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2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8/702

  周赫煊道:“你想帮哪边?”
  张学良说:“从个人立场来讲,我非常痛恨常凯申。他居然不派人去莫斯科谈判,不想着把中东路事件彻底解决,完全就是想利用苏联把东北军拖住!但从国家的层面考虑,常凯申毕竟代表中央政府,一旦反蒋开战的话,恐怕国家又要陷入四分五裂的军阀割据状态。”
  周赫煊直言道:“我给你两个选择:第一,为了国家早日和平,避免国力大损,可以态度坚决的支持常凯申,而且要尽早出兵帮忙,这样能把国家的损失降到最小。但是,你这样做捞不到太大好处,甚至还有可能白白损失钱粮和军队。第二,为了东北和你个人的利益,左右摇摆当墙头草。先支持阎锡山反蒋,常凯申一旦战事不顺,必然会向你许诺大量好处。这时你再掉头拥护中央,于关键时候出兵抵定大局,甚至还有可能把华北收入囊中。可你这样做的话,必然让中国国力大损,可能五六年都无法恢复经济民生。”
  “这……这叫我如何选择?”张学良左右为难。
  换成是张作霖,肯定毫不犹豫选择第二个方法,但张学良却是真心爱国。
  爱国归爱国,张学良还有一层身份是东三省领袖,他必须为自己的手下考虑,同时也有自保谋壮大的私心作祟。
  张学良左思右想,已然渐渐倾向于后者。但他又不好意思当面说出来,这多难为情啊,难道直接承认自己不顾国家?
  周赫煊又说:“我还要提醒你一句,如果你选第二个办法,那么日本关东军百分之百要趁虚而入!”
  张学良猛然一惊,瞪大双眼道:“何出此言?”
  周赫煊说:“中央和地方打得兵力大损,赤字惊人,短期内根本没能力再打大仗。而东北军又调兵入关,造成东三省防御空虚。日本国内军国思想泛起,他们在东北的租借地又要到期,怎么可能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到时候,关东军一旦入侵,中央无暇援手,你该怎么办?”
  “是啊,我该怎么办?”张学良带着疑惑望向周赫煊。
  周赫煊说:“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周赫煊讲的是实话,他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关东军武力入侵东北,虽然属于下面的人私自行动,但绝对不是什么偶然,这次不成功还有下次。就算张学良坚持抵抗,日本陆军部也会想尽一切办法增兵,首先是驻朝鲜的日军来增援,接着是说服国内的部队增援,不把东北占下来决不罢休。
  以东三省之力,是绝对无法抵挡的,南京政府就算想帮忙也没能力出兵。
  就东北军面对苏军的糟糕状况,别说是日本国内增兵,只朝鲜的军团调过来,估计就能在半年内把东北打穿。
  而且,东北的日军间谍太多了,汉奸也太多了。
  即便张学良想要抵抗,手下将领也会接二连三叛乱。特别是那些满族将领,做梦都想着能建立满洲国,光是东北军内乱都够张学良喝一壶,张作霖重生也是压不住的。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谋略都属于纸上谈兵。
  若是张学良选择第一个办法,拥护中央以最快速度平息国内战乱。但后续情况谁都说不准,常凯申在收拾冯玉祥、阎锡山后,如果还有余力的话,肯定会继续向东北军开刀。
  只要战事再起,阎锡山等军阀必然死灰复燃,一场大混乱在所难免。
  到时候又怎么办呢?
  变数太多,周赫煊不是神,他哪猜得出来。
  就算常凯申不向东北军下手,日本有可能推迟一两年入侵东北,也有可能照样入侵东北,南京政府真的会来救吗?
  顺便一提,东北如今财政情况糟糕透顶。如果不趁中原大战捞好处,根本无法打大仗,日本人来了同样无力抵抗,这是一个无法解开的死局。
  说千句道万句,还是实力太弱,必须团结全国的力量才能扛住日本进攻。
  从更加残忍的长远角度来看,日本武力入侵中国并非完全是坏事。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打碎了天朝上国的美梦,令民族意识为之觉醒;而日本全面侵华,粉碎了国人的侥幸偷安思想,让四分五裂的国家拧成一股绳,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与升华。
  更何况,日本人的蛇吞象,完全是在自寻死路。
  唯一遭殃的就是黎民百姓,不知有多少无辜冤魂死于日寇的铁蹄屠刀之下。
  或许,这就是一个伟大民族浴火重生的代价。
  周赫煊不忍心去想,他骨子里只是个升斗小民。除了不做汉奸不卖国这点底线外,他的首选是自保,接着才是为国贡献力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周赫煊并不强求张学良抛家舍业救中国,因为他自己也很难做到,只看张学良如何选择了。
  张学良口干舌燥地问:“就不能调解中央跟地方的矛盾吗?”
  周赫煊摇头道:“绝无可能。去年阎锡山软禁冯玉祥的时候,属于平息矛盾的最好时机。但常凯申贪得无厌,解决了冯玉祥之后,还想顺手干掉阎锡山,双方把脸都撕破了。”
  “日本有没有可能安于现状?”张学良又问。
  周赫煊斩钉截铁地说:“也不可能。日本受美国经济危机影响,现在情况很糟糕,必须将国内矛盾转嫁于对外战争才能生存。未来十年内,德国必然全面入侵法国,日本必然全面入侵中国。东北虽然不能正面抵抗日本,但可以提前布置,让日本的入侵没有那么顺利!”
  周赫煊也只能做这些了,他想要说服张学良,把那些飞机、大炮、金银提前转移,不让日本关东军迅速壮大。同时暗中支援东北的民间武装,在日本人背后使绊子。
  张学良呆坐良久,咬牙做出决定:“如何布置?”
  周赫煊起身说:“今天时间不够,改日细谈。”
第345章【心腹】
  沈阳。
  曾经的大帅府,如今已经变成东三省总司令府邸。
  张学良和周赫煊在这里密谈了两天,没人知道他们说了些什么。但根据副官秘书胡若愚几十年后的回忆录表明,“司令的情绪非常低落,脸上带着些迷茫和决绝,随即他召集了心腹开会”。
  其实张学良和周赫煊谈话的内容很简单,归纳起来无非三点:第一,暗中排查监视疑似汉奸分子;第二,时刻防范关东军入侵;第三,随时准备转移军事物资。
  这些安排都需要早作部署,否则事到临头肯定慌乱无序。
  而且,周赫煊千叮呤万嘱咐,绝对不能一枪不发就放弃东北,也不要对日本的入侵抱有侥幸心理。关东军只要敢杀过来,就狠狠地打回去,刚开始日军数量不多,是肯定能打赢的。
  至于日本增兵以后,能守则守,不能守就边打边撤。撤之前尽量转移物资和百姓,绝对不能把日本关东军养肥,并要尽可能的让日寇付出代价。
  张学良满口答应下来,还亲自把周赫煊送出大门。但他被呼啸的寒风一吹,脑子突然“清醒”过来,感觉跟周赫煊的这次密议有些匪夷所思。
  现在还看不到日军入侵东北的迹象,一切都只是周赫煊的猜测而已,如果周赫煊猜测失误呢?
  张学良回想起这两年周赫煊料事必中,难免又心中忐忑,害怕周赫煊再次一语成箴。
  必须早做准备!
  张学良连夜召集心腹开会,周赫煊只给他定下大方略,细节操作必须要花费心思来执行。
  晚上九点,陆陆续续有人冒着风雪,来到张学良的总司令府。
  为首者叫王树翰,肥肥胖胖的中年人,穿着棉袄,歪戴圆帽,活像个南北奔波的江湖人。他是张作霖留下来的老人,做过省长、管过财政,现在是张学良的秘书长。
  坐王树翰旁边的叫鲍文樾,满族人,少壮派军官,如今是东北军的参谋长,相当于张学良的首席谋士。嗯,又是个未来的汉奸,西安事变后就投了汪伪政府。
  再下首的青年叫王以哲,如今职务并不高,只是东北军的旅长而已。但他极受张学良器重,四年之内连升五级,正在帮张学良训练有思想、有文化、有信仰的新军。此人几年以后,就会秘密加入红党,在西安事变中起到重要作用。
  只看这三人,就知道东北军的成分有多复杂:一个是前清举人,一个是未来汉奸,一个是未来红党。
  东北军能够扛得住日军进攻吗?
  连张学良的参谋长都心思叵测,属于随时会当汉奸的满族军官。这仗要是真打起来,估计东北军刚制定出来的作战计划,日军马上就能获得详细情报。
  周赫煊都不好明说,难道直接给张学良讲:啊,你的参谋长是个汉奸胚子,赶快把他拿下吧!
  这话说出来谁信?
  张学良可是把鲍文樾视为心腹,怎么可能听这种捕风捉影的事。
  除了这三人以外,被喊来议事的还有副官秘书朱光沐。此人表面上是贴身秘书,但却负责着东北的对日情报工作,属于张学良秘不可宣的心腹。
  张学良缓缓走进议事厅,四人立即起身道:“司令!”
  “都坐吧。”张学良抬手示意。
  王树翰资格最老,问道:“不知司令深夜召唤,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南北之事,汪兆铭、阎锡山邀我去北平,商议联合反蒋事宜,”张学良没有说出真正目的,他问道,“东北现在财政情况如何?”
  王树翰苦笑道:“糟糕透顶。老帅前些年打仗,把东北的底子都打光了,一直没有缓过劲来。去年咱们又和苏联人打,靡费财力无数,如今政府发不起薪水,军队开不出军饷,度日如年啊!司令,至少两年内绝对不能动兵,否则要把三位财政厅长逼得自杀。”
  “是啊,没钱可怎么打?”张学良叹息说。
  鲍文樾作为少壮派参谋长,他是想打仗的,怂恿道:“司令,眼下中央和地方闹矛盾,正是我们东北的好机会。不如答应了北平反蒋事宜,为地方军阀壮壮声威,撺掇阎锡山、冯玉祥跟老蒋开战。我们来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只在背后看热闹,不用花一两银子。如果战事一面倒,我们立即宣布站在胜利者那边。如果战事陷入僵局,我们正好坐收渔利,谁给的好处大就帮谁。说不定,咱们东北军还能再次入主中原呢!”
  王以哲不满道:“鲍参谋长,你这是腐朽军阀做派,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置于何地?”
  鲍文樾懒得跟王以哲辩论,他笑着说:“司令,当初的北伐战争,除了常凯申之外,谁获利最大?”
  “阎锡山。”张学良脱口而出。
  “正是!”
  鲍文樾道:“我们就是在效仿阎锡山故技,这场仗打下来,说不定东北军最占便宜。”
  张学良不置可否的点头,鲍文樾所出的主意,正是周赫煊给他的第二个选择。
  这个策略很有张作霖的行事风格,王树翰赞同道:“我认为鲍参谋长说得很对,东北军不需要去蹚浑水,望风观战即可。拿到好处才能出兵,正好可以解决东北的财政困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8/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