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4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9/702

  “请便。”周赫煊道。
  就在此时,于佩琛敲门道:“先生,外面有位向哲浚先生求见,他说找你有重要的事情。”
  向哲浚?
  周赫煊愣了一下,突然想起此人是谁。
  未来世界瞩目的东京审判,中国方面有两人最为知名,一个是担任法官的梅汝璈,另一个就是担任检察官的向哲浚。
  由于日寇在战后有计划的销毁侵略证据,向哲浚刚开始手里只有战犯名单,没有更多的实际证据。他亲自带人到各地搜集人证和物证,并邀请东京法庭的首席检察官季南(美国人)到中国,陪同季南实地调查“卢沟桥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的相关情况,对之后的战犯定罪量刑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在向哲浚的艰苦努力之下,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松井石根等主要战犯证据确凿,大快人心的被判处绞刑。他还有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成功将“皇姑屯事件”发生日确定为中国对日本战犯起诉的起始日,将原定的起始日(1937年)整整提前9年,让一大批日本战犯无法逃脱正义的惩罚。
  未来的“远东检察官”居然来了,周赫煊连忙亲自去开门迎接,热情地说:“向先生,真是久仰大名啊,今天终于见面了。”
  向哲浚有些惊讶,他没想到自己名声那么大,居然让周赫煊如此重视。当即笑道:“周先生,我们可不是第一次见面,以前在北大见过的。”
  “有吗?”周赫煊实在想不起来。
  向哲浚详细说道:“当时张作霖任命周先生做北大校长,我正好就在北大兼职讲课,你就任演讲的时候我还在台下听着呢。不过当时北平的学术气氛太恶劣,我很快就没教书了,经人推荐去了南方政府做司法部秘书。”
  “原来如此,幸会,幸会!”周赫煊有些尴尬,他完全对那次见面没有印象。
  向哲浚直奔主题,说道:“周先生,我此次前来,是有一件事要告诉你。关于报纸上的那些负面新闻,是有人想要刻意抹黑你。周佛海是直接策划者,杨肇熉是参与者,背后还有汪兆铭的影子。”
  “杨肇熉是谁?”周赫煊都没听说过此人的名号。
  向哲浚说:“杨肇熉是我的顶头上司,上海地方法院院长,他还是郑毓秀的姐夫。”
  “原来如此,多谢向先生通风报信。”周赫煊感激道。
  此时还属于常凯申和汪兆铭的蜜月期,汪兆铭这个国党副总裁、政府行政院长权力极大。虽然汪兆铭的许多职权都被架空,但他毕竟是政府和国党的二号人物,想要在背后抹黑周赫煊太容易了。
  周赫煊仅凭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反抗的,他在国际国内的关系也没啥用,唯一的选择就是抱老蒋大腿。
  至于周佛海嘛,妈卖批,这个人更难对付。
  周佛海现在是常凯申的亲信大红人,而且还有实权——他如今是仅次于徐恩曾、戴笠的特务头子,在特务系统里的地位比郑介民还高。不但如此,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周佛海甚至成为常凯申侍从室副主任兼第五组组长。
  绝对的老蒋心腹啊。
  不对!
  周赫煊突然想要放声大笑,他知道怎么对付周佛海了。
  如果让常凯申知道,他的心腹红人、他委以重任的特务头子,居然跟汪兆铭暗地里有勾结。呵呵,以老蒋的多疑性格,恐怕周佛海没有好果子吃,大概会被发配到清水衙门去喝茶吧。
  想通此事,周赫煊高兴地说:“向先生,你的这个消息太重要了,日后必有重谢!”
  至于什么重谢?太简单了。
  周赫煊可以提前着手,悄悄搜集日本的侵华证据,等东京审判时提供给向哲浚。都不需要周赫煊费太大心思,从现在到抗战结束,满地都是证据,至少相关报纸就可以收集起来。
  甚至,周赫煊还可以花钱购买外国记者拍的照片,那都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手资料啊。
  “重谢就不必了,我只是看不惯他们的无耻行径,”向哲浚抱拳道,“周先生,我就先告辞了。”
  周赫煊连忙挽留:“多坐坐吧,怎么刚来就走?”
  “周先生不用客气,我未婚妻还在家中等待呢,”向哲浚笑道,“对了,我准备在10月15号那天结婚,如果周先生有空的话,希望你能来参加我的婚礼。”
  周赫煊说:“恭喜恭喜,到时一定参加。”
  向哲浚的婚礼还是很风光的,证婚人是程潜,介绍人是章士钊,毕竟他老丈人周震麟担任着国府民政委员。
  两人正说着,蒋百里已经打完电话回来,瞅了瞅向哲浚道:“咦,又来客人啦。”
  周赫煊连忙介绍说:“百里先生,这位是上海地方法院检察长向哲浚先生。向兄,这位是著名军事家蒋方震先生。”
  “原来是百里先生,久仰久仰!”向哲浚尊敬地说。
  蒋百里哈哈大笑:“我知道你,你是周震麟的未来女婿嘛。上次见面他还提起你,说你是他的得意门生,还说你读高中的时候他就看中你了,总算没有让你逃脱他的手心。”
  向哲浚的未来岳父,其实是他的高中老校长,他不好意思道:“泰山大人谬赞了。百里先生,我10月15号举行婚礼,希望您能够来参加。”
  蒋百里摇头说:“我就不去了,我是戴罪之身,参加婚礼会带去丧气。”
  向哲浚也不强求,眼睛突然扫到茶几上的那些稿件,惊讶道:“百里先生,这是你的最新著作吗?我可不可以看看?”
  “看吧,没关系的。”蒋百里无所谓道。
  向哲浚仔细看完“三阳线决战论”,有些情绪低落地问道:“一旦中日开战,中国真的只有放弃大片的东部土地?”
  “别无他法。”蒋百里说。
  “可悲,可叹啊,泱泱大国居然落到如此地步,”向哲浚悲哀道,“可惜我这个搞法律的,对此一点忙都帮不上。”
  周赫煊笑道:“等中国打败了日本,在国际军事法庭上,向兄就有了用武之地。到时候,还需要你这位大检察官,当面控诉那些罪恶滔天的日本战犯。”
  向哲浚憧憬道:“希望有那么一天吧。”
第615章【赌徒】
  常凯申不在南京,而是在庐山避暑,且已避了两个月的暑。
  身为中国的最高领袖,常凯申真的昏聩到放下首都南京不管,连续几个月待在山沟里纳凉吗?
  当然不可能!
  避暑只是名义上的借口,常凯申留在庐山的真正目的有两个:第一,亲自掌控“庐山军官训练团”的培养工作;第二,坐镇督战江西的“剿匪”工作。
  清晨。
  庐山别墅。
  心情舒畅的常凯申,正在和宋美龄散步,并听取“剿匪”前线送来的最新战报。这几个月的仗打得很顺,前所未有的顺利,常凯申似乎看到了真正统一全国的希望。
  听取完战报,常凯申突然对副官说:“雪冰啊,你在我身边待了好几年,有没有想过外放任职?”
  副官邓文仪立即惶恐道:“委座明鉴,卑职只愿追随委座左右,尽效犬马之劳!”
  常凯申笑道:“你是黄埔一期的高材生,还给先总理(孙中山)做过侍从副官,你这种人才不能永远蛰伏在我身边。红匪眼看着就要灭亡了,我们必须跟苏联缓和关系,为将来联苏抗日做好准备。这样吧,等今年过完春节,你就前往莫斯科,担任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的首席武官。”
  “卑职肝脑涂地,还请委座训示!”邓文仪激动地说。从1924年开始,他先是给孙中山做副官,后来又给常凯申做副官,熬了整整十年,终于能够一展抱负了。
  顺便一提,邓文仪还是复兴社十三太保之一,负责谍报信息的汇总整理工作。
  常凯申叮嘱说:“特务系统的职务,你可以暂时放下了。等到了莫斯科,要多多结交苏联的外交和军事官员,宣传日本对苏联的野心。中日两国一旦开战,苏联就是中国的天然盟友。”
  邓文仪两腿一抖,立正敬礼道:“卑职谨记!”
  “报告!”
  就在此时,另一位侍从副官来到花园:“委座,周赫煊与蒋方震求见!”
  常凯申愣了愣,随即挥手道:“让他们进来。”
  邓文仪非常懂事的自动退下,宋美龄则让佣人沏了两杯好茶,笑道:“这个周明诚的风流韵事,我在庐山都听说了,不愧才子之名。”
  常凯申有些不满道:“《中央日报》不该掺和的。”
  为什么常凯申对此感觉不爽?
  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中央日报》这种国党机关刊物,不应该评论名人的私生活,实在太掉逼格了;第二,《中央日报》在批评周赫煊的时候,居然打着常凯申新生活运动的旗号,完全把常凯申当枪使。
  但常凯申还是按兵不动,没有出面干涉。他要好生看看,到底有哪些人在听汪兆铭使唤,那些充当急先锋的通通都要上政治黑名单。
  周赫煊来到别墅花园时,常凯申和宋美龄正坐在石凳上聊天。一年不见,常凯申清瘦了许多,颧骨高高凸起,但比以前更有一种权势滔天的独裁者气势。
  等对红区的第五次围剿成功,常凯申就该着手对付汪兆铭了,一步步把汪兆铭彻底架空,成为国民政府里的孤家寡人。到最后,不甘只做吉祥物的汪兆铭,终于跳反当了汉奸,那时的汪兆铭手里已经没有任何实权。
  常凯申突然露出微笑,做出一副礼贤下士、平易近人的模样,起身迎接道:“百里兄,明诚先生,快请坐!”
  蒋百里被常凯申平白无故幽禁了两年,但二人之间似乎看不到半分仇怨,他直奔主题说:“委员长,我前段时间走访了日本,情况及其危急,最多三年就要有大战。这是我跟明诚一起写的国防应策,希望委员长能够亲自阅览。”
  常凯申随手翻开那份“三阳线决战论”,边看边思考,读完之后赞许道:“这是谋国之论,两位辛苦了。”
  见常凯申没有任何实质性表态,蒋百里急道:“委员长……”
  常凯申打断说:“不必多言,我已经有全盘考虑。”
  常凯申确实有他自己的考虑,明年初,他和汪兆铭一起联名发布“禁止排日运动令”,还大肆宣扬中日友好言论。但他真的昏聩,认为战争可以避免吗?当然不可能!
  早在四个月前,常凯申对国府的一群资深政治官僚说:“(距战争爆发)总共还不到一千一百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9/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