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2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7/702

  周赫煊生怕冷落了柯布西耶,连忙又介绍:“五哥,这位是欧洲顶尖建筑设计师柯布西耶先生。”
  冯庸立即上前握手:“柯布西耶先生你好!”
  “你好,年轻的校长先生,很高兴认识你。”柯布西耶笑道。
  随后,冯庸又介绍了几位沈阳的政要名人,大家簇拥着爱因斯坦准备离开车站。爱因斯坦完全成为焦点中心,别说柯布西耶,就连周赫煊都变成了陪衬。
  沈阳《申报》的记者拦着众人大喊:“等等,大家先来合影留念吧!”
  冯庸从善如流,对两位老外说:“爱因斯坦先生,柯布西耶先生,请!”
  爱因斯坦和柯布西耶站在最中间,周赫煊、冯庸分站他们两边,更外边和后面,则站了不少沈阳的名人政要。
  “大家注意看镜头,茄子!”
  “咔嚓!”
  “咔嚓!”
  柯布西耶拍照时很有绅士派头,表情严肃、一丝不苟。爱因斯坦则要调皮得多,就在记者按下快门的瞬间,他突然歪脑袋、吐舌头,瞪大双眼活像一条小狗。
  而周赫煊明显注意到爱因斯坦的举动,斜乜着眼睛看向这位科学家,表情似笑非笑——颇有些“滑稽”的味道。
  这张照片后世流传很广,有网友发帖调侃说:“整张照片的画风,从中线一分为二。左边的冯庸和柯布西耶太严肃了,就像是在拍证件照。右边的周赫煊和爱因斯坦,则已经不属于拍照范畴,他们明显是在斗表情包,一个‘逗逼’,另一个‘滑稽’,都挺欠揍的。”
第343章【再会】
  爱因斯坦和柯布西耶来到沈阳的第一天,都是在吃喝玩乐中度过。毕竟旅途疲惫,得花时间休息休息,听京剧、逛大街、出席晚宴,顺便还抽空接受了报社采访。
  第二天,众人前往东北大学参观,张学良作为校长亲自率队迎接。
  章士钊、梁簌溟、罗文干、冯祖恂、刘先州等人,如今都是东北大学的教授。至于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去年夏天就已经辞职了,因为林徽因要回天津生孩子。
  张学良表情有些复杂的看了周赫煊一眼,随即热情地和爱因斯坦握手道:“欢迎,欢迎您来中国东北!”
  周赫煊介绍道:“这位是中国东北三省总司令张学良先生,他同时也是东北大学的校长。”
  “你好。”爱因斯坦对张学良不感兴趣,在他看来,这只是个地方军阀头子而已。
  爱因斯坦那不咸不淡的语气,让张学良有些尴尬,连忙介绍其他人:“这位是东北大学理学院院长孙国峰教授。”
  “你好,爱因斯坦先生。”孙国峰上前握手道。
  爱因斯坦笑问:“你说的是美式英语,在美国学习的吗?”
  孙国峰说:“我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理学博士。”
  “我访问过那里,那是一所好学校。”爱因斯坦道。
  张学良介绍完文、理、工、法四大学院的院长后,才开始介绍章士钊和梁簌溟等人。
  根本不用周赫煊做翻译,从张学良到梁簌溟,不管有没有出过国,都是一水儿的流利英语。特别是罗文干那标准的伦敦腔,说起来抑扬顿挫,跟爱因斯坦聊得很起劲。
  周赫煊最感兴趣的是章士钊,这位老先生前些年属于被口诛笔伐的对象,因为他强烈反对新文化运动,属于进步青年眼中的封建老顽固。
  可就是这么个老顽固,却一直是坚定的革命派。
  晚清时期,章士钊在报纸上痛骂康有为,其文章影响力跟邹容的《革命军》不相上下。到了20年代,章士钊的思想开始倾向于共产主义。他曾筹款2万元交给太祖,这些钱一部分资助留法学生,另一部分用于湖南革命活动。周总在欧洲创立共青团时,宣传所需的印刷机,也是章士钊帮忙从法国运送至德国。
  章士钊做过北洋政府的司法总长,也当过北平农大的校长,现在为啥沦落到东北大学当普通教授呢?除了被南京政府通缉外,还因为他强烈反对新文化运动,再加上勒令解散女师大,得罪无数进步青年和学生,在教育界的名声早就坏透了。
  事实上,章士钊只是看不惯全面西化而已,他主张“新机不可滞,旧德亦不可忘……新旧相衔,斯成调和”。可惜这种保留传统文化,接纳西方文化的做法,不适合当时思想激进的大环境。
  五年前,章士钊、胡适这两个打笔仗打得飞起的“仇人”,在善后会议的晚宴上拍了张合影。
  章士钊在相片背面写下平生唯一的一首白话诗,专门用来调侃胡适:“你姓胡/我姓张/你讲什么新文学/我开口还是我的老腔/你不来攻我不驳/双双并坐,各有各的心肠/将来三五十年后/这个相片好做文学纪念看/哈哈/我写白话歪诗送给你/总算是老章投了降。”
  胡适随即回了一首七绝:“但开风气不为先,龚生此言吾最喜。同是曾开风气人,愿长相亲不相鄙。”
  两人写诗互赠,相谈甚欢,一派和谐景象。
  等他们各自回去以后,章士钊继续写文章大骂白话文,胡适奋起反击痛斥老顽固。
  张学良带着爱因斯坦、柯布西耶去参观校园,随后分为两队。爱因斯坦前往理学院讲学,柯布西耶前往工学院讲学,两位大师级人物的到来,把东北大学的学生高兴坏了。别说教室过道里挤得爆满,就连教室的窗户上都趴满了人。
  周赫煊这才有空跟老朋友交流,他笑着对梁簌溟说:“寿铭兄,北平一别,好久不见。”
  梁簌溟说:“每次见面,明诚都让我刮目相看。”
  “哈哈哈,寿铭兄倒还是老样子。”周赫煊大笑。
  章士钊没有跑去听演讲凑热闹,挨过来抱拳说:“周先生,在天津时就一直想拜访,今天终于见到了。”
  章士钊的身材又瘦又矮,戴着副黑框眼镜,穿着件灰色大棉袄,甚至双手拢在袖子里,完全没有什么所谓大师风范,就像个普通的退休老头儿。
  “行严先生,久仰大名!”周赫煊连忙见礼。
  三人聊了些琐碎闲事,又说起周赫煊在欧美大出风头,话题渐渐转到如今的军阀大战上。
  “又要打仗啰,我是跑来东北躲避战乱的。”梁簌溟无奈地自嘲道,他去年初还在广东当中学校长。
  章士钊摇头道:“只有中国被彻底打烂,那些兵头子才能安生。”
  梁簌溟感慨地说:“不知中国何时才能安稳下来,这东北的局势也越来越糟糕,哪里都不是太平地界。”
  章士钊是作为赤色分子被国党通缉的,他愤然道:“南京国民政府的丑恶嘴脸已经彻底暴露,也就胡适之还天真烂漫,以为能跟国党讲道理。现在好了吧,被逼得连中国都不敢呆,直接远走海外。”
  章士钊语气中带着幸灾乐祸般的调侃,同时也隐藏着几分痛心和慨然。
  想当初五四运动时,他是顽固保守派的领袖,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两人在报纸上对骂了好几年。可现在呢,一个被通缉躲到东北,一个被逼得离开中国,都是拜南京国民政府所赐。
  周赫煊不知该说什么才好,老蒋要跟地方军阀开战,这种事谁都拦不住。
  张学良的副官胡若愚突然出现,走到周赫煊身边低声说:“周先生,司令请你到校长室一叙。”
  “带路吧。”周赫煊道。
  胡若愚带着周赫煊快步走到校长室,他推开门说:“周先生请。”
  周赫煊抬步而入,张学良独自站在里头,看着周赫煊欲言又止,似乎难以开口。
第344章【死局】
  等胡若愚把房门关上,张学良才满脸羞愧地说:“明诚兄,我悔不该当初没有听你的建议啊,丧师辱国,实为民族之罪人!”
  “六帅不必过于自责,好在还没有铸成大错。”周赫煊只能劝解,总不可能劈头盖脸地骂过去吧。
  除了打仗耗费钱粮、军队死伤惨重外,中东路事件还真没造成太恶劣的影响。
  苏联这次表现得非常大度,没有提出任何无理要求,只希望一切恢复到事件爆发前的局面,甚至都没有提出任何赔偿要求。主要原因是苏联正值“一五计划”的关键时期,而且又面临资本主义列强的压力,不想跟中国彻底撕破脸。
  至于黑瞎子岛等边境岛屿,那纯属搂草打兔子,在撤军时顺手占下的。只要南京国民政府好好派人去莫斯科谈判,拿出诚恳态度恢复邦交,斯大林很可能就顺坡下驴归还领土。毕竟那几座破岛,跟中国的外交关系比起来,根本就不算个事儿。
  可惜,南京国民政府为了讨好英美,为了拖住张学良,根本就不想跟苏联恢复外交关系。
  张学良请周赫煊坐下,问计道:“如今局势,我该怎么办?”
  “关于苏联吗?”周赫煊道。
  “苏联已经撤军,暂时没有威胁,”张学良解释说,“汪兆铭、阎锡山邀请我去北平,想策划联合反蒋事宜,我该不该去?”
  周赫煊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问道:“六帅,你知道自己最大的弱点是什么吗?”
  张学良尴尬地说:“请赐教。”
  周赫煊毫不掩饰地评价道:“八个字,冲动妄为、优柔寡断。整个中东路事件,可以打个形象的比喻。你手里拿着一把猎枪,想要赶跑一只霸占在家里的熊。你以为这头熊正在冬眠,不多加试探就抄家伙上了,这就是冲动妄为。等这头熊醒来要吃人,你怕激怒它不敢开枪,又不敢借助地形与它纠缠,只是一味的后退逃跑。而且在逃跑过程中,你还不时的停下来,想要等它自行离去,这就是优柔寡断。”
  张学良的表情已经从尴尬,完全变成了羞愧。
  也就是张学良不记仇的性格,周赫煊才敢说这么多,换成别人他才懒得白费口舌。不等张学良回应,他继续说道:“令尊行事,完全不顾国家大义,也从来不为百姓考虑,我是非常痛恨这种人的。但令尊的行事手段,却让我不得不佩服。他在做出大决定之前,早就把退路都想好了,走一步、看三步,而且能屈能伸,能软能硬,该装孙子时装孙子,该下狠手时绝不留情。这才是做大事的人!”
  张学良默然,这次的中东路事件,他确实完全没有考虑退路。
  当时张作相就强烈反对招惹苏联人,张学良却根本不听劝,非常乐观的说苏联没能力打仗。张作相教训说,咱们做事,不该把希望寄托于对手身上,而是要看自己的斤两,万一苏联真出兵怎么办?
  张学良没有给出答案,也不去考虑最坏的结果,只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想。
  现在被周赫煊批评教训一通,张学良不但不恼怒,心里反而好受了许多。他确实该挨骂,但东北没人敢骂他,只有周赫煊敢开这个口。
  沉默片刻,张学良虚心请教道:“那我这次该如何应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7/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