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2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4/702

  国党想要利用报业协会控制报界,报界也可以利用地方势力抵抗国党。
  比如南京政府想要对付上海的报纸,山西、东北、两广的报纸完全可以站出来帮忙说话,这些都是常凯申鞭长莫及的地方。
  到那个时候,国党做事都得掂量着点,想要暗杀史量才也得多考虑考虑后果。
第398章【萧三爷】
  求名忙,求利忙,忙里偷闲,喝杯酒去;
  为工苦,为农苦,苦中作乐,泡碗茶来。
  这是望江楼门口的对联,措辞浅显,通俗易懂,平淡中又带着无限意境。
  民国时期,上海茶楼甲天下。
  旧上海各类茶馆都是新闻集散地,消息特别多,所以巡捕、侦探、记者经常光顾。经常有些小报记者,早晨到茶馆泡碗茶,坐上半天打听消息趣闻,直接送到报社编辑处,各种花边新闻就是这么炮制出来的。
  巡捕就更牛,干脆把茶馆当做公事房,从查案到审问全在茶馆里完成。
  黄浦江畔的望江楼,就是这么一座老茶馆,黄金荣、杜月笙常常在这里审案。
  半上午,《晶报》记者刘新权慢悠悠地来到茶馆,进门便对伙计说:“老规矩,一碗花茶,一叠花生!”
  “好嘞!”伙计说话的时候,冲着刘新权疯狂眨眼。
  刘新权愣了愣,猛地会意过来,转身便朝外走。
  还没等他走出茶馆,便有两个华人巡捕将他截住:“你就是刘新权?”
  刘新权苦笑道:“我就是,两位差爷有什么吩咐?”
  “有个案子需要你配合,跟我们走!”巡捕说话间,已经将刘新权左右架住。
  他们没有回巡捕房,而是直接来到茶馆二楼的包间。
  杜月笙坐在临窗的位子,指着外头的江面说:“周老弟,这里景色不错吧。”
  “视野开阔,真是好地方。”周赫煊笑道。
  房门突然打开,两个华捕拖着刘新权进来,噗通一声把他按到地上跪着。
  刘新权看清是杜月笙,顿时哆嗦道:“杜……杜爷,您老找我做什么?”
  杜月笙没有回答,而是笑着对周赫煊说:“当年我还在卖水果的时候,就听过望江楼的大名。那天我在街边做买卖,看到三个剪绺客(小偷扒手)祸害乡下人。头一个耸起肩膀把乡下人往前推,撞到第二个的身上。第二个假装发怒,抓住乡下人就打。第三个出面打圆场,替乡下人求情。乡下人千恩万谢的离开,等他一走,三个窃贼就哈哈大笑起来,因为乡下人腰袋里的钱都落到他们手里。”
  周赫煊无奈地笑道:“这种伎俩真是坑人。”
  杜月笙继续说道:“三个剪绺客没笑几声,就有个便衣巡捕抓住他们说:走,跟我去望江楼。那三人听到‘望江楼’,顿时脚都软了,你猜为什么?”
  周赫煊问:“为什么?”
  “因为当时望江楼是黄金荣黄大爷的办案公堂,哈哈哈哈!”杜月笙说着自顾自大笑。
  跪在地上的刘新权浑身发抖,苦着脸说:“杜爷,我到底犯了什么事,您倒是给个准话啊。”
  杜月笙这才扭头看着刘新权,问道:“《晶报》那个笔名叫贾望的记者,就是你吧?”
  “是,贾望就是我的笔名。”刘新权点头道。
  杜月笙又问:“你两天前写了一篇文章?”
  “我写了两篇,您问的是哪一篇?”刘新权迷糊道。
  “阮玲玉那篇。”杜月笙说。
  刘新权看看周赫煊,顿时回过神来,疯狂的磕头说:“周先生,我错了,我不该乱写,我不该诋毁阮小姐,求您放过我吧!”
  周赫煊面无表情地问:“你所写的内容,都是谁告诉你的?”
  “一个年轻人,二十多岁,穿得普普通通,但我不认识他啊。”刘新权额头冒汗。
  杜月笙道:“说得清楚些。”
  “那天早上我刚出门,有个年轻人就给了我一封信,文章的内容全是照着那封信写的。”刘新权说。
  “信呢?”周赫煊问。
  “在家里,不知道有没有扔掉,我记不太清了。”刘新权哭声道。
  杜月笙低声呵斥:“取来,立刻!”
  刘新权疯狂地往家里跑,不多时便拿来几页信纸。
  周赫煊阅读之后,也看不出什么所以然来,说道:“你再回忆回忆,送信那人你真不认识?”
  “真不认识啊。”刘新权说。
  “有没有其他什么特征?”周赫煊问道。
  “我想想,我再想想,”刘新权努力回忆,迷糊道,“唉,我好想还真见过,就是记不太清楚了。”
  杜月笙咧嘴说:“那你就慢慢想,今天想起来了再吃饭。”
  刘新权的脸顿时变成苦瓜,吓得肝颤。
  杜月笙笑着对周赫煊说:“周老弟,我今天要给你引荐一个朋友,咱们先去德胜楼喝两杯。”
  “客随主便。”周赫煊说。
  两人并肩走出包间大门,就在即将踏出房间时,里头的刘新权突然喊道:“我想起来了,给我送信的那个,是明星电影公司的小工,我采访明星时见过他!”
  “带他去明星公司抓人!”杜月笙说完,头也不回的离开。
  周赫煊随杜月笙来到德胜楼,没坐多久便已是中午,包间里进来个西装革履的中年人。
  杜月笙介绍道:“周老弟,这是中央宣传部的萧同兹萧秘书。”
  萧同兹长得文质彬彬,微笑着和周赫煊握手道:“周先生,久仰!”
  “萧秘书你好。”周赫煊搞不懂这家伙的来意,但穿越前却是听过萧同兹的大名,只不过此人如今还没有发迹。
  萧同兹是技术工人出身,信奉社会主义,年轻时还搞过罢工。虽然他在北伐前夕才加入国党,但由于能力出众,这几年升迁极为迅速,已经做到中央宣传部秘书、新闻征集科长的职务。中原大战期间,他还随吴铁城一起北上劝说张学良归附中央。
  这些都不算什么,萧同兹真正的事业还未起步,此人在两年后将调任中央社社长。
  萧同兹在做了中央社社长以后,让中央社独立于国党党部,进行一系列专业化、社会化、企业化改革。他在任的16年间,把只有20几个人的中央社,发展成拥有52处分支机构、员工2600多人的大型新闻社,与路透社、美联社等并称为世界五大通讯社。
  萧同兹也因此被尊称为“萧三爷”,拥有“中国现代化通讯事业之父”的美誉。
  说白了,此人将成为常凯申的顶级喉舌,民国年间新闻界的超级大佬。
  酒菜上齐,没聊几句,萧同兹就笑问:“听说周先生要发起组建‘中国报业协会’?”
  好嘛,原来是为这个来的!
  国党的中央宣传部都要直接插手了,这动作很快啊。
第399章【水落石出】
  周赫煊用筷子拨弄着松鼠鱼,笑问:“萧秘书是代表国党中央宣传部来的?”
  萧同兹为周赫煊倒满酒,解释道:“中央党部有指示,叶部长派我来过问一下。”
  “对于小凤先生,我个人还是极为佩服的,”周赫煊品尝着鱼肉,随口问道,“小凤先生对中国报业协会是什么态度?”
  萧同兹道:“中国报业协会一旦成立,叶部长必须兼任会长,这是中央党部的意见。”
  小凤先生就是叶楚伧,国党中央宣传部长。此君早年为南社诗人,柳亚子的好友,《民国日报》创始人之一。
  周赫煊笑呵呵地说:“当然可以,尊党爱国嘛。”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让叶楚伧兼任中国报业协会的会长又如何?只要重新调整协会构架即可,弄一个秘书长负责制,把国党派来的会长权利架空。
  萧同兹笑道:“周先生,其实叶部长兼任会长,对中国报业协会来说是一件大好事。原则上,叶部长和我本人,都不想太过干涉报纸运营。《大公报》的不党、不私、不盲、不卖‘四不’主张,鄙人是极为佩服的,也认为这是报人的最高追求。周先生,你明白吗?”
  “哦?原来如此。”周赫煊瞬间搞清楚对方的立场。
  自北伐以来,南京政府对新闻的管控更加严格,陆续颁布了多个条款。特别是《出版法》,大致继承了北洋政府的《出版条例》,最明显的改变就是积极进行党化。
  在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下,一切报刊杂志和书籍的出版,都必须遵守“三民主义”这一大前提,否则就属于违禁。说得更直白一些,民国中期的出版物,必须在孙中山(三民)主义和常凯申思想(儒家道德)的领导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4/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