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30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8/702

  到1939年,日本经济开始全面下滑,在中国的掠夺根本无法弥补消耗,军费开支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28%。
  到1941年,日本政府把所有钱都扔进战争相关活动(包括军工生产和购买资源),并对国民提出特别强制要求:禁止互相送礼,禁止举行宴会,禁止服装奢华,禁止铺张浪费,提倡国民把钱全部存进银行。日本普通百姓只能靠薯类杂粮生存,全国普遍营养不良。
  到1943年,日本经济面临崩溃。政府以节省燃料为名,不许日本国民在家洗澡,必须到澡堂泡大池子。为搜集金属制造武器,日本街头的铁质路灯都被拆掉,换上木头杆子来顶替,警察挨家挨户搜罗铁器,每家只允许留一口锅和一个铁桶,连铁质门把手都必须拆了支援战争。
  到1944年,日本军费占国民总收入的98.5%,几乎把全体国民的钱都拿去打仗。
  到1945年就更狠,日本军费支出超过800亿日元,是国民生产总值的1倍有余。
  至中国抗战胜利前夕,日本老百姓连杂粮都吃不起,所谓的中产阶级都普遍挨饿了。而战场上的日本兵也很惨,以前他们穿的是皮靴,食物中有各种肉类罐头,后来只能穿胶靴,经常饿着肚子打仗。
  这就是典型的蛇吞象,活活把自己给撑死。
  就算美苏两国没有插手中日战争,就算中国军队一败再败,只要坚持着不投降,日本全国上下都特么得饿死。
  有时候周赫煊甚至觉得,广岛、长崎的两颗原子弹,其实是救了日本一命。战争如果再持续个两三年,日本至少每年要饿死上百万人,说不定还会爆发革命变天,日本天皇要落得沙俄皇室的悲惨下场。
  蒋廷黻说:“明诚的话有些道理,但恐怕真的爆发国战,中国人首先就撑不住。”
  胡适也说:“是啊,从晚清以来,中国的对外战争都是惨败。就怕日本人一打来,各地军阀纷纷投降,那时候就是亡国奴的下场。所以我觉得啊,能不打最好不打,必须依靠外交手段解决。”
  周赫煊语气中带着嘲讽:“适之说要靠外交解决,那不过是苟延残喘,等着慢性死亡。”
  “那还能怎么办?”胡适非常不信任政府、军阀和中国士兵。
  “打,必须打,才能打出中华民族的未来!”周赫煊斩钉截铁道。
  张奚若也附和道:“这话说得好,中国就缺一场国战!”
  这两人闹着要打仗,其他人却表示担忧,甚至害怕中国几个月就被日本占领。
  眼看气氛有些沉闷,林徽因连忙调解道:“还是聊聊其他话题吧,志摩最近有什么新诗吗?”
  “近些日子烦闷得很,已经没心情写诗了。”徐志摩摇头苦笑。
  说起诗歌,周赫煊倒是想起林徽因十年后那首《九一八闲走》:“但我不信热血不仍在沸腾,思想不仍铺在街上多少层,甘心让来往车马狠命的轧压,待从地面开花,另来一种完整。”
  这首诗是林徽因的三弟死在抗日战场上,林徽因痛苦愤懑之下写的,有一种浴火重生、破而后立的决绝,可比她现在的风花雪月要有深度得多。
  还有林徽因的《除夕看花》:“月色已冻住,指着各处山头,河水更凌乱……抖战着千万人的忧患,每个心头上牵挂。”
  赏花依旧是赏花,但林徽因赏花后的心情却已无关风月,而是变成对山河破碎的感慨,对人民流离失所的悲伤。
  林徽因都因抗战而变得心忧天下,周赫煊非常期待,活下来的徐志摩会在抗战中写什么诗。
  沙龙的话题转到文学上,周赫煊谈兴不高,勉勉强强附和几句,倒是徐志摩和林徽因聊得起劲。
  到傍晚时分,众人各自散去,第二天突然传来一个重磅消息:上海爆发一二八事变!
  这下老蒋都坐不住了,以为日军真要攻打上海,连忙从老家赶回南京就职,并全力支持十九路军在上海抗战——上海是老蒋的根据地之一,丢不得!
  常凯申已经疯了,就像被踩到尾巴的猫。他1月29号出任中央政府军委会委员(还没当选委员长),1月30号发布《迁都洛阳宣言》,表示宁愿迁都也要跟日军打到底,2月1日命令空军参战,2月4日把全国划分为4个防卫区,这是要跟日本人长期周旋的节奏。
  嗯,至少说是这样说。
  中央政府一边喊着抵抗,一边已经打包开溜,集体逃往洛阳。
  倒是在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周赫煊家里又有人来拜访,还是个西北军将领,专门来向他请教对付日本人的策略。
第453章【剖腹明志第一人】
  “爸爸,爸爸,你快看我的画!”
  已经快满3岁的小灵均,一蹦一跳的奔跑过来,手里头还高举着一张画纸。
  孟小冬在后面慌忙提醒:“慢点跑,别摔着了!”
  小灵均把母亲的话当成耳旁风,欢呼雀跃地冲到周赫煊面前,得意地说:“爸爸,你快看我的画,婉容阿姨和崔阿姨都夸我呢。”
  “小淘气!”
  周赫煊爱怜地把女儿抱起,笑道:“让爸爸看看,小淘气都画了什么。”
  父女二人坐在花园的长凳上,小灵均指着图画说:“爸爸你看,这是我们家的楼房,这些是小燕子,它们正在做窝。”
  周赫煊只看了一眼,便诧异道:“都开始学工笔画了?”
  “崔阿姨教我的。”小灵均说。
  不到3岁的小孩儿学工笔画,显然为时过早。但周赫煊不忍心打击女儿的积极性,笑着夸奖道:“画得真好,你看这只燕子画得活灵活现。”
  小灵均瘪嘴道:“那是蝴蝶,在花丛里飞呢。爸爸真笨,连蝴蝶跟燕子都分不清!”
  “哦,原来是蝴蝶,哈哈,哈哈,”周赫煊尴尬地笑道,“蝴蝶画得也好,跟燕子一样漂亮。”
  小灵均笑道:“崔阿姨也这么说。”
  工笔画被画成了抽象画,小灵均的艺术才能实在有够厉害,周赫煊看了只想哈哈大笑。
  忍住笑意,周赫煊问:“前天教你那首诗会背了吗?”
  小灵均连连点头,当即就背诵起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灵均真聪明,要什么奖励?”周赫煊高兴道。
  “嗯……”小灵均眼珠子乱转,突然说,“我要吃糖堆儿(糖葫芦)!”
  周赫煊笑道:“换一个,小孩子不能吃太多甜东西。”
  “不嘛,不嘛,人家就要吃糖堆儿嘛!”小灵均开始撒泼耍赖,扯着周赫煊的衣领摇来摇去,泪珠子说掉就掉。
  周赫煊被搞得没办法,只得吩咐佣人说:“小兰,快去买串糖葫芦回来。”
  旁边的孟小冬听到这话,立即数落道:“这丫头都被你宠坏了,整天疯疯癫癫的。”
  小灵均再度发动眼泪攻势,趴在周赫煊怀里哭得稀里哗啦:“妈妈不喜欢我了,妈妈不要我吃糖堆儿。”
  “哈哈哈哈!”
  周赫煊被逗得放声大笑,孟小冬则无奈地翻着白眼。
  小灵均就是家里的活祖宗,机灵可爱起来人人喜欢,但调皮起来又分分钟变成熊孩子。就在前几天,周赫煊珍藏的明代古书,被这丫头撕来折纸飞机玩,鬼知道她是怎么弄到钥匙打开书柜的。
  还是儿子省心啊!
  周赫煊抱着小灵均回到客厅,张乐怡正在教小维烈数数,两岁不到的孩子已经能数到100了。只可惜100以后的数字,怎么教都教不会,数着数着就忘了。
  “101,101……”小维烈傻乎乎地看着妈妈。
  小灵均凑到弟弟身边,手指在脸颊上划着羞羞说:“弟弟真笨,101过了是102,我很早就学会了。”
  “呵呵呵。”小维烈看着姐姐傻笑,那模样越来越像痴呆儿。
  女佣小兰很快便买着糖葫芦回来,对周赫煊说:“先生,我回来的时候,正好碰到有人来拜访。他说自己姓续,就站在家门口,要不要请进来?”
  “请他到会客间吧。”周赫煊说。
  来者年约40岁左右,长着一张长长的马脸,穿着洗得发白的长衫,乍看上去就像个旧派知识分子。他抱拳说道:“鄙人续范亭,久仰周先生大名,特来请教!”
  “原来是续将军,快请坐!”周赫煊顿时恭敬起来,这是对一位爱国将领的尊敬。
  续范亭早年跟随孙中山闹革命,同盟会出身。后来投奔了冯玉祥,担任国民军军政学校的校长,西北军这几年来的基层军官都是续范亭的学生。
  周赫煊第一次得知续范亭此人,是在杭州游西湖的时候。栖霞山庄内有个香山洞,洞中壁刻“尽此一报”四字,那就是续范亭在追随杨虎城抗日前留下的。
  续范亭更加出名的事迹,是他写的那首绝命诗。
  那是1935年的时候,续范亭听说国党五全大会要讨论抗日问题,特地从兰州赶到南京,多次要求面见常凯申,诉说自己的抗日大计。
  当时民国饭店住满了开会的官员,入夜到处是打麻将摆酒席的,只有续范亭的房间冷冷清清。他白天参加朋友聚会,每次提起国家危难和抗日问题,都被朋友们劝酒搪塞过去。期间还遇到行政院长汪兆铭,结果汪兆铭没听他说完,就淡淡地回了句“事情还没想象那么严重”,就托辞走开了。
  续范亭在客房里越想越悲愤,隔壁又传来阵阵搓麻将、划拳的声音。想到国家危难时刻,这些高官只知饮酒作乐,他的心就更痛,气愤之下半夜跑去中山陵痛哭,接着剖腹自尽。
  中山陵的工作人员发现时,续范亭已经倒在血泊中,衣兜里还揣着五首绝命诗,其中一首写道:“赤膊条条任去留,丈夫于世何所求?窃恐民气摧残尽,愿把身躯易自由。”
  幸好工作人员发现及时,续范亭保住了性命。此事当时闹得沸沸扬扬,再度在全国掀起抗战的呼声,南京政府为了缓和民意,悄悄地把续范亭送到西湖养伤。
  续范亭的伤还没养好,便追随杨虎城而去,在西湖留下“尽此一报”的壁刻,他是准备跟杨虎城一起抗日的。
  七七事变爆发后,续范亭与我党合作创建山西新军,并秘密加入共党。在担任晋西北新军总指挥时,短短一个多月,他指挥大小战斗100余次,歼灭伪军3000多人,缴获枪支350余支。当日寇进犯太原时,阎锡山带着部队撒丫子开溜,也是续范亭鼓动傅作义坚守太原,拖慢了日军侵犯山西的脚步。
  可惜,续范亭自杀时留下病根,加上长期积劳成疾,在1940年时就病倒了,未能在抗战当中继续杀敌。
  续范亭中原大战后便被常凯申软禁在南边,这次突然北归,应该是要去投靠杨虎城,同时在兰州训练军队准备抗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8/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