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2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7/702


第327章【导师】
  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新闻、艺术、国际事务等等专业都很牛逼,特别是其新闻学院,美国普利策奖就是由它颁发的。
  可说到历史专业,哥伦比亚大学还真不够看。
  所谓的历史学术交流研讨会,就在哥大的文理学院举行,全校所有历史教授和讲师都有来参加。
  周赫煊在一位历史助教的带领下,微笑着走进会议室,里面所有人集体起立,热情鼓掌欢迎他的到来。
  受到如此礼遇,实属正常。
  周赫煊在历史学术水平极为恐怖的英法两国,都被誉为顶尖史学大师。而哥伦比亚大学的历史专业本来就弱,这相当于江湖二流高手,接受王重阳、黄药师的武学指点,能不激动兴奋吗?
  开会之前,助教为周赫煊逐一介绍道:“周先生,这位是施坦因教授,他对美国历史研究极为精通。这位是伍德罗教授,他对北美原住民历史有着独到见解。这位是威尔逊教授,他是欧洲历史领域的专家。这位是……”
  周赫煊微笑着跟众人打招呼,然后说道:“大家好,很高兴受到哥伦比亚大学的邀请,来这里跟各位史学同行进行交流。既然是学术交流研讨会,那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历史研究领域的前沿话题。”
  威尔逊教授问道:“是欧洲年鉴学派提出的那种新史学吗?”
  “并不是,而是关于人类文明的,”周赫煊道,“我曾跟英国的汤因比教授有过交流,在某些学术观点上达成了一致,认为应该将历史作为宏观对象进行研究,而不仅仅停留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是一个时间段。这个观点,可以从汤因比教授发表的论文中可以看到,诸位也可以阅读我的《枪炮、细菌和钢铁》。当然,这本书还没有在美国出版。”
  专注于研究美国历史的施坦因教授,听到这话完全懵逼,他对此毫无了解,忍不住问:“周先生,你能详细讲述一下吗?”
  周赫煊笑道:“研究人类历史和未来的基本单位是文明,根据每个文明的起源、成长、衰落、解体的过程,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明的某些共性规律。可以把世界上存在过的所有文明,分成30多种文明形态,其中有七种独立的文明,以及从属于这些独立文明的卫星文明。根据这些文明的共同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文明模式,分别是希腊文明模式,即文化统一、政治分裂模式;中国模式,即统一为主,夹杂分裂的大统一模式;犹太模式,即有可辨识度的统一文化,却没有政治实体的离散型模式。”
  在座的历史教授和讲师们,听到这番话后仔细思考,发现这三种文明模式,还真的概括了世界上的所有文明。
  “这是个非常具有创造性的观点。”伍德罗教授点头赞许道。
  周赫煊继续说:“我跟汤因比教授都认为,文明的兴起与种族优劣无关。现在的西方文明虽然强大,但欧美白人并不比非洲的黑人更加高贵,最主要的取决于文明产生的环境。不过在这一点上,我跟汤因比教授的观点有分歧。他认为,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锤炼出文明的火花。每战胜一个困难,这个文明都会向前迈进一步。我部分认可他的这个观点,但我认为应该有先决条件,比如气候和地理环境,北极圈内是不可能发展出高等文明的。欧洲和亚洲能够诞生出灿烂文明,前提条件就是纬度气候适于农耕发展,并拥有可驯化的动物和植物。”
  研究美洲原住民的专家伍德罗问:“那为什么美洲原始文明,现在都走向灭亡了呢?”
  周赫煊笑道:“这个问题,我在《枪炮、细菌与钢铁》一书当中有详细阐述。美洲属于纵向大陆,纬度的变化造成巨大的气候差异,导致早期农业很难发展并扩散,比如玉米在美洲的传播就用了好几千年时间。现在的加州农业发达,但依靠的是现代农业技术,放在一千年前,以加州的自然环境,不可能兴起强大的农耕文明。”
  “纵向大陆”这个关键词说出来,再加上周赫煊的简单解释,常年研究美洲原住民的伍德罗灵光一闪,忍不住拍案赞叹:“天啦,我怎么就没想到这个因素?这真是惊人的发现。只凭这个学术成果,完全可以荣获普利策历史奖了!”
  普利策不但有新闻奖、文学奖,还有历史奖。
  新闻奖的获得者不限国籍,但获奖作品必须在美国的报刊上发表,文学奖则只颁给美国人,这两个奖项周赫煊都不可能拿到。
  唯独普利策历史奖,只要作品研究对象是美国,或者对美国历史研究有着重大贡献,不管哪个国家的人都能获奖。
  伍德罗教授还真没乱说,只凭“纵向大陆”这个史学观点,就足以获得普利策历史奖了,因为这对研究美洲历史有着重大突破和启示。
  而哥伦比亚大学,正好又是普利策奖的颁发机构,只要《枪炮、细菌与钢铁》在美国出版,那么明年的普利策历史奖很可能授予周赫煊。
  面对一群算不上顶尖的历史学者,周赫煊抛出的各种前沿史学观点,可以说让他们茅塞顿开,惊为天人。
  整个学术交流议会开了三个半小时,刚开始主要是周赫煊在阐述,到后来就变成了历史教授们提出各种疑问,周赫煊三言两语就进行解答。
  这不仅是知识的碾压,更是时代的碾压。或许,换个历史成绩比较好的21世纪高中生,都可以跟这些历史学者谈笑风生,让他们在历史学研究领域眼界大开。
  会议结束后,周赫煊笑着拿出中文版的《枪炮、细菌与钢铁》,说道:“这本书,我赠送给哥大文理学院,诸位可以请人翻译成英文。”
  助教小心的把书收起来,看向周赫煊的眼神里写满了尊敬。
  历史学者们纷纷起身,主动跑来和周赫煊握手,那热情的样子都像是要找他要签名了。
  事实证明,巴特勒校长邀请周赫煊担任哥大客座教授,是非常英明的决定。本来历史专业平平无奇的哥伦比亚大学,就因为率先跟周赫煊进行深度交流,学术成就迅速的提升起来。
  半年后,《枪炮、细菌与钢铁》被翻译出版,哥大成为第一所开设“历史人类学”的美国大学。本来只是精通美国历史和美洲原住民历史的施坦因及伍德罗教授,后来成为历史人类学专家,在世界史学研究领域都享誉盛名。
  特别是伍德罗教授,他晚年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我的学术生涯转折点,源于跟周赫煊先生的一次交流,他开阔了我的历史研究视野,他可以称得上是我的导师。”
  上午是学术交流会议,下午就是讲学活动,面向文理学院的所有学生。
  让周赫煊哭笑不得的是,居然有好多金融、经济专业的学生跑来听课,他们都是慕“远东巫师”的大名而来。
  在自由提问环节中,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全是关于股灾和经济危机的,甚至还有人请教如何做空美股。
  好好一场历史讲座,被这些金融专业学生搞得乱七八糟,引起历史专业的学生极大不满,双方在教室里自己就吵起来。
  当天下午,周赫煊在巴特勒教授的挽留中离开,第二天便登上前往欧洲的轮船。
  周赫煊不知道的是,他同时入围诺贝尔文学奖和龚古尔文学奖的新闻,正在被中国的报纸大肆报道,国内已经炸锅了。
第328章【中国文坛第一人】
  在上海,胡适与陈德征的论战,已经进行了大半年。
  现在已经没有报纸杂志敢刊登胡适的文章,这位先生被国党的整个御用文人集团围剿,几乎成为人人喊打的落水狗。
  别看胡适平时彬彬有礼,对谁都温和礼让,一副谦谦君子的模样。但他发起火来还真是个暴脾气,国党御用文人骂得越凶,他反抗起来也就越厉害。
  短短半年时间,胡适连续发表《人权与约法》、《我们什么时候才可拥有宪法——对于建国大纲的疑问》、《知难,行亦不易——孙中山先生的‘行易知难说’述评》和《新文化运动与国党》数篇文章,掀起雷声大雨点小的民国人权运动。
  胡适的文章直指南京政府与国党,强烈反对国党将党权凌驾于人权和法权之上。特别是后面的那两篇文章,越写越激烈,一篇公开质疑孙中山,另一篇甚至出现这样的内容:“我们不能不说,今日国民政府所代表的国党是反动的。”
  我们不能不说,今日国民政府所代表的国党是反动的。
  上面这句话,在《新文化运动与国党》中反复出现。胡适从思想自由、对文化的态度等各方面,举例分析并指出国党的反动性质。
  胡先生的胆儿也太肥了。
  幸好胡适跟宋三小姐关系不错,自己的名气也够大,不然他估计已经被逮捕了。
  上海,法租界。
  新月书店(出版社)。
  胡适、梁实秋、罗隆基三人,拿着他们整理出来的文章集子,找到新月书店的经理潘孟翘说:“潘兄,你不是一直愁着无书出版吗?现在就给你送稿子来了。”
  潘孟翘是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的哥哥,他只翻看了几篇文章的标题,就叫苦道:“你们祸害了《新月》诗刊还不够,又要来祸害新月书店?”
  “什么叫祸害?这是仗义执言,为民请命!”梁实秋大义凛然道。
  胡适温和地笑道:“也只有新月书店能出书了,勉为其难就出版了吧。”
  潘孟翘无奈的摇头叹息:“唉,出版就出版吧,反正你们是老板,我就一个跑腿儿打工的。”
  潘孟翘为何如此为难?
  因为胡适三人拿来的文章,全都是跟南京政府唱反调的,包括已经出版和无法出版的文章,现在准备集结出书,名为《人权论集》。
  《新月》诗刊由于“违规”刊载胡适的文章,前段时间已经被国党查封了。胡适也是没有办法,只能直接出书,因为再没有报刊杂志敢刊登他的文章。
  可想而知,新月书店离被查封也不远了,直到胡适避走海外才能恢复营业,《新月》诗刊也是如此。
  就在胡适他们讨论出版编校问题时,徐志摩和张嘉铸突然冲进来:“喜事,喜事,大喜事!”
  “什么喜事?”梁实秋好奇道。
  徐志摩高举着越洋电报说:“仲述兄(张彭春)从美国发来的消息,明诚兄入围了诺贝尔文学奖和龚古尔文学奖!”
  “真的?”胡适无比惊讶。
  罗隆基问:“这都11月中旬了,怎么国内都没见到相关新闻?”
  张嘉铸纳闷儿道:“我也不太清楚,诺贝尔文学奖的最终入围名单,早在十月份就公布了,南京政府应该收到了消息才对。”
  胡适很快想明白其中道理,叹气道:“恐怕南京政府早就知道了,这种大新闻,中国驻瑞典公使肯定会通知国内。但想想明诚的小说都写的是什么?不管是《神女》还是《狗官》,都在揭露中国社会的黑暗面,这种作品要是真在国外获奖,恐怕政府那边会感觉脸面无光。”
  “确实如此。”梁实秋点头附和。
  如果换成去年,或许南京政府都不会如此反应。但今年不同,国党正在打压文化界,以前可以随便发表的问题小说,此时却要面临各种审查。
  北伐的最终胜利,意味着新文化运动的结束,许多东西是不能写的,就算写了也没法出版。
  想到这里,众人都陷入沉默当中。
  大家都是文化人,对此有切身体会,这对他们而言是莫大的悲哀。
  徐志摩道:“不管如何,都要把这个消息告知大众。中国作家入围诺贝尔和龚古尔文学奖,是值得全民庆祝的事情!”
  张嘉铸笑道:“别的报纸不说,《大公报》是肯定会报道的。”
  第二天,包括《大公报》、《申报》、《新闻报》在内的各大报纸,纷纷在头版头条登载消息——中国作家周赫煊先生,入围诺贝尔文学奖最终候选人名单。
  “据欧洲发回的确切消息显示,我国大作家周赫煊先生,已经成功入围诺贝尔文学奖最终候选人名单。入围名单包括来自世界25个国家的27位作者,其中,德国小说家托马斯·曼,以及德国诗人史蒂芬·乔治是周先生的最大竞争对手……与此同时,周先生还入围龚古尔文学奖最终候选人名单。龚古尔文学奖是法国最高小说奖项,迄今为止,还没有亚洲的文学家入围,周先生这次入围代表着整个亚洲的荣誉……”
  此新闻一出,顿时引发全国热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7/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