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3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9/702


第454章【一点小礼物】
  续范亭怕周赫煊不知道自己,先是自我介绍一番,随后说:“中原大战以后,我便去了南方,半隐居半被老蒋监视。‘九一八’之后,我数次请求老蒋抗战,结果连他的人影都没见着。期间又拜读了周先生的数本大作,《大国崛起》和《菊与刀》令我眼界大开。如今我欲回兰州整军抗日,希望周先生不吝赐教。”
  “续先生可是西北军的校长,老蒋肯放你归山?”周赫煊问。
  续范亭解释说:“多亏于右任先生从中斡旋。如今日寇侵略上海,中央政府欲迁都洛阳,所以派我和力子兄(邵力子)、宝珊兄(邓宝珊)前往西北接洽。”
  周赫煊点头道:“原来如此。”
  “一二八事变”真把南京那帮人吓住了,常凯申宣称要迁都洛阳,以便和日寇长期周旋,并非做做样子而已,是有一系列后续动作的。
  杨虎城和邓宝珊被任命为洛阳“陪都委员”,负责筹划迁都事宜。此时甘肃地方军和杨虎城的部下矛盾尖锐,杨虎城为了稳定甘肃,力邀邓宝珊(甘肃人)前往甘肃调解。
  因此,邵力子被中央任命为甘肃省政府主席,邓宝珊担任西安绥靖公署甘(肃)行署主任(主管军事)。而续范亭又和邓宝珊是好友,所以一起北上前往甘肃,投奔到杨虎城麾下,续范亭专门负责在甘肃练兵。
  周赫煊问:“邵先生和邓先生呢?”
  续范亭答道:“他们在天津拜访好友,所以没有一起过来。”
  周赫煊心想,那两位恐怕是在拜访天津的共党组织吧。邵力子是1921年的老党员,资历深得吓人;而邓宝珊也很早就和共党接触,刘帅参加南昌起义的路费就是邓宝珊赠送的,前段时间邓宝珊还跟上海的共党搅在一起。
  搞笑的是,南京国民政府居然派邵力子和邓宝珊主管甘肃军政。特别是邵力子,再过几年还要担任国党的中央宣传部长。
  周赫煊笑道:“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倒是想见见邵先生和邓先生。”
  “我们会在天津停留几天,改天一定再来拜访,”续范亭说,“如今日寇正在进犯上海,周先生认为应该如何对付日寇?”
  周赫煊说道:“上海的仗打不大,一两个月内必定停战。”
  “为何如此说?”续范亭诧异道。
  日本人占领东北的举动,太出人意料了,所以现在包括常凯申在内,都以为小日本已经彻底疯狂,是真的准备占领上海,甚至是要占领东南数省。
  周赫煊解释说:“日本国内经济困难,新任内阁和军部仍有很大矛盾,在彻底解决政治矛盾之前,日本人不会再有更大的军事行动;而在国际方面,欧美列强和苏联都因东北问题,对日本深深忌惮,不会允许日本再侵略华东;至于东北那边,日本刚刚占领下来,根本没来得及消化战果,所以也无力更进一步。综合日本国内、国际和东北现状,他们是不会再扩大战事的。”
  “那日本人为何还要出兵上海?”续范亭问。
  “转移诸国视线而已,”周赫煊说,“上海是列强关注的中心焦点,日本人现在已经陷入国际外交困境。日本军部想通过攻打上海,转移国内外的注意力。首先,新任日本内阁害怕军部真的全面侵华,所以会默认东北现状,用妥协来换取军部停止进攻上海;其次,上海牵扯到各国的利益,诸国列强也会默认东北现状,用来换取上海的安全。”
  “原来如此,”续范亭气得拍大腿,“小日本这一手好毒啊,可恨我国对此毫无办法!”
  周赫煊继续说道:“日本攻打上海,对老蒋来说也是好机会。他可以利用抗战的名义,把各地军队更加牢固的掌握在手,彻底控制中央军。等日本人撤退以后,我猜他还会继续‘剿匪’,一方面转移国人注意力,另一方面统合国党内部派系。”
  续范亭眉头紧皱,周赫煊的判断很可能是正确的,但却跟他主张的抗日南辕北辙。续范亭无奈道:“也就是说,等上海那边停战后,国内还要内斗,根本不会跟日寇开战。”
  “确实如此。”周赫煊道。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算是看明白现在的局势了,”续范亭钦佩道,“周先生,你觉得如何才能收回东北?”
  周赫煊说:“除了中日之间爆发全面战争,并且中国取得胜利外,别无他法。”
  续范亭叹息道:“那可难啰。希望能和周先生《菊与刀》里写的那般,国人团结抗战,把日本人活活拖死。”
  周赫煊拿出那本《七人背》小册子,笑道:“续将军,我送你一件小礼物。”
  续范亭疑惑地接过来,等粗略看完以后,顿时欣喜地说:“这可不是小礼物,这是国之利器啊!”
  续范亭现在去甘肃练兵,目的就是为了对付日寇,所以周赫煊这本书送得很值。甘肃那边地方偏远,武器装备不易购买生产,《七人背》确实可以派上大用场。
  更何况,等红军长征转移到延安后,续范亭就会跟红军频繁接触,《七人背》肯定也会传播到红区去,继而传播到整个敌后抗日战场。
  周赫煊很乐意看到,游击队战士每人腰上挂一圈土制手榴弹,对着日寇和伪军疯狂扔炸弹的情形。
  周赫煊又拿出一张5万元的银票,说道:“续将军,你练兵需要用钱,些许心意请收下。”
  续范亭抱拳道:“多谢了!”
  周赫煊笑道:“只要续将军把这些钱都用在抗日上,那周某也算是对国家有所贡献。”
  续范亭表情严肃地说:“我续某人以脑袋担保,绝不乱用一块铜板,全都给日本鬼子留着!”
  “那就好,哈哈!”周赫煊大笑。
  在周家逗留了半天,续范亭回到下榻的旅馆,正好邵力子和邓宝珊也回来了。
  续范亭把跟周赫煊的聊天内容详细诉说,又拿出《七人背》和5万银票,叹服道:“周先生名不虚传,果然是品行高洁又深谋远虑的爱国志士!”
  邓宝珊仔细翻阅了《七人背》,又思考了周赫煊关于“一二八事变”的分析,赞赏说:“真奇男子也!”
  邵力子笑道:“明天我也要去拜访一下。”
第455章【好消息】
  “玉泉三载又重过,世事沧桑感慨多。华岳峨峨常崛峙,黄河浩浩空滔波。仙人应有长生术,壮士羞为拔剑歌。山水流连不忍去,东邻未灭奈如何?”
  续范亭在宣纸上写完这首诗,掷笔抱拳道:“周先生,告辞!”
  邵力子和邓宝珊也说:“周先生,告辞!”
  “三位先生,后会有期!”周赫煊笑着拱手道。
  亲自把邵力子、邓宝珊和续范亭送上黄包车,周赫煊才转身回家,来到书房收拾三人留下的墨宝。
  续范亭那首七律写得很好,特别是最后一句“山水流连不忍去,东邻未灭奈如何”,周赫煊尤为喜欢。这首诗是续范亭十年前写的,早在1921年就想着灭日本呢。
  抛开爱国将领的身份不提,续范亭其实是个很有才华的诗人。比如他三年后那首《黄河桥口占》,就狠狠地讽刺了一把军阀和官僚:“猪羊骡马会兰州,吃得山空水断流;桥上行人频拍马,河边舟子善吹牛。八年战乱民心丧,四省沦亡国事蹙;山河破碎家安在,我问将军羞不羞?”
  这首诗把兰州的那些军阀政客,比喻成只会吃喝拉撒的猪羊骡马,善于吹牛和溜须拍马,却不管山河破碎、民心尽丧,毫无一丝羞耻之心。
  让周赫煊感到意外的是,水烟厂学徒出身的邓宝珊,一手毛笔字儿居然写得很漂亮。他文采不高,只留下四个字:“还我山河!”
  三人里头,书法造诣最高的当属邵力子。此君尤擅行书和楷书,风格雅致而严谨,算得上民国时期一等一的书法高手。
  周赫煊小心地把墨宝收好,继续过着自己的平淡小日子。在家陪陪妻妾儿女,偶尔去清华和北大教授历史课程,每个星期写一篇国际评论,时间转眼就进入3月。
  3月3日,十九路军撤退,淞沪战事暂时结束。
  3月6日,常凯申正式宣布复出,从而形成常凯申主持军事,汪兆铭负责政事的局面——前者担任中央军委委员长,后者担任中央政府行政院长。
  3月9日,伪满洲国在长春举行成立大典,溥仪为执政,郑孝胥任总理。
  社会各界人士都在呼吁抗日,常凯申却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并借“剿匪”为名开始着手整编全国军队。常凯申为了巩固军权和地位,国党中央党部甚至向地方下发非正式文件,要求各级机关部门必须称呼其为“委员长”,不得再称呼“总司令”或者“蒋主席”。
  期间,北方左联也来找过周赫煊几次,希望他能写一些“进步”文学作品。
  周赫煊直接闭门谢客,不想再跟左联掺和到一起,至少未来两三年内都不愿接近左联。
  自“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左翼文坛的风气变得有些奇怪。就连鲁迅这个左联旗手,也渐渐感到“寒心”、“灰心”,只是还没有彻底失望而已。
  咳,咱们点到为止,这方面不便细说,说穿了又要404。
  根据冯庸带来的消息,侯七已经带着大学师生组成的义勇军,在辽宁的山林子里开始抗日。由于马占山投降日寇,侯七对其他义勇军势力极不信任,因此并没有听从周赫煊的建议,分散手下去支援“友军”后勤。
  辽宁那边的民间抗日势力很多,侯七手里有钱有手榴弹,很快吸纳了一只80多人的警察部队,接着又吞并了300余屯垦军,总兵力迅速接近600人。
  说是抗日义勇军,但侯七的主要攻击目标仍是伪军。在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内,他大大小小的伏击战打了十多场,战果似乎有些寒掺——击毙伪军60余人,俘虏7人,缴获各类枪械12支。
  但这组数据其实很给力了,由于侯七多次击溃伪军征粮队,并且手榴弹火力凶猛,终于招来关东军的围剿。
  100余关东军带着5000伪军,追着侯七的600余义勇军满山转。在牺牲50多人后,侯七果断率队转移,并在摩天岭设伏搞出一次大捷,击毙击伤伪军300余人。
  当时两个满编营的伪军,正在搜寻义勇军的踪迹,突然看到满天的手榴弹扔过来,数量足足上千枚。
  土制黑火药手榴弹虽然威力很小,但“下饺子式”的攻击还是很可怕的。伪军本来士气就不好,两个营的部队坚持不到一分钟就崩溃奔逃,等关东军亲自前来支援时,只剩下满地血肉模糊的尸体。
  此战让侯七名声大振,本溪和辽阳的抗日志士纷纷来投,一时间部队兵力扩充到2000余人。
  周赫煊摇头哀叹:“可惜啊可惜,出关的抗日师生已经牺牲了16人,他们都是国家急需的高级人才,不该死在日伪军的枪口下。”
  冯庸安慰说:“打仗哪有不死人的?他们的牺牲是为国尽忠,同样也能激励更多人奋力抗争。”
  周赫煊提醒道:“必须通知侯七,让他严防奸细和部下背叛。他的部队已经进入关东军视线,日本人肯定会使出收买手段,堡垒总是容易从内部攻破。”
  东北抗日义勇军就是一盘散沙,互相火并且不说,最后覆灭往往跟叛徒出卖有关。
  由于关东军数量不足,伪军又不堪重用。所以在对付义勇军的时候,日本人经常派奸细打入义勇军内部,然后用利益收买关键人物,继而就是发生叛乱和内讧。
  现在侯七的实力迅速壮大,那些新投的义勇军当中,说不定就掺杂了几个奸细。
  冯庸对此也很忧虑,他正色道:“我会派人提醒侯七,顺便再给他送一些军饷,希望他能渡过难关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9/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