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4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4/702

  克莱夫登庄园,正是阿斯特家族的产业。(前文已改正,威廉·阿斯特是《观察家报》的大老板,也是张伯伦最坚定的支持者)
  “这座庄园好漂亮啊!”张乐怡忍不住赞叹道。
  费雯丽点头道:“确实很漂亮。”
  周赫煊有些怀念地看着眼前的大房子,在穿越前,他曾经来过这里,那时已经被改造成豪华酒店。即便是最便宜的客房,住一晚也要1000多美元(仆人卧室改造),周赫煊当时住不起,只能站在外边的园林部分拍拍照。
  周赫煊回忆着当年导游的叙述,说道:“这座庄园,是200年前白金汉公爵建造的乡间豪华别墅,不过最初的建筑已经被烧毁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由第二代萨瑟兰公爵建造,这里是整个英国的政治与文化中心。”
  “英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张乐怡实在想不通。
  就连费雯丽这个土生土长的伦敦人,都有些不理解,她还没达到那个级别。
  周赫煊解释说:“从20年前起,但凡是来到英国的顶级名人,以及英国本地的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都会受到庄园主人的邀请参加沙龙派对。这次我拿了诺贝尔奖,又在英国大出风头,克莱夫登庄园邀请我是肯定的。”
  把克莱夫登庄园跟威廉·阿斯特联系到一起,周赫煊愈发感受到,那个老家伙真是不简单。
  不过嘛,再过几年张伯伦失势的时候,阿斯特家族就会把这座庄园捐出去。到时候,周赫煊可以趁机下手,把克莱夫登庄园买下来,绝对又有面子又能赚翻。
  “几位请跟我来!”女佣微笑着前来迎接。
  庄园很大,主体建筑外还有园林,只中间的草坪空地,就足够用来做两三个足球场。房子有好几层,白色的意大利式风格,房间多得数不清,这已经不能算乡间别墅了,应该叫它“宫殿”。
  “喔,周先生,周太太,费雯丽小姐,你们好!”女主人南希微笑着招呼。
  周赫煊连忙握手:“你好,阿斯特太太。”
  南希·阿斯特,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议员,长袖善舞得可怕,所有英国文艺界名人都是她的沙龙常客。
  周赫煊终于感受到英国贵族的奢侈,阿斯特家族的排场,甚至超过了艾伯特王子。光是这场舞会招待客人的女佣,就多达30位,一个个训练有素、谈吐优雅。另外还有负责各种事务的男仆,家庭交响乐队,加起来接近百人。
  难怪威廉·阿斯特被人说成是败家子,卖了无数祖产来维持奢靡生活,这比英国王室还要奢侈的排场,谁特么撑得住啊!
  宴会大厅足有400多个平方,红酒杯堆得跟小山似的,成群的仆人走来走去,乐队正在演奏舒缓的乐曲。
  里头已经来了好几十人,都是英国政治界和文艺界的精英。他们三三两两站在一起聊天,规模最大的一个群体,中央站着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查德威克。
  “嚯,看是谁来了,”威廉·阿斯特张开双臂,笑盈盈走过来,“你好,周,还有两位美丽的女士。”
  “你好,阿斯特先生!”
  张乐怡和费雯丽左右偎在周赫煊身边,费雯丽毫不掩饰她的情人身份,而在场的来宾们对此也毫不惊讶。情人嘛,对政客、贵族和文学艺术家而言,太稀松平常了。
  今天来的熟人还很多,有费雯丽的老爸欧尼斯,有曾经打过交道的萧伯纳,有帮着周赫煊造势的霍华德·沙逊,有一向跟周赫煊交情不错的汤因比……
  见过的,没见过的,都走过来跟周赫煊打招呼,光是应付这些人就够累了。
  过了好半天,欧尼斯把周赫煊单独拉到一边,问道:“你跟玛丽生了个女儿?”
  “是的,很漂亮的小天使。”周赫煊尴尬回答。
  费雯丽生的女儿这次没来伦敦,年龄太小了,不适合长途奔波,留在天津让崔慧茀照看着。
  欧尼斯咬牙切齿道:“你真是个混蛋!”
  周赫煊笑着说:“下次来伦敦,我带她来见外公。”
  欧尼斯用命令的语气说:“三岁之后,把她带来伦敦,我要亲自抚养。我只有一个女儿,也只有一个外孙女,我以后的产业都要交给她!”
  “不不不,伦敦空气质量太差,不适合小孩子的健康成长。”周赫煊直接拒绝。
  欧尼斯说:“那我就专门为她在郊区建别墅。”
  周赫煊无语道:“到时候再说吧。”
第702章【元首的赞赏】
  庆祝舞会即将开始的时候,艾伯特王子终于露面了。
  跟他同来的,还有个帅气青年。艾伯特王子满脸微笑地介绍道:“女士们,先……先生们,站在我身边这……这位,是希特勒先生的好友,是德……德国最富有才华的青年建筑师。贝……贝托尔德·赫尔曼·施佩尔先生!”
  希特勒的好友?
  周赫煊感到无比惊讶,瞬间想起这家伙的身份。
  贝托尔德·施佩尔,希特勒的好友兼御用建筑师,二战期间担任德国的军备与战时生产部长。
  许多史学家认为,施佩尔对于战时德国而言,在某种程度上比希特勒、希莱姆、戈林、戈贝尔以及那些将军元帅们更加重要,因为事实上是施佩尔在操作这台巨大的战争机器。
  在纳粹的核心领导层中,施佩尔是年龄最小的一个,甚至他比周赫煊都要小7岁。他只是个民用建筑师,却因为获得了希特勒的友谊,迅速在德国政坛脱颖而出。
  这是个非常奇怪而且矛盾的人,他没有任何工厂管理经验,在担任德国军备部长后,却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极大提高了德国军工厂的生产力,为希特勒的扩张计划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而当希特勒穷兵黩武陷入疯狂时,施佩尔又试图暗杀希特勒,并在战争末期阻止了希特勒摧毁德国基础设施的命令。可当希特勒穷途末路时,他又不顾生命危险,飞到即将陷落的柏林探望希特勒,鼓励希特勒不要放弃,要坚持到底。
  就连专门研究二战的历史学家都搞不清楚,施佩尔到底是个无辜的好纳粹,还是希特勒魔王的最大帮凶?
  此刻,最让周赫煊感到惊讶的是,参加舞会的英国政客、贵族和学者,居然一个个热情地与施佩尔握手。他们毫不掩饰的对纳粹德国以及希特勒,表达出尊敬和崇拜,而在前一刻,他们还高呼着世界和平的口号。
  就连萧伯纳和汤因比,都对施佩尔的到来无比热情,大肆赞扬着希特勒上台后的一系列政策。
  周赫煊突然有些看不懂了,此时的英国到底有多么病态?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未来爱德华失去国王之位,绝对不是因为他支持纳粹,因为整个英国统治阶级都是支持纳粹的。
  萧伯纳甚至公开表达了这样的言论:“有些人是活在世界上的无用动物……我呼吁化学家去发明一种人道气体,这种气体将迅速的、无痛苦的杀人。这样死亡将变得人道而非残忍。”
  是不是很纳粹?完全契合了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做法。
  很难想象,萧伯纳居然是一个反战分子,曾主动站出来谴责日本进攻中国。
  在艾伯特王子的陪同下,施佩尔走到周赫煊面前,尊敬地说:“周先生你好,我代表元首向您致敬!”
  周赫煊开玩笑道:“那我是不是该举起右臂,回一句:嗨,希特勒!”
  “哈哈哈,周先生真是幽默,”施佩尔大笑,“如果有时间的话,周先生可以去德国走一趟,元首阁下很乐意接见你。毫无疑问,你是他第二喜欢的作家。”
  周赫煊有点受宠若惊,问道:“那希特勒先生第一喜欢的作家是谁?”
  “卡尔·麦,一位德国探险小说家,”施佩尔说,“在元首的柏林书房里,收藏了一万多本书。其中有两部作品,长期放在他的书桌上,以方便随时翻阅。一部是卡尔·麦的《荒漠追踪》,另一部就是周先生的《大国崛起》。”
  周赫煊笑容古怪道:“那真是我的……荣幸。”
  “元首是这样评价两部作品的,”施佩尔模仿着希特勒的语气:“我读《荒漠追踪》,完全被惊呆了,立刻沉浸在卡尔·麦的小说世界里。他又说,我最喜欢的历史著作是《大国崛起》,它让我热血沸腾,激励我为德意志而奋斗。”
  “……”周赫煊彻底无语了,原来《大国崛起》还是励志文学。
  希特勒是个爱好读书和藏书的人,他读的书五花八门,包括名著小说、军事著作、建筑设计、现代艺术、营养学、占星学等等。他一边读书一边做批注,还经常对打扰他读书的情妇爱娃怒吼:“滚出去!给我保持绝对的安静!”
  希特勒喜欢《荒漠追踪》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本书展现了一个未知的辽阔世界,而希特勒热衷于征服这种未知。他喜欢《大国崛起》同样如此,书中列强的崛起和衰落,让希特勒产生各种想象,他想把德国打造成最强大的帝国。
  “你们的元首阁下难道不清楚,我是反纳粹的吗?”周赫煊忍不住问。
  “他当然知道,”施佩尔用狂热的语气说,“周先生在《大国崛起·德国篇》中,预言了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出现,元首阁下对此非常喜欢。但他不赞同书中德国必然战败的结局,他认为胜利最终属于德意志。元首是伟大的,他有着打破一些困难的雄心壮志,德意志在他的带领下,将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元首还说,他很想跟你谈谈,让你修改《德国篇》的最后一部分。如果你不改的话,他会用事实来证明给你看。”
  周赫煊笑道:“我突然有点兴趣见见希特勒先生了。”
  “那最好,”施佩尔说,“如果周先生愿意去柏林,元首将会授予你一枚帝国总理勋章,这是他对我亲口说的。”
  “那真是越来越有趣儿了。”周赫煊大笑。
  舞会总是那么无聊,周赫煊有伤在身,还不能跳舞,只能坐在沙发上喝饮料。身边陪他聊天的人换来换去,走一波又来一波,话题无非跟文学有关。
  甚至有那么几个贵族,在周赫煊面前高谈阔论莎士比亚戏剧,无非是想展现自己的文学底蕴和艺术品位。
  艾伯特王子喝下几杯红酒后,就勾肩搭背地跟周赫煊扯淡。刚开始还谈文学艺术,渐渐就扯到老国王的病情,还说自己的哥哥不省心,被一个已婚妇女迷得晕头转向。
  萧伯纳那边也聚着一堆人,跟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畅谈戏剧艺术,不时用幽默的谈吐逗得众人开怀大笑。
  汤因比跳完两支舞,跑过来对周赫煊说,他要前往德国获授勋章,并希望周赫煊陪他一起去,因为《历史研究》是他们两个合著的作品。
  “我会去看看的,那位元首很有趣。”周赫煊喝着红酒道。
第703章【家中日常】
  接下来两个月,周赫煊一直逗留在英国,陪老婆孩子们尽情游玩享受。
  此时的伦敦,应该是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城市。空气中弥漫着硫磺味道,天空总是雾蒙蒙的,泰晤士河花花绿绿,从河中捕上来的鱼没人敢吃。
  好在伦敦多雨,大大减轻了空气污染程度。若是连续晴朗一个星期,连雨水都是黑色的,简直可怕到了极点。
  然而,这却是工业文明的象征,中国想要这种污染而不可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4/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