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5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9/702

  周赫煊摇头说:“我马上就要离开上海,没功夫妥善保管。南京中央又准备召开国防会议,各级军事官员必然要做大调整,现在把药品移交给谁都不好。国党的贪污腐败你是知道的,若把药品早早交给他们,必然被某些人倒卖牟利。思来想去,只有把药品托付给杜兄,才是最好的选择。”
  杜月笙对此犹豫不定,他虽然赚过许多黑心钱,也对价值亿万的磺胺药很眼红,但他更看重承诺和义气。一旦答应帮周赫煊保管药品,那就必须对此负责,否则他的名声就要彻底坏掉。
  这是一块烫手山芋,若是消息泄露,不仅日本人会盯上,国党的某些官员也会盯上,稍不注意就要出差错。
  太烫手了,杜月笙不敢接。
  “拜托了,杜公!”周赫煊突然一揖到底,这是中国人的传统大礼。
  看到国际闻名的大学者给自己作揖,又想到这关乎无数抗战将士的生命,杜月笙顿觉胸中激荡,生出一股豪迈之情。他热血上涌,咬牙道:“先生请放心,只要我杜某人不死,谁都别想打这些药品的主意!若上海真的爆发战争,我必然一箱不少的,把这些磺胺送到战时医院!如违此诺,天诛地灭,不得好死!”
  “多谢!”周赫煊抱拳说。
  “周老弟,事不宜迟,我先去安排一下。”杜月笙正色道。
  杜月笙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调来可靠的青帮子弟,将这间仓库严密看守起来。他还故意说漏嘴,宣称这批货是从英国进口的马口铁,是要运到湖北去制作军用罐头的。
  马口铁就是镀锡铁,此时的中国尚不能自行生产,属于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
  既然是马口铁,那么看守严密就很容易理解了,青帮子弟变得积极起来,同时外人也不会过分打这批货物的主意。
  杜月笙把事情安排妥当,回来问道:“周老弟,海关那边会不会走露风声?”
  周赫煊笑道:“放心吧,我早就打通关系了。药品是搭运沙逊的货物一起抵达的,入关的时候也只是象征性检查,连箱子都没打开过。”
  “那就好。”杜月笙卸下最后的担忧。
  维克多·沙逊是上海首富,黑白两道通吃,中外各国皆交,除非故意找茬,否则海关人员不会仔细检查他的货物。
  马上就要爆发淞沪会战了,周赫煊能做的,就是为抗战将士捐献药品。
  出厂价300万英镑的磺胺药,足够救治无数伤兵的生命,特别是在药品奇缺的情况下,其在战场上的作用并不输于一个整编师。
  要知道在抗战时期,别说中国官兵,就连侵华日军都急需磺胺。以至于,日军把磺胺定为严格管制的军用药品,私自使用要被军事法庭严厉处置。
  周赫煊和欧尼斯、乔治六世合伙开设的英国皇家制药厂,其下属药品研发实验室,已经把费洛里、钱恩请来做青霉素实验。不过等到青霉素药品问世,至少还得两三年时间,真正推广普及则需要更久——初期的青霉素生产成本太高。
  在原时空,青霉素直到二战结束,都没有彻底普及开来,价钱更是高得离谱,在中国一支青霉素能抵一条小黄鱼(金条)。
  真正在二战期间救命的,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还得靠磺胺类药品。
  前段时间,周赫煊跟孔祥熙一起前往英国,可不只是去参加英王加冕大典。足足耗费半个月时间,周赫煊才说服欧尼斯和乔治六世,两人答应周赫煊在中国开办磺胺药品的分工厂。
  前提条件是,中国工厂所生产的磺胺,只能在中国地区销售。
  周赫煊当然也可以绕开两个合伙人单干,毕竟药品专利掌握在他手里。但是,开设磺胺工厂太复杂,必须要有足够多懂技术的专业人才,而这些人才都掌握在欧尼斯手中。
  仅靠周赫煊拿钱来砸,很难招到足够的人手。毕竟中国太偏僻落后,而且随时可能爆发战乱,对那些英国精英没有任何吸引力。
  还有,周赫煊想要在重庆生产磺胺,必须把原材料工厂一起修建。这属于大工程,没有英王和欧尼斯的帮忙,搞起来极为耗时耗力。
  即便如此,那些答应来中国工作的英国精英,也要求提前签订合同。必须保证他们每隔两年能回英国休长假,假期为半年时间,而且还要妥善安排他们的家属,每人在中国必须有自己的高档住宅,而薪水则是他们在英国的五倍。
  为了支援抗战,为了发展民族工业,周赫煊全都答应下来。
  周赫煊打算招募国内最顶尖的生物化学家,跟在英国佬身边学习,名义上是给英国佬当助手。两年时间,足够中国人把技术学到手了,到时候不想继续干的英国人可以滚蛋。
第824章【八月】
  杜月笙此人的性格,极其复杂,大义虽然不失,但小节却亏得严重。
  钱是个好东西,杜月笙为了钱,可以不顾老百姓死活,比如长期从事鸦片贸易。
  与此同时,杜月笙又仗义疏财。只要他把你当朋友,那么一切都好说,江湖上公认的,杜月笙值得性命相托。
  周赫煊之所以非常放心的把药品交给杜月笙,原因很简单——杜月笙喜好名声,讲究义气,并且极度渴望得到认可和尊重。
  比如,杜月笙喜欢做慈善。他还发起倡导,号召青帮大佬把过生日收的礼金,全部捐献给慈善组织,并亲自担任上海红十字会副会长。他历年所捐善款,总是排在上海捐款榜的前三名。江南地区若遇灾害,杜月笙也总是第一个站出来赈灾,速度往往比政府还快。
  这就是在邀名。
  又比如,但凡有社会名流落难,不管是军阀政客还是大学者,只要上门找到杜月笙,他必然奉为座上宾,且鼎力相助,银子给得再多都不眨眼。
  这就是渴望得到认可。
  名声,是杜月笙最看重的东西,他答应周赫煊的事情必然全力去做,可信度远高于国民政府的官僚。
  而且从某种角度来说,杜月笙还是一个爱国者……
  历史上,淞沪会战爆发之时,杜月笙主动提出计划:在长江下游沉没自己轮船公司的船只,用以阻挡日本军舰通行,同时为中国将领提供自己的防弹汽车。
  杜月笙还组织青帮力量,全力配合戴笠的特务行动。并将发起组建“淞沪别动总队”,共有8000多名民兵,其人员构成为:商店店员、地皮流氓、国党溃兵、失业工人、公务人员等等。
  虽然杜月笙的别动总队是一帮乌合之众,被日寇打得溃不成军,但他们至少参战了,没有屈膝当汉奸——最后一支别动分队,1938年2月才撤出上海,那时候淞沪会战都结束三个月了。
  上海别动总队虽然溃败,杜月笙还在继续组织地下抗日行动。直至日军进入上海南市,杜月笙才逃去香港,继续在香港进行抗日活动。而上海青帮的地下抗日斗争,持续了足足三年,杜月笙一直都在遥控指挥。
  国难当头,帮会也是爱国的。
  不仅是青帮和洪门,四川的袍哥会,同样涌现出许多爱国团体。
  ……
  八月五日,《春望》诗刊正式发行创刊号。
  周赫煊为纪念赵、佟两位将军的《沁园春》,迅速在大江南北流传开来。国共两党的报纸也极为配合,大力宣传赵登禹、佟麟阁的英勇事迹,把他们奉为抗战军人的英雄榜样。
  《春望》由此打开场面,成为爱国青年争相传阅的刊物,每天都有无数诗稿从全国各地寄来。
  郭沫若也从日本回国了,并担任上海文艺界救亡协会机关刊物《救亡日报》的主编。不管这位先生私德如何,但他的爱国精神是不容置疑的。他曾在老蒋清党的最危险时刻加入共党,也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回国,能做到这两件事,应该获得后人的尊重。
  徐志摩家中。
  庞德正在阅读报纸,随着中国时局变幻,他暂时放下对《易经》的研究,转而关注中国人的爱国精神。
  昨晚,庞德还给挚友艾略特写了一封信,说道:
  “当我还在美国的时候,就对中国文化深深着迷,对中国展开过各种幻想。在我的幻想当中,中国神秘而传统,这里的男人留着辫子,这里的女人裹着小脚,有着精美的瓷器,有着柔软的丝绸。就像印度一样,中国应该是个未开化的民族,底层人民蒙昧无知,上流社会顽固保守,知识分子优雅排外……”
  “而当我真正来到中国,发现跟我的幻想有很大不同。前两天,我跟哈恩小姐(项美丽)进行了一番交流,她对于中国的了解深入透彻,令我大为震惊。中国政局虽然四分五裂,但却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就连很多不识字的底层贫民,都是令人敬佩的爱国者……”
  “中日两国已经开战,这是一次全面战争,我看到中国人异常团结。昨天,哈恩小姐和她的中国情人邵(洵美),邀请我到一家戏院观看演出。据邵先生介绍,演出的剧目分别为《杨家将》、《穆桂英挂帅》、《岳母刺字》、《苏武牧羊》、《花蕊夫人》,都是中国著名的爱国戏剧,其中《花蕊夫人》的编剧还是周赫煊先生和他的朋友。演出过程中,中国观众疯狂拍手叫好,还有人站起来大喊‘干死小日本儿’。”
  “而在前往剧院的路上,我还看到上海文艺界救亡协会发起的募捐活动,人们排着长队,非常有秩序的捐出救国款。这跟平时乱糟糟的中国人非常不一样,他们是如此团结,如此遵守纪律。”
  “这个国家正在沸腾,就像是受伤咆哮的狮子。中国现在有一首歌非常流行,这段时间我在广播里反复听到,歌词是这样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我必须留下来,留在中国。不仅是学习这个国家的文化,还要研究这个国家的灵魂,这肯定是个极为有趣的课题……好了,就写到这里。下次再聊吧,我的朋友。”
  庞德阅读中文报纸的时候,周赫煊正在和徐志摩聊天。
  “若是上海即将沦陷,就把《春望》杂志社迁到武汉。”周赫煊说。
  “你觉得距离上海沦陷还有多久?”徐志摩问。
  周赫煊道:“三五个月吧。”
  徐志摩有些吃惊:“能坚持那么久?”
  是的,徐志摩吃惊的不是上海沦陷太快,而是吃惊上海沦陷太慢。
  因为北平有坚城可依,也只守了大半个月,其中很长一段时间还是日寇在等援兵。而上海连城墙都没有,日本的海军还可以开来,一旦上海开战,必然沦陷得比北平还快。
  至于日本是否会进攻上海,没人对此怀疑,因为上海对中国太重要了。
  不仅常凯申想在上海开战,日本海军也想在上海开战。若真老老实实的从北打到南,日本海军要等多久,才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徐志摩说的这种话,代表了很多中国人的心声。
  北平沦陷得太快了,以至于人们对未来的抗战丧失信心,日本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而此时的国人也对此等狂言有些相信。
  历史上,淞沪会战虽然失败,但却有着更为重要的精神意义,它打击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嚣张气焰,也为无数国人对抗战必胜坚定了信心。
  比如胡适这样的和平论者,就是在淞沪会战之后,彻底转变成对日主战派的。
  人们的想法大概如此:原来,中国也可以打!
  周赫煊也懒得说太多,只提醒道:“十月底,你带着《春望》编辑部前往武汉。还有,你提醒徐伯父,让他尽快把工厂内迁,再迟就找不到船了。”
  “我不一定能说服他。”徐志摩道。
  江浙工厂大举内迁,是在八一三事变爆发之后,距离现在只有不足两周的时间了。若不提前动身,真的连船都不好找,好多人搬家只能赶着牛车出发。
  而在七七事变爆发之前,周赫煊就提醒华北地区的希望小学,让老师带着学生尽快南下转移。但大部分师生都不肯走,只有少数在平津沦陷后,拿着周赫煊提供的经费仓皇逃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9/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