赴任,因为他是政府内定的故宫副院长。
  李书华帮周赫煊辩解道:“周先生也是为了学生,各校停课确实有些不妥。”
  张继怒道:“李润章你到底是帮哪边的?”
  “溥泉先生言重了,我并没有为谁说话,我也是支持教育改革的。”李书华连忙说。
  “哼,”张继冷笑道,“石曾兄,依我之见,这次去北平首先要做的就是打笔仗。把那个周赫煊的名声搞臭,才能恢复我们的名声!”
  “不妥,不妥,”李石曾摆手道,“因为教育改革之事,我们在南方得罪的人已经太多了,到了北平切忌处处树敌。我此去天津的第一件事,就是当面跟周赫煊谈谈,劝他支持我们的教改。”
  张继不屑地说:“跟一个小辈有什么好谈的?你我兄弟闹革命的时候,那周赫煊还在穿开裆裤呢。你看看他都在报纸上说些什么?指名道姓的骂你,简直目无尊长!”
  李石曾苦笑道:“我的改革导致数千学生停课,确实该骂,他没有骂错,只是各自站的角度不同而已。北大威望最高的三人,一是孑民(蔡元培),二是兆贤(蒋梦麟),第三就是周赫煊。此次教育改革,北大乃重中之重,有周赫煊帮忙才能事半功倍。我们做的是百年教育大业,不可因言废事,也不可因人废事。”
  “先生高见!”李书华佩服道。
  “你呀,还是那么天真,把谁都往好处想。”张继无奈地说。
  张继属于那种喜欢玩阴谋诡计的人,历史上,易培基因派系斗争被撤去农矿部长等职务,只保留了故宫院长一职。九一八事变后,北平危在旦夕,副院长张继提议把故宫文物运到西安,而宋子文则坚持把文物运往上海。
  张继怀疑是易培基的亲信李玄伯搞鬼,居然串联法官、买通证人,指控易培基和李玄伯私占故宫文物,搞得易培基声名尽毁,这桩冤案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查清。
  在搞教育改革的时候,张继可是跟易培基同一阵营的啊!
  ……
  如今已是十月初,在李石曾等人动身北上之前,南京国民政府终于通过北平大学区的组织大纲。
  也即是说,从开学到现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中央教育部门是没有最终做决定的。他们各种扯皮、各种开会,平津公立九校的学生则成为牺牲品,全部停课等着那帮人讨论教育改革。
  因为“中华大学”这个校名,已经在社会舆论中臭大街了,九校合并后采用“国立北平大学”的名字。
  之前的各所公立大学,则成为国立北平大学的下属学院,比如北工大被命名为“国立平大第一工学院”,北洋大学被命名为“国立平大第二工学院”,农大被命名为“国立平大农学院”。
  由于平津两地的公立学校,普遍欠薪达8-10个月,李石曾通过在南京的频繁活动,最终经宋子文同意,获得天津海关和长芦盐署的拨款作为经费(每月30万大洋)。
  被周赫煊策动报纸那么一稿,李石曾比历史上提前一个半月离开南京。即便如此,等他来抵达天津时,时间也已经来到10月10日,刚好是双十国庆节期间。
  张继等人在天津的旅店住下,李石曾则带着李书华,前往三乐堂拜会周赫煊。
  佣人领着他们进去,结果在客厅里面,意外遇到蒋百里、张君劢和徐志摩,这三人是结伴北上看望梁启超的。
  “百里兄,君劢兄,想不到二位也在。”李石曾抱拳笑道。
  “石曾兄!”蒋百里、张君劢齐齐站起来。
  周赫煊也问候道:“石曾先生好,润章先生好。”
  李石曾半开玩笑半埋怨道:“明诚你在报纸上把我臭骂一通,我怎么好得起来?”
  “我不骂得狠些,估计石曾先生现在还留在南京呢。”周赫煊笑道。
  蒋百里问:“教育经费筹到了?”
  李石曾点头说:“筹到了,天津海关和长芦盐署,每月拨款30万元作为教育费用。”
  “我看这钱很难拿到手。”张君劢悲观地说。
  李石曾却很乐观:“中央财政部都发话了,他们还敢扣留经费不成。”
  这是多么天真又可爱的老先生啊!
  周赫煊无奈地提醒道:“石曾先生,你别忘了天津是谁的地盘,你被人当枪使了。”
  “什么当枪使?”李石曾不解其意。
  蒋百里解释道:“天津海关和长芦盐署的钱,首先要被洋人拿去偿还旧日欠款。剩下的银子很多,南京政府想要拿到手,但天津是阎锡山的地盘,双方如今正围绕着关余银子在明争暗斗。你想从海关和盐署拿钱,等于一头撞进了洋人、南京和阎锡山的三方斗争当中。”
  一语惊醒梦中人,李石曾听得目瞪口呆:“这这……这可如何是好?”
  李石曾真的想哭,南京政府铁了心要废除大学院制,他为了坚持教育改革,不惜导致北方多所大学停课。这骂名肯定是背定了,他很清楚,也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
  好不容易丢下老脸,到处求爹爹告奶奶筹措经费,宋子文也答应批给他每月30万元税款。李石曾都还没高兴几天,现在却发现被人给耍了。
  “唉。”周赫煊还以为李石曾是带着钱来的,没想到居然空着双手。
  李石曾宛若虚脱一般,斜躺在客厅的沙发上。
  他是真的累了,心累!
  周赫煊说:“得想个法子破局才行,不然北方教育界还得乱下去。”
第267章【计策】
  客厅当中,几个男人你望我、我望你,都想不出什么好法子。
  徐志摩先前一直没说话,此刻突然激情昂扬道:“不管他什么政治斗争,我们有中央政府的大义在。只要带着学生去海关和盐署那么一闹,再跳动新闻舆论,他们不给钱也得给!”
  好吧,这位诗人更天真。
  “你这法子只会弄巧成拙,把洋人和阎锡山全部得罪,钱就更不好要了,”李石曾无奈苦笑,“唉,我一辈子坚持不从政,到老了却来蹚浑水,自作自受、误人误己啊。”
  蒋百里安慰道:“石曾先生一心为公,我等佩服。”
  张君劢分析道:“南京政府方面是想把石曾先生当枪使,如果要到了银子,那么这笔钱在名义上就归中央所有,以后可以随时收回来。而且,在撕开一道口子后,南京方面就更有借口掌控海关和盐署。如果石曾先生要不到银子,那南京方面也可以借此机会,批评阎锡山不顾大局,不尊中央。”
  “宋子文倒是打的好主意,里外都不吃亏。”周赫煊笑道。
  “恐怕不止是宋子文的主意,”张君劢摇头道,“据我所知,国党的五中全会后,他们就忙着政治削藩了,收回天津海关和长芦盐署只是第一步。”
  李石曾瞪圆双眼,脸上露出骇然之色。政治削藩他是知道的,可万万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中央削藩的工具。
  “政治削藩”是国党五中全会定下的策略,目的是为了消减阎锡山、李宗仁和冯玉祥等地方实权派的实力。在对付阎锡山时,南京方面以统一国家财政税收为借口,想要接收天津海关和长芦盐署,并且不承认山西发行的公债,并且扣发平津阎锡山部队的军费。
  这是未来爆发中原大战的根本原因。
  不仅是阎锡山,就连李宗仁、白崇禧也没法忍。在常凯申的步步紧逼下,李宗仁、白崇禧为了保存自身实力,明年初就要跟常凯申来一场“蒋桂大战”。
  常凯申和李宗仁可是拜把子兄弟,为了利益也是说翻脸就翻脸。
  而李石曾这个北方两省两市的“教育厅长”,无意间成为常凯申对付阎锡山的急先锋。
  张君劢继续说道:“石曾先生现在只有一条路可走,便是借中央大义,撞破南墙不回头,配合南京政府把阎锡山往死里得罪。”
  “那我在北方也没法待了。”李石曾垂头丧气。他的北平大学区,管理的是热河、河北、北平、天津等地区的教育工作,其中有一大半属于阎锡山的地盘。
  这才刚刚上任,就把本地的主政官给得罪,纯粹自己给自己找罪受。
  可不这样又不行,因为李石曾是中央安排过来的教育官员,他必须站在南京政府那边,否则他的教育经费就没有着落。
  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5/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