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4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6/702


第673章【准备搬家】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反对华北自治!”
  “抵制《何梅协定》!”
  “……”
  天津街头,上百个学生、工人和群众组成的游行队伍,正踏着洪水退去后的淤泥愤怒前进。
  一些军警紧张地守在路旁,新上任的天津市长程克,飞快赶来阻止安抚,他举着铁皮喇叭大喊道:“同学们,同胞们,我是天津市长程克,大家请听我说一句!所谓的《何梅协定》,纯属子虚乌有之谣言,希望大家不要道听途说。中央政府是不会放弃华北的,蒋委员长也不可能置华北同胞于不顾……”
  周赫煊一家刚刚逛完百货公司回来,小维烈趴在车窗上看热闹,好奇地问:“爸爸,那边好多人,他们在干什么?”
  “他们在进行爱国游行。”周赫煊说。
  小灵均又开始打破砂锅问到底了:“什么是爱国游行啊?”
  周赫煊解释道:“爱国就是热爱祖国,国家有危难了,大家就要一起游行救国。”
  小灵均拍手道:“热爱祖国我知道,在学校里,老师说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爸爸,我也要去爱国游行。”小维烈转身看着老爸,态度无比认真。
  周赫煊把儿子抱着放到腿上坐好,耐心地说:“爱国不一定要游行。你们现在是学生,努力学习就是爱国。等你们长大了,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报效祖国,这也是爱国。”
  小灵均炫耀般地说:“爸爸,我也很爱国呢。上次学校组织捐钱买飞机,我在班上捐得最多,把零花钱都捐了。老师和校长都夸我爱国,还给我发了奖状。”
  “我也捐了,我也有奖状!”小维烈不甘落后。
  “对对对,你们都爱国,都是好孩子,”张乐怡慈爱地摸着儿子的脑袋,担忧道,“煊哥,这《何梅协定》一签,北平和天津都不安全了,我们是不是该早做打算?”
  周赫煊摇头道:“《何梅协定》是假的。”
  “假的?”坐前排副驾驶位的崔慧茀惊讶道,“天津都传遍了,现在报纸上都在议论,怎么可能是假的?”
  周赫煊脸上露出难看的笑容:“这种秘密卖国协定,南京政府恨不得藏着掖着,怎么可能轻易就泄露消息?现在关于《何梅协定》的内容,都是日本人故意发出来的。”
  “那就是没签《何梅协定》啰?”崔慧茀道。
  周赫煊摇头说:“签与不签都一样,《何梅协定》虽然是假的,但它的内容是真的。乐怡说得对,我们该早作打算了,最迟明年就得离开天津,这里不是久留之地。”
  从今年初开始,日本就不断在华北制造事端,甚至想策划华北五省独立,仿效“伪满洲国”而扶植起来一个“伪华北国”。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日本方面甚至杀了两个汉奸。那两个汉奸叫胡恩博和白逾桓,分别是《国权》、《振报》两份报纸的社长,专门鼓吹宣传卖国言论。
  日本华北驻屯军参谋长酒井隆策划杀死二人,然后宣称是蓝衣社干的,逼迫南京政府进一步放弃华北主权,甚至要求国党撤掉北平和天津的党部,并勒令中央军和东北军撤出河北。
  何应钦当然不敢答应,这种事如果做出来,他立即就要变成声名狼藉的大汉奸。由于何应钦拒不签字,酒井隆当场大发脾气,甚至脱裤子在谈判的院子里撒尿,彻彻底底的藐视中国。
  何应钦被逼得没办法,只能请示常凯申。老蒋也没啥好办法,只能再次使用“拖”字诀,让何应钦先口头答应下来,撤军方面则玩起了文字游戏,大概意思是中国同意撤军,然后给各部队的命令是“退守自酌”,其实就是让军队耐在华北不走。
  何应钦得到老蒋授意后,立即跟日本进行了一系列谈判,并表示对日本“所提各事均承诺之”。日本人并不满足于这种空头支票,硬逼着何应钦把口头承诺换成外交文件。
  何应钦只得交给日本人相关复函,但上面没有盖章签字,按理说是不具备法律效力的。
  日本拿着何应钦的这些复函,立即开始宣传起来,并声称中日双方已经签署“华北协定”,这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何梅协定》。几个月后的“一二九”运动,就是为了抵制《何梅协定》、反对华北自治而掀起的。
  至于何应钦,那是黄泥巴掉裤裆里,不是屎都是屎了。更何况,他确实做出了口头承诺,南京政府也实际上做出了一系列卖国行径。
  所以周赫煊才说,《何梅协定》虽是假的,但它的内容却是真的——至少有很大一部分是真的。
  如今华北的局势极其复杂,南京政府、宋哲元和日本人都在争,三方面时而互相配合、时而互相拆台。再加上张学良的东北军摇摆不定,简直就是一团乱麻,理都理不清。
  回到家中,崔慧茀立即监督小灵均和小维烈练习书法,周赫煊则逗弄着其他三个儿女,跟张乐怡她们商量搬家的事情。
  周赫煊说:“我已经给岳父拍了电报,让他在重庆置一栋公馆。等到房子修好,我们全家就可以搬过去。至于天津的产业,现在就可以慢慢脱手了。”
  “搬去重庆?那可远得很啊。”婉容惊讶道。
  “重庆安全。”周赫煊说。
  廖雅泉希望越远越好,最好能不再跟日本有牵扯,她抱着儿子建议道:“不如直接去美国吧。”
  “现在还不急。”周赫煊笑道。
  张乐怡说:“那我现在就做准备,广播电台需要卖掉吗?”
  “不卖,把机器设备都运到重庆。愿意跟过去的员工,我们可以提供一路上的费用,并负责给他们在重庆租房子,”周赫煊想了想说,“等我这次从英国回来就搬家。”
  “你又要走啊!”张乐怡不满道。
  周赫煊苦笑:“已经说好了,不去不行。”
  就在此时,佣人进来禀报:“先生,于小姐来了。”
  “让她进来。”周赫煊说。
  于珮琛很快来到屋内,她朝周赫煊眨眨眼,周赫煊立即带她去书房密谈。
  于珮琛拉好窗帘,又朝过道里看了看,才关门说:“南先生这趟回天津有人跟着,好像是暴露身份了。他让我转告你,他需要换个身份暂时潜伏,半年内都不会再跟你联络。至于《非攻》杂志复刊,他说最好也别在天津,这里情况太复杂。”
  南汉宸作为《非攻》杂志的主编,在杂志被封禁后,就跑到上海从事秘密工作。在周赫煊返回天津时,南汉宸也回来了,但他根本不敢现身,只能改头换面使用新的身份。
  至于吉鸿昌,虽然周赫煊多方提醒,但还是在去年底慷慨就义,留下“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的绝命诗。
  吉鸿昌只顾着躲避国党特务,结果却被租界的法国佬逮捕,并移交给天津公安局,然后押至北平陆军监狱,惨遭杀害。
  周赫煊对此很无奈,因为吉鸿昌太高调了,不但公开承认自己加入共党,而且还到处联络组建抗日组织。在吉鸿昌的串联下,西北军在天津的愚公将领好多都蠢蠢欲动,老蒋不可能放任西北军死灰复燃。
  唯一让周赫煊感到欣慰的是,《申报》老板史量才现在还活得好好的。在周赫煊的提醒下,史量才成功躲避暗杀,如今藏在天津租界遥控指挥《申报》事务。
  “那你呢?你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吧。”周赫煊问。
  于珮琛笑道:“我是周先生的私人秘书啊,以后当然跟着你。”
第674章【国际宣传】
  《何梅协定》带来的影响愈演愈烈,许多进步人士发表文章,措辞激烈地批评南京政府的卖国行径。幸好这阵子大家都在关注自然灾害,再加上《何梅协定》没有获得证实,否则全国上下都要闹翻天。
  顺便一提,有一部叫做《风云儿女》的电影正在热映,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随之广为传唱。
  田汉先生受邀为主题曲作词,刚刚完成创作就被抓捕入狱。他在狱中把歌词写在香烟包装纸背面,由探监的同志转带给电影公司。聂耳先生也正面临着特务的抓捕,主动要求为爱国电影谱写主题曲。他逃往日本后收到歌词,并将写好的曲谱寄回上海。
  这两位先生,一个困居监狱之中,一个逃亡异国他乡,共同完成了未来中国的国歌。
  只可惜,聂耳很快就死了,在日本游泳时意外溺水而亡,年仅23岁。
  周赫煊前段时间还跟聂耳有过通信,聂耳说他准备走西伯利亚铁路去苏联,周赫煊写信劝他快点动身,就是想要避免这出悲剧。
  但不知为何,聂耳迟迟都未登船离开日本。
  关于聂耳的死因,后世有很多说法。比较主流的,是聂耳游泳时突发心脏病;阴谋论者,则认为聂耳死于日本人毒杀,因为当时《义勇军进行曲》广为传唱,招来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嫉恨。
  九月中旬,长江和黄河的大洪灾已经进入尾声,但依旧有不少地方还处于水患当中。
  就在这个时候,周赫煊带着妻子张乐怡、秘书于珮琛,启程坐船前往伦敦。
  他们所乘的轮船还在大洋上航行,以沙逊为代表的在华利益派英商,已经开始了大张旗鼓的宣传。
  ……
  莱姆豪斯,未来的伦敦唐人街所在地。
  早在道光年间,就陆续有一些中国劳工和水手流落伦敦,在船厂区落户安家。到了光绪年间,这里的华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唐人街。
  后世的伦敦唐人街以餐馆和超市闻名,而在30年代,这里是伦敦最有名的贫民窟和合法鸦片烟馆聚集地。
  即便是土生土长的英国人,有时候也会光顾唐人街,因为在这里吸鸦片很安全、便捷和实惠。
  就在去年(1934年),此地被伦敦市政府勒令拆除,毕竟实在有碍观瞻,但依旧有大量华人赖着不走。仅仅一年时间,各种窝棚、木板房、铁皮房又重建起来,甚至还建起一些两层小楼。
  无论何时何地,中国人的生存力总是那么顽强。
  一家两个月前才重新开张的餐馆里,正有十多个中国留学生在开会,而负责会议联络、招待和后勤工作的,则是这家餐馆的老板。
  餐馆老板叫做刘兴祖,爷爷辈就已经在伦敦定居。他不属于任何党派,甚至没读过多少书,长得瘦小猥琐,你很难相信这种人会组织赞助留学生开会。
  这要从“九一八事变”说起,东北沦陷的消息传到海外,震惊了无数华侨和留学生,他们自发的开展各种抗日救亡活动。
  30年代的海外抗日救亡活动,共分为三个阶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6/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