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702

  仅仅八个字,就已然抓住胡政之和张季鸾的眼球。这办报方针简明扼要,却道出了民国报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如果真能照章执行,《大公报》必然行销天下,成为报界翘楚。
  胡政之平复了一下内心的激动,详细询问道:“周先生,这不党、不私、不卖、不盲八字何解?”
  周赫煊笑着说:“不党,即不结党,不依附任何党派,严守政治中立。不私,就是不营私,报纸是社会公器,不能收钱帮任何人说话。不卖,则是不能卖国,洋人做得好,我们可以夸,洋人侵犯中国利益,我们就必须如实报道,让国人都知道洋人的丑恶嘴脸。不盲,就是不能盲从,任何新闻都要属实,不能附庸舆论风气,我们必须坚持客观公正、以理服人。”
  “好一个不党、不私、不卖、不盲!若真照这八个字办报,其报格之高,天下间绝无仅有。”张季鸾拍桌子赞叹。
  这动静有点大,惊得周围的客人全都看过来,让台上的两个相声演员有些郁闷。
  胡政之则有些担忧,他叹气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报纸真能办成,恐怕没有军阀能够容忍。”
  “这个两位不用担心,”周赫煊低头说,“实不相瞒,报社背后的大股东,乃是张作霖的公子张学良,他会尽量维护周全。”
  张学良的名字一出,两位爱国报人瞬间泄气。张季鸾苦笑道:“若真是那位少帅投资的,八字方针形同儿戏,怎么可能不徇私?”
  “不然,”周赫煊摇头道,“我在这里可以打包票,《大公报》以后办起来,绝对可以说少帅的坏话,只求别骂得那么狠。当然,如果少帅做了什么利国利民的好事,《大公报》也需要帮着宣传一下。”
  “真的?”胡政之对此表示怀疑。
  周赫煊道:“我们可以签下协议,只要二位觉得有违办报方针,以后随时都能辞职走人。”
  胡政之和张季鸾对视一眼,都有些意动,却又犹豫不决。
  终于,张季鸾还是没经受住不党、不私、不卖、不盲那八个字的诱惑,咬牙道:“我干了!”
  胡政之沉默半晌,也说道:“算我一个吧。”
  周赫煊当即说:“初期办报费用5万银元,少帅出4万,拥有60%的股份。但他只能分红,不参与报社的管理和经营。我出1万银元,拥有20%股份,担任报社社长一职。两位以劳力入股,分别拥有10%的股份。胡先生任经理兼副总编,张先生任总编辑兼副经理。由我们三人共组社评委员会,研究时事,商榷意见,决定主张,轮流执笔。最终稿件由张先生负责修正,若是大家意见不同时,投票以多数决定,三人意见各不相同时,以张先生为准。如何?”
  这个安排,即是胡政之负责经营事务,张季鸾负责稿件内容,周赫煊担任名义上的社长。
  胡政之和张季鸾听了大为放心,因为他们也有报道的决策权,而且最终决策权还交给了张季鸾,不怕这份报纸被张学良所控制。
  少帅为什么肯答应?
  当然是被周赫煊给说服了,报纸想要获得影响力,就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就算张学良以后做了啥错事,自家的报纸骂起来也没那么狠,而一旦张学良做了好事,自然是要大力宣传赞美。
  比如很快张学良就要筹建中华希望教育基金会,这可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大公报》拍起马屁来都不带脸红的,到时候全国人民都知道张少帅热衷教育事业。
  至于《大公报》能不能办好,周赫煊毫不担心。八字办报方针一出,绝对赢得社会赞誉,更何况他还有个大杀器。
  文绣和溥仪闹离婚,必须留给《大公报》当独家新闻!
第045章【奉系清流】
  天津《大公报》总部最初在法租界,实为保皇派的宣传刊物;换老板后又搬到了日租界,成为皖系军阀段祺瑞的喉舌。随着安福系垮台,再加上报社老板在日本地震中去世,《大公报》才终于宣布停刊。
  如今周赫煊撺掇张学良重办《大公报》,自然不能把报馆选在日租界,不然等日军占领东北后,报社会遇到很大的麻烦。他把报社总部地址又搬回了法租界,就在后世的哈尔滨道237号。
  “哈哈哈,赫煊兄,你这可是手笔惊人啊,摇身一变成报社社长了。”李寿民在报社里瞎转悠道。他已经被周赫煊挖来做编辑了,就连二弟李祥基都成了报社的联络人员。
  周赫煊笑道:“我不过是借了少帅的势而已。就连那1万大洋的投资,还是找励力书局提前预支《射雕英雄传》版税才凑齐的。最为重要的,还是找到了两位资深报人的帮忙。”
  胡政之以前做过《大公报》的主笔,认识许多《大公报》的记者和编辑,他手下还有个新闻通讯社。有了胡政之的帮忙,报社架子才能迅速搭起来,发行部、通讯站、记者和编辑都白捡现成的。
  如果周赫煊白手起家自己去搞,光召集这些人手就得一两个月,培养成熟的新闻通讯和发行网络至少要半年、甚至是一年以上。
  张季鸾同样很重要,他这两天也在积极联络以前的朋友,得到好些资深记者的响应。《大公报》虽然还没正式复刊,但通讯触角已经延伸到南方,广州、上海、武汉有什么大新闻,天津总部这边立即就能知道。
  两人在报馆转悠了一阵,李寿民掏出怀表看时间说:“哟,到点儿了,我得去学生家上课。”
  “你还当上老师了?”周赫煊笑道。
  “私人老师,教教国学、绘画什么的,赚几个零用钱,”李寿民拍拍周赫煊的肩膀,笑道,“我先走了,明天再来正式上班。”
  看着李寿民匆匆离开的身影,周赫煊不禁好笑。
  李寿民这回做家教还能拐个老婆回来,未来妻子正是他教授的学生孙经洵。他老丈人是大中银行董事长,家里贼有钱,坚决反对两人的婚事。孙经洵气愤之下带着1块钱离家出走,甚至不惜跟家里断绝关系,靠打官司获胜才顺利结婚。
  虽然有情人终成眷属,后果却是李寿民跟岳父十多年不往来。明明老婆娘家是开银行的,李寿民却过得很寒酸,只能靠码字写小说养家糊口。
  似乎是受蝴蝶效应的影响,李寿民居然提前跑去当家教了。
  “砰砰砰!”
  报社突然有人敲门,继而进来个洋鬼子。
  “请问,哪位是周赫煊先生?”洋鬼子问道。
  周赫煊走过去说:“我是。”
  “周先生你好,”洋鬼子拿出一份文件说,“我是文绣女士聘请的律师约瑟夫,这份是离婚起诉书。”
  “多谢,”周赫煊笑道,“暂时不忙着起诉离婚,等我这里都准备好了,咱们再一起发力。”
  “没有问题。”约瑟夫高兴道。他自然有理由高兴,在中国给皇帝、皇妃打离婚官司,这牛逼大发了,不管输赢都能让他名扬世界。
  送走了这洋鬼子,周赫煊才坐着黄包车前往少帅府汇报情况。
  ……
  少帅府今天来了几个客人。
  为首那人胖乎乎的,乃是过气军阀冯德麟之子冯庸。他跟张学良是从小一起长大的结拜兄弟,甚至取字都跟张学良一样,两人同字“汉卿”。
  冯庸一进门就哈哈大笑,跟张学良勾肩搭背地说:“六子,你看我把谁带来了?”
  “六帅!”
  冯庸身后的三人齐刷刷敬礼,正是张学良以前的副官兼保镖谭海,侍卫队队长姜化南,以及少校炮兵营长刘多荃。
  “你们怎么来了?”张学良惊得站起来。
  因为这三人都属于讲武堂派出身,姜化南还给郭松龄当过参谋。自郭松龄倒戈叛乱后,他们就被调离张学良身边,名义上是接受隔离审查。
  冯庸拍着张学良的肩膀说:“六子啊,老张对你这段时间的作为非常不满,他让我给你传个话。”
  “什么话?”张学良问。
  冯庸粗着嗓子学张作霖说话:“妈拉个巴子,你给那小兔崽子带个话,别尽跟老子整那些虚头巴脑的。还他娘的装孙子,孙子装多了,有一天就真成孙子了!不就死个郭松龄吗?跟死了爹一样。妈拉个巴子!以后给老子好好打仗,他的部队还让他继续带。妈拉个巴子!”
  “这话是老张的语气。”张学良眉头终于舒展开来。父亲把他的副官、侍卫长和营长送回,还把老部队交还给他,郭松龄叛乱的旧账等于揭过去了。
  “又要打大仗啰,”冯庸叹气说,“整天就玩军阀内战,何时是个头?小爷我不伺候了,明儿个就回东北办大学去。”
  “办大学?你怎么会想到这个。”张学良惊讶道。
  冯庸说:“如今中国内忧外患,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业落后。我欲行工业救国之道,但工业兴国、必先育人。所以我打算回老家办大学,办一所纯西式大学,专门培养高级理工科人才。只要能凭本事考进来,学费全免还包住宿!”
  说起来冯庸真称得上奉系的一股清流,他老爸跟张作霖是结拜兄弟,他自己更是东北军的空军司令,中将军衔。但几年烂仗打下来,冯庸竟从一个浪荡公子哥,变成了爱国图强的热血青年。
  历史上,冯庸散尽家财创办冯庸大学。东北沦陷后,冯庸还组建了“冯庸大学义勇军”对抗日本。义勇军很快被打散,他的学校整体并入东北大学。部分学生报考了北大清华,有的转到浙大和河南大学,还有的回到东北继续抗日救国。
  张学良听了冯庸的办学主张,他拿出中华希望教育基金会的策划书,笑道:“正愁资金没着落呢,幸好遇到你这位财神爷。先来看看这个!”
  冯庸埋头阅读,嘴里嘀咕道:“教育基金会?希望工程?希望小学?”
  “砰砰砰!”
  徐寿突然敲门道:“六帅,周先生回来了!”
第046章【爱国教育】
  “让他上来!”
  张学良如今心情正好,吩咐副官一声,又畅快地对冯庸笑着说:“说曹操,曹操到。这份策划书的作者来了!”
  “就是那个写《大国崛起》的周赫煊?”冯庸问。
  “哟呵,”张学良在发小面前表现得极为轻佻,翘着二郎腿打趣道,“好你个冯小五,居然也知道看书看报了?”
  冯庸无比装逼,竖起大拇指对准自己:“老子可是要办大学的人,不多读点书能成吗?这个周赫煊可不得了,他的书在北平各大学堂里都传遍了。”
  张学良低声道:“此人对国内外形势了若指掌,是顶尖的人才。”
  冯庸突然表情凝重,告诫说:“六子,可别又是个郭松龄!推心置腹、待人以诚是应该的,但别把自个儿的命都交到别人手上。”
  张学良默然,他把郭松龄当成良师益友,将手下的部队竞相托付。那可是东北军最精锐的部队,结果郭松龄反戈一击,杀得张作霖收拾细软都准备跑路了,靠签卖国条约才请来日本人帮忙稳住形势。
  “吃一堑,长一智,我已经不是以前那个张学良了,”张学良叹息一声,随即笑道,“放心吧,这位周先生不懂兵事,他只是一个纯粹的爱国学者而已。我前几天跟他一席长谈,可是受益良多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