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3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2/702

  周赫煊转开话题道:“我觉得当务之急,就是要进行反战宣传,让所有人都知道我们的组织理念,吸引各行各业的同志加入进来。特别是各国的政党和官员,他们对反战事业是很有帮助的。”
  马莱爵士笑道:“我可以介绍英国工党的左派分子加入。”
  因为各国现在民间舆论偏左,以至于许多党派也开始偏左,这样可以更加轻松的拉选票。马莱爵士就是其中之一,他常常毫无顾忌地宣传左派思想,结果被人戏称为“红色贵族”。
  美国记者伊罗生也说:“我可以负责在美国宣传,相信很多美国的媒体人士愿意加入我们的反战同盟。”
  有人就好办事,马莱爵士负责英国工党,伊罗生负责美国传媒界,只他们两个就具备很大的能量。再加上周赫煊、罗曼罗兰、巴比塞等人都是大作家,非常擅长打嘴炮搞宣传,他们的反战同盟想不火都不行。
  只可惜,诸位核心成员都崇尚自由,这种组织凝聚力很差,完全可以称之为一盘散沙。
  周赫煊道:“我们再来说说会员费和会刊吧。”
  罗曼罗兰道:“会刊可以筹办,我义务做主编,但会员费就不必了。”
  “这是必须的,组织运转需要经费,”英国书商戈伦茨说道,“会员费可以定为每年5英镑,经济条件确实困难的会员,可以申请免交会员费。另外,我申请筹备经营会刊,这方面我比较在行。”
  巴比塞也是搞出版宣传的:“我来负责会刊。”
  见两人争执不下,周赫煊好笑道:“这样吧,每个国家设立一份会刊,杂志名称就叫做《非战》。”
  “这是个好提议。”罗曼罗兰拍板道。
  如今通讯条件不便利,别说全世界,就连中国不同的省份,同一家报纸的内容都可能不一样,分开来办会刊是个好方法。
  众人又接着讨论组织结构,打算在全世界设立分会,比如周赫煊就是中国分会的负责人。而会员的吸纳不分党派和阶级,只要是反战人士都可以加入,这极大方便了组织的传播速度。
  周赫煊决定回去就跟青年党合作,那都是一帮热血爱国人士,相信很愿意支持反战事业——反的是邪恶的帝国主义战争,中国的抗战属于正义战争。
  阿姆斯特丹的这次反战会议,大概召开了半个月才结束。
  会议还是很成功的,共有两大成果:一是创建了反战同盟组织,二是准备在中国招开远东反战会议,并向中国派遣东北战事考察团。
  孙夫人很快回国了,联系地下党一起筹备远东反战会议。
  周赫煊却被马莱爵士和戈伦茨邀请去英国,那里有一系列的演讲活动在等着他。
第477章【工党领袖】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曾经统治世界的日不落帝国,就像一个衰落年迈的老者,拄着拐杖蹒跚前行。
  美国经济在20年代狂飙突进,法国经济也在战后快速恢复,唯独英国的情况混乱不堪。
  如今全世界的经济学家,都无法分析阐述1920年代的英国经济。它时而恢复又时而衰退,时而繁荣又时而萧条,完全没有任何规律可寻。
  英国的经济学家们,把20年代概括为“无规则时代”。
  一战刚刚结束的那几年,英国经济迅速恢复,并呈现出繁荣景象。经济在过度膨胀之后突然衰退,造成物价飞涨,失业率猛增,罢工事件层出不穷,英国政府不得不进行社会福利改革。
  由于英国经济不景气,导致工党的支持率迅速上升,并在1923年大选中获胜,成功的首次组阁。
  就跟美国总统胡弗一样倒霉,当工党在1929年第二次组阁时,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了。英国人民的生活每况愈下,工党的支持率也急剧下跌。
  工党政府没有进行积极的经济改革,而是靠消减失业补助金和其他福利,来应付严重的经济危机。这等于捅了马蜂窝,民众的日子本来就艰难,你还要消减社会福利政策,想把人给逼死吗?
  英国首相麦克唐纳被迫辞职,并被工党内部视为叛徒,直接开除党籍。
  为什么要视为工党叛徒呢?
  因为工党代表着劳动阶级的利益,他们信奉“费边主义”,即“渐进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潮的一个分支。
  “渐进社会主义”顾名思义,提倡阶级合作、社会和平,主张运用温和渐进的手段进行改良,由国家逐步掌握公共资源并分配,最终实现社会主义。
  英国二战以后的各种社会改良,就是在工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他们的终极目标是建成社会主义国家。
  然而,现在因为麦克唐纳乱搞,工党分裂成两派——独立工党和国民工党。
  “红色贵族”马莱爵士便是独立工党那一派的,主张保证民众权利,倡导世界和平等等,并积极寻求与英国共党合作,思想路线急剧偏左。
  周赫煊被马莱爵士请到英国后,第一站不是去哪所大学演讲,而是拜码头——拜访英国独立工党领袖阿瑟·亨德森。
  在伦敦市郊的一栋小房子里,周赫煊见到了这位老人。他的头发和胡子都是花白色,眼睛很小,笑起来只剩下一条缝,但举止投足却雷厉风行,丝毫看不出年迈的老态。
  “周先生,我久仰你的大名,非常荣幸能够会面。”阿瑟·亨德森热情地跟周赫煊握手道。
  周赫煊笑着说:“亨德森先生你好,我对阁下也是慕名已久。”
  这个老头去年还是英国外交部长,因为和首相麦克唐纳闹翻,直接辞职退出政府内阁。
  常凯申当初搞裁军计划,其中一个理由就是响应国联裁军号召。而国际裁军运动的主要推动者,就是眼前的阿瑟·亨德森,他两年后还会因此荣获诺贝尔和平奖。
  阿瑟·亨德森说道:“周先生,你的《大国崛起》非常精彩,特别是论述并预言世界经济危机那一段。”
  周赫煊耸耸肩:“我很抱歉,恰好预言准确了,现在大家都得过苦日子。”
  阿瑟·亨德森笑着说:“世界经济危机又不是你带来的,何必自责?倒是在世界和平方面,我听马莱爵士说,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无可避免。”
  “是的,确实如此。”周赫煊道。
  “但愿不要又被你预言准确。”阿瑟·亨德森叹息道。这老头是真正的和平主义者,担任英国外交部长时推动国际裁军,辞职之后依旧反战,甚至他还会跑去劝希特勒裁军。
  劝说希特勒裁军……
  周赫煊说:“虽然我也希望世界和平,但恐怕战争的脚步已经越走越近了。”
  “我知道,所以非常忧虑,上一次大战已经死了太多人。”阿瑟·亨德森感到很无奈,他虽然想法天真,希望靠国际大裁军达到和平,但绝非是个大傻瓜,毕竟历任英国的教育大臣、主计大臣和外交大臣。
  正因为主管外交部的时候,发现欧洲和远东战云密布,阿瑟·亨德森才会站出来号召全球裁军。
  周赫煊主动邀请道:“我以一个普通中国公民的身份,邀请亨德森先生前往远东,到中国和日本去实地看看。日本已经完全军国主义化,他们正在策动亚洲大战,这种行为必须得到制止!”
  阿瑟·亨德森想了想说:“我会去一趟远东的,我也希望亚洲再也不要打仗。”
  “对此我非常感谢。”周赫煊微笑道。
  虽然阿瑟·亨德森已经辞职,但英国前教育大臣、主计大臣和外交大臣的身份,放在亚洲地区还是非常有分量的。他跑去亚洲吼几句,可以让日本的外交环境更加困难,同时也能激励中国人的抗日士气。
  周赫煊能做的也只能是这些,跑到欧洲来上蹿下跳,一边积极呼吁和平,一边赢得国际同情。
  这种事情看似在做无用功,但却能打下良好的国际舆论基础。反正先把关系搞好了,以后中国和英美结盟会更加顺利,甚至可以通过私人关系多弄点国际支援。
  顾维钧和颜惠庆等中国外交官,此时也在日内瓦做这种事,只不过他们的结交对象是诸国政府。而周赫煊走的是民间路线,结交刚刚失去执政党地位的英国工党,结交欧美的大文豪、大思想家,以后全面抗日或许能够得到许多意外支持。
  周赫煊又详细讲了讲国际反战同盟的事情,阿瑟·亨德森表示强烈支持,他说:“我会在英国工党内部帮你们宣传,并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那就太感谢了!”周赫煊高兴道。
  两人足足聊了一个下午,从反战话题聊到社会主义,以及世界经济危机的应对方法。最后,阿瑟·亨德森亲自把周赫煊送出门,并表示7月份、或8月份会考虑前往中国访问。
  第二天上午,周赫煊正式前往伦敦大学进行学术演讲。
第478章【伦敦政经学院】
  在拜见工党领袖阿瑟·亨德森以后,周赫煊身边就多了个导游,专门负责陪同他在英国考察和演讲。
  这个导游名叫克莱门德·艾德礼,牛津大学毕业,当过律师,在贫民区做过义工,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做过讲师,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退伍时军衔为少校,转身投入政界当市长。
  艾德礼是一个社会主义者,工党上台组阁时,他出任战争次官,下台后又支持全国大罢工,并参与研究印度自治问题。
  嗯,这些都是艾德礼的过去,他的未来将会一片光明。
  1932年底担任工党副党魁,1935年担任工党党魁,1940年出任英国掌玺大臣,1942年出任英国副首相,1945年击败丘吉尔担任英国首相,从此带领工党大力进行英国社会主义改良。
  周赫煊万万没有想到,阿瑟那个老头,居然派一个未来的英国首相给自己做导游。
  在整个英国历史上,艾德礼也是排得上号的人物,他对战后英国政体的影响太深远了。不仅如此,马歇尔计划、北约创立、以色列建国、巴基斯坦和印度独立、缅甸和锡兰独立、孟加拉国创立……这一系列国际事件背后,都有艾德礼的影子存在。
  “周先生,你在伦敦大学讲学结束以后,我希望你能去牛津大学。”艾德礼极力推荐自己的母校。
  周赫煊笑道:“如果有时间的话,我乐意之至。”
  两人乘坐轿车前往伦敦大学,第一站是艾德礼曾经担任讲师的地方,伦敦大学下属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车上,艾德礼颇为疑惑地问道:“周先生,你真的认为法西斯势力会向全球蔓延扩张?”
  “从种种迹象表明,这恐怕会成为现实。”周赫煊说。
  艾德礼此时还是一个反战和平人士,他积极倡导英国裁军,平时没事儿就搞搞罢工,跟十多年后英国首相的形象完全不沾边。此人的性格谦虚谨慎,即便日后当了首相也依旧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他说:“周先生,我阅读过你的学术著作,对你的超前见解还是很佩服的。但说实话,你的这个预言实在让人难以相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2/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