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1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6/702

  徐志摩面对这种情况,只能愤世嫉俗:“这帮政客,实在可恶!为了争权夺利,居然连教育事业都不顾了。”
  周赫煊突然笑道:“我倒有个法子。”
  “什么法子?”李石曾焦急地问。
  周赫煊神秘兮兮道:“说服阎锡山!”
  “怎么可能说服他?”蒋百里难以置信。
  张君劢说得更直接:“阎锡山可是出了名的抠,阎老西的外号可不是白叫的。你让他每月拿出30万大洋办教育,等于是跟老虎商量扒虎皮。”
  李石曾也说:“是啊,阎锡山要是肯出钱,我就不用在南京瞎忙活了。”
  “非也,非也,容我细细道来。”周赫煊把自己的计划说出来。
  李石曾瞠目结舌:“这行得通吗?”
  周赫煊笑道:“不管行不行得通,也必须试试,总不能坐以待毙吧。”
  “会不会得罪南京方面?”李石曾问。
  “南京方面肯定会不高兴,”周赫煊说,“所以这事石曾先生不能亲自出面,可以由我悄悄地跑一趟。”
  周赫煊帮忙做说客,如果被人知道的话,绝对惹怒南京的那些人。李石曾立即赌咒发誓:“此事我绝对不会外传,若有违誓言,天打雷劈而死!”
  “拜托了。”周赫煊道。
  李石曾感慨道:“这话该我来说才对,没想到最危难的时刻,还是明诚出手相助。”
  周赫煊说:“石曾先生,我只是不想让学生们虚耗光阴而已,可并不赞成你的教育改革计划。”
  “为什么?难道教育不该独立?”李石曾问。
  “国情啊,”周赫煊无语道,“王安石变法也是一心为国,但最后搞成什么样子?石曾先生,你的教育改革计划,太脱离实际了。没有一丁点成功的希望,反而会把中国教育越搞越乱。”
  李石曾却毫不听劝,他说:“乱只是暂时的,只要努力去做,总有成功的一天,我现在做的是百年大业。”
  唉,这人真是头倔驴。
  李石曾站起身来,端端正正地作揖行礼:“若能说服阎锡山拨款,明诚乃中国教育改革第一大功臣,我先谢过了。”
  “可别,”周赫煊连忙避开,坚决不受礼,“功臣不敢当,我就一耍嘴皮子的说客。”
  李石曾抱拳道:“我静候佳音!”
  李石曾带着一帮教育官员,很快离开天津赶往北平,着手设立北平大学区和并校事宜。他召集教育界和学生代表召开大会,并在会上做了演讲,信誓旦旦地说自己有稳定的教育经费。
  社会舆论瞬间倒向李石曾,各大报纸纷纷呼吁学生们不要再闹事,安心在学堂里读书。老师们也很高兴,终于特么的可以发工资了,都把李石曾视为衣食父母。
  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其实他们要求不高。前者只想拿到工资,后者只想读书,教育改革的破事,反而不太在乎了。
  然而,就这点最基本的愿望,居然也很难实现。
  大家高兴没几天,很快回过味来:李院长,说好的钱呢?工资怎么一直拖着不发啊?
  天底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老师和学生们很快发现自己被耍了,那姓李的老家伙根本没钱!
  这下不仅是学生闹,连老师们都上街游行讨薪。
  汪兆铭派来北平挑事的人,顺势策动学生来狠的。学生们首先冲击大学院(教育厅),在没找到主事人的情况下,又分别冲击李石曾和李书华的住宅,差点没把他们的房子给烧了。
  全国舆论哗然。
  而此时此刻,周赫煊正在前往山西的路上,他又要打嘴炮了。
第268章【阎老西】
  山西的铁路属于窄轨,跟全国的铁路系统迥异。谁想率军打进山西来,首先得搜集型号匹配的火车,否则就只能徒步行军了。
  阎锡山在当年修铁路时,就已经有一颗拥兵自治的雄心。
  周赫煊透过车窗,望着外头连绵的农田,以及那袅袅升起的炊烟,忍不住赞叹道:“阎老西治理地方的手段很高明啊,看这景象,山西竟比南方的一些省份要安乐富裕。”
  孙永振笑着说:“山西是要好些。”
  孙永浩却在唱反调:“还不是一个样,到哪里都是底层百姓受穷。”
  周赫煊稀奇地问:“怎么说?”
  孙永浩介绍着山西的情况:“太平年月还好,一旦打起仗来,那可就难受了。军爷们百般盘剥,小老百姓艰难度日,山西要真的那么富裕,额跟额哥怎么会出去闯荡?”
  周赫煊听了这话,心头立即了然。
  有人说山西是民国最富裕的省份,有人说山西是民国最安乐的所在,甚至有人把阎锡山比作民国时代的晋文公。
  然而细细想来,山西的人口也就千万出头,农业肯定不如南方繁荣,工业也不见得比长江流域发达,阎锡山是怎么养活他那二三十万军队的?
  筹措军费是每个军阀的要紧事,受盘剥的永远是百姓。军费筹办机关叫兵站,查封属于主要手段,每到一地,粮仓、房舍、交通工具都要贴纸条,内容为“某某师查封”。
  如果这些东西是大官僚、大地主或大军阀的,可以通过政府从别的地方筹措物资。如果物主是大商人,可以出钱请军队去别地征购。反正有钱有势的不会吃亏,最后层层转嫁到小地主、富农和贫农身上。
  有资料显示,中原大战爆发前夕,山西北部地区军饷税捐比正税高出225倍,位居全国之首。
  知道这些情况后,你还会认为阎锡山治下的山西百姓,有多么安乐富裕吗?
  阎锡山比普通军阀高明的地方在于,他办教育、兴工业、灭土匪、劝农桑……施行了一系列善政。百姓不受土匪之祸,不遭兵戈之危,确实比其他省份要幸福得多。
  可一旦打仗,立马暴露原形,因为军队太烧银子了,这些钱都转嫁到平民百姓头上。
  周赫煊想到两年后的中原大战,就忍不住心中叹息。那是民国年间规模最大的内战,各方投入总兵力达110多万,波及20多个省,死伤官兵30余万。
  这些钱财、武器和兵力,留着打日本鬼子该多好!
  常凯申的政治削藩玩得太急了,就跟当年的朱允炆一样,把所有军阀都逼到了中央政府的对立面。好在常凯申擅长收买,一旦战场不利,便用钱硬生生的挖对方墙角,居然还真让他给胜利了。
  常凯申为了得到张学良的支持,直接派人带2000万巨款过去。不但花钱收买张学良,就连张学良身边的幕僚、秘书、副官和侍卫,都属于收买行列。
  有一次,常凯申派去的代表请东北政要吃饭,饭后打麻将,每人抽屉里准备着2万元,不管输赢都归坐下的人。
  而阎锡山派去的两位代表呢,一位带了1000元,另一位揣着500元就上门。第一次去,他们成功见到张学良,第二次再去,直接被看大门的轰出来。
  中原大战,那是金钱的胜利。
  ……
  周赫煊沿正太铁路抵达太原,跑去阎锡山的官邸投名片,结果被侍卫告知阎部长(内政部长)不在。周赫煊以为自己钱给少了,又送出50大洋,卫兵才终于透露消息:阎锡山正在视察兵工厂。
  等到第二天,周赫煊又来投名片,结果阎锡山还是不在,听说是跑隔壁县视察化工厂去了。
  周赫煊无语,连续等候六天,终于见到大忙人阎老西。
  说实话,阎锡山在军阀当中属于比较简朴的。他的五台县老宅虽然富丽堂皇,但经过十多年扩建,总造价也只有100多万,而且是供给整个家族居住。
  至于阎锡山的太原官邸,占地面积不大,里里外外都很普通,还比不上当地的富商住宅。
  阎锡山坐在会客厅里,等副官把周赫煊带进来后,他哈哈笑道:“周先生,你怎么跑我这穷乡僻壤来了?”
  阎锡山身高1米83,外表魁梧有力,但气质却非常随和,坐在那里像是个商人。
  “阎部长好,我是来给你送锦旗的。”周赫煊捧出一面锦旗说。
  阎锡山让副官把锦旗打开,却见上面写着八个字:惟宏隆德,雨润天下。
  翻译成白话文,大概意思是说阎锡山努力兴办教育,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奉行美好的品德,造福天下万民。
  “哈哈,当不得,当不得。”阎锡山开怀大笑,显然被这八个字马屁拍得够爽。
  周赫煊表情严肃道:“教育为国家复兴之本,基础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时下诸公,皆看重高等教育,因为办大学容易出成绩,而基础教育却往往被忽视。阎部长在山西大办义务教育,山西的学龄儿童入学率已达70%,为全国之最,第二名的江苏也才20%。”
  被提起自己最得意的政绩,阎锡山更加高兴,他笑道:“周先生说的是三年前的数据,如今山西的小学生入学率已经达到74%。”
  周赫煊继续拍马屁道:“听说山西各大市县,学龄儿童无故不入学者,要罚款1到5元。10岁以上的儿童失学,每长1岁追罚1元。此举与历史上普鲁士国王的教育政策类似,赫煊佩服之至。”
  阎锡山笑道:“真让周先生给猜中了。我就是在模仿普鲁士,不止是教育,我的治军方法也奉行德国铁血思想。”
  “此为山西百姓之福。”周赫煊奉承道,心里却在叹息:阎锡山的民政能力极强,可惜战略眼光太过短浅,没有丝毫的长远打算,只想着打理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中原大战前,常凯申都把刀架在阎锡山脖子上了,他还想着当骑墙派捞好处。
  冯玉祥带着妻子亲赴太原,希望联合阎锡山对抗中央。阎锡山怎么做的呢?他居然好酒好菜地把冯玉祥留住(软禁),然后以此作为筹码向常凯申施压。
  常凯申立即任命阎锡山当陆海空三军副总司令,这点好处,居然就让阎锡山沾沾自喜,认为自己坐上了国民政府的第二把交椅。
  如果以三国比喻民国,阎锡山大概相当于刘表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6/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