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2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4/702

  希望悲剧不要重演吧。
  朱湘突然说:“明诚,我想去美国留学。”
  “那你老婆孩子怎么办?”周赫煊实在没想到,朱湘又要跟历史上一样去留学。
  朱湘说:“再等半年吧,到时候孩子差不多半岁了,基金会那边也走上正轨,安排好一切我就去美国。”
  周赫煊问:“需要帮忙吗?”
  “不用,我申请了庚款资助,又有朋友帮忙,留学暂时不差钱,”朱湘说,“只是霓君和孩子,要拜托明诚兄多多照应。”
  周赫煊笑道:“我都说做干爹了,能不管吗?”
  朱湘抱拳道:“多谢了。”
  唉,不管是李寿民、朱湘,还是沈从文,都是有追求和抱负的青年。
  走就走吧,周赫煊也没想过把他们拴在报社。
  顺便说一下李寿民,此君的《蜀山剑侠传》如今火遍北方数省,甚至在南方也小有名气。他还跟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段祺瑞的侄子段茂澜拜了把子,并且深受傅作义的信任,混的是春风得意。
  段茂澜最近出任天津电话局长,邀请李寿民过去当秘书,李寿民满口就答应了。因为傅作义的秘书太多,李寿民整天没啥事干,去电话局那边则能办些实事。
  李寿民也是有官瘾的,他做梦都想在官场有所作为。但他又不喜欢依靠裙带关系上位,只想凭自己的能力,这就有些难搞了。
  当初张作霖威风的时候,周赫煊找张学良求求情,便能帮李寿民安排个好差事,但李寿民却不屑于此。
  一身傲骨是好事,但如果没有背景,那就很难在官场混得好。
  周赫煊跟朱湘正聊着,突然佣人过来禀报说:“先生,丁大夫来了。”
  周赫煊连忙起身,快步过去迎接。
  只见一个60岁左右的老头儿,蓄着花白胡子,拄着根拐杖,背后跟着个背药箱的学徒,已经被佣人领着进来。
  “丁老先生赎罪,在下有失远迎!”周赫煊上前见礼道。
  老者捋胡子笑道:“周先生不必客气。”
  这老头儿叫丁国瑞,乃天津中医领袖,天津医药研究会的创始人,擅长内科、妇科和儿科。
  晚清时西风东渐,什么都讲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包括中医也是如此。
  光绪年间,丁国瑞就号召引入西医的科学系统,又极力促成天津医药研究会成立。他依照西医的体系,在医药研究会中,将中医分为内科、妇科、幼科、咽喉口齿科、眼科、救急杂症科等科目。
  其中的稽古科,专门整理中医古籍,主张去芜存真。又有求新科,号召学习西医的长处,以及西医先进的制药方法。
  丁国瑞还在《大公报》等报纸上,写文章痛斥中医的弊病和乱象。比如中医的医和药缺乏联系沟通,比如中医经常乱开药方,比如药房的伙计大多不识字,比如不注重普及卫生观念等等。
  丁国瑞虽然是中医国手,但对西医也颇有研究,属于“中西医结合”的先驱式人物。
  以他在天津中医界的影响和地位,再加上年事已高,近年来很少亲自出诊。不过这老先生很佩服周赫煊的学识和品行,居然破例每个月来三乐堂,亲自给孟小冬做例行检查。
  张云鹤扶着女儿在客厅坐下,微笑道:“有劳丁大夫了。”
  丁国瑞先是给孟小冬把脉,又拿出西医的听诊器,仔细检查胎儿的情况,随后取下听诊器说:“脉象平稳,胎儿活动正常,无需多虑。”
  张云鹤说:“丁大夫,小冬已经怀孕七个月了,要不你开一副安胎药吧。”
  丁国瑞摆手道:“是药三分毒,孕妇还是少服药为好。也别给孕妇吃太多大补之物,营养足够即可,西医在孕产方面还是很先进的。等再过一段时间,就可以联系西医院了,有什么情况直接送去医院里。”
  朱湘此时还没走,他听了这话,在周赫煊身边低声说道:“这个老中医倒不迂腐,还主动推荐西医。”
  “要是所有中医都这么想,那就好了。”周赫煊无奈地笑道。
  自北洋政府以来,就禁止中医开设学校,各大学府也禁设中医科。四年前,中医界谋求将中医纳入学校体系,却因西医界的强烈反对而告吹。
  从此之后,中西医之争就从学术争论,转而成为意识形态之争。双方互相谩骂,不看对方的长处,只逮着缺点疯狂攻击。
  如今的西医也是很不完善的,许多疑难杂症的治疗效果,其实还不如中医,所以双方在论战中争得不相上下——可惜,大多数进步人士都支持西医、反对中医,导致中医在各方面遭受打压。
  丁国瑞给孟小冬做完检查后,又跟周赫煊聊起《大国崛起》。这位老先生思想先进,居然还有点国际眼光,一老一少聊得不亦乐乎。
  可就在第二天,南方突然传来个消息,卫生部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有人提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障碍案》,也即历史上有名的“废止中医案”。
  这一提案,除了卫生部次长和两个参事弃权外,其余委员全都投了赞成票,可以说是一致通过。
  中医界瞬间炸锅。
第295章【论战】
  天津,大公报社。
  胡政之问道:“社长,如今中西医之争闹得全国皆知,所有报纸都加入了大讨论,我们《大公报》该持什么立场?”
  周赫煊笑道:“你是什么立场?”
  “管他中医、西医,能治好病的就是良医,治不好病的就是庸医。”胡政之不假思索地说。
  “哈哈哈,”周赫煊大笑,“此乃妙论,就这么报道吧。”
  胡政之无奈地说:“如果这样报道,肯定被人认为在和稀泥。”
  两人正讨论着,突然廖雅泉敲门道:“社长,丁大夫来了。”
  “快请他进来!”周赫煊道。
  丁国瑞拄着拐杖走进办公室,手里拿着几张稿纸说:“明诚,这是我写的文章,你帮忙发表一下!”
  卫生部那个“废止中医案”,实在做得太不地道了。
  在没有一个中医参加会议的情况下,一群西医就通过了废除中医的提案,完全把国家机关当成斗争工具,把政令法案视同儿戏。
  那些决策者,想过贸然废除中医后,全国的西医数量足够吗?医院数量足够吗?老百姓找不到医生看病怎么办?全国的中医工作者怎么办?全国的药材商人怎么办?全国的药农怎么办?进口的西药够不够医治中国人?
  民国的那些官僚们,口号倒是喊得响亮,什么尊重科学、什么追求进步、什么摒弃腐朽……可作出重大决策时,却毫不考虑后果,经常是一拍脑袋就乱来。
  这不,把主张中西医结合的丁国瑞都激怒了,一把年纪还跳出来写文章反击。
  周赫煊仔细阅读了丁国瑞的文章,老先生还算比较沉稳。他先是夸赞了西医的科学性,又指出中医的弊病,然后再论述中医的可取之处,最后斥责西医的嚣张气焰。
  周赫煊请丁国瑞坐下,笑道:“老先生的文章写得很妙,《大公报》同意帮忙发表。”
  丁国瑞气愤道:“西医这次欺人太甚,我等必须抗争到底!”
  胡政之安抚说:“老先生且息怒,此事还可挽回。”
  “难啰,”丁国瑞摇头叹息,“卫生部的官员全是西医,利用政府权力来打压我等中医,民哪斗得过官?”
  周赫煊笑道:“孙中山先生也主张民权嘛,这次中医界就可以试试这民权的力量。”
  “也只能如此,”丁国瑞无奈道,“北平和天津的中医界、中药界,已经选派了代表南下请愿。”
  中医或许不给力,但中药材商人却很牛逼。
  这次的“废止中医案”,完全就是在断那些药材商人的根,他们不跳起来搞事才怪。
  此事很快就从中西医之争,转变为政治派系的斗争。
  国党元老派是支持中医的,汪兆铭的国党改组派反对中医,而冯玉祥派系则持中立态度——卫生部长是冯玉祥的人。
  最开始,药材商人串联全国总商会,以商界名义向政府施压,想利用国党元老派的力量,攻击主张废除中医的汪兆铭改组派,从而使冯玉祥控制的卫生部屈服。
  国党元老派顺势而为,借着商会力量对汪系改组派发起进攻,同时想要把掌控卫生部的冯玉祥派拉下马。
  拥护常凯申的国党新政学系,在利益上跟国党元老派一致,都想干掉汪系改组派和冯玉祥派系。于是乎,一直互相敌视的上海商会和商民总会,这次居然联合起来支持中医。
  神仙打架哟!
  从这场中西医之争,就可以看出国党内部的派系斗争混乱到什么程度。
  除了新政学系、改组派之外,还有以陈果夫、陈立夫为首的CC派。不过这次CC派坐山观虎斗,优哉游哉的在旁边看好戏,鼓掌大呼狗咬狗真精彩。
  甚至连教育部都被牵扯进去,因为“废止中医案”的内容,包括不准中医开学校,就算以前开的中医职业学校,也必须改名为旧医传习所。
  李石曾此时正在南京开全国大会,被南下请愿的北大学生搞得焦头烂额。结果各大中医学会,也跑来找他请愿,非让他支持中医不可。
  李石曾郁闷得想撞墙,老子连北大学生都还没搞定,现在哪有能力帮你们搞中医学校啊。
  中医和西医在报纸上的论战不断升级,西医斥责中医不科学,是旧医、是巫医、是草菅人命。中医数落西医背弃祖宗,西医吞并中医,是医学帝国主义,是卖国贼汉奸。
  由于中医的反抗太过激烈,而且规模闹得太大,冯玉祥掌控的卫生部只能出来和稀泥,宣布“废止中医案”虽然通过,但暂不执行,以后慢慢商量。
  这场中西医的论争,远远还没结束,至少要持续十年之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4/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