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2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5/702

  然而具体情况却有些微妙,因为常凯申还未完全掌控国党各大派系。
  就拿叶楚伧来说,他身为国党中央宣传部长,原则上必须兼任《中央日报》(国党机关刊物)的社长。但他本人是不怎么管控报纸的,《中央日报》实行的也是“总编负责制”,中央宣传部无法直接控制《中央日报》。
  直到明年,《中央日报》才实行“社长负责制”,使得国党的中央刊物沦为常凯申的个人宣传工具。
  萧同兹跟叶楚伧一样,追求的也不是国党对报纸的严格管控。他后来出任中央社社长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国党中央党部的影像力,从中央社直接摘除掉。
  萧同兹笑着说:“叶部长的要求很简单,只有两点:第一,他兼任中国报业协会会长;第二,中国报业协会最好低调些。”
  “明白。”周赫煊点头说。
  叶楚伧对中国报业协会的态度,说穿了就是:我不想管你,但你也别给我闹事。
  如果情况是这样的话,那叶楚伧兼任会长还真是好事。有国党中央宣传部撑腰,可以省却许多麻烦,地方党部也会睁只眼闭只眼。
  杜月笙听两人谈完正事,顿时笑道:“来来来,周先生,萧秘书,喝酒!这道松鼠鱼,选用的是上好石斑,做法正宗,听说用了乾隆年间传下来的秘方。”
  “口感确实极佳,”萧同兹突然举杯道,“我再来敬周先生一杯!萧某佩服的人不多,但周先生肯定算其中一个。今日难得见面,还请周先生多多教诲。”
  “岂敢,萧秘书过誉了。”周赫煊碰杯道。
  萧同兹只比周赫煊大几岁,以两人的名气地位来说,他还真没法在周赫煊面前摆架子。
  吃过午饭,杜月笙邀请二人去看戏,地点就在大世界旁边的共舞台。
  台上咿咿呀呀唱着昆曲,周赫煊这个北方人也听不懂,只能欣赏演员的唱腔和身段。
  杜月笙倒是听得摇头晃脑、乐在其中,突然一个便衣巡捕走过来低声说:“杜爷,《晶报》的事情查清楚了。”
  “说给周先生听。”杜月笙继续听戏。
  便衣巡捕连忙凑到周赫煊身边,把他们查到的内情说出来。
  原来,关于阮玲玉的歪曲报道,是张达民的哥哥在提供消息,其中还有影坛一姐杨耐梅的怂恿。
  张达民的哥哥是明星电影公司股东,杨耐梅同样也是从明星电影公司出道。两人见阮玲玉大出风头,心里都非常不爽,于是合计着串通小报抹黑阮玲玉的名声。
  这不仅仅出于私怨,还有利益冲突。杨耐梅要保持自己影坛一姐的地位,而明星公司则忌惮刚刚开业不久的联华影业公司,把联华影业的台柱子阮玲玉抹黑,这对大家都有好处。
  第二天,周赫煊把阮玲玉叫来,将事情内幕简单的说了一下。
  “杨小姐要害我?”阮玲玉难以置信。
  如果是张家人陷害她,阮玲玉还比较想得通,可杨耐梅就有些莫名其妙了。阮玲玉刚刚出道时,杨耐梅就已经是大明星,两人见过几面,但根本没有深入交流过,更谈不上有什么仇怨。
  周赫煊问:“你打算怎么处理?”
  阮玲玉想了想说:“算了吧,跟记者解释清楚就好。”
  “你呀,”周赫煊摇头叹息,“人太善良了,总是会被人欺负的。”
  周赫煊没有继续找杜月笙帮忙,因为没必要。他让律师给《晶报》发函,要求对方登报道歉,并澄清其不实报道。与此同时,《大公报》发文怒斥《晶报》,抓住“私生女”这个关键词不放,批评花边小报为了销量不顾事实,肆意侵犯他人名誉权。
  20岁的阮玲玉,居然有个10岁的私生女,脑子正常的人都能判断真假。
  《大公报》的报道一出,《晶报》的竞争对手们纷纷落井下石。而上海的文化圈子也随之发力,把《晶报》骂得狗血淋头。
  从这里就能看出,周赫煊在民国文坛的影响力有多大。作家、诗人、批评家……认识或不认识的,无数人站出来帮忙,瞬间就把《晶报》给骂得懵逼,销量至少锐减三分之一。
  千万不要跟文人玩笔杆子。
  事情以《晶报》公开道歉,并赔偿1000元名誉损失费结束。阮玲玉当着记者的面,宣布把这1000元捐给灾区,获得舆论的广泛赞誉。
  数日后,《神女》电影版的筹备初步完成,阮玲玉也进剧组开始拍戏了。
  而张学良的妻子于凤至,也从东北赶来,夫妇俩一同前往南京开会,蒋四小姐的处境变得有些尴尬。
  至于周赫煊,当然也跟着去南京。因为教育部向他发出了邀请,商讨“中国语言文字学会”的创建事宜,同时还有个劳什子的“亚洲文化协会”要成立。
  以周赫煊的文化影响力,这些大型协会是必须邀请他的,否则成立起来都没有权威性。
第400章【汉语和汉字】
  中国语言文字学会筹建讨论会议,在南京国立中央大学举行。包括赵元任、钱玄同、王国维、吴稚晖、黎洪熙、陈懋治、沈兼士、黄侃等诸多语言文字学家,都受邀来此,共同讨论汉语汉字的发展问题。
  会议是由教育部主导的,标准国语拼音表(罗马字拼音)已经制定出来,马上就要最终确定,然后向全社会公开。会议的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大家竭力推广标准国语,二是商讨汉字简化问题。
  推广标准国语大家都没有异议,毕竟方言太多不利于交流,但在汉字简化问题上,大家争论得格外激烈。大致分为三派:一派比较守旧,认为繁体字不需要改动;一派主张改革,要求推广简化字;最后一派则无比激进,认为应该废除汉字,改用拉丁字书写。
  废除汉字派由于比较扯淡,毫无操作性可言,他们提出的方案很快就被排除。
  剩下的便是繁体派和简体派之争了……
  钱玄同拿出一叠稿子说:“这是我五年前制定的《第一批简字表》,共收录2000多个简化字。这些简字并非我生造的,都是取自已有古籍,在推广上并没有什么难度。我认为,汉字必须简化,这才有利于印刷、出版、学习和传播。不但如此,我认为教育部应该出台文件,倡导使用新式标点、阿拉伯数字、公元纪年法、汉字横行书写。比如许多报刊,就还在采用竖行书写方式,这是很不方便的,也给大众做出了错误示范。我建议,政府应该下令,所有报刊必须横排印刷!”
  蒋梦麟前段时间卸任了教育部长一职,这个职务暂时处于空缺状态。教育部副部长段锡朋说:“关于推广新式标点和横排书写这些议题,我们以后再讨论。简化字嘛,我认为还是很有必要的,但能不能获得教育部通过,必须召开教育部大会才能决定。我们今天讨论的主要问题,是标准国语和汉字的推广,以及筹建中国语言文字学会。诸位有什么好的建议,可以畅所欲言。”
  赵元任举手道:“推广标准国语,我认为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是广播,广播听众人数众多,但播音员的国语发音却很有问题。就拿中央广播电台来说,这是中央政府的直属电台,但国语说得依旧很糟糕。”
  段锡朋点头道:“我会跟中央电台沟通联系,赵教授请继续。”
  赵元任又说道:“第二就是唱片,教育部可以录制国语唱片,用标准国语朗诵诗歌、散文和小说。这些唱片应由教育部采购,下发到各所大学和中学。也可以提供给电台,在广播里播出。还可以在市面上销售,供那些有心学习国语的人购买。”
  “嗯,好主意,”段锡朋笑道,他扭头看着周赫煊,“周先生一直不说话,你有什么好建议吗?”
  周赫煊是懒得说话,有赵元任、钱玄同这些语言文字学家在场,他根本不用表达自己的观点。
  至于推广现代汉语拼音,周赫煊连想都没想过。钱玄同、吴稚晖那帮人忙活了十多年,南京政府又组织人力物力两年多,终于搞出罗马字拼音方案和字典,怎么可能推翻弃用?
  特别是《国音字典》,那可是“国党四老”之一吴稚晖亲自编写的,全部采用罗马字拼音。如果有谁敢提议另行使用别的拼音方案,估计吴稚晖会气得跳起来——他的心血岂不是白费了?
  见教育部副部长点名,周赫煊笑道:“那我就表达一下我的观点吧,我支持推广标准国语,也支持推行简化汉字。在国语推广上,赵教授说得很有道理,我只补充一点,除了广播和唱片,还可以利用电影。”
  “电影?”段锡朋不解道,“现在中国的电影都是默片,根本不发声的啊。”
  周赫煊说:“中国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已经制作完毕,可能再过半个月就能上映,今后的有声片会越来越多。教育部可以联合出版部门制定条例,中国有声电影必须使用国语,方言电影一律不得上映。”
  “可以,我会注意的。”段锡朋点头说。
  接下来,众人又开始讨论中国语言文字学会的章程构架,说着说着,不知怎么又转到简繁体之争上。
  “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繁体汉字是正统,一旦简化就成了残体字,我反对简化汉字。”黄侃态度坚决道。
  钱玄同道:“简体字古已有之,唐宋时代就有,到了民国反而倒退了?”
  考试院长戴季陶猛拍桌子:“谁要简化汉字,我把他给简化了!汉字就是繁体字,繁体字就是汉字,一笔一划都不能少!”
  吴稚晖哈哈大笑:“你们就别争了,要我看啊,还是直接废除汉字方便。”
  得,一群神仙打架。
  黄侃就不说了,疯子一个,逮谁咬谁,但他在这个会议上就是个小角色。
  可怕的是戴季陶和吴稚晖两人,都是常凯申的师爷智囊,然而他们的观点刚好相反。
  戴季陶主张保留繁体字,历史上常凯申在30年代推行简化字,戴季陶反对得最凶,甚至三个月不参加任何国党会议,硬生生逼得常凯申取消简体字推广计划。
  吴稚晖更加激进,号召废除汉字,让汉语拉丁字化。这家伙也是个疯子,外号“疯狗师爷”,他发起火来连自己都骂。
  由于不满常凯申排除异己的做法,吴稚晖大白天打灯笼去见常凯申。常凯申问他:“稚晖公,大白天开会你打个灯笼干什么?”吴稚晖学着宁波腔说:“娘希匹,这里太黑暗,太黑暗了!”
  去年常凯申拜托吴稚晖邀请李济深,结果李济深一来南京,直接被常凯申扣押。吴稚晖气得直跺脚,让卫队长转告常凯申:“你是婊子养的!”常凯申专程去拜访吴稚晖,吴稚晖推开窗户大喊:“吴稚晖不在家!”
  现在两个脾气大的人闹起来了,戴季陶分毫不让地说:“姓吴的,你要废除汉字,你就是数典忘祖!”
  “你还抱残守缺呢,你家的夜壶怎么不一直用旧的?30年老夜壶的陈酿最香!”吴稚晖嬉笑怒骂。
  钱玄同头疼道:“各退一步,各退一步。废除汉字太麻烦了,政府公文、报刊杂志、科学书籍全都要废掉,得不偿失。但繁体字确实又不利于传播,咱们先一步步来,最好的方法就是推行简化字。”说着,钱玄同对周赫煊道,“周先生,你来讲两句!”
  “怎么又扯上我了?”周赫煊狂汗。
  钱玄同道:“我听人说,周先生写文章的手稿,在清华讲课用的讲义,全都是简化字。你来讲讲自己使用简化字的心得吧。”
  “我啊,”周赫煊笑道,“我用简化字也就图个方便,目前暂时还没谁有阅读障碍,连蒙带猜都能认识。”
  戴季陶拍桌子说:“政府公文、法律条款也要靠连蒙带猜吗?”
  周赫煊翻翻白眼,懒得再废话。常凯申下令推行简化字,都要被戴季陶怼回去,更何况他一介白身。
  这次关于汉字发展的讨论,显然是不可能有结果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5/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