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4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6/702

  这女人确实很漂亮,难怪把徐恩曾迷得神魂颠倒。她说话也很有一套,拉着张乐怡可劲儿聊天,各种不着痕迹的马屁拍得张乐怡笑容满面。
  徐恩曾跟大资本家徐新六是亲戚,徐新六又跟徐志摩是亲戚,三人在百年前还是同一个祠堂出来的。民国的名流圈子就是这么小,搁谁都沾亲带故,大家族的名人常常一出就是一堆。
  徐恩曾自然而然的聊起徐志摩,这货留学美国虽然学的是机电专业,但谈起诗歌文学却很有一套。而且还很赶时髦,张口闭口就是艾略特,又把周赫煊、徐志摩跟艾略特进行一番对比。
  相比起戴笠而言,徐恩曾不像是特务头子,更像个风度翩翩、谈古论今的文化人。
  “说起文学,丁玲女士还住在徐先生家里吧?”周赫煊笑问。
  徐恩曾立即警醒起来,打着哈哈说:“周先生从哪儿听来的谣言?丁玲女士怎么可能住在我家。”
  周赫煊说:“我自有消息渠道,这点你可以去求证蒋委员长。”
  丁玲的下落十分机密,大家都知道她被特务抓了,却不知道被关在哪里。徐恩曾不禁有些多想:难道周赫煊也是老蒋的密探头子?
  “我想见见丁玲。”周赫煊没有废话,直接提出了要求。
  徐恩曾问道:“周先生和丁玲有旧?”
  “北平时候的老朋友。”周赫煊说。
  “那好。”徐恩曾爽快地答应下来。
第743章【苜蓿园】
  一场舞会结束,孔令仪和张满怡相处甚欢,居然成为无话不谈的闺蜜,这让张谋之老先生大喜过望。
  第二日早晨,张谋之就撺掇着小女儿打电话,让她约孔家大小姐出来逛街,还专门雇了两个壮汉负责拎包。
  若是能够借此攀上孔家,那张家的生意就好做多了,至少进出口贸易能够通行无阻。
  周赫煊没有理会岳父的小心思,带着孙永振和朱国桢两个保镖出发,前往中山门外的苜蓿园——丁玲全家都被软禁在此处。
  或许是周赫煊记错了,又或者是他以前看的史料有误,苜蓿园并非是徐恩曾的产业,而是属于园林绿化专家傅焕光。
  三年前,丁玲刚刚被特务逮捕的时候,被关在明瓦廊的一处古宅当中,全无自由可言,动辄就要遭到特务看守的呵斥。费侠建议使用怀柔手段诱降丁玲,徐恩曾照办不误,不仅给丁玲换了好住处,还把丁玲的家人也一起接来。
  转眼三年过去了,丁玲还被软禁在苜蓿园,徐恩曾的所有诱惑都不起作用。
  苜蓿园的看守极为森严,因为老蒋和宋美龄有时会来游玩,而且此地经常用来接待国内外高官名流。
  周赫煊在门口等了好半天,才终于被允许入内。进去只走了一小段路,周赫煊就感觉心旷神怡,恨不得把这里买下来当自家花园。
  整个园区严格来说是一处绿化实验中心,由园林专家傅焕光亲自设计打造。里头共有12座法式小洋房,生活设施齐备,外围栽种着大量冬青、女贞、凤尾竹和野蔷薇,用植物将园林与外界隔绝,进去之后才发现又是一番天地。
  至于园区内部,则栽植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奇花异草,香气阵阵扑鼻,入眼皆可成画。
  唯独丁玲一家所住的七号洋房,被水泥柱和铁丝网隔离起来,这些硬生生添加的防御设施,严重破坏了园林的整体美感。
  半路上,园林的主人傅焕光带着妻子过来,热情地握手道:“周先生,有失远迎,鄙人傅焕光!”
  “傅先生你好,冒昧来访,还请海涵。”周赫煊笑道。
  说起傅焕光可能比较陌生,但中山陵大家就比较熟悉了,傅焕光正是中山陵的主要设计、建设和维护者。前几年长江流域频发洪灾,傅焕光就建议南京政府植树造林,利用植被来减轻水灾的危害,可惜这个方案根本无法执行。
  民国时期有着各种各样的优秀人才,但很多人掌握的都是屠龙技。比如傅焕光这种绿化专家,哪有他的用武之地啊,也就只剩下给孙中山绿化陵墓这点作用了。
  顺带一提,傅焕光在民国政坛资格很老,十多年前就是绥远省的实业厅代理厅长。南京政府建立后,他曾经有机会做中央主席,但偏偏放弃官职跑中山陵去种树。
  傅焕光想当官儿是非常容易的,他认识的国内大佬,比周赫煊只多不少,常凯申和宋美龄都是他家中常客。
  傅焕光带着周赫煊来到七号楼,指着里头说:“丁玲女士就住这里。”
  七号楼外围的铁丝网处,也有两个警卫守着,跟傅焕光有说有笑的就放他们进去。
  小洋楼的花园当中,徐恩曾、费侠和冯达正在聊天,丁玲则抱着女儿无所事事的晒太阳,身边还跟着她与亡夫胡也频的儿子。
  胡也频牺牲以后,丁玲就跟冯达结成了革命伴侣,可惜冯达此时已经做了叛徒。丁玲不得不跟叛徒生活在一起,软禁期间,她还为叛徒生下一个女儿。
  “周先生!”丁玲看到周赫煊,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这三年时间里,前来探望丁玲的都是叛徒,总要劝她识时务为俊杰。特别是姚蓬子最为奸诈,见丁玲生活困难,一边借钱给她度日,一边又怂恿她写文章赚稿费,想要在国党的报纸上刊登丁玲的文章。
  周赫煊算是第一个不带特别目的来拜访的老朋友。
  徐恩曾和费侠也站起来,热情地说:“周先生快请坐!”
  等周赫煊坐下,丁玲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周先生,能不能借点钱给我?”
  “可以啊。”周赫煊把身上所有钱都拿出来,又把孙永振和朱国桢的钱也搜光。
  三年没有任何收入,还要养两个孩子和母亲,丁玲过得也是极为辛苦。本来特务每天要给她提供饭菜,但都被丁玲拒绝了,自己掏钱让傅焕光派人买食材填饱肚子。
  丁玲每天也能看报的,都是傅焕光看过的旧报纸,她笑道:“恭喜周先生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虚名不提也罢,”周赫煊问,“你在这里住得还好吧?”
  “还行,已经习惯了,”丁玲无所谓的说,“就是每天写的文章要被检查,一篇都没剩下,全被特务收走了。”
  徐恩曾在旁边呵呵笑道:“我们对丁玲女士还是很照顾的,怕她住着太寂寞,特意把她的母亲和儿子都接来。”
  “是软禁她的母亲和儿子当人质,方便诱降吧?”周赫煊毫不客气地讽刺。
  “呵呵,周先生说笑了。”徐恩曾也不生气,一笑置之。
  周赫煊掏出香烟盒,给男人们都散了一根,点上说:“徐科长,左联已经解散了,丁玲女士是不是也该放了?”
  “这我说了不算。”徐恩曾摇头道。
  其实徐恩曾也想放人啊,丁玲软硬不吃难以诱降,中国和美国的报纸又疯狂谴责。特别是去年,美国左派报纸疯狂刊载丁玲的文章,几乎把丁玲塑造成“远东第一自由女斗士”。
  说起来,周赫煊也在其中出了一份力,他受左联的委托,帮忙联络了不少美国中立媒体。至于美国左派媒体,自有孙夫人和左联接洽,历史上他们把声势造得很大。
  丁玲是杀不能杀,放也不能放,徐恩曾还因此整天被报纸骂。
  只要老蒋那边一点头,徐恩曾恨不得亲自把丁玲送走,他这是供了一尊活菩萨啊。
  “蒋委员长那里,我去负责沟通。”周赫煊轻松笑道,这事儿太好办了。
  左联既然解散,再软禁丁玲就没有必要,特别是美国舆论闹得很凶,常凯申也是倾向于释放丁玲的。
  历史上,丁玲用什么方法逃脱软禁,一直都是个谜团,等到秋天她就会离开南京直奔延安,周赫煊做的也不过是把时间提前两三个月而已。
  但此时此刻,丁玲听到周赫煊这么说,顿时燃起了重获自由的希望,她之前甚至都已经在此地住得麻木了。
  徐恩曾也很高兴,盼望着周赫煊早点说服老蒋,他好把手里这块烫手山芋扔掉。
第744章【江边的新家】
  南京,码头。
  丁玲抱着不到两周岁的女儿,对周赫煊说道:“周先生,再会了!”
  “冰之保重!”周赫煊咧嘴笑道,“顺便代我向延安的先生们问好。”
  “我会的。”丁玲也笑了笑。
  营救丁玲的行动可谓水到渠成,周赫煊当晚就去找了老蒋,以老朋友的身份为丁玲求情。常凯申非常给面子,当场就让副官给徐恩曾打电话,没有对此提出任何要求。
  丁玲重获自由以后,立即跟冯达分手,准备带着母亲和子女回湖南老家。等把家人安顿好以后,她就要去延安参加革命,算是第一个前往延安的知名作家。
  周赫煊拿出一张票据,塞到丁玲手里低声说:“这张二十万大洋的汇票,可以直接在西北银行兑现,请务必帮我转交延安的朋友。”
  “周先生有心了。”丁玲佩服道。
  “告辞!”
  “告辞!”
  目送丁玲登上江轮,周赫煊才带着保镖返回扬子饭店,张学良还在饭店等着他呢。
  张学良大半年来一直在西北奉命“剿匪”,这次是来南京开会的,就是即将举行的国党五届二中全会。
  跟去年的情绪抑郁相比,张学良此时明显开朗了许多。他在西北“剿匪”的时候,不但联络上延安方面,更是口头提出了入党申请。
  没错,张学良准备加入共党了,并请求延安方面派人到东北军中发展党员,帮助东北军培养中低层军事干部。可惜西安事变以后,张学良遭到老蒋软禁,入党的事情不了了之,否则他至少能捞到一个新中国的开国大将。
  对于张学良入党的事情,共产国际持强烈反对态度,但他们的反对没有丝毫作用,延安的先生们脑子可清醒着呢。
  “明诚,想不想跟我去西北混啊?我在那边过得非常惬意。”张学良还有心情开玩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6/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