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2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8/702

  特别是中国文学界,无数作者欢欣鼓舞,学生们更是把周赫煊视为“伟人”。
  是的,就是伟人!
  印度诗人泰戈尔,在此时的中国人心中也是个伟人,只因他是亚洲唯一荣获诺贝尔奖的学者。
  赞誉之声铺天盖地袭来,全国报纸到处都在报道,南京政府想压都压不住,这个消息太令国人振奋了。
  甚至有人说,周赫煊入围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崛起的先兆,是西方开始重视中国的证据。
  章太炎甚至为此赋诗一首,送去报纸换了顿酒钱,喝得酩酊大醉。
  林语堂撰文赞道:“周氏入围诺贝尔和龚古尔文学奖,乍闻之下令人惊异,但细想实属正常。《神女》意象瑰丽,构思精妙,结构离奇,放眼世界文坛,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实实在在属于伟大作品。事实证明,中国人在写文章上面,丝毫不弱于西方白人,周先生不愧为中国文学巨匠。”
  徐志摩写文章吹捧道:“初读明诚兄的作品,便能感受到莫名震撼,有一种拜读世界名著的惊喜。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是我辈难以企及的,他是文学之神的宠儿,是文学精灵的化身,我要为他唱响一曲发自心灵的赞歌。”
  庐隐在《晨报》副刊写文章说:“《神女》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从一个弱女子的视角,来观察中国社会的扭曲,继而探寻人类内心的黑暗面。它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
  丁玲在《新闻报》文学批评专栏里写道:“《神女》和《狗官》对于现实问题的揭示,是最有力度,也是最深刻的。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作品,就影响力和文学性而言,第一当属《狂人日记》,第二就是《神女》,第三当属《狗官》。”
  茅盾在《小说月报》的评论文章里说:“文学的伟大在于其思想深刻,《狗官》的白描式风格相当于扒中国社会的皮,《神女》的幻想式描写则在拷问中国人的灵魂。”
  在一片赞誉声中,也有不少人唱反调,有些属于眼红后的尖酸刻薄,有些则更倾向于理智冷静。
  鲁迅和陈西滢这两位作家,曾经互相写文章唾骂,是打笔仗打了好多年的老冤家。
  可对于周赫煊入围西方大奖,两人的态度居然出奇一致。
  陈西滢号召大家要理性,周赫煊这次只是入围,并不一定能获奖呢。就算是获奖,也不代表中国文学已经达到世界巅峰,没必要往死里吹捧。
  鲁迅也号召国民要清醒些,不要因为有中国人获得世界性大奖,就认为中国真的已经强大了、觉醒了。更不要因为周赫煊入围或者获奖,而变得飘飘然自大,中国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不要被这种大奖蒙蔽了理智。
  至于国党那边,态度似乎很微妙。
  国党的御用文人和报刊,对周赫煊的作品内容只字不提,同时又开始表扬周赫煊个人。甚至于,他们把周赫煊入围世界大奖,认为是国党的功劳,是国党带领下的民族进步。
  同时,南京《中央日报》还发表社评道:“中华民国在伟大领袖常凯申先生的领导下,已经一步步走向强大,并获得世界列强的认可。周氏入围诺贝尔奖,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只要党国坚持中山先生的训政纲领,便能最终取得令世界瞩目之成就。”
  不管如何,周赫煊这次是真的出风头了。
  龚古尔奖是啥?
  很多国人根本不知道,但诺贝尔文学奖,那却是一个只能仰望的存在。即便只是入围,那也是值得无尽赞美的,周赫煊几乎成为大家公认的中国文坛第一人。甚至是取代鲁迅,成为中国文坛领袖。
  不仅《神女》、《狗官》和《狗官外传》销量大增,就连周赫煊的几本学术著作和武侠小说都卖脱销,出版社根本印不过来。
  国党的中央党部就尴尬了,他们是倾向于封杀《狗官》等作品的。现在却想封都封不了,如果把诺贝尔文学奖入围作品给封了,怎么平息滔天舆论?
第329章【巴黎】
  跟太平洋比起来,横渡大西洋就要快速得多了。
  周赫煊这次乘坐最新式的快船,半个月时间都不到,便已经抵达法国西海岸。
  勒阿弗尔港。
  周赫煊走下轮船悬梯,忍不住朝附近的沙滩看去。
  10多年后,这里的沙滩将会炮火纵横、枪林弹雨。从附近登陆的盟军士兵,一直攻入城中,整个勒阿弗尔市被打得稀巴烂,八万多市民无家可归。
  嗯,诺曼底登陆。
  周赫煊没有在这座城市逗留,带着孙永振直奔火车站,然后急匆匆朝巴黎而去。
  龚古尔文学奖即将公布获奖者并颁奖,周赫煊的获奖希望很大,所以那边急匆匆把他叫过去。
  事实上,这个奖项的流程设置是不合理的。按照此时的交通情况来看,一位亚洲或美洲的作家如果获奖,根本来不及去参加远在巴黎的颁奖仪式。
  诺贝尔文学奖就考虑周到得多,早早宣布评选结果,有一个多月的时间留给获奖人慢慢赶路——10月份宣布结果,12月中旬颁奖。
  但今年的情况似乎有点特殊,一直拖到11月,瑞典文学院都还在争论当中。
  早在八月份,本该筛选出5名最后候选人,瑞典文学院的成员突然抽风,足足选出27人的大名单。一直到十月,本来应该评选出获奖人,但连续四轮投票都无法通过。
  问题出在诺贝尔文学奖的投票规则上,只有得票率超过半数的作家,才有资格最终拿奖。
  然后搞笑的一幕出现了……
  第一轮投票结果:托马斯·曼(德国小说家)4票,史蒂芬·乔治(德国诗人)4票,周赫煊5票。作废。
  第二轮投票结果:托马斯·曼5票,史蒂芬·乔治3票,周赫煊5票。作废。
  第三轮投票结果:托马斯·曼6票,史蒂芬·乔治2票,周赫煊5票。作废。
  第四轮投票的时候,瑞典文学院把其他候选人剔除,单独对托马斯·曼和周赫煊两人进行投票。结果是:托马斯·曼6票,周赫煊6票,1票弃权。
  神特么弃权票,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就没出现过这种情况。而弃权的那位老兄,人家的理由很充足,那就是无法判断两位候选人孰优孰劣。
  一直到李石曾给周赫煊发电报时,瑞典文学院终于进行第五轮投票:托马斯·曼7票,周赫煊6票。
  得票超过半数,这次终于有结果了。
  中国那边铺天盖地吹捧周赫煊的时候,其实瑞典文学院已经揭晓答案,只不过消息没有传过去而已。
  获奖者:德国小说家,保尔·托马斯·曼。
  获奖理由:由于他在当代文学中,具有日益巩固的经典地位的伟大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
  托马斯·曼虽然获奖,但他公开表示非常不爽。因为他觉得自己写得最好的小说是《魔山》,评委会居然说他是因为《布登勃洛克一家》获奖,这是对一位伟大作家的侮辱!
  瑞典文学院里有几位院士同样不爽,因为他们非常喜欢《神女》,认为这是一部具有划时代开创意义的作品。但却因为某些人的顽固,无法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周赫煊,这实在太遗憾了。
  后世人们经常开玩笑说,诺贝尔奖属于终身成就奖,没有一大把年纪,你都不好意思去领奖。
  如今的诺贝尔奖稍微要好些,经常颁发给年轻人,但仍旧会考虑候选人的资历和影响力。
  托马斯·曼早在3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文学创作了,其获奖作品是已经出版十年的小说。他在欧洲名气极大,影响力也非常恐怖,参与投票的人好几个都跟他认识,比人脉周赫煊也比不赢啊。
  还有就是,《布登勃洛克一家》是描写资产阶级的小说,对西方评委而言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神女》所展现的中国社会就没那么有吸引力了。
  因此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结果公布后,没人质疑其公正性,反而被认为非常正常,托马斯·曼获奖属于实至名归。
  至于周赫煊,他虽然没有最终获奖,但在欧洲文坛却打出巨大名气。因为小道消息早就流传出来,一个中国青年作家,让诺贝尔文学奖的结果公布日期推迟了一个月。
  据说,至今还有两位评委对此愤愤不平,认为《神女》远比《布登勃洛克一家》更优秀。
  ……
  12月6日,巴黎车站。
  周赫煊还没走出车站大厅,便看到外头站着数百中国人,他们高举“欢迎周先生”的牌子,人手一本法文版《神女》,站在凛冽的寒风中耐心等待。
  周赫煊见状,连忙快步走过去。
  李石曾就站在人潮的最面前,他看到周赫煊出现,立即热情地过来握手道:“明诚啊,你这次给咱们中国人长脸了。”
  “当不得大家如此厚爱。”周赫煊说。
  李石曾又给周赫煊介绍了几人,都是些在法的知名华人。至于那些举着牌子迎接周赫煊的,则大多是留法学生会成员。
  周赫煊不敢倨傲怠慢,跟李石曾他们寒暄过后,立即走进人群跟大家握手,连连说道:“辛苦诸位了,让大家在这里挨着冻苦等。”
  “周先生,签个名吧!”一个戴眼镜的男生举着《神女》说。
  周赫煊接过钢笔,翻开扉页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男生答道:“我叫傅雷,在巴黎大学旁听文学课程,同时攻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我特别喜欢先生的《神女》,这次肯定能荣获龚古尔文学奖!”
  “希望如此吧。”周赫煊多看了眼前这个学生两眼,提笔在扉页写下:傅雷同学惠鉴——周赫煊。
  一看到傅雷索要签名成功,旁边的留法学生纷纷效仿,周赫煊瞬间陷入了签名潮。
  李石曾笑着看了一阵,过来说道:“你们还是放过周先生吧,他估计都还没有吃午饭。”
  周赫煊边签名边说:“石曾先生,这附近有什么好的餐厅,我请客,全体都去。”
  “那估计是坐不下,人太多了,”李石曾笑道,“我知道有一家中餐馆,是欧战赴法华工开的,咱们可以去那里。”
第330章【华工】
  在21世纪,世界各个角落都有“唐人街”,而巴黎的华人聚集地叫做“13街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8/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