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5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8/702

  就像列宁所说的那样:“战争使民族得到了新生,使人民大众广泛的觉醒。”
  今天周赫煊来参加的“上海文艺界救亡协会”,就是由上海文化艺术界70多个救亡团体联合组成。它将汇聚整个上海文艺界的力量,包括电影、戏剧、漫画、音乐、文学、雕塑等等领域。
  这次成立大会,终于不用再遮遮掩掩、偷偷摸摸,因为它得到了国共两党的一致支持,左派和右派知识分子都有来参加。而且,上海文艺界救亡协会的运转资金,大部分由国党负责提供。
  整个协会的框架已经提前确定,分为总务、经济、组织和宣传四个部门。
  国党负责协会的总务部和经济部,也即总管大局、提供经费。共党负责组织部和宣传部,也即负责组织策划和宣传。
  国共第二次合作在军事政治上还没开始,但在文化上已经实现了,而且各自找准了位置,双方都对此极为满意。
  别以为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只是搞搞创作、搞搞演出、站出来吼几声而已,它是有实际救亡功能的。比如共党负责的组织部,就设有训练组、救护组、里弄组、工务组等等。
  训练组负责训练战时常识人员,比如平民遇到日本兵该如何应对,比如面临炮火轰炸该如何提前躲避。救护组负责募集医疗用品和财物,并成立救护队赶赴前线救治伤兵和平民。里弄组负责组织居民展开救亡活动,比如成立街道互助会,组织居民为士兵缝制衣物等等。而工务组,则负责救济战时失业工人,帮助失业工人重新就业等等。
  周赫煊和徐志摩刚刚走进会场,就吸引来众人的目光。
  “啪啪啪啪!”
  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响起,到会着自发鼓掌,这是在对周赫煊表达敬意。
  徐志摩主动站开些,因为这一刻属于周赫煊。
  周赫煊在诗会上预言北平一周内爆发事变,此消息已经传遍了整个上海文化界。再加上他多年来主办《非攻》杂志,发表的那些关于日本即将全面侵华的文章,现在重新读来都精准无比。还有他几个月前,因为沿途宣传抗日思想,而被日本特务刺杀,这些都足以获得大家的尊敬。
  蔡元培、孙夫人和另外五个人走过来。
  孙夫人微笑握手道:“周先生,恭候多时!”
  “孙夫人好!”周赫煊问候道。
  蔡元培跟周赫煊热情握手,说道:“明诚,你终于来了!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五位分别是潘公展先生、吴汉先生、周寒梅先生、钱俊瑞先生和张志让先生。”
  潘公展、吴汉和周寒梅是国党的人,分别担任协会的会长、总务部长和经济部长。而钱俊瑞和张志让则为共党和亲共人士,分别担任协会的组织部长和宣传部长。比如协会宣传部长张志让,就是共党元老张太雷的族兄,并担任“七君子”的辩护律师。
  顺便一提,协会会长潘公展,还是国党中宣部的副部长,可见国党对此协会极为重视。
  众人握手寒暄片刻,茅盾、巴金、胡愈之、欧阳予倩、周剑云、沈兹九等人,也纷纷过来跟周赫煊打招呼。
  没一会儿,胡适也来了,站在角落里跟徐志摩聊天。
  胡适现在的思想很矛盾,一方面他想着和平谈判,一方面又忙着救亡图存。或者在他看来,二者是统一的,只有和平谈判才能救中国,而战争只能让中国万劫不复。
第822章【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属于半官方的民间团体,会长和四位部长都是提前选定的。
  先来说说会长潘公展,我们前面提到了,他是国党中宣部的副部长。
  早在十年前,潘公展就和陈布雷同时面见老蒋。
  结果是,陈布雷留下当秘书,最终成为老蒋的文胆。“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以及“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这两句老蒋名言,都是出自陈布雷之妙手。
  而潘公展呢,则被老蒋打发回上海,靠写国党的马屁文章,以及镇压抗日救亡活动来一步步晋升。
  传闻,当时两人接受老蒋面试的情形是这样的——
  常凯申眼中闪现出俾睨寒光,吓得衣着讲究的潘公展目光闪烁,举止僵硬。所谓眸不正则心术邪,笃信相术的老蒋顿时就起了反感,认为潘公展此人难当大任。
  而陈布雷虽然嘴瘪唇翘,头发蓬松,着装随意,像一个只会埋头做文章的书呆子,但面对老蒋的瞪视却神色坦然,给老蒋留下极佳的第一印象。
  接着,常凯申开始出题,问:“如何对付上海的工人运动?”
  潘公展抢答道:“总司令自有妙策。”
  常凯申气得想打人,老子要是有妙策,还用你们来干什么!
  陈布雷则回答:“愚见以为,是否应派可靠部队包围上海,造成猛虎出山之势。尔后,则用帮会势力打头阵……”
  此时常凯申已经有了底,又开始进行笔试,笔试题目为《告黄埔同学书》。
  陈布雷凝思片刻,奋笔疾书,一气呵成,文采斐然,看得常凯申交口称赞。
  于是,潘公展滚蛋了,回到上海去当《申报》的副总编。
  潘公展之所以能当上国党中宣部的副部长,是踩着爱国文人、工人和学生的脑袋往上爬的,最令人诟病的,就是镇压民间抗日救亡活动。
  说起来有些黑色幽默,此君在抗战胜利后,写了本书叫做《中国学生救国运动史》。可能是学生救国运动镇压得多,他已经成了内行吧,换成别人来写,估计真没有潘公展写得那么准确详细。
  此时此刻,长期镇压抗日救亡运动的潘公展,正以会长的身份大谈抗日救亡,而且开口闭口就是委员长:“中国是礼仪之邦,我们决不对外侵略,但面对别人的侵略,我们也从不妥协。委员长说得好,如果放弃尺寸土地和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兄弟我,已经抱定了牺牲的决心,我也希望,诸位同胞抱定决心,我们全体的文化界人士,抱定牺牲的决心。委员长曾说……”
  周赫煊听得哈欠连连,虽然不合时宜,但他真的想打瞌睡。
  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这个组织,历史上只存在了几个月,等到上海沦陷便自行解散。但它却有着无数积极意义,最为重要的,是它打造了一个摹本,让同类型的救亡协会遍地开花,并在形式上达成了抗日思想的统一。
  说起上海沦陷,老蒋如今已经在召集全国势力,准备召开国防会议,并将在国防会议上制定出抗日方略。
  按照日本军部的既定计划,其实是要从北到南侵占中国。而老蒋却主动在上海挑起战火,逼迫日本把“由北向南”战略,改为“由东向西”战略,这个决定是非常需要勇气的。
  老蒋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个:
  第一是战术上的,华北一片坦途,而华南则地形复杂,在南方打仗有利于中国扬长辟短。
  第二是战略上的,中日全面开战,苏联必为中国天然盟友。若是让日本完全占领北方,则将切断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第三是外交上的,上海关乎各国列强的利益,日军一旦进攻上海,日本必然在国际上处于孤立。
  不得不说,常凯申主动在上海开战的策略极为高明。可惜,就是在具体战役上漏洞百出,观之细节根本没法看……
  “啪啪啪啪啪!”
  不知何时,潘公展的讲话已经结束,他在下台之前说:“现在,有请荣誉副会长,周赫煊先生讲话!”
  又是一阵掌声响起,周赫煊走到主席台上,看着下方500多位参会者,用沉重的语气说:“出门之前,我刚接到消息,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将军,二十九军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将军,已经牺牲了。南苑已经失守,北平即将沦陷……”
  “轰!”
  全场哗然,个个震惊莫名。
  周赫煊继续说道:“南苑保卫战,《大公报》共派遣了两位战地记者,其中一位已经罹难,另一位带伤发来详细报道。在战斗当中,我军将士英勇抗敌,给日寇造成惨重伤亡。日寇不得不使用飞机,对我军阵地进行轮番轰炸和扫射,由此才打开局面。特别是二十九军的学生兵团,他们才训练半年,正式入伍半个月,这次成为日寇的主攻目标。这些学生士兵奋勇杀敌,死战不退,数次打退敌人进攻。南苑保卫战中,我军共7000余人,阵亡数据还没出来,但至少在5000人以上。他们都是好样的,面对凶残的日寇,他们没有懦弱逃跑,而是用血肉之躯保卫国土。现在,让我们为两位将军,以及所有牺牲的将士,还有那位牺牲的记者,默哀三分钟!”
  没人反对,也没人说话。
  大家静坐着,思绪万千,默默感慨。
  大概三分钟过去,周赫煊开口道:“抗战口号,这些年我已经喊得够多。现在只剩下四个字,那就是——中国必胜!六年前,我是这样说的,现在我还这样说。中国必胜,日本必败。前提是,我们要奋起抵抗,我们有四万万同胞!就是四万万头猪,咆哮着向日本人冲锋,也够拱死日本人的。那些投降论者,那些和平论者,请你们闭嘴吧!战争,只有战争,才能让中国站起来,而不是如同朝鲜那般,在日本人的统治下奴颜婢膝!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周赫煊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台下五百多人渐渐跟唱,歌声汇成一股洪流在会场回荡着。
  跟胡适有着同样心思的和评论者,此刻脸色阴晴不定。有惭愧,也有愤懑,不一而足。
第823章【周赫煊能做的】
  七月二十九日,北平、天津相继沦陷。
  北平乃中国之故都,在国人心中占有重要意义。天津乃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仅次于上海。这两座城市被日军占领,举国为之震惊,全民抗日的呼声更加高涨。
  四天之后,一艘从英国驶来的远洋货轮,终于抵达上海码头。
  一只只装满货物的木箱,被搬运工抬到仓库里,密密麻麻堆积如山。
  周赫煊抄起撬棍,把其中一只箱子打开,说道:“杜兄,请过目!”
  杜月笙捡起箱中一个包装盒,盒上印满了英文。他自然不认识英文,却认得几个缩写字母,惊讶道:“都是磺胺?”
  周赫煊点头道:“八成是用于处理伤口的磺胺粉,剩下两成是用于口服的磺胺片。”
  “这得花多少钱啊?”杜月笙看着仓库里的一箱箱货物。
  周赫煊说:“略高于成本价购买,再算上运费,这批货大概值300万英镑。”
  “如今正值战乱,这些药品在中国出售,价钱起码要翻十倍。”杜月笙惊叹说。
  周赫煊突然抱拳,正色道:“杜兄,愚弟有个不情之请。”
  “但说无妨。”杜月笙笑道,对周赫煊接下来的话非常期待。
  “这些药品,我准备捐献给抗战将士,”周赫煊详细解释道,“照我估计,南方也快要打仗了,而且南方的战争必然从上海开始。希望杜兄能妥善保管好药品,一旦淞沪抗战爆发,请将它们交付给战时医院。”
  杜月笙原本还以为,周赫煊要跟他联手做生意,趁着国难之际大发战争财。没想到实际价值上亿法币的药品,周赫煊说捐就捐,而且还全权托付给他。杜月笙惭愧的同时,又感到很惶恐,说道:“周老弟,这些药品太过贵重,你还是亲自捐出去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8/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