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4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2/702

  原文如下——
  《花边漫谈》
  “周明诚在近日遇到了麻烦,中国报纸泾渭分明的分做两派,一派极尽诋毁,一派高高捧起……史君离沪前,曾邀我做文章,为周氏摇旗呐喊,尽一份朋友的心意。”
  “我与周氏曾在北平见过一面,他不喜欢喝豆汁儿,可见并非同我一路人。他有他的想法,他对中国是抱有乐观主义的,而我恰好相反……我对周氏的私人生活并不关心,但他的文章我必看不落,不可不说他是中国顶有自我思想的学问家……”
  “这次报纸论争的结果让人惊奇,短短几日时间,西风东风合做一团,骂得激烈,收得也突然。像是全中国的报纸,一夜之间忘了有场骂战,竟齐齐唱起了赞歌……”
  鲁迅开始在文章里讲故事,讲一些让人摸头不知脑的故事,句句都在暗讽无良媒体溜须拍马,只知道逢迎上意。他根本就不是在帮周赫煊说好话,而是借机骂国党的舆论控制政策。
  这篇文章在《申报》副刊《自由谈》发表之后,鲁迅又加班加点的写出第二篇文章——
  《周氏与泰氏之比较》
  “有个叫‘竺震旦’的印度诗人,曾在中国掀起大风浪,他即泰戈尔。他到中国来了,开坛讲演,人给他摆出一张琴,烧上一炉香,左有林长民,右有徐志摩,各个头戴印度帽。徐诗人开始介绍了:‘叽里咕噜,白云清风,银磐……当!’说得他好像活神仙一样,于是我们地上的青年们失望,离开了。神仙和凡人,怎能不离开呢?”
  “但我今年看见他论苏联的文章,自己声明道:‘我是一个英国治下的印度人。’他自己知道得明明白白。大约他到中国来的时候,决不至于还糊涂,如果我们的诗人诸公不将他制成一个活神仙,青年们对于他是不至于如此隔膜的,现在可是老大的晦气……”
  鲁迅虽然一向对泰戈尔不感冒,但还不至于公开批评,只是经常嘲讽那些无限吹嘘泰戈尔的国人而已。
  但这回,鲁迅借题发挥,直接逮着泰戈尔开喷,还把泰戈尔的中文名“竺震旦”拿来开玩笑,就因为泰戈尔公开说自己是“英国治下的印度人”。不言而喻,鲁迅是在嘲讽那些对日投降派及主和派,顺便把徐志摩给涮得不轻。
  咱们继续看——
  “有人奉诏为周明诚正名,谓曰:‘明诚先生可说是晚清以来中国第一大文豪,是足与泰戈尔比肩的亚洲贤哲’。他显然未曾听说泰戈尔的投效之言,不料泰氏已做英国忠犬,错把巴掌拍到马腿上。”
  这段话兜着圈子把陈布雷也骂进去,极尽讽刺之能事,就差没说陈布雷是溜须拍马还拍错的小人了。
  鲁迅继续写道——
  “为什么定要拿中国人与外国人比肩?是不是在脑子里,就提前定下一个规矩,外国人肯定要比中国人高尚——即便这个外国是印度?似乎有个中国人,能与外国人相提并论了,我等即可皆大欢喜、与有荣焉。”
  “泰氏有‘诺贝尔’的黄袍加身,于是就在中国飞升成仙。周氏只有‘诺贝尔’提名,于是就天然比泰氏低上了一等?”
  “要我说,周氏的成就早已超过泰氏。文学层面,周氏的小说蔚为大观,在国际上开创了一个全新派别。周氏虽然只做了几首诗,但在中国诗坛也有着普罗米修斯的意义。在学术层面,周氏史学开宗立派,欧美日本都有他的徒子徒孙。”
  “或者,只因周氏的中国人身份,我们就自觉把他看低,连夸赞他的时候,都要用一句‘可与泰戈尔比肩’。莫要自惭形秽到丧失理智……”
  鲁迅把周赫煊全方位的夸了一遍,简单的说就是周赫煊吊打泰戈尔。然后借此大肆抨击国人的自惭心理,陈布雷首当其冲被骂个狗血淋头,通篇文章看不到一个脏字,却句句如刀,把中国人的不自信剖析得淋漓尽致。
  陈布雷若是看到这篇文章,估计要吐血三升,心中大喊妈卖批。
  好吧,开玩笑而已。陈布雷先生还是很大度的,多半只是付之一笑,顺便赞叹鲁迅的文章写得好。
  不管如何,鲁迅的文章再次掀起论战,引起国内周赫煊的粉丝和泰戈尔的粉丝互怼。
  泰戈尔在中国有无数粉丝,首当其冲就是徐志摩,他们早已把泰戈尔吹捧上天做了神仙——泰戈尔在民国思想界的地位,是同达摩、真谛、不空等古印度先哲齐平的。
  现在居然有人敢说,周赫煊可以把泰戈尔碾成渣渣,立即引起那些粉丝的不满。
  陈寅恪的同班同学、南京政府监察院秘书钱智修首先跳出来,直接开喷鲁迅胡说八道,然后又说周赫煊虽然学术成就丰硕,但依旧不能跟泰戈尔相提并论。他说泰戈尔是把自己“献身于永久之完全者”,也就是“献身于国家,献身于人类之福利者”,泰戈尔的思想,激烈着无数落后国家的青年不断奋斗前进,这是泰戈尔对于全世界的巨大贡献。
  紧接着冰心先生也站出来,纯从诗歌文学的角度,分析泰戈尔的伟大成就。认为周赫煊虽然历史学术成就惊人,但在文学领域无法与泰戈尔并驾齐驱。
  徐志摩的处境很尴尬,他两边都不好批评,连忙写文章呼吁大家冷静。
  但根本冷静不了啊,泰戈尔虽然在中国粉丝众多,但黑粉也多,当年他访华的时候就展开了一场大骂战的。那场骂战声势浩大,吓得泰戈尔第二次来中国时不敢宣扬,只在徐志摩家里住了三天。
  钱智修和冰心的捧泰文章一出,等于吹响战斗号角,一时间无数泰氏黑粉冒头。随着越来越多的粉丝和黑粉加入,双方在报刊杂志上战得如火如荼,那场面就像后世TFB粉和EXO粉的“小学生世纪骂战”。
  黑粉们为了攻击泰戈尔,疯狂的吹捧周赫煊,咱们的周先生直接白日飞升上天了。
  挑起骂战的鲁迅,再一次作壁上观,似乎这事儿跟他完全没关系。
  倒是周赫煊的各种成就,在这次骂战中被反复提起。以前许多人只知道周赫煊写文章厉害,看了这次的骂战文章,才终于反应过来——原来周先生在历史学界如此牛逼啊,已经成为国际新派史学的泰斗了。
  这一次莫名其妙的论战,被后世称为“周泰之争”。
第620章【家事与国事】
  在外面被人吹上天的周先生,回到家里只能装怂。他这次的绯闻闹得沸沸扬扬,家里几个女人早就炸了,就连孟小冬都连续摆了好几天脸色,张乐怡更是连续一个星期不跟他同房。
  最可怕的是费雯丽,她已经产下女儿43天,周赫煊居然才回家看望。
  由于远离他乡、丈夫又长期不在身边,费雯丽有些产后抑郁的征兆,反正无端的就要发点小脾气,周赫煊只能哄着惯着。
  “爸爸,爸爸,你快看我的书包!”小灵均蹦蹦跳跳地跑来。
  周赫煊笑着抱起女儿,在她脸蛋上亲了一口,笑道:“小书包真漂亮,灵均的校服也很漂亮。”
  小灵均嘚瑟地说:“茀姨给我缝的书包,你看上面这朵花,是我画的。”
  “画得真好。”周赫煊哈哈大笑。
  小灵均已经5岁半了,本来依周赫煊的意思,打算明年再送她去读小学。可孟小冬却显得很着急,非要今年就入学,她对自己的戏子身份颇为自卑,想把女儿培养成一个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
  民国时期最好的小学有两所,一个叫“成志学校”,另一个叫“南开小学”。
  成志学校,就是后世的清华附小,甚至学校内部还设有幼稚园,清华教职工的子女都在那里读书,学校董事会成员包括冯友兰、朱自清、潘光旦、叶企孙等名家。
  至于南开小学,其前身叫做严氏家馆,比如现任清华校长梅贻琦及其夫人,以前都是严氏家馆毕业的。
  成志学校和南开小学虽为小学校,但教学内容甚至比民国的许多中学还强,开设有国学、数学、物理、英语、音乐、绘画、体育等诸多课程。而且两校非常注重德育,从小就教育学生“勿傲、勿暴、勿怠、宜和、宜静、宜庄”,包括站姿、坐姿、行姿、穿衣打扮都有严格要求。
  以民国的普遍教育水准来看,只要是这两所学校毕业的小学生,智商稍微正常的,以后肯定能归为精英一类。
  真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连如何待人接物都要教。
  此刻小灵均穿着崭新的校服,头发编成两根小辫,斜挎着漂亮的书包,站在那里装出一副小大人模样。
  小维烈羡慕的看着姐姐,突然扭头说:“妈妈,我也要读书。”
  张乐怡抱着儿子哄道:“乖,明年就送你去学校。”
  “人家现在就想读书。”小维烈没有哭闹,而是噘着嘴生闷气。
  周赫煊抱起儿子,对张乐怡说:“南开小学没有幼稚园,不如把维烈送去成志学校,等岁数到了再去南开小学。”
  张乐怡有些舍不得:“成志学校在北平,肯定不能每天回家,维烈还那么小……”
  小维烈突然冒出一句:“我已经四岁半了!”
  周赫煊想了想,问道:“维烈,你能数到多少数字?”
  “一直数啊,个十百千万。”小维烈说。
  周赫煊又问:“加减法呢?”
  张乐怡帮忙回答:“百以内的加减法他都懂,个位数的乘法他也学会了,就是除法还没教会。”
  “识字呢?”周赫煊道。
  “应该能读写几百字吧,也有可能上千字,”张乐怡有些自豪的说,“维烈在识字和数数方面,学得都比灵均更快。”
  小灵均不乐意了,嘟嘴说:“我会唱歌、跳舞、画画,弟弟都不会这些。”
  周赫煊的心情非常愉快,他的长子和长女都是小天才啊,只不过一个偏向于艺术,另一个则偏向于文理。他笑道:“那就直接让维烈读南开小学吧。”
  张乐怡担忧道:“他还不满五岁。”
  “没事的,”周赫煊摸着女儿的脑袋,叮嘱道,“灵均,你是姐姐。到了学校里面,你要保护弟弟,不让他被人欺负。知道了吗?”
  小灵均挺起胸膛:“我知道,我很厉害的。”
  周赫煊说:“就这样,两个都送去南开小学读书。”
  “好……吧。”张乐怡叹气道。
  两个小家伙,在他们母亲的带领下,欢天喜地的跑去学校了。孙永浩从此有了个新任务,那就是每天开车接送灵均和维烈。
  至于婉容的儿子周硕明,廖雅泉的儿子周扬舲,两个小孩儿都才1岁半。虽然走路说话都很快学会了,但表现得中规中矩,没有他们的哥哥姐姐那样令人惊艳。
  婉容是无所谓的,她只想儿子快乐长大,然后开开心心过一辈子,成不成才都无关紧要。
  廖雅泉则想争一争,每天上午教儿子认字,下午教儿子数数。如果同一个字教了好几天都没学会,她就要气得打骂,导致小扬舲非常害怕亲妈,整天腻在崔慧茀怀里玩耍。
  周赫煊看不过去了,就会站出来劝阻——才1岁半的小孩儿,至于这样吗?
  可廖雅泉根本不听啊,稍微消停几天,很快又故态萌发。隔三岔五就要打儿子屁股,虽然打得不重,只是做做样子而已,但却把儿子吓得不轻。
  这不,看到张乐怡、孟小冬的子女都可以上学了,廖雅泉又逼着儿子学习。
  小硕明正快乐的满地乱跑,追着一个皮球咯咯直笑。小扬舲却老实坐在板凳上,担惊受怕地数数:“1、2、3……3……”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2/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