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3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9/702

  “好好好,”徐申如连连点头,“我再让报纸登寻人启事,只要谁能提供确切消息,就给他5万元。如果能把人带回来,就给他10万元!”
  这是壕无人性啊!
  十万大洋,老蒋悬赏捉拿红军高级将领,最高也才开出这个价码——顺便一提,王亚樵此时已经被通缉,坐船逃到了香港,常凯申捉拿王亚樵的悬赏是100万。
  周赫煊立即打电话请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三位大佬吃饭,私人掏钱给了5000元活动经费。他们立即派出小弟到处找人,再加上徐申如的登报悬赏,一时间整个上海都在寻找徐志摩。
  上海各大报纸纷纷对此进行报道,“徐志摩出家事件”立即成为街知巷闻的话题,上海文坛也闻风而动,热热闹闹的写文章加入大讨论。
  一些人把徐志摩跟李叔同做比较,因为这两位都是著名文人出家。
  一些人幸灾乐祸,认为徐志摩是咎由自取,当初就不该抛妻弃子。
  一些人把火力对准陆小曼和翁瑞午,觉得是这对狗男女逼得徐志摩了无生趣,于是才选择剃度出家。
  事件从上海迅速传播到全国,成为六月份最热门的话题,居然再度掀起一股“徐志摩热”,好多青年都连忙去买徐志摩的作品拜读。
  财帛动人心,徐申如发出登报悬赏以后,每天都要收到无数的消息。有人看到徐志摩在徐家汇现身,有人看到徐志摩登船去了日本,有人看到徐志摩坐火车前往苏州,有人看到徐志摩南下前往福建……
  消息太多,等于没有消息,根本没法辨别哪些是真话,哪些是假话。
  徐志摩彻底失踪了。
  陆小曼像变了个人,也不参加沙龙聚会了,也不去舞厅跳舞了,整天就窝在家里抽鸦片。
  让徐申如感到愤怒的是,翁瑞午居然还敢上门勾搭他儿媳,他直接花钱找人将翁瑞午乱棍打出,又跟陆小曼大吵了一架。
  这家人的破事,周赫煊实在懒得掺和,他连忙躲到百代唱片公司录歌去了。
第585章【全新版本】
  百代唱片公司。
  周赫煊走进录音棚时,里面的伴奏乐队和伴唱团早就到齐了。
  聂耳热情地介绍说:“周先生,这些都是英租界工部局交响乐队的朋友,总指挥陈烈先生,大提琴手张簧先生,鼓手江涛先生,长号手谭光友先生……”
  “你好!”
  “你好!”
  周赫煊走过去逐一握手,虽然是英租界工部局交响乐队,但成员全部由华人组成,其中乐队总指挥是个菲律宾华侨。
  跟伴奏乐队寒暄了几句,聂耳又介绍说:“周先生,这是儿童伴唱团的领唱周璇小妹妹,这些是英租界工部局儿童合唱团的小朋友。”
  “小妹妹你好。”周赫煊笑道。
  “周先生好。”周璇仰头望着周赫煊,眼神好奇中又带着点崇拜。
  眼前的小姑娘周璇,就是那个“金嗓子”周璇,只不过此时还不满14岁。而其他合唱团的小家伙,年龄大约在10岁到13岁之间,都穿着整齐的乐队服。
  聂耳拿着歌曲全谱说道:“周先生,开头这段你来唱。到了‘九一八,九一八’这句,由周璇小妹妹领唱,‘从那个悲惨的时候’则改为小朋友们合唱。咱们先不正式录音,你跟乐队、伴唱团先排练磨合一下。”
  周赫煊想了想,建议道:“聂先生,你看这样如何?在我正式开唱之前,前奏当中再加一段,由周璇反复吟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三遍,第二遍比第一遍情绪更加激烈,到第三遍时转为压抑和悲伤。”
  聂耳仔细琢磨片刻,点头笑道:“周先生的想法很好,我需要修改一下前奏的编曲。”
  “没问题。”周赫煊只是提建议,具体的操作得交给专业人士。就像在伦敦创作歌曲《我心永恒》,他也只是提出想法,细节全靠音乐家来完成。
  聂耳的动作很快,分分钟就搞定。他让乐队演奏了几遍前奏,似乎觉得哪里不妥,立即动笔修改,直搞了将近一个小时才满意。
  接下来就是排练了,由于是临时搭起来的录制班子,周赫煊跟乐队、合唱团的配合毫无默契可言。排练的时候各种出错,聂耳不时地站出来纠正,不知不觉就已经到了中午。
  下午继续排练磨合,周赫煊出的错最多,毕竟他不是专业歌手。好在大家都很有耐性,陪着周赫煊反复磨炼,并没有谁抱怨什么。
  唱片录制的第一天就这么过去,根本没有正式开录,时间全都消耗在排练之中。
  第二天上午继续,大家再次排练几遍后,聂耳感觉火候差不多了,宣布让录音师开机。
  乐队指挥陈烈突然抬手,钢琴手立即开始弹出前奏,紧接着小提琴手跟进,周璇小妹妹唱出带着童音的空灵歌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周璇原本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毕业于金陵大学,母亲毕业于金陵女子大学,父母都是民国时期的高级知识分子。但周璇的童年却很惨,三岁时就被抽鸦片的舅舅拐卖给一户有钱人家。
  她的养父是个游手好闲的鸦片鬼,把家产迅速败光,养母只好带着周璇到上海,靠给人做婆姨(奶妈)为生。后来养母改嫁给一个商人,就把周璇转送给一家唱戏的小户。
  周璇没有系统的学过唱歌,音乐素养是在学唱戏时培养的。别看她还有两个月才满14岁,但已经在明月歌舞团登台演出了三年,前段时间被评为上海十大歌星之一,很快就要获得“金嗓子”的美名。
  连续三遍“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分明唱出了层次感,情绪掌握得非常好,就像是一个失去了家园的孤儿在悲鸣。
  周赫煊感受着乐曲旋律,在前奏结束的瞬间开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停!”
  聂耳突然出声叫停,他有些头疼道:“周先生,你被周璇的前奏歌声给压住了。”
  通俗点来说,就是周赫煊这个主唱,被周璇的前奏伴唱抢了风头。周赫煊虽然唱得还不错,但也就后世KTV的麦霸水平,跟周璇这位专业歌手完全不能比。
  如果放在21世纪,这种情况很容易解决,只需要调音师出手即可。
  但问题是,这个年代没有调音师啊,录唱片都是要看歌手真实水平的。
  周赫煊也很无语,自己居然被一个14岁的小姑娘压得抬不起头,他苦笑道:“那怎么办?”
  聂耳想了想说:“周先生,其实你的嗓子很不错,就是演唱技巧不到位。你不要刻意的追求技巧,这是你的短板。我的建议是扬长避短,你不要管任何的技巧,想怎么唱就怎么唱,只要把该有的情绪表达出来即可。”
  周赫煊思索片刻,突然笑道:“我明白了,咱们重来。”
  聂耳点头道:“好,现在重新录制,乐队准备。”
  周赫煊这次果然没有追求任何技巧,只体会着那种山河破碎、离乡流亡的情绪,扯开嗓子肆意高唱。唱到关键地方,由于情绪来了,各种破音、各种走调,有些地方甚至连拍子都合不上。
  但聂耳的脸上却一直保持微笑,他要的就是那种感觉。特别是在最后两段,周赫煊唱“九一八,九一八”时嗓子都嘶哑了,节拍完全变形,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味道,歌声里充斥着绝望、愤懑、悲伤和怒火。
  一遍录完,聂耳让大家先休息,自己则反复聆听刚才录制的内容。连续听了好几遍,他拿着歌谱对众人说:“周先生唱到这里、这里,还有这里的时候,合唱团加入‘九一八,九一八’两句和唱。在最后一段,周璇你跟周先生二重唱。至于乐队方面,高潮时再加入小提琴和长号,最后的钢琴要变奏……”
  好嘛,编曲再次改动了,而且改的地方还很多。
  直到第三天,周赫煊终于把《松花江上》录完,而且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版本。
  周赫煊虽然是主唱,但全程都唱功不在线,跟周璇以及儿童合唱团的专业伴唱形成鲜明对比。但不知怎么的,那跑调到嘶哑的男声,却让人闻之潸然泪下,好像听到了一个背井离乡的东北男儿发出嘶声力竭的怒吼。
  周璇那空灵稚气的童音,就好像是流亡的孤女,不断安慰着周赫煊,同时又诉说着自己的悲惨身世。
  当初广播电台播放的那一版《松花江上》,是周赫煊让孟小冬演唱的,虽然唱功很到位,却完全无法跟这一版相比。经过聂耳的改编,现在这版《松花江上》的情绪极为饱满,甚至能够吊打历史上的各个版本。
  不愧是聂耳,牛逼!
  当然,周赫煊也起了不小的作用,他超越时代的音乐鉴赏眼光,在编曲过程中给了聂耳很大的启发。
第586章【电影皇帝和卖报歌】
  等把《松花江上》录制完毕,周赫煊跟乐队已经磨合得差不多了,配合得很有默契,剩下的三首歌仅用两天时间便完成。
  特别是《兰花草》,这首歌实在太简单,后世许多幼儿园将其当做儿歌来教,录歌的时候只花了两个小时。
  但录完以后,周赫煊发现一个严重问题:“聂先生,这四首歌如果放在一张唱片,感觉有点别扭啊。”
  “确实有问题。”聂耳点头道,曲风差别太大了。
  周赫煊建议说:“不如分开灌成两张唱片。”
  聂耳也是这样想的,他说:“《兰花草》和《鸿雁》一张唱片,《松花江上》和《万里长城永不倒》一张唱片,唱片规格从45转改为78转。”
  “78转的唱片不是每面只能录4分钟吗?《松花江上》好像超时了。”周赫煊道。
  聂耳不好意思道:“是我疏忽了,那就一张78转,一张45转。”
  本来《松花江上》是没有超时的,但由于编曲多方改动,歌曲时长足足达到了6分多钟,78转的黑胶唱片根本录不完。
  剩下的工作就不归聂耳管了,华经理李楷生同意了灌两张唱片的建议,然后把歌交给唱片工厂那边,并召集美工制作封面,宣传发行部门也在策划着市场方案。
  ……
  上海的头条新闻,依旧是徐志摩失踪出家,无数混混自发走上街头找人,只为了徐申如的巨额悬赏。
  让周赫煊感到诧异的是,翁瑞午居然也发动朋友寻找徐志摩。这家伙不想看到陆小曼整日消沉,想把徐志摩早点找回来,换得陆小曼的佳人一笑。
  奇怪的三角关系。
  丈夫容忍妻子跟小白脸关系暧昧,小白脸居然不趁虚而入,而是尽心尽力的寻找情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9/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