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3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1/702

  但这时候的大学生都是天之骄子,不能轻易得罪。南京当局一边安抚,一边给予照顾:每人发两条军用毯,每餐二荤二素一汤,外加面包、黄油和饼干做点心。若有参观中山陵和游览市容来不及回校吃饭的,还可以凭餐券在全市任何一家餐馆免费吃饭。
  刚开始,学生们把这些嗟来之食都扔掉,后来估计是钱不够用,只能勉为其难的接受。
  就在常凯申宣布下野的三天前,他(九一八以来)第18次亲自出面与游行学生谈话。“缓和派”学生团体得到安抚,在南京当局组织参观游玩一天后打道回府,“激进派”还在继续闹游行示威。
  两天之后,上海十几所学校的数千名学生赶来汇合,杭州、安庆、芜湖、苏州、无锡等地的中学生和大学生也陆续前来,示威学生总人数再次过万,全都住进了中央大学。
  常凯申宣布下野那天上午,学生们首先来到外交部,把外交部的牌子、汽车、桌椅、门窗和文件柜砸得稀巴烂。接着学生们又前往国党中央党部,这里正在召开国党四全会议,学生们跟国党的诸位大佬碰个正着。
  学生们叫嚷着要常凯申出面表明态度,老蒋坐在里头不动声色,一副看好戏的模样——他刚刚被逼得宣布下野,辞去国家主席和三军总司令职务,这种事情已经不归他管了。
  京沪卫戍司令陈铭枢,以及教育界大佬蔡元培站出来,前者负责治安,后者负责劝说学生。
  蔡元培没说几句话,就跟陈铭枢一起被学生们抓住,旁边的卫兵连忙朝天开枪警告。枪声把学生们彻底惹怒,一个叫薛讯的北平艺术学院女学生,照着蔡元培的脸就给了一耳光,其他学生也纷纷开始围殴。
  打完陈铭枢和蔡元培,薛讯高喊着“活捉常凯申”的口号往党部冲,跟宣传部长张道藩、组织部长陈果夫等人狭路相逢。于是乎,国党大佬们就跟学生们在过道里打起来,桌椅板凳互相乱砸,玻璃、吊灯稀里哗啦尽皆碎裂。
  这场闹剧众说纷纭,其中头绪很难理清。
  但双方肯定都有不少人挂彩受伤,京沪卫戍司令被学生打晕,蔡元培被学生们当人质劫持,闹得最凶的学生也被抓捕。
  周赫煊在北平看到这则新闻时,不由自主地想象常凯申当时的反应。老蒋应该是幸灾乐祸吧,让你们联合起来逼老子下野,老子现在不陪你们玩了,你们自个儿慢慢处理去。
  “先生,到了!”黄包车夫提醒道。
  这是北大和西山中间的一片荒地,周赫煊带着孙永振下车走去,立即有几个学生过来问候。
  周赫煊笑道:“实验搞得如何了?”
  “请周先生检验成果。”一个领头的学生高兴道。
  这些都是北大科研部的同学,周赫煊凭借记忆弄出一些玩意儿,让他们帮着进行研发实验。
  只见空地上放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有模具、有炉子、有木料、有木炭、有风箱、有火药……零零碎碎的,一看就是那种最低级的小作坊器物。
  学生们很快动起手来,一个小型的化铁炉被竖起。炉子外壁由薄铁皮制成,炉衬主要由黏土拌水涂抹,里头还加了少许耐火材料。
  两个学生互相配合,将化铁炉和风箱连接起来,然后开始点燃木炭生火预热。待炉底的木炭全红时,学生们开始往炉子里加废铁,每下一层铁,就撒上少许石灰石,这是为了增加铁水的流动性,并方便稍后的清渣工作。
  大概15分钟左右,铁水已经烧成,可以开始进行浇铸了。
  在烧铁水的同时,另有学生已经制造好模具。模具是混合砂模,由75%的砂、15%的黏土、6%的锯末和4%的水,均匀搅拌灌入砂盒当中,通过炭火烘干即可。
  只见学生们先是对模具进行预热,接着又在模内涂油,最后把铁水灌进砂模中,一颗手榴弹的弹壳便很快成型。
  与此同时,另外两组学生,分别在制作手榴弹的木柄和拉火装置。
  弹柄是在自制的车床上进行加工的,这车床属于全木质结构,连脚踏板都是木头做的,只有部分关键性零件为钢铁。
  等所有程序全部搞定,接下来便是装药了。用纸斗把黑火药装入弹壳,用木棒将火药捣实,再用木棒压出雷管室即可。
  然后是安装拉火装置,连接好拉火绳和拉火管,将拉火装置放在弹柄内,从相应的一端引出拉火绳,再栓上拉火环。为使拉火装置固定,需要先在四周用纸或者棉花塞好,再注入固定剂(沥青或石蜡)等待冷却。
  最后一步便是组装木柄和弹壳,如果需要长期保存,可用白蜡密封防潮。
  前前后后,制作一枚手榴弹只需用时50分钟,人力足够的话,可以同时制造多枚手榴弹。
  这一整套的手榴弹制作设备,在后世有个响当当的名号——七人背!
  当敌人来袭时,七个人就能背着设备转移。而且用料极其粗糙常见,如果没有石炭和木炭,甚至可以用玉米芯烧炭代替。
  这玩意儿是共和国某位民兵发明的,后来被印刷成册,大力进行宣传推广。
  只要是识字的聪明人,就能依靠小册子上记载的方法,利用废铁、木料和黑火药,成本低廉的大批量生产土制手榴弹,非常适合敌后游击队使用。
  “试试威力!”周赫煊说。
  一个学生拉动火绳,手榴弹尾部迅速冒烟,在抛出去数秒后,“轰”的一声炸开。
  周赫煊跑过去查看情况,发现这玩意儿的威力很小,甚至连弹壳都没彻底炸碎,铁壳分裂成四五块散落各地。
  毕竟便宜无好货,交给游击队使用足够了。
  周赫煊准备把“七人背”印刷个几百本,让人秘密带到东北去,那边的抗日义勇军应该会很喜欢。在日军的团团包围下,捐款捐物都很难运送过去,那些抗日义勇军最需要的就是这种土里土气的“军工技术”。
第442章【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
  北平西直门,崇元观五号。
  这里以前是北平陆军大学的校址,如今变成了冯庸大学的临时校址所在。
  冯庸在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三天便被抓,先是被软禁在沈阳,关东军劝降不成,又把他劫持到日本东京。在一个日本好友的帮助下,冯庸成功从东京逃脱,转道上海来北平继续主持冯庸大学的校务。
  就在十一月初,冯庸大学抗日义勇军誓师成立,愿意参加抗战的师生们正在抓紧进行军事训练。
  由于得到周赫煊的提醒,冯庸大学的几架飞机已经提前转移,并没有如历史上一般被关东军缴获。
  “砰砰砰!”
  靶场上传来零星的枪声。
  “杀杀杀!”
  操场上传来练习刺杀的吼声。
  这是冯庸大学抗日义勇军在训练,他们发出的声响,并没有影响正在努力学习的同学。
  教室里,老师照常讲课,学生照常上课。但师生们的眼睛都红红的,因为他们的同学正在外边练习杀敌本领,谁也不知最后能活下来几人。他们这些选择继续读书的,只有加倍努力学习,才能缓解心中的愧疚自责。
  半上午,冯庸把义勇军学生召集起来讲话:“同学们,混账王八蛋小日本,已经把咱们的东北老家给占了,正在咱们的国土上作威作福。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把我们的父老乡亲当成牲口奴役,你们能忍下这口气吗?”
  “不能忍!”学生们大呼。
  “很好,你们都是爷们儿,是响当当的硬汉子!总有一天,咱们要打回去,总有一天,要让小日本知道咱们的厉害,告诉他们东北到底是谁的地盘……”冯庸鼓劲一番,说道,“你们先在这里训练,练好杀敌的本事。我要去南京一趟,向中央政府请战。中央能给个番号更好,如果不能给番号,咱们就自己杀回东北。全体都有,稍息,解散!”
  冯庸将校务交给副校长处理,自己则带着王化一、卢广绩、阎宝航等东北进步人士,准备到南京向中央政府请愿。他希望中央政府能够出兵抗日,如果不能出兵,那就给他的抗日义勇军一个正式番号,如果连番号都没有,那就只能赤条条的杀回东北。
  不仅是要番号,冯庸还要在南京、上海进行抗日宣传。他的私产已经基本上耗尽,必须筹款弄点军费,否则冯庸大学抗日义勇军连枪炮都买不起。
  众人坐火车来到天津,没有立即继续南下,而是到三乐堂拜访了周赫煊。
  “明诚,我来介绍一下,”冯庸说,“这位是卢广绩卢先生,他是‘全国商会联合会’七常委之一,沈阳总商会副会长,‘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总负责人。”
  “卢先生,你好!”周赫煊连忙握手问候。
  卢广绩笑道:“周先生,久仰!”
  冯庸又介绍说:“这位是辽宁省教育会会长王化一先生,同时也是‘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常务委员兼军事部长。”
  “王先生,你好!”
  “周先生,你好!”
  冯庸继续介绍道:“这位是阎宝航阎先生,他是‘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常务委员兼政治部长。”
  “阎先生,你好。”
  “周先生,你好。”
  冯庸又陆陆续续介绍了几人,都是“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成员。
  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是前段时间成立的,张学良捐赠了30万元运作经费,他们正在全国各地为抗战而奔走呼吁。
  这些都是东北的爱国进步人士,王化一虽然不是共党,但他却参与营救过地下党,使得东北地下党组织免遭严重破坏。阎宝航则会在抗战全面爆发后秘密入党,游走于国党高官政要之间,成为我党最出色的国际战略情报专家。
  卢广绩则是搞教育和经商的,他和周公是同学兼好友,周公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在两人一起读书的时候说的。
  众人坐下说明去意,周赫煊摇头道:“你们的请愿恐怕不会成功,南方的国党正在忙内斗,常凯申刚刚被逼下野,汪兆铭又和广州那边闹起来了。如今国民政府群龙无首,连个能拿主意的都没有,这个时候怎么可能跟日本人开战?”
  “斗斗斗,”冯庸怒气冲冲骂道,“妈拉个巴子,都这个时候了还搞内斗,那帮人脑子里装的是屎吗?”
  阎宝航斩钉截铁地说:“不管中央政府现状如何,我们必须去请愿,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民众,东北人还没有放弃东北!”
  卢广绩说:“东北还有一些自发抗日的义勇军,我们虽然不能上战场杀敌,但也应尽绵薄之力。一来为义勇军宣传,让国人得知他们的英勇事迹;二来募集捐款,向义勇军输送后勤物资;三来鼓励国人的抗战精神,为今后的抗战积蓄精神力量。”
  “说得好!”
  周赫煊取来一张大额银票,交给卢广绩说:“这些钱我捐给‘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希望诸君能够坚持到底!”
  “死而后已!”
  卢广绩接过银票一看,足足有20万元,他抱拳道:“多谢周先生慷慨解囊!”
  周赫煊又拿出一本印刷精美的小册子,只有薄薄的十多页,分别递给卢广绩和冯庸道:“这些东西,希望两位能够转交给各地的抗日义勇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1/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