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2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6/702

  7月10号那天,中东路事件就爆发了,东北军强行收回中东路的各种企业。
  此时已经是7月19号,双方冲突虽然持续一周有余,但并未真正发生交火。苏联只是派军队拆毁关键路桥设施,阻止东北军的进攻速度,为苏联调派援军争取时间。
  张学良正在花园里乘凉,副官朱光沐拿着电报纸匆匆而来:“司令,沈阳急电,让你速速返回!”
  “什么事?”张学良问。
  朱光沐表情严肃地说:“苏联因为中东路事件,宣布与中国断交了!”
  张学良蹭的站起来:“弄得竟如此严重?”
  好嘛,张学良还抱着侥幸心理呢,以为苏联真的外强中干不敢打仗。
  张学良接过电报一看,厉声怒骂道:“常凯申王八蛋!”
  电报上说,苏联早在两天前,就已经宣布与中国断交了,而这个消息他们是通过在东京的情报人员得知……
  简直笑死人。
  如此大事,南京政府居然不通知张学良,还需要从日本人那里获知消息。
  常凯申这手玩得够阴险,铁了心要让张学良跟苏联死磕,他才好抽出空来收拾冯玉祥和阎锡山。
  张学良在心里把常凯申诅咒了一万遍,强忍着怒火说:“准备回沈阳!”
  就在此时,副官胡若愚来禀报:“司令,周先生派人来送信了。”
  “让他过来。”张学良道。
  孙永浩被副官领到花园,递上一个厚厚的信封说:“张司令,先生让我转告你,做大事切忌优柔寡断。”
  张学良接过信,点头道:“你回去告诉他,我会仔细考虑的。”
  副官送走孙永浩,张学良开始读周赫煊的信,这封信足足厚达12页。
  在这封长信里,周赫煊详细阐述了苏联国内的情况,又对比了双方的力量差距,同时列出各自的优点和隐患。
  最后,周赫煊给张学良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事情还有缓和余地,马上释放被捕的苏联人员,并利用手中掌握的中东路企业进行和平谈判。以苏联国内的情况来看,对方也是不想打仗的,拿出诚意必然谈判成功。
  第二,如果不愿谈判。那么务必行动迅速,争取在苏联援军抵达前,就把战事给稳定下来,不可一拖再拖,给敌人可乘之机。只要掌握了战场主动,把守有利地形,苏联绝对拖不起。因为苏联缺钱打仗,并且要防备欧洲,加上远东路途遥远,苏联无法长期维持大军消耗。届时对方自然会妥协,一切都可以在休战谈判桌上解决。
  历史上,张学良武力收回中东路,却完全没准备后手。
  前线要求增兵,张学良却不愿跟苏联开战,以没钱为借口拒绝出兵。直到苏联的“特别远东军”都集结完毕,并且开赴到东北了,他才发现不打不行,慌慌张张地发布对苏作战动员令,结果白白失去先机。
  张学良读完周赫煊的信,优柔寡断的性格又冒出来了。他觉得苏联已经宣布和中国断交,和谈是万万不可能成功的,若想和谈,东北就必须做出让步,此举将令他威望大失,镇不住手下的那些好战军人。
  但真要和苏联打仗,张学良又不愿意。因为东北如今财政困难,一仗打下来,不管胜负都将损失惨重,三五年之内是别想恢复的。
  张学良完全无法做出决断,甚至开始后悔不听周赫煊的劝阻,在冲动之下武力收回中东路。
  就在这种患得患失的状态下,张学良乘坐专列返回沈阳,召集手下军政和外交人员开会。
  东北军如今少壮派正得势,大部分都叫嚣着要打仗,因为只有打仗他们才能升官发财。政务官员则不愿打,说是东北百废待兴,财政捉襟见肘,根本就没那么多银子开战。
  外交人员莫衷一是,有的说该和谈,有的说找英美列强调停,还有的说苏联人不足为惧。
  整个会议现场吵成一锅粥,张学良听得头都炸了,思绪比没开会之前还乱。
  最终,张学良决定采用周赫煊的建议,一边派出使团找苏联和谈,一边让前线加强防御,并调拨增援了一个主力军团。
  若是周赫煊知道了张学良的举措,估计会气得吐血。
  周赫煊的建议根本就不是这样啊,他让张学良选择,要么拿出诚意和谈,要么集中全力雷霆一击。
  而张学良在干嘛?
  他一不释放被捕的苏联人员,二不归还中东路的企业,只想着苏联退让,然后趁机收回部分中东路权利。
  苏联都已经宣布断交,并且派遣大军了,这种毫无诚意的谈判他们会接受?这根本就不是谈判,而是对苏联的侮辱!
  而在军事方面呢,张学良完全不做打大仗的准备,也不敢主动进攻掌握先机,只是被动的添油防御。
  这次谈判不但不会成功,反而会让苏联增兵的时间更加充裕。而本土作战的东北军,反而毫无准备,还寄希望于苏联人退让。
  终于在七月底,苏军的第一支援军抵达中苏边境,并越界陆续占领各处交通要道。而东北军甚至不敢接敌作战,因为上级没有发出战斗指令。
  到八月中旬,苏军占领了鸥浦县城。
  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中,县城被占意味着丢城失地,也意味着战争不可避免。
  张学良终于下达对苏作战动员令,派兵6万增防国境。
  还打个屁啊!
  边境各处交通要道都被苏联占了,人家的大部队也已经增援过来,你现在才想着发布战斗动员令?
  最扯淡的是,中东铁路虽然被张学良武力收回,但职工却以苏联人为主。
  现在两国交战,苏联铁路工人直接玩罢工,导致东北军增援部队无法准时抵达,这特么叫本土作战?
  常凯申还跑出来煽风点火,以中国国民政府名义,发表对苏联交战的宣言,导致战事从地区冲突升级为国战。
  直至9月初,苏军在东北已经集结8万军队。
  等增援部队到齐后,苏方谈判人员宣布和谈破裂,认为东北方面毫无谈判诚意,决定对东北军发起致命性攻击。
  而在此之前,张学良只敢增兵,不敢主动出击越境苏军,以至于越来越多的军事要道和据点被白白抢占。
  激烈战斗终于打响,苏联出动了海陆空军,中苏海军甚至爆发海战。
  强大的舰队、凶悍的骑兵,还有数量庞大的飞机、坦克和火炮,张学良终于领略到什么叫大苏联红军。
  整个10月,东北军被打得连连败退。
  张学良再次翻出周赫煊的那封长信,忍不住有种想要落泪的冲动,他写信给周赫煊道:“未听贤弟之言,悔之晚矣……”
  张学良还想问周赫煊如何补救,却被天津那边的张乐怡回信告知,周赫煊已经坐船前往美国了。
第312章【科幻小说】
  周赫煊这次去美国,本来打算带上张乐怡,就当是婚后度蜜月。
  谁知就在出发前几天,张乐怡感觉身体不适,竟被医生诊断为怀孕了。
  无奈之下,周赫煊只得带上孙永振南下,把孙永浩留在天津看家。
  七月底,周赫煊在上海与张谋之汇合,然后乘船横渡太平洋,中途经过日本和夏威夷,最终目的地是旧金山。
  船票是张谋之派人买好的,一艘日本客轮。
  但很神奇的是,船上最流行的既非汉语,也非日语,而是通用英语,似乎能说几句西洋话就属于上等人。
  船长、大副等高职位者皆为日籍,而船上的侍者夫役则多为江、浙、广省人。他们坚决不说国语,也不说北方话,以至于有时北方旅客想要点杯咖啡,都需要跟这些中国侍者讲英文。
  周赫煊的感觉是,似乎在上海码头登上远洋轮船后,立即置身于另一个世界。
  “贤婿啊,这次去美国做金融,你是否真有把握?”张谋之上船之后再次发问,这个问题他已经问了无数次。
  周赫煊无奈地笑道:“如果对我没信心,您这趟去美国就啥都别干,只当是远洋旅行。”
  “看情况吧。”张谋之心里完全没底。
  翁婿俩感觉船舱里很闷,不多时便一起到甲板上透气。
  他们买的是头等舱船票,住在最上层客舱。而那一层甲板上散心的乘客,也都是中外成功人士,男人西装革履,女人庄重时髦。
  张谋之找了一张小桌子坐下,用英文招呼中国侍者说:“Coffee!”
  侍者听到是英语,立即态度恭敬,用蹩脚的中式英语回答:“Please
wait。”
  周赫煊趴在甲板栏杆上,看着渐渐隐去的中国海岸线,感觉真特么无聊。一想到要在船上待个把月,周赫煊就更觉枯燥乏味。他以前经常环游世界,但还从没坐过民国的轮船,速度慢得令人发指。
  就在周赫煊瞎看风景时,更下一层的甲板上突然出现骚动。
  只见几个中国男性来到甲板,沿途的国人纷纷起立握手,聊得是兴高采烈。
  走最前面的那人,周赫煊见过照片,正是京剧大师梅兰芳。
  梅兰芳是受美国驻华公使邀请,带着剧团赴美演出的。后世梅兰芳和卓别林那张有名的合照,便是在这次演出中所拍摄。
  由于并不住在同一层,周赫煊也懒得下去打招呼,要了杯奶茶,坐在甲板上优哉游哉地晒太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6/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