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3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4/702

  费正清耸耸肩说:“中国的政治局面深不可测,已经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围,甚至超出了我能注意到的范围。”
  “比如呢?”周赫煊问。
  费正清想了想说:“比如去年杨铨(杨杏佛)被刺杀,我非常仔细的研究了这个案件的前因后果,它牵扯到中国太多的派系势力,甚至里面还有美国、苏联和日本的影子。”
  “你的研究确实够深入。”周赫煊说。
  费正清道:“杨铨遇刺一案,让我联想起当年林肯的遇刺案。参与刺杀杨铨的一名刺客,当场自杀身亡,而正好警察也在现场。当年刺杀林肯的刺客,事后也自杀了,同样也有警察在场。刺客究竟是自杀,还是被自杀,我对此深表怀疑。中华民国自成立以来,似乎拥有一个显著的主题:那就是将潜在的反对派领袖抓起来,以此来作为一种警示手段,或者直接杀一儆百。当年的宋教仁整合国党,并通过了1913年的国会选举,总统袁世凯将其暗杀,国党随即变成一盘散沙。而现在的国党政府同样如此,杨铨被刺杀以后,民权保障同盟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同盟发起者之一的蔡元培几乎完全停止了政治活动。”
  周赫煊笑道:“费先生,我觉得你还是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了。当年的宋教仁先生遇刺事件,到目前为止都还是一桩悬案,谁也无法笃定是否属于袁世凯所为。我个人觉得袁世凯不会做这种事,首先北洋一系没有玩刺杀的传统,其次袁世凯没有刺杀的必要,他完全可以通过更合法的手段达到目的,最后就是袁世凯嫌疑太大,大到只要是正常人都不会选择刺杀的地步。”
  费正清惊讶道:“不是袁世凯,难道会是别人?这跟我读到的资料不一样。”
  “资料也会骗人的,”周赫煊说,“嫌疑人之一的赵秉钧死得太蹊跷了,不排除被人灭口的可能。凶手被抓的速度也太快了,杀人之后不但不逃,反而等着人来抓,事后又莫名其妙被人灭口。而且刺杀案的策划者,还是一个背叛革命党、转投袁世凯的青帮头子,此人投靠袁世凯以后还跟上海的革命党来往密切……”
  “咳咳,”胡适突然咳嗽几声,打断道,“这种陈年往事,还是不要讨论了,说再多也是白费口舌。”
  周赫煊耸耸肩:“好吧,我不说了。”
  费正清玩味地看着二人,笑了笑没说话。
  蒋廷黻也帮着转移话题,问道:“约翰,你这次来中国是为了写博士论文,内容有眉目了吗?”
  费正清说:“我最近在研究晚清时期鸦片贸易的合法性。”
  “这还用问?”朱光潜想当然地说道,“自虎门销烟以来,鸦片贸易在中国一直是非法的。虽然实际上屡禁不止,但政府不可能公开承认鸦片贸易。”
  周赫煊笑道:“恰恰相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就是清政府公开允许鸦片贸易。”
  “有这种事?”朱光潜大为惊讶。
  周赫煊解释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三国签署《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海关税则》,准许外商在通商口岸销售鸦片,并以洋药的名目征税,从此鸦片成为晚清时期的合法进口商品。”
  朱光潜对中国近代史并没有什么研究,他仿佛被颠覆了三观,震惊道:“怎么会这样?清政府竟然将鸦片贸易合法化。”
  周赫煊说:“当时鸦片贸易的主要路线是‘广州-上海-芜湖’,再从芜湖发往全国。从1878年到1912年的34年里,芜湖进口的鸦片有9万担,总计流出白银5000多万两。由于鸦片买卖利润巨大,国内经销商经常靠走私来逃避厘金税,而清政府为了收税,竟把鸦片税承包给私人。承包效果非常喜人,只一年时间便偷税大减、厘金剧增,引起鸦片商人的强烈反对,清政府迫于洋人压力才取消承包制。”
  在场的知情者只能苦笑,不知情者听得目瞪口呆。
  一个国家居然公开将鸦片贸易合法化,大摇大摆的对鸦片收税,而且还被偷税漏税搞得焦头烂额,以至于把鸦片税承包给私人。这已经够可笑了,更可笑的是鸦片商敢联合起来怼政府,摆明了老子就是要强行偷税,清政府碍于洋人压力竟然做出妥协!
  金岳霖摇头感叹:“清政府不垮台,岂有天理?”
  费正清接着说:“我这次要写的论文,题目就叫《1858年条约签订前鸦片贸易的合法性》。我翻阅了许多的相关资料,在清政府将鸦片贸易合法化之前,鸦片贸易在中国其实也是半合法状态。比如《南京条约》谈判期间,璞鼎查正式提出鸦片贸易问题,中国官员耆英的答复是:各国商船是否载运鸦片,中国政府不再过问。实质上是公开承认鸦片走私。”
  周赫煊顺着费正清的话说:“所以在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虽然表面上禁止鸦片贸易,但实际上根本不敢管。所以才有后来的鸦片贸易合法化,因为鸦片贸易合法之后,至少清政府能够对其征税,大大增加了政府的税收。”
  费正清补充道:“马礼逊对清朝官员说的一番话,就很好的概括了当时的情况。他说:中国对鸦片名禁实不禁,名为禁烟,实为免税,为今之计,与其禁之,不如税之。”
  众人尽皆无语,说起清政府,大家很自然的想起现在的南京政府,相比而言实在是好不了多少。
  费正清对周赫煊说:“周先生,我对中国的所有情况都很感兴趣,以后可以向你请教学术问题吗?”
  “当然,我们可以保持通信。”周赫煊道。
  “那就一言为定!”费正清大喜。
第560章【回忆录】
  周赫煊坐火车返回天津的时候,费正清、费慰梅夫妇也跟着去了天津。这两个洋鬼子准备畅游中国,费正清是为了熟悉中国的风俗人情,而费慰梅则是为了考察中国民间建筑。
  他们的第一站是天津,然后准备南下前往上海、福州、厦门、汕头、香港和广州。
  这些城市,都是晚清时期的通商口岸。费正清为了写博士论文也够拼的,他要把所有通商口岸都跑个遍,寻找翻阅当年的海关史料,顺便还要查访各城市的地方志。
  我们不得不承认,费正清对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给中国史学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不辞辛劳的常年奔走于中国各地,搜集了许多珍贵史料。这些资料有很多都在抗日战火中毁掉,全靠费正清的努力,未来中国的史学家们才能得窥一二。
  这就造成一个很无奈的现象,中国学者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许多时候还得翻阅费正清这个美国人的著作。
  周赫煊带费正清夫妇回三乐堂时,除了孟小冬前往山东唱戏外,其他几个女人都在家里。
  《花蕊夫人》虽然在南京被禁演,但在北方却格外受欢迎。这些日子以来,《花蕊夫人》几乎成为孟小冬的代表作,在华北地区广为流传,甚至被爱国青年改编成话剧表演。
  没办法,这出京剧的影射性太强了,稍微有点脑子的观众,都知道是在讽刺不抵抗政策。由此导致孟小冬的名气越来越大,差不多已经跟梅兰芳齐名。
  这不,就连山东的韩复榘,也拍电报来邀请孟小冬去演出,说是要给自己的夫人唱生日堂会。
  吉鸿昌似乎想要拉拢韩复榘一起反蒋抗日,也乔装打扮混在戏班子里,跟着孟小冬去了山东那边,但周赫煊对吉鸿昌的这次行动并不看好。
  韩复榘是第一个背叛冯玉祥的西北军猛将,在中原大战期间将阎锡山吊起来打。此人就是个自私自利的老式军阀,想让他反蒋抗日,除非能够拿出看得见、摸得着的巨大好处,否则天王老子去劝都没用。
  现在韩复榘已经成为山东的土皇帝,除了青岛以外,整个山东都在韩复榘控制之下,就连常凯申都没办法伸手夺权。前两年张宗昌想要东山再起,凭借日本人的支持悄悄搞事,结果直接被韩复榘给弄死了。
  但说实话,韩复榘能够盘踞山东,对山东老百姓来说其实是件好事。
  山东经历了连年战乱和灾荒,土匪横行、军阀遍地,恰恰需要韩复榘这种地方实力派去镇压。
  据统计,从辛亥革命到30年代初,山东全省107个县,竟有84个县闹土匪,其中大股的土匪团伙就有370多个,某些土匪势力全盛时人数有几万人之多。
  韩复榘占据山东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收编小股军阀,不同意收编的直接以土匪论处。他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剿匪,整合军队、警察和民团力量,对各县土匪进行联合清剿。
  常凯申命令各地军阀“清乡”,其实是借“清乡”之名抓捕共党。而韩复榘接到南京政府命令以后,那是真的在“清乡”,专门清除土匪恶霸,还把剿匪跟公务员的政绩挂钩。他接连提拔了十多个剿匪得力的地方官员,以至于山东的基层官员跟打了鸡血一样,见到土匪就抄家伙上,每个土匪都是活生生的政绩啊。
  山东的匪患已经成灾,有的地方整村整村全是土匪,可以凭借土楼土堡跟军队硬拼。而韩复榘的剿匪手段极为血腥,面对这样的土匪村,他的命令是:匪区除妇孺外,凡15岁到50岁的男子,没有“连环保”者一律枪毙,藏匿土匪的村庄直接焚毁。
  大土匪头子刘黑七据险而守,跟韩复榘的军队火拼40余天。韩复榘愤怒之下,居然申请中央军的飞机支援,把刘黑七打得逃到天津做寓公。这都还不算完,韩复榘又雇佣刺客跑到天津玩刺杀,啪啪啪打了刘黑七三枪,竟然没把这个土匪头子打死。
  借着清乡剿匪,韩复榘这个西北军出身的军阀,已经完全控制了山东全省,其势力甚至渗透到各个县城乡镇。
  虽然韩复榘主政下的山东依旧有苛捐杂税,但由于他的疯狂剿匪行动,让山东的治安迅速稳定下来,老百姓确确实实得到了很大实惠。
  ……
  “这是我的妻子张乐怡。”
  “这是我的妻子婉容。”
  “这是我的妻子……”
  随着周赫煊的一个个介绍,费正清、费慰梅夫妇已经目瞪口呆。特别是费雯丽的出现,更让他们感到不可思议,居然有这么漂亮的英国女人,愿意嫁给中国男人做姨太太。
  自从费雯丽怀孕以后,就搬进了三乐堂方便安胎。她面对费正清夫妇的惊讶,显得非常自然镇定,似乎早就习惯了这种情况,主动握手开玩笑道:“费先生,费太太,两位好。真是有缘啊,我也姓费,按照中国的说法,我们都是本家。”
  “看来是这样的。”费正清不禁莞尔。
  大家寒暄一阵,费正清随周赫煊来到书房。
  周赫煊穿越到民国已经快10年了,他的书房非常大。最下层几个柜子,里面放着名人书画、古董文物和孤本古籍,书架中层是各种重要的地方史料,上层则是密密麻麻的中外名著。
  如果未来要搬家,只这书房里的东西,就需要十几口大箱子来装。
  费正清看得两眼放光,特别是书架中层的那些地方志、海关志,正是他最想要接触的资料。当下忍不住搓手道:“周先生,我想借阅你的一些藏书。”
  “当然可以,”周赫煊笑道,“你和夫人可以在这里先住下,等查阅完资料再南下也不迟。过几天就是元宵节了,或许你们还能体验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
  “真是太感谢了!”费正清激动地握着周赫煊的手说。
  费正清只是一个美国在读博士,他来中国以后,却受到包括周赫煊、梁思成、林徽因、胡适、蒋廷黻等一大堆中国顶级学者的无私帮助。这让费正清万分感慨,同时也让他爱上中国,他觉得这是一个充满了人情味的国家。
  五十多年后,《费正清中国回忆录》出版,其中第二部分
第9章“我们的中国朋友”里,关于周赫煊的内容足足有6000多字。费正清在回忆录中写道——
  “周赫煊先生是个有趣的人,他有着开明的思想、广阔的视野和敏锐的眼光,但他骨子里却非常传统。从他的家庭关系就能看出,当我第一次登门拜访时,他向我介绍了五位妻子。一位是富商的女儿,一位是戏剧明星,一位是清朝末代皇后,一位是日本女间谍(关于廖夫人的身份,我直到70年代才知道),还有一位就是后来的好莱坞巨星费雯丽。
  我很难想象,这些美丽的女人如何才能和平相处,其难度恐怕不亚于管理好一座城市。这种情况在当时的中国非常普遍,有权势和金钱的男人,往往家里有许多妻子。一个是法律承认的妻子,其他的则被称为姨太太,相当于清朝时候的妾。
  不过中国的进步学者,是不会这么明目张胆娶姨太太的。就比如我的朋友胡适先生,我知道他有好几个情人,但自始至终只有一个妻子。这似乎有关名誉,纳妾娶姨太太是落后反动的表现,是要被进步知识分子谴责的。
  周赫煊先生却对此并无顾忌,他从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也不刻意隐瞒自己娶姨太太的事实。中国元宵节的那天,他带着几位妻子公开逛街,还陪她们在海河边放了花灯。我也亲手制作了一个花灯,可惜似乎技术不好,只放了几米远就倾覆在河水中……”
第561章【元宵节与新生活】
  西历2月28日,元宵佳节。
  料峭春寒挡不住人们观灯的热情,无论是老城区还是洋租界,这天晚上都人山人海。街头巷尾到处人挤人,沿途摆着各种小吃摊,灯市上既有传统的蜡烛纸壳灯,也有现代化的玻璃电灯。
  青年学生、白领职员、土豪富翁、平头百姓……全都走出家门来到街上,甚至还有不少入乡随俗的洋人。当然也少不了小偷混混,趁着节日热闹,扒窃拐卖的案子层出不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4/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