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4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5/702

  周赫煊叹气说:“罂粟。”
  “对,就是罂粟,”张恨水一脸悲怆,“甘肃省内最肥沃的土地,全都用来种罂粟。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这些地区在晚清时期,属于甘肃农业最发达的区域。而我去年到那里时,眼中看到的全是罂粟苗,甘肃的农民基本靠种植、加工和贩卖鸦片为生。”
  成舍我震惊莫名:“怎么可能?就算当地政府禁烟不力,也不会闹得全民种鸦片啊。”
  “因为当地政府在鼓励啊。”周赫煊冷笑道。
  “政府鼓励?”成舍我疑惑道。
  张恨水点头说:“当地政府确实在变相鼓励种罂粟。南京中央政府号召禁烟,甘肃地方政府趁机‘寓禁于征’,向所有农民征收‘烟亩罚款’。比如在张掖,甘肃省财政厅规定每年当地必须缴纳20万元烟亩罚款,不管你种不种鸦片,都必须缴纳罚款。为了提高地方官员的积极性,省财政厅甚至给县长提成,县长收到的罚款可以从中提5%,地方官员自然往死里收禁烟罚款。而农民们不管种什么,都要缴纳烟亩罚款,那还有谁会傻到去种粮食?”
  “岂有此理!”成舍我气得拍桌子,“如此以往,农民都种鸦片去了,没粮食还不都得饿死?”
  张恨水说:“已经饿殍遍地,土匪横行了。甘肃不仅有烟亩罚款,还有各种苛捐杂税,比如‘柴捐’,老百姓必须按时缴纳定额‘官柴’。有些地方树木尽毁,百姓砍不到柴,只能拆了自家房子,把木料上交政府抵捐。”
  “朱绍良该杀!”成舍我咬牙切齿道。
  朱绍良在北伐期间就追随老蒋,现任甘肃省主席兼绥靖主任,统管甘肃的军政大权。
  周赫煊摇头说:“朱绍良是该杀,但根子还在南京政府,张学良也要担一些责任。自从中原大战打完以后,甘肃的军阀就是一盘散沙,刚开始由东北军控制。但张学良只顾着消化华北地盘,接着又遇到日寇入侵东北,甘肃那边根本顾不过来。后来老蒋派朱绍良接管甘肃,但朱绍良要钱没钱、要粮没粮,手底下还要养一堆如狼似虎的地方军阀。他如果不靠鸦片征税,早就被人赶出甘肃了。”
  “明诚觉得该如何治理甘肃?”成舍我问。
  周赫煊说道:“其实治理甘肃很简单,无非钱粮二字。前几年甘肃军阀叛乱,一个杨虎城过去就摆平了,可见当地军阀的战斗力有多差。不管是以前的张学良,还是现在的朱绍良,只要带着足够的钱粮去甘肃,那些军阀立即就会俯首帖耳。搞定了地方军阀,再认真发展农业,甘肃必然能够治理好。现在甘肃的糟糕局面,都是因为穷,政府穷、军阀穷、百姓更穷,只能依靠鸦片过日子。”
  成舍我苦笑道:“南京政府的钱,都拿去打内战了,又怎会用于甘肃建设?”
  “唉,这种事不提也罢,说说办报纸的事情吧。”周赫煊转开话题道。
  成舍我对张恨水说:“心远,我决定在武汉办报纸,明诚认为应该在重庆办报纸。你觉得哪里更好?”
  张恨水诧异道:“你在电报里不是说,要在上海办报吗?”
  “上海太危险,两三年内日寇必然入侵,而中国军队是守不住的。”周赫煊说着,就开始讲全面持久抗战,并得出以后四川是抗战大后方的结论。
  张恨水道:“我对这方面不太了解,既然周先生说重庆安全,那就在重庆办报吧。”
  成舍我无奈笑道:“你倒是不费脑子。”
  周赫煊诚恳劝道:“成兄,相信我。”
  成舍我仔细考虑一番,说道:“如果心远愿意跟我去重庆,那我就在重庆办报。”
  “这个无所谓,我住在哪里都一样。”张恨水很好说话。
  “那就这样吧,”成舍我拍板道,“咱们就去重庆,我现在手里只有2万大洋,办报是肯定不够的。你们愿意投资多少?”
  张恨水说:“《啼笑因缘》的版税,我都拿去买房了,现在手里就1万多。”
  张恨水在北平和南京都有房子,北平那边还是大宅……
  “我可以投资3万,如果不够,投5万也可以,”周赫煊说完,对张恨水道,“你北平的宅子还是卖了吧,不安全。”
  张恨水点头道:“我会尽快出手。”
  成舍我说:“明诚投2万就够了,重庆那边物价低得多,足够我们办报了。”
  周赫煊笑道:“没事,就投3万,股份上面我可以少要一些,毕竟你们具体负责经营。”
  三人很快敲定合作计划,周赫煊投资3万,占股40%;成舍我投资2万,占股35%,并担任总经理;张恨水投资1万,占股25%,担任报社主编。
  报纸名称叫做《立报》,总部设于重庆。
第672章【采玉章】
  周赫煊这次回天津,过程极为坎坷。
  他在南京告别张恨水、成舍我之后,本来准备渡江到浦口火车站买票。结果当天突降大暴雨,只能继续待在饭店里,而且这场暴雨一下就是两天两夜。
  从四川到上海,长江全线洪讯,中下游的灾情尤为严重。
  南京的长江轮渡直接停运,听说淮河那边也发洪水了,根本不可能再坐火车北上。周赫煊只得从南京返回上海,改走海路前往天津。然而从南京到上海的短短线路,就有七八处铁道被暴雨冲毁。
  前后折腾了快半个月,周赫煊终于成功抵达上海。等他买票登上轮船时,全国上下所有报纸,新闻内容全是关于灾害和救灾的。
  自从老蒋执政以后,这几年的中国天灾频发,好像老天爷都在跟常凯申过不去。
  1931年,爆发自晚清以来中国最大的水灾;1934年,爆发自晚清以来中国最大的旱灾。而今年,则是把1931年和1934年的灾害合并了,从春天就全国大面积干旱,到了夏天又是大洪水,洪灾里面还夹着各种旱灾。
  此时此刻,大半个中国都已经进入灾害模式,干旱的地方连河床都开裂了,洪涝的地方成为一片泽国,简直就是冰火两重天。
  长江和黄河同时泛滥,只水灾波及区域就达241个县,湖北、湖南、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江西……这些省份都是重灾区。比如说武汉吧,城市直接被淹90多天,许多人出门上班都要靠划船。
  反正周赫煊投资的武汉长江大桥是没法开工了,至少得拖到10月份。
  常凯申是真的很郁闷,本来今年中国的经济就糟糕,现在又加上了一层自然灾害。英国那边迟迟不肯借款,美国按兵不动,日本毫不退让,这让胸有成竹的老蒋有些慌了,甚至把德国拉进来想要解决白银危机。
  因为有1931年和1934年的大灾经验,南京国民政府的救灾能力倒是大幅提升,政府救灾系统和民间慈善团体以最快的速度运转,全国媒体齐心协力帮着宣传、报道和监督。
  这是一种国家和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在危难时刻,大部分中国人能够拧成一条绳,众志成城的渡过难关。
  面对自然灾害如此,面对外敌入侵同样如此。
  只要保有这种凝聚力,中国永远不会沉沦,迟早迎来崛起的那一天。
  周赫煊离开上海的时候,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杜月笙专程拜访——抗灾募捐。周赫煊听说杜月笙捐了3万元,他也跟着捐了三万,同时拍电报给美国洪门那边,希望能购买20万吨玉米运来做救灾粮。
  等轮船抵达天津,周赫煊发现天津也淹成一片,海河水涨起来,已经漫到距离三乐堂大门外20多米远。
  北平和天津的慈善组织,听说周赫煊已经回津,立即派人过来募捐,显然周先生的慈善美名早已传遍全国。慈幼总会、红十字会、黄十字会、红万字会……周赫煊又足足掏了20万大洋出去。
  这次南京政府的赈灾力度很大,或者说,看起来力度很大——其实远不如1931年的赈灾投入,因为政府没钱。
  但既然是中央政府,那么不管有钱没钱,样子必须做足。特别是赈灾乏力的时候,就更需要做好表面功夫,于是大力褒奖民间慈善人士,各种树典型、宣扬好人好事。
  南京政府甚至组织人手,仔细统计了各大城市的个人历次赈灾捐款数额。比如杜月笙的1935年赈灾数据为:自捐款在5万元以上,奔走劝募在20万元以上。
  政府表彰也很给力,特颁发给杜月笙“三等采玉勋章”,并由国家领导人赠送亲笔题词,常凯申题词“乐善好施”,汪兆铭题词“仁民爱物”。
  但凡是那些名声在外,又筹款、捐款众多的慈善人士,都获得了中央或地方政府褒奖。只上海和南京两地,“采玉章”就一次性颁发了近10枚,简直跟批发大白菜一样。
  一切都表明,中央实在无力赈灾,只能仰仗民间力量。
  天津和北平的慈善统计也很快出炉,并在各大报纸上详细刊登。周赫煊以26万的年度捐款额高居榜首,国府派专员前往天津发奖,顺便还带来了常凯申、汪兆铭等人的题词。
  那简直就像是一场闹剧,天津街头的洪水还没完全散去,受表彰者就云集在天津市政府官邸,无数记者前来拍照报道。
  表彰大会结束后,天津市政府还安排了晚宴。介于老蒋提倡新生活,而且是灾害期间,餐桌上全是素菜,似乎一切都很正常。但周赫煊知道,那位中央特派官员此行赚得盆满钵满,光是受表彰的几位天津商人就送了不少钱,名曰“车马费”。
  由于周赫煊没给“车马费”,那位特派专员很不高兴,估计回南京后肯定要说他的坏话。
  晚宴周赫煊没有参加,直接带着勋章和领袖题词回家。
  刚一进家门,张乐怡就挽着周赫煊的手,喜滋滋地说:“快把勋章拿出来看看!”
  “没什么好看的,自己拆开吧。”周赫煊无所谓道。
  “我要看,我要看!”
  小灵均蹦蹦跳跳地抢勋章盒子,小维烈听到动静也围了过来。
  张乐怡打开盒子一看,顿时惊道:“这勋章好大个啊!”
  确实好大个,“采玉章”是南京国民政府颁发的所有勋章、奖章当中,体积最大的一种。
  这玩意儿是去年底开始颁行的,“采玉”取意《诗经》: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也有说老蒋的母亲叫王采玉,“采玉章”是为了纪念母亲而取名。
  最初的时候,“采玉章”不分等级,只颁发给国家元首(包括外国元首),中国只有老蒋和林森有资格佩戴,就连汪兆铭都没份儿。
  现在中央政府为了表彰慈善,居然专门给“采玉章”分等级。一等章颁给国家元首,二等章和三等章颁给民间做出杰出贡献者。
  包括杜月笙在内,所有人这次得到的都是三等章,唯独周赫煊获得了一个二等章,估计是老蒋特别授意的。
  “配有绶带的勋章,这级别可高了。”廖雅泉惊讶地说。
  一般勋章,直接挂在胸口即可。“采玉章”无疑属于最顶级的勋章,配有专门绶带,必须在穿礼服时佩戴,穿常服佩戴是不符合规矩的。
  周赫煊带着嘲讽的语气说:“老蒋这回把面子做足了,顶级勋章都批量赠送。你们看勋章中间的国徽,是上等和田玉制作的,寓意‘国家至上,君子如玉’。”
  这玩意儿带出去肯定拉风,一个“采玉章”,足有两三个普通勋章那么大,而且很重,完全可以用来当武器砸人。
  巴掌大的勋章,就问你见没见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5/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